形势与政策论文哪里有?本次研究基于调查结果的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路径参考,分别从管理机制、课堂教学、实践教育、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校园环境这五个方面为解决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提出具体的举措,为解决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测评问题提出形势与政策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但限于研究能力的局限和测评技术欠缺,没有建立起来一个科学有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评价体系,这里仅提出对这一评价体系的初步构想,提出构建的原则,为构建这一体系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概述
(一)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相关概念辨析
“形势与政策”为复合词,了解这一概念首先要理解“形势”、“政策”的概念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形势”与“政策”在中国古汉语中词义繁多,并伴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时代的新意和特征。
1.“形势”和“政策”的内涵及辩证关系
“形势”一词出自《文子·自然》:“夫物有胜,唯道无胜,所以无胜者,以其无常形势也。”在我国古代,对“形势”一词有多种释义,大多情况下用于表达行军的阵势的意思,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下,通常指国际、国内的时事发展趋势。一方面,“形”即事物发展的现实状况;另一方面“势”即情势、趋势,指全局的情况发展的动向、走势。因此,形势所蕴含的涵义包括了客观事物静态与动态、发展状况与趋势的特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所涉及的形势指发生在国内外一定时期内一些重大事件发展、变化趋势,具体地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①具体地说,政策包含了三个重要因素,一是制定的主体是国家、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二是制定的原则要遵循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三是呈现的方式是显性的,是一系列措施、条例等;四是制定的目的是为实现社会各因素的和谐发展。我国古代“政”和“策”的用法是分开的,“政,正也;策者,谋也。”“政”的本义为匡正、纠正。也可引申为治理国家事务的意思。“策”通常指计谋、计策等。从词源上看,“政策”一词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治”的色彩,在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反映。文中所涉及的政策主要指我们党和国家的政策。
三、制约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一)管理机制因素
管理机制作为形势与政策教育开展的重要保障,起着“指挥棒”的作用,重视程度、课程设置、考核的方式以及评价体系是影响实效性的重要管理机制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
传统的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教育所秉持的科学理念也是形势与政策教育须重视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将这种理念概括为“立德树人”, 所谓“立德树人”就是培养崇高思想品德和高素质的人才。具备大局意识和世界眼光,拥有分析判断形势、理解和把握政策的能力是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素质之一,也是大学生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意义。这种教育理念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最直接的表现是学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本次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学生和教师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形势与政策课的地位认识程度并不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正在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状态。如课程开设的随意化,课程开设没有严格按照课程安排,课时被压缩等现象存在。倘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意义没有被重视到位,注重知识的灌输程度仍旧高于重视能力培养的程度。其直接的结果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讲座、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大学生分析形势、把握政策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那么教育就会缺乏实践性,学生的参与度也会降低。
2.课程设置不合理
按照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相关文件规定,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地位应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一样,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但是在落实过程中,往往被安排在了公共课之后,调查中了解到形势与政策课虽被列入课表,但是却作为选修课供大学生选择,有的大学生反映已经上了大二,仅选到一次课;已入学半年的大一学生还没有上过形势与政策课,这显然违背了形势与政策教育要面向全校学生的原则。另外,上课的时间比较随意,课时数没有保证,社会发生的热点事件没有及时给学生传达和解释,那么大学生就只能利用其他信息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对事件的看法就会受到网络多种价值观的影响,这些观点的正确性、科学性还有待考证。如此一来,大学生参与形势与政策的积极性就会降低,从而淡化了对形势与政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容易导致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一些知识性认知出现偏颇。
四、提升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一)以完善管理机制为前提,加强督导考核
管理机制和督导考核是形势与政策教育重要的导向,主要包括提高重视程度、规范课程管理、健全考核机制、建立评价体系四个方面。
1.提高重视程度,强化价值认同
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是单纯地给学生解读时事热点,它的主要任务不是要求学生学习某种专业知识,而是教会学生观察分析形势、理解掌握政策的方法,让学生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有主心骨,心中有鲜明的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①同样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围绕学生、关照学生,这主要表现在高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单单是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就是完成了任务,如果“形势”课变成了“形式”课,这样的教育效果必定是片面的,并且与所提倡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是相违背的,这样无法实现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牢固树立为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把握历史潮流,坚定“四个自信”;也就无从谈起大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勇做奋进者、开拓者的教育期许。形势与政策教育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体现人文关怀,就是要关怀人为之人的精神问题,以何种观念看待社会现象,以何种态度对待国家和集体,以何种行为实践理想和追求。教书重要,更重要的在育人。当前大学生既不同于“90 后”也区别于“80后”,有他们自身的群体特征。作为高校,有必要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动态和政治思想认知特点进行跟进式了解和调查,形成及时的反馈,形势与政策教育才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
(二)重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增强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重在传递教育内容,因此,传递者即教育者的素质和话语体系、传递内容即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传递方式即教学方法等是增强教学效果、的三个重要方面。
1.更新话语体系,促进 “理论情感化”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话语体系构成要素包括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话语主体、客体、内容、方式、语境五个方面。话语体系的表达直接影响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影响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用大学生能听得懂的话语体系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是这门课的核心目标,我们应重视话语体系的转换,建构全新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话语体系。骆郁廷在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话语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构建“形势与政策”课话语体系应把握“三点”:因“时”而进,因“势”而宜,因“势”而为;突出“五性”:权威性、战略性、创新性、引领性和规范性。①语言的表达要尽量“概念形象化”、“理论情感化”,积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话语体系,大国话语、自信话语更能够增加沟通力和影响力。十八大特别是十九大以来一些党的教育宣传片,以动画、趣味性的视频的方式展现不易理解的理论词汇、政策等获得了包括大学生的一致追捧和好评。这说明,灵活转换语言表达方式,传达晦涩难懂的理论是可行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形势观与政策观为主体,以庞大的学科交叉为依托,以不断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引方向,具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广博性。一直以来,我们更多地关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效性,由于学科特点本身的限制,确实时效性一直是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关注点更多的放在了变动性大的教育内容上,在想方设法地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时效性的同时,也忽略了基础性和稳定不变的理论内容,有“舍本逐末”的味道。没有理论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就缺乏说服力,没有理论支撑学科,缺乏学科体系,形势与政策教育就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长此以往,必然会形成恶性循环,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随之下降,其教育地位也就无从谈起。
.................................
结语
本次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形势观与政策观为理论依据,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规律为基准,以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现状为现实依托,采用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形式,着力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充分显示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成效,同时也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部分缺失,大学生自身的兴趣和努力、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育方法、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教育内容成为制约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研究基于调查结果的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路径参考,分别从管理机制、课堂教学、实践教育、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校园环境这五个方面为解决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提出具体的举措,为解决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测评问题提出形势与政策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但限于研究能力的局限和测评技术欠缺,没有建立起来一个科学有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评价体系,这里仅提出对这一评价体系的初步构想,提出构建的原则,为构建这一体系提供参考。另外,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语言的表达和用词的准确性还需要进行认真的推敲。愿通过今后的努力,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