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社交网络的侵入影响冲突任务表现的ERP探讨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92
  • 论文字数:25322
  • 论文编号:el2021112114555625193
  • 日期:2021-11-21
  • 来源:上海论文网

心理学论文哪里有?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显示,社交网络的侵入性并不会影响在处理一系列的冲突任务过程中整体的表现,但是会显著的影响个体认知控制的能力,社交网络的侵入性促进了个体发现冲突的能力,抑制了个体发现错误的能力。

1 文献综述

1.1 社交网络侵入
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sites,SNS)是由 Boyd 和 Ellison(2007)提出来的概念,将社交网络定义为一种基于网络的服务,①个人在一个特定的系统中构建一个公开或半公开的简介,②清楚地列出在系统内的联系人的列表,③可以在系统内查看自己或他人的联系人列表。Boyd 和 Ellison 的这篇文章对当时国际上主要流行的社交网络的普遍特征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以上的特点,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交网络的功能日渐丰富,总体而言,社交网络几乎可以媲美线下社交所具有的功能,并且具有许多线下社交所不具有的功能,最主要的是可以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社交需求。创造社交网络的初衷是为了便于人们进行非接触式的相互联系,Gao 等人(2010)的研究表明社交网络部分特征可以促进社会氛围。Wright 和 Li(2011)并没有发现社交网络的使用并会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行为,用一种共建理论解释这一现象,该理论认为无论是使用社交网络还是在线下建立社交关系,都是采用相似的方式塑造自己的外在形象。
这类社交网络为人们带来巨大的便捷及好处,可以用来建立和发展关系,建立身份,创造意义,同时也可能造成一系列的心理及生理上的问题(Schou Andreassen & Pallesen,2014)。例如:当我们上课时、参加会议时、与他人进行面对面交流时又或者开车时,如果我们使用社交网络会为我们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受损以及交通事故等。Turel 和 Qahri-Saremi(2016)将问题使用社交网络定义为非计划的,冲动的使用社交网络并且会带来负面影响以及受到社会的反对。他们用一个包含四道题目七分等级问卷来调查问题使用社交网络的情况,题目为在课堂上使用社交网络(不是出于学习的目的)、在驾驶时使用(即便只是看一眼)、在与人面对面交流时使用、工作时使用(不是工作目的)。
Kuss 和 Griffiths(2011)则将过度使用社交网络称之为社交网络(SNS)成瘾。社交网络成瘾可以对应于网络成瘾分类中的网络关系成瘾的一个亚型(Schou Andreassen& Pallesen,2014)。成瘾者受到内外部力量的驱使,过度、强迫性地使用社交网络,并最终产生类似于成瘾行为的特征。
........................

3 实验研究

3.1 社交网络侵入问卷修订与调查
3.1.1 被试
在某大学随机发放修订后的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 480 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445 分,被试年龄范围为 17~26 岁,平均年龄为 19.6±1.877。
3.1.2 社交网络侵入问卷修订
Elphinston 和 Noller(2011)将 Facebook 侵入(Facebook intrusion)定义为一种过度使用 Facebook 的行为,从而干扰日常活动和人际关系,并编制了 Facebook 侵入问卷。我们对原问卷进行了修订,对原问卷进行了多次双向翻译使之不存在歧义,并将原问卷中的 Facebook 一词替换为社交网络。问卷采用 7 分等级,1 代表完全不同意,7 代表完全同意,总分代表社交网络侵入的高低。采用一种基于斜集的初始主成分分析方法(直接倾斜)旋转测试问卷的因子结构。因子间相关矩阵如表 1 所示,问卷第一个因子占总方差 38.053%,各题目因子荷载如表 2 所示,问卷克伦巴赫α系数为 0.762。结果表明问卷修订后内部一致性良好。

表 1 社交网络侵入调查问卷的题目间相关系数
表 1 社交网络侵入调查问卷的题目间相关系数

..............................

4 总讨论

4.1 刺激-刺激冲突任务
在实验任务 1 中,并未发现社交网络侵入会影响被试在完成刺激-刺激型冲突任务的整体表现,仅在前一试次为不一致试次且当前试次也为不一致试次(iI 试次)的任务中的错误率表现存在差异,即高分组的被试错误率显著高于低分组的被试,在其它类型的试次(cC 、cI 、iC)中其错误率并未出现显著差异。
试验任务 1 的冲突任务需要被试首先识别文字,并对语义进行加工,同时需要对颜色进行识别,之后在对语义和颜色进行匹配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冲突。这一过程相对复杂,涉及到多个心理过程,各个过程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互影响。并且尽管使用社交网络主要是使用文字进行交流,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更多的是对语句进行加工而很少某个文字进行加工,更多的时候可能忽略某些文字上的差异。社交软禁侵入性高分组的被试由于长期使用社交网络,因此在处理具体文字上语义时,反应时要长于低分组,尽管高低分组在任务 1 中并未在反应时上存在显著差异,但整体反应时要大于低分组的被试。结合实验二的结果,高分组的被试在 Simon 任务中的反应时要优于低分组的被试(尽管未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可能是因为实验一相较于实验二需要对语义表征进行加工,因此我们推测高分组的被试在语义加工能力上弱于低分组的被试。可能正是这些原因的影响,被试在完成实验任务 1 过程中,代表冲突检测的 N2 成分以及代表错误检测的 ERN 成分并未出现显著差异。其认知控制能力在高低分组之间也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范文

...........................

4.2 刺激-反应冲突任务
实验任务 2 与实验任务 1 有着明显的不同,首先实验任务 1 是刺激-刺激型冲突任务,而实验任务 2 则是刺激-反应型冲突任务。其次,实验任务 2 的对于刺激的加工深度要小于任务 1,其难度也要更小一些。从两个任务之间的反应时上就可以显示出来,实验任务 1 的整体的反应时要显著大于实验任务 2 的反应时。
在实验任务 2 的行为结果得出了与实验任务近似的结论,未发现社交网络侵入显著影响刺激-反应型冲突任务的整体表现。有趣的是社交网络侵入高分组的被试在完成simon 任务时的反应时普遍小于低分组的被试,尽管这一差异并不显著,这与实验任务1 的结果出现了矛盾,这可能表明社交网络侵入高分组的被试相较于低分组的被试更能够处理好简单的冲突任务又或者是刺激-反应型冲突任务,当然也有可能在实验 1 中包括文字处理的心理过程对结果也产生了影响。
在实验任务 2 的反应时结果上,前一试次为一致试次且当前试次为不一致试次(cI 试次)的任务中反应时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根据冲突检测理论如果前一试次为一致试次那么处理冲突任务的相关脑区并不会处于激活状态,当完成当前试次是不一致试次的任务或者说冲突任务时,被试需要激活相关脑区。社交网络侵入高分组的被试在完成这种试次时他们的表现优于低分组的被试,这表明社交网络的侵入性提高了被试在处理一个全新的冲突任务时相关脑区的激活速度,使他们能够更快的去处理相关问题。
在完成实验任务 2 时,社交网络侵入显著应影响了被试的认知调控能力,低分组的被试表现出了更好的认知调控能力,即(cI  – cC )–(iI – iC)的差值低分组的分数跟高,低分组被试在激活与维持相应脑区的激活状态上要显著优于高分组的被试,结合在本实验任务(cI )试次上的反应时,和实验任务 1 的相关结果看,应该是社交网络侵入使得被试在处理冲突任务相关的脑区激活上更高效,但是维持这一激活状态表现并不那么好。
........................

5 结论与展望

5.2 展望
社交网络的出现,由于其满足了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便捷的进行社交的需求,而得到人们的广泛应用,这是互联网时代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的改变,影响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时代的变迁,新兴事物的出现必然会对心理产生影响。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目前的研究对于过度使用社交网络的使用给人的心理带来哪些影响,并未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
对于社交网络这样一个用户数量庞大工具,使用群体覆盖面十分广泛,究竟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高科技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是心理学十分值得关的一个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究。
本研究,尽管得出一些研究结论,但是鉴于与一些现有结论相违背,可能是受限本研究所选取的被试不够充足,样本主要来自于师范类院校的大学生被试在性别上不够均衡,并且实验程序过长可能导致被试有疲劳效应以及练习效应。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干扰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因此本研究的结论并不具备广泛的适用性,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改进实验流程从而得出更有效的具有广泛使用性的结论。
另外,由于对于认知控制的研究方法受限于目前的技术,可能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反映出其真实的心理过程,期望在未来能够有更好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能够真正揭示这一内在心理进程,从而更好的研究社交网络到底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