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警察的心理研究发展历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阶段:
(1)初期阶段:国外警察心理压力研究最早发源于 20 世纪初期,这一时期心理学逐渐完善,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心理学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逐渐深入到细分领域,而警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压力问题逐渐受到重视。但是心理学知识在国外警察群体中最先使用是在招录和选拔过程当中当作一种能力测试。
(2)中期阶段:到 20 世纪 60 年代,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警察承担的任务逐渐增多,国外警察机构聘请专业心理专家为警员做心理咨询以减轻警察心理压力,应用心理学逐渐在警察领域实施。[8]20 世纪 80 年代,心理学逐渐将研究重点转向了工作压力源分析方面,Band,S.R. and Manuele, C.A 在他们的研究中从职业特点、个体自我认知、人际关系、职业路径以及家庭关系对警察工作压力源进行全面梳理,形成了初步的警察心理压力研究的理论基础。[9]21 世纪初,“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对于警察的心理压力问题高度重视了起来,纽约市警察局专门为该市近 5.5 万名警察和家属开展了应急心理咨询,随之其他地区和国家也将警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深入开展。
(3)发展阶段:国外学者的研究逐渐将心理压力研究与工作绩效相挂钩,期待心理学应用在确保警察心理健康的基础上,防止职业倦怠,促进工作绩效的提高。
表 3.6 NC 市公安局抽样民警 SCL-90 总均分评定表
第 3 章 NC 市公安局抽样民警心理压力成因及压力源分析
3.1NC 市公安局抽样民警心理压力成因分析
(1)长期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加重心理疲劳。NC 市民警人数约占城市人口总数的2‰,远低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3—5‰的平均水平。而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经济社会和人口急速增长,各种社会矛盾多发,加之当前服务型政府的发展和建设,民警已经承担了大量非警务工作的任务,为民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安的专业特点对每名公安民警的要求又是讲奉献不讲条件,久而远之公安民警的工作压力积累就可能会直接导致其心理上的压力增加,易心理疲劳的情况,实际表现多为烦躁、焦虑、易怒,神经衰弱等表征。
(2)复杂的职业环境产生职业倦怠感。对于民警而言,打击风险预防违法犯罪、保障经济社会治安稳定无疑是这个群体的主要任务,这也意味着他们将会遇到比常人更多的社会阴暗面,需要更强的心理调适能力。而随着暴力性犯罪的日益增多,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也经常存在着不可预见的危险,导致民警的紧张戒备心理增强。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使民警逐渐失去了正常的社交模式,产生职业倦怠感。[22]复杂的职业环境往往还意味着艰苦。对交警而言,每天长时间的暴露在噪音、尾气、高温、严寒等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处于全开放状态,还要随时准备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而监管民警则恰恰相反,地处偏僻,环境封闭,信息屏蔽,又要面对一些可能具有反社会、多重人格、变态心理及攻击性的累犯、惯犯等,并承担对他们的教育改造工作。长期工作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也导致了交警和监管民警的自我认同较低,心理问题较为严重。
(3)社会公众的过度关注缺乏职业安全感。作为公共权力执行者,民警群体相对于其他行业更易受到关注,社会公众对民警工作也有着更高的期望和要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已经指出的关于一个人的安全基本需求在该理论中"安全需求"概念是为了保证一个好的人稳定地安全进行各种社会安全工作所必须满足要求的基本需求[23]而“安全需求”就与公安工作息息相关。过高的心理预期和切身的利益联系使社会公众往往会苛求看待民警的日常执法工作,一旦出现某个反面典型或是某件公众事件处置不当,就会迅速引起热点。而通讯手段的极度发达以及网络的巨大力量,更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广泛的舆论压力。这种情况的不断发生使民警容易缺乏职业安全感,对日常工作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
第 5 章 民警心理压力易导致的后果及疏解途径
5.1 民警心理压力易导致的后果
5.1.1 认知系统作用不足
认知系统的主要作用有:一是认知、评估作用。包括在人们面临压力来源后的评价和对自身战胜压力力量实现能力的评价两个方面。有些民警由于存在畏难情绪,将对压力事件的评估认为太严重,或者由于缺乏信心,对自身实力的评估认为太低,就可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使人们增加焦虑情绪,即提高了对于压力感受体验的认识。[33]二是调节控制作用。即当事人认为自己是否能够控制局面,是否能够自主地控制或调解压力的出现与发展,是否能够自由地调整自己的适应行为。这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程度有关,比如,面对同样性质的突发暴力案件,经过专门针对性训练或演习的特警队员,因为熟悉这类案件的处置方法和程序,比其他民警对此有更高的认知水平,处置起来显然会比没有此类警务经验的民警更得心应手。三是对人格的影响和推动效果。人格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表现特征,例如相对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所以我们对待任何一种压力也会受到各种人格因素的影响。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特根据他们对人类的个性化归因和倾向研究而首先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控制观念和节点理论,并把普通大众人格分为两种类型,即外控和内部的。外控型个性人格的一般情况下会认为自己在个人的生活和事业中的一种主导能动力就是外部因素,自己的把控能力是有限的。内控型个性人格的一般人会认为他们在生活和事业中的成败是关系到自身的,成功由个人能力和努力主导,失败是自己主观原因导致。因此,内控型或外控人格的民警,在遇到压力性的事件后,很少有机会去寻找客观原因,所以他们感受到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强度比外控型或外控人格的民警要更低。
5.1.2 社会支持系统遭到破坏
社会支持系统由来自于家庭、朋友、同学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而形成。拥有良好的社会性支持体系,可以促进压力性事件发生的强度和影响程度相对减弱,亲密、可信赖、可倾诉的社会性支持,是压力的有效缓解。[34]但对民警来说,却常常因为各种警务工作处置没有达到群众期望值而遭受群众误解,甚至遭到围攻、谩骂、侮辱、殴打。繁重的警力工作,无暇顾及家人的现状也让有些民警失去亲人的理解与支持。民警的社会支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这也影响到该系统正常有效发挥作用。
.............................
5.2 民警心理压力疏解途径
所谓的压力管理,是指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压力的产生前或形成后,主动地采用合理的应对手段,以有效地缓解或减轻压力、适应压力的过程。[36]这种对于压力的管理实际上就是一种主动有效的应对手段。民警群体在处理自身的压力时,如果他们能够保持拥有良好的对压力管理的能力,可以把自己的压力由负面变成了正面,从而促进民警个人的生活更加和谐,使整个民警队伍更具有战斗力。根据民警压力成因的心理学原理分析,民警压力管理策略可以从减少压力源和改善中介系统功能两个方面入手。
5.2.1 调节压力源,削弱带来压力的不利因素
(1)从制度落实上减少压力源。扩充一线警力,实行轮岗制度,有效保障民警的休息权,防止民警因为长时间超负荷工作造成工作压力源;切实落实各项从优待警政策,提高民警的合法合理收入,关注民警的家庭生活,解决民警的所思所盼,缓解民警的生活压力源。
(2).科学安排民警岗位。不同人格的民警会适合不同的岗位,不合适的岗位也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压力源,影响民警的工作效率和自身优势的发挥。这就要求公安机关要科学地配置警力,合理地安排民警工作岗位。公安机关在招聘录用的人民民警,选拔岗位专业技术人才时,可以适当地增加对民警的心理学和能力测试项目,通过一种科学的心理测量方法,例如运用了卡氏 16 种人格影响因素的测验( 16pf )、艾森克的人格调查问卷(EPQ)等心理测量量表,科学分析民警个体的人格特征和性格倾向,根据测量结果,结合其他考察方法,确定其适合的警种和工作岗位。对民警个体来说,在适合自己人格特征的岗位上能发挥出更大的潜力,这种适应性会大大减低民警的心理压力。对民警群体来说,每个民警个体工作能力的充分发挥有助于提高整个民警队伍的警务工作水平。
心理学论文
第六章 公安机关减轻民警心理压力过大的策略
6.1 引入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是注重人文关怀。新形势下,社会上各类思潮的泛滥和多元价值取向的冲击,使民警的思想政治工作变得尤为关键。但是,如今的思想政治工作早已不是简单的传达文件、照本宣科,要将传统方法与民警心理健康工作相结合,创新思路,以正面引导激励为主,将执法理念建设与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融入到心理工作中,帮助民警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塑造积极自信的良好心态。二是关注民警健康。加强“一警一爱好”建设,大力宣扬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鼓励民警锻炼身体,因地制宜的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建立完善民警个人健康档案,针对普遍存在的各类身心疾病,定期开展健康讲座和咨询,完善民警体检及医疗援助绿色通道建设。对于交警、监管等特殊警种,有针对性的开展“送医上门”活动,让民警感受到被重视、被关注,使心理压力较大的民警及时得到帮助。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