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样本有吗?本文将以国际贸易论文为例,为大家分享一篇开题报告的范文样本,标题是“明代双屿港与十六世纪东亚海上贸易网络的形成”,具体详情如下。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一、论文开题报告基本框架
论文开题报告一般由以下八个部分组成(每个院校都有固定的开题报告模板,可能有所差异,大家可以参照各自学院的要求进行写作)。具体内容如下:
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2.研究目标及内容
3.研究方法
4.论文大纲
5.技术难点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6.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
7.论文工作计划
8.参考文献
二、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新航路开辟后,以葡萄牙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来到东亚寻找新的机遇,与此同时,东亚地区内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外因和内因的共同作用下,东亚海洋上出现了四大矛盾。一,明代朝贡贸易体系与其他亚洲国家大量获取中国商品的矛盾;二,明代海禁政策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海外贸易传统的矛盾;三,明代海禁政策与以江南地区为代表的商品经济对外发展内在需求的矛盾;四,以葡西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向东进行殖民拓展和以明朝为代表的东亚国家之间的矛盾。双屿港就是这四种矛盾下的产物。
双屿港位于今浙江舟山西南部六横岛周边,是十六世纪上半叶在中国、东南亚国家、葡萄牙、日本等多国海商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国际私人海上贸易据点。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廷派遣朱纨向双屿港发动军事攻击。双屿港从此湮没,辉煌不再。
本文先从明代朝贡贸易和海禁实施的具体情况入手对明代的对外政策进行了讨论,并以中外双视角对东亚地区的海洋贸易网络进行了概述。其次,通过宏观和微观视角的结合,笔者分别对双屿港兴盛和衰落的过程、具体内容及影响等进行了探究。最后,笔者以澳门、月港和长崎港三个与双屿港相关但不同类型的国际对外贸易港口为例,结合中外史料记载对双屿港衰落之后的东亚地区贸易经济网络进行简要论述。
虽然双屿港的消失使得东亚地区的海上贸易遭受冲击,但东亚海洋贸易网络的发展趋势不会随之消失。本篇论文以双屿港为突破口,参考中、英、法、葡、西、日等多国相关文献,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发掘十六世纪东亚海洋贸易网络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笔者也欲借此尝试在全球史语境中重新定位东亚海洋在世界海上贸易网络中存在的意义和影响。
1.1.2 研究意义
东亚海洋并不局限于政治概念上东亚五国之领海,其范围包括从东北亚到东南亚直至南亚一整个沿海区域以及日本海、东海、南海等主要海域。自古以来,东亚海域人民就常驾船出海以维持生计。十六世纪前中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内在需求不断增长,来自中国、东南亚、葡萄牙以及日本商人汇集东亚海域,在传统朝贡贸易体系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游移在灰色地带、更为复杂的私人贸易网络。舟山双屿港即是其中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海上贸易枢纽。由于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这一繁华的港口最终湮灭。由于相关资料难以收集,部分问题一直难有定论。笔者希望以双屿为例,依托各种语言、各种形式的相关资料,重现“十六世纪之上海”①的辉煌,展示十六世纪东亚海上的贸易网络和国际贸易在东亚地区的形态。在运用全球史视角透视东亚海洋发展的同时,探索东亚海洋在世界历史发展上的意义。
三、研究内容
尽管双屿港在漫长的历史中不过昙花一现,但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特殊地理方位,一直是研究中西交通史、明代朝贡体系与海禁政策、明代倭乱等相关学术问题的重要内容。
“双屿”作为地理名词最早见于《(乾道)四明图经》②中,但其指向并不明晰,只知其为宁波附近洋面的一处山脉。随后在《(宝庆)四明志》《(大德)昌国州图志》《(延祐)四明志》等文献中,“双屿”开始作为位于宁波东部或东南部洋面的地理坐标出现。至明朝嘉靖年间,双屿成为了“番贼盘踞二十余年”③的一处国际走私港口。然而由于明代海禁政策的实施,明廷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派遣朱纨出兵剿灭双屿港。自此,双屿港被木石填塞,逐渐湮没。
在本部分中,笔者欲以中西交通史与东亚海洋史、明代朝贡体系与海禁政策、明代倭乱、“双屿港”等主题为顺序进行学术史梳理,以此体现出双屿港本身的多种内涵以及我国海洋史的发展脉络。
四、研究方法
一)综合的研究方法双屿港不是平面的历史遗迹而是立体的历史坐标,对于它的研究必然涉及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笔者采用了综合的研究方法。
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笔者再次对《甓余杂集》《明实录》《明史》《(嘉靖)宁波府志》《(嘉靖)浙江通志》《筹海图编》《全浙兵志》《明经世文编》《远游记》等对双屿港之战相关事件有直接记录的文字资料进行了阅读和梳理。2008 年,海洋出版社出版了由金国平和贝武权主编的《双屿港史料选编》(共 4 册),其中收集了大量与双屿港相关的中文、葡西文、法英文和日文文字资料。中文文献历史资料跨越宋至民国,将《甓余杂集》《(乾道)四明图经》《(宝庆)四明志》《(大德)昌国州图志》《明实录》《正气堂》《玩鹿亭稿》等含有“双屿”以及“宁波”字样文字记录的三十余部地方志和四十余部其他文献内容进行了搜集和整理。葡西文、法英文、日文文献部分则包括有游记、航行指南、史学作品、官方文件、新闻报道等原文和对应中文翻译。资料集涵盖内容之广可谓前所未有,为后来双屿港相关研究者提供了坚实的材料支撑,也为在全球史观下研究双屿港提供了途径。笔者在获得该资料集后发现,尚未有学者系统性利用该本资料集进行研究。
在研读本套资料集的同时,笔者也发现了几处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资料集将含有“双屿港”、“宁波”、“Liampo”、“朱纨”等关键字的资料片段进行了罗列,因此部分资料仅为节选。若只阅读资料集则容易导致前后脱节,或是因此忽略部分重要其他细节内容,尤其是在外文的翻译版本。因此笔者依托资料集索引,对包含本事件相关内容的全文进行了阅读,以求全面地分析“双屿港”。其次,在外文有关“Liampo”的翻译中,本身就出现了“双屿”和“宁波”两种翻译方式,因此若仅阅读资料集中所提供的翻译文本,容易对“双屿”的相关概念出现误解。此外,资料集基本以文字材料为主,没有收录与双屿港相关的地图、航路图。因此笔者还浏览了部分国外大学公开图书馆资料,找到了若干珍贵的地图,作为材料补充。同时,笔者还将文字材料中所记录的部分数据用图表形式进行了整理,使之更为具象。
除上述所涉及的史料外,笔者还阅读了小说《商盗寇:双屿港遗闻》①和 2010年线装书局出版《天一阁藏明代政书珍本丛刊》②。笔者发现后者中收录的《浙江总兵肃纪维风册》《浙江海防兵粮疏》《范司马奏议》三文也对研究双屿港历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此外,在 2020 月 1 月,笔者还前往了六横岛,对北部横陂塘、中部岑山一带进行了实地考察,参观了岛上六横里岙民俗风物馆并了解了现代六横岛居民对当下双屿港的认识。
二)在“全球史”语境中讨论双屿港1982 年,美国成立全球史协会(World History Association)标志着全球史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正式成立。在四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全球史学界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学者和作品。但至今“全球史”仍未有所谓标准化的定义。柯娇燕(Pamela Kyle Crossley)认为全球史是脱离欧洲中心主义,“一切致力于广泛、大规模或普世视野的历史”①。它探讨世界发展、演变、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即分流、合流、传染和体系四大叙述结构)的“思考与写作的模式”②,而不同的全球史学者会有不同的流派和方法。钱乘旦认为全球史不同于从地域、事件、时间、主题和现象叠加研究的纵向表达,而致力于对历史的横向观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③简单而言,“全球史”相较于传统史学将国别和地域作为研究对象的方法不同,它将整个世界和人类作为一个整体,通过研究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演化来剖析世界的发展路径。
在“全球史”语境下讨论双屿港是对双屿港本身属性的尊重,也是研究双屿港的必然要求。首先,不同于以传统陆地为主的区域研究,双屿港位于浙江东部沿海地区,外接东海。没有连绵的山脉也没有广阔平整的土地,只有一望无际的海洋、礁石和漩涡。相比传统陆地边界,海洋边界更为模糊,族群活动范围更广。由于海防力量薄弱,双屿虽属于沿岸卫所管辖范围但在事实上处于权力真空地带。简而言之,是传统历史叙事中的“边界”。十六世纪时期,以葡萄牙人为首的西方国家商人向东而来,意图打开新的贸易市场,随之在浙江沿海双屿港驻扎下来。因此,双屿港不仅是明朝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实施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国家共同构建的多主体舞台。摆脱单一“明朝中心”观点,用“全球史”眼光讨论能够更贴近事实。其次,学界对于双屿港的相关基础研究成果繁多,已为将双屿港纳入东亚区域以及“全球史”视角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球史”语境下的双屿港研究提供了“源头活水”。利用多种的历史材料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也能为从更宏观的角度和研究框架开展研究提供可能。
在“全球史”语境下讨论双屿港是时代对历史学科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研究双屿港必需的要求。随着东亚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上升,“欧洲主义中心”传统历史观点已不断受到学界的批判。借助视角的转变和视域的扩大,以东亚海洋本身逻辑重新梳理双屿港的发展历史,有利于客观公正地重新评价双屿港在区域的发展作用,也有利于深化双屿港相关历史研究,探索东亚海洋在世界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通过打破既定的语言、民族、文化的藩篱,在“全球史”语境下推进双屿港相关历史研究,也是鼓励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突破传统框架,在更广阔、自由的学术环境中进行交流的。
五、研究结论
“一部人类发展史,是人类从各自相对隔绝、相对闭塞的陆地走向海洋,最终融为一个整体世界的全球史。追本溯源,十五、十六世纪,海洋成为时代的主体,海上活动成为最令人瞩目的国际现象。”
在明朝朝贡贸易体系以及海禁政策的实施下,中国对外贸易受到了阻碍。然而随着东来的葡萄牙人、西行的日本人、北行的东南亚商人在中国东南沿海的聚集,涌现出了一批游走于灰色地带的私人贸易港口。其中,宁波双屿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双屿港地处舟山群岛西南部,坐拥极为便利的海上贸易通道,后靠广袤而又充满活力的江南经济腹地,在二十余年的发展里一跃成为东南地区最为繁华的私人贸易港口。以双屿港为中心,形成了中国-东南亚-日本的东亚海洋三角贸易圈。然而由于明廷对东南沿海一带武装化海上走私力量的忌惮以及其对明朝权威所带来的威胁,最终决定派朱纨打响了双屿之战。双屿虽短暂逝去,但其崛起背后乃是走私商人基于地理位置、运输成本、商品集散、交通网络等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双屿商贸之盛足以说明东亚海洋贸易拥有的强大活力和巨大的发展前景。但是,双屿之战的产生也体现出政治导向与商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双屿之战后,东亚海洋贸易遭到打击。然而,东亚海洋贸易网络系统也不断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整。葡萄牙人顺势转变对明态度,积极参与海盗驱逐战争获得了澳门的居住权。月港在嘉靖大倭寇平定之后终于获得官方认可,成为唯一合法的对外贸易港口。大量华商北行至江南地区沿海继续走私贸易,促进了江南地区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日本借助本国巨额的白银储存,将长崎和出岛作为对外的通气窗口,成为东亚贸易的重要组成并逐步走向近代化。东亚海洋贸易网络的雏形来自传统形成的朝贡贸易网络。在政府垄断的国家对外贸易运行之下,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各地区的商品生产分工逐渐明晰,对外贸易的需求体量不断扩大。官方统制下的贸易体系滋生出繁荣的私人对外贸易。由市场主导的私人对外贸易在传统朝贡路线基础上开始呈现多点放射性发展。相比官方贸易,东亚海上私人贸易的商品种类更加丰富、贸易体量更大、参与人员更加复杂、对市场的风向变动也更为敏感。在研究十六世纪东亚地区发达的海上贸易时,我们也应清楚认识到,海洋对陆地的影响在范围和程度上是有限的。诚然,十六世纪发达的海上私人贸易体系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给东亚地区国家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未来商品经济发展的路径,但其与跨时代的技术革新相比仍有差距。其对陆地土地经济的影响更多浸染于沿海和少数内地通商口岸,以货币、商品、人员流动、观念等方式给予内陆以新鲜血液。
太平洋贸易网是世界最大、也是最年轻的海洋贸易体系。①从张骞凿空西域到马可波罗的行迹,东西方通过间断而细微的交流而不断接触。直至郑和下西洋和葡萄牙人为代表的西方力量的涌入,世界的一体化才在真正意义上开始了萌芽。在此过程中,葡西等国力量的介入大大推动了东亚海洋或者说整个太平洋地区海洋的联络,这是无可置疑的。然而,在北起日本,经过朝鲜半岛、中国,南至南亚的一线中,其本身所存续的内在社会发展逻辑和历史发展动力同样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
笔者尝试以双屿港的兴衰入手,从全球史的视角探寻东亚海洋贸易的发展机理并一窥十六世纪繁茂的东亚海洋贸易网络,寻找东亚社会发展的自身逻辑。随着当今世界东亚地区经济体量的迅速增大,东亚地区的海洋研究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区域问题。与传统区域性研究着眼于方志的研究方法不同,海洋史研究中能够直接利用的相关资料更少、来源也更为复杂。如何能从卷帙浩繁的官方文献、地方志,甚至是文人札记、传奇故事中去筛选和整理出与课题相关的内容来是每个当代海洋史学者所必须面对的难题。相比陆地,海洋的覆盖面更广,边界更为模糊,物种、人口、观念、民族、文化的交流更为多样和抽象。这就导致区域海洋史的研究势必横跨长时段甚至超长时段的历史背景分析。同时,也需要综合大量不同语种的文献资料,分析不同人群的文化背景。转而言之,海洋史的研究从根源就与全球史观密不可分,拥有其自身独特的逻辑。然而当我们引入新的观念和视角后如何避免既有的传统观念桎梏,如何客观地赋予传统课题新的解读,如何避免在全球史语境之中忽略区域群体的内部规则及其特殊性,如何这都需要在未来研究中进行不断的探索与思考。
国际贸易论文开题报告
六、论文进度安排
20XX年11月01日-11月07日 论文选题
20XX年11月08日-11月20日 初步收集毕业论文相关材料,填写《任务书》
20XX年11月26日-11月30日 进一步熟悉毕业论文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12月10日-12月19日 确定并上交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04日-02月15日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上交指导老师
20XX年02月16日-02月20日 完成论文修改工作
20XX年02月21日-03月20日 定稿、打印、装订
20XX年03月21日-04月10日 论文答辩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样本有吗的相关内容,如果想了解更多论文写作资料,可以随时在本网站查阅,如果想寻找论文写作帮助,可以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