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三)研究现状
我国对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开始比较早。查阅中国知网,输入以“张志公研究”为文题的关键词,可以找到 183 篇相关文章。其时间分布,从 1978年开始,到 2015 年几乎每年都有。1978 年到 1988 年的文章,只是某个方面的简单介绍,还算不上对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真正对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是从 1989 年开始的。1993 年,《张志公文集》的出版,使研究达到一个小高潮,当年有 14 篇文章。1997 年张志公去世,研究进入第二次高潮,一直延续到 1999 年。这三年发表的文章数量分别是:1997 年 22 篇,1998 年 18 篇,1999年 14 篇。从 2000 年开始,一直到 2013 年,研究的文章不是很多,但每年都有。最少的时候,例如 2004 年,发表文章 1 篇;最多的时候,例如 2008 年,发表文章 8 篇。2014 年到 2015 年,研究似乎又进入一个小高潮。2014 年发表文章 8 篇,2015 年发表文章 11 篇。另外,183 篇文章中,期刊文章居多,有 166 篇,国际会议发表 2 篇,硕士学位论文 7 篇。
具体数据分析参见下图:
图 1.1 张志公研究资料(文章部分)数据分析
第三章 从诊断“病因”到开具“药方”
(一)张志公对语文教学问题的诊断
要改革语文教学,首先就得知道要改什么:语文教学中,哪些是正确的,需要继续保持;哪些是不正确的,需要革除。如此看来,认识语文教学,发现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改革才能“对症下药”。虽然语文教学的问题很多,凡是具有中学以上学历的人,大概都能列举出几种、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但是,能真正看出这些问题的实质,发现语文教学的真正症结在哪里,又何其容易。张志公不同于一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地方,就在于他具有发现语文教学问题的慧眼,有识别语文教学问题的学养、学识和能力。张志公教改方案的提出不是偶然,他在提出语文教学改革的任何一种举措之前,都对语文和语文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过反复的研究。纵观张志公几十年来对语文教育的研究,笔者认为,主要揭露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汉字问题
张志公既精通汉字和汉语,又精通多种外语,了解汉语和外语各自的特点及其教学过程,所以,他很容易发现汉语教学的一些问题,比如汉字问题。张志公说,我国语文教学中有两个特有的问题,一个是汉字问题,另一个是文言文问题。关于汉字,张志公认为,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它与拼音文字不同,字数多、笔画复杂、造字法难掌握,儿童开始识字的阶段,即认识 1000 个字以内这个阶段,不但不容易认识、理解和记忆,而且不容易书写,所以教学进度很慢。从儿童身心发展和教学规律来看,阅读以识字为先决条件,又先于写作,识字教学的进度慢,自然会影响到阅读和写作的教学。然而,用 1000 个左右的字所能组成的书面语言,还是极简单、极贫乏的,无法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孩子们不得不阅读远低于他们的口语能力、思维能力和求知愿望的读物,很难满足儿童阅读和写作的需求。这样一来,初学儿童因为识字,就要拖阅读和写作的后腿,进而拖语言训练和智力开发的后腿。这对儿童的早期教育是极为不利的。这是儿童开始识字阶段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因此,张志公认为必须采取有效的办法,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早期教育,在学龄初期从汉字的“紧箍咒”中解脱出来。
2.文言文问题
文言文在中国语文教学中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一直困扰着中国基础阶段的语文教育。自白话文进入语文教科书起,关于文言文“要不要教”、“为什么教”、“怎么教”、“教什么”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小学语文教育。关于文言文,张志公说:“像许多珍贵的文物一样,文言必须保护好,不容许抛弃。然而它和现在的实际语言已经离得那么远;它很难学;它不能解决我们的孩子们今天和今后所需要的语文能力的问题。”[14]145 按照张志公的说法,文言文教学是个两难的问题:既不能因为文言文难学,它又不能解决今天和今后学生所需要的语文能力而放弃对文言文的教学,但是如不放弃,花大量时间教学文言文,又很难学好,所学的一点点内容,学生将来也用不上,况且现在的学生,也不能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学习文言文上。
..........................
第四章 张志公语文教改方案的特点、启示和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张志公“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的特点
辩证法认为,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选择。要证明张志公的语文教改方案有什么特点,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张志公的语文教学改革方案与同类型的教学改革方案进行比较,在对比中发现张志公语文教改的特点。
我国中小学的语文学科自 1904 年单独设科以来,一直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一般来说,这些改革大都有比较完整的改革方案。尽管有些改革没有见诸文字的设计方案,但是我们通过分析他们的改革内容,还是可以看出方案设计的轮廓来。这里,我们试以李廉方的小学国语课程改造方案与张志公“一条龙”改革方案做一简要的比较。20 世纪 30 年代初,李廉方在河南开封领导组织了一次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改造小学国语课程”改革实验(也叫“合科教学实验”),以单元活动为主要组织形式。这次实验制定了详尽的改革方案。大致内容是,将国语科的课程内容与常识课的课程内容合为一科。目标是,用两年半左右的时间,完成初等小学四年的教学任务。大致的做法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分三环节进行:第一环节(大约一学期),自学初步工具及习惯的准备,为认字学习环节;第二环节(大约一学期),培养使用自学工具的能力,为识字向阅读过渡环节;第三环节,完成自学功用(一般为三学期),为读书期。[29]第一、二环节,采用单元活动的方式,以环境单元为主(我的学校、我的身体、我的家庭、我的乡土),第三环节则采用自由阅读的方式。[30]单元活动是整体的、系统的,是与分科教学针锋相对的,是合科教学的重要方式。
教改论文
......................
(二)张志公“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的启示
张志公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形成的,当时的许多争议性问题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也是教育永恒的话题。通过对张志公语文教改方案的梳理和分析,使笔者感受颇深,好的思想给人以深刻启迪,研究过去是为解决时下语文教学中的积弊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张志公的语文教改方案既有宏观层面的高屋建瓴,又有微观层面的具体实施,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使我们既可以对语文教学改革有整体上的把握,又对具体的操作方法有据可依。“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所体现的宏观把握、微观推进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改革而言是一笔不朽的财富,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宏观方面
(1)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目前,我国的幼教、小学和中学的语文教育依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降低,学习兴趣减弱。对此,我们可以从张志公的方案中得到启示。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改革必须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任何分段“治理”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改革,效果都是很有限的,甚至可能是有害无益的。首先从纵向方面而言,要以语言学习为出发点,统筹规划幼教、小学、初中、高中四个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课程标准时要注意加强小学、初中、高中间的衔接,体现学科目标的连贯性、整体性和统一性;其次从横向方面来看,坚持大语文教学观,不仅语文课程、教材、教学等诸环节之间要有效贯通、步调相协,语文与其它学科之间也要互相渗透;再次,语文教师应正视各学段间衔接的重要性,转变“各扫门前雪”的教学观念,积极主动地探究衔接的教学策略,以课堂为主渠道,切实加强教学衔接。
.............................
第五章 结语
张志公是一位有着真知灼见、富有改革开创精神的语文教育家。半个多世纪的语文教学研究工作中,他立足本土,批判继承传统语文教育;又结合实际,融通中外,取得了丰硕成果。他的语文教改之路,走的是一条民族化和现代化相结合的道路,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回顾昨天、面对今天、展望明天,努力实现语文教育的科学化、现代化。他在语文教改方面所作出的探索,成绩斐然,至今还闪烁着熠熠光辉。张志公虽然离开了我们,但留给我们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赋予了我们前行的力量。作为晚辈,我们应继承往哲未竟之功,像张志公那样为语文教育事业披荆斩棘,逐步探索出一条科学有效的语文教学改革之道。
本文选取了一个具体的研究视角——“一条龙改革方案”,从中总结张志公的语文教学改革观,希望在此中探得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出路,为语文教学改革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对于笔者来说,本文只是研究张志公语文教学改革思想的初次探索,对张志公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改革主张的认识还很粗浅,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遗漏和不足。但我想说的是,本人对于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的探索,并不会因为这篇论文的结束而划上句号,在今后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我会试图将张志公的“一条龙”教改设想与实际的语文教学改革问题联系起来,争取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以弥补本文理论研究的不足和缺憾。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