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际汽车市场中的优势和劣势

  • 论文价格:250
  • 用途: 本科毕业论文 BA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44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20081914141220594
  • 日期:2020-08-01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1世纪以来,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逐渐凸显并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三大考验[1]。统计分析表明,在全球范围内,约有25%的碳排放量来自机动车尾气,而排放的大量尾气也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今,日益减少的传统自然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全球内燃机汽车市场的巨大需求,逐渐加剧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问题迫切呼唤一种新型清洁替代性能源的出现。
对于飞速发展的中国来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2018年已经突破90万亿元,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私家车走进千门万户。因此,以传统能源,如:汽油、柴油为主要动力的汽车产业即将面临新时代的能源危机。据统计,2018年,中国进口原油总量达到4.62亿吨,同比增长10.1%;原油进口总额接近2.41千亿美元,同比增长46.7%;原油对外依存程度进一步升高,达到70%以上,这表明:中国国内市场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很容易受到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波动和石油能源危机的影响。此外,环境和气候这两大重点生态问题也为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走开发新型清洁、可再生能源道路。因此,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成为发展中中国振兴汽车工业的不二选择,也是全世界汽车领域内的一次有力革新[2-4]。

新能源汽车

2、研究意义
 
经过多年的研发和努力,自2015年起,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产销量逐年上升、赶超他国[5,6]。但是,由于我国汽车制造行业起步较晚、创新水平不足,仍然存在工业基础薄弱、产品结构单一、核心技术较少、服务能力不足等各方面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影响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角色转变,是新时代下汽车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意义是:通过将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相关产业竞争力理论结合起来的方式,深入研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营销竞争力、创新竞争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和发展状况,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化研究,构建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通过多角度对比论证,系统性地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际汽车市场中的优势和劣势,并基于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为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做出一点贡献。

新能源汽车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顾名思义,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主要或完全依赖新型能源进行驱动的汽车。目前,新能源汽车主要分为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三大类别。近些年来,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各项经济研究逐年增多。其中,国外专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起步较早,对产业情况的分析普遍聚焦于构建或完善竞争力分析模型[7-11],具有良好的前瞻性和创新性;而我国学者虽起步稍晚,但研究内容更为全面、透彻,不仅剖析了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了车用新型清洁能源的开发情况、分析了城市及政府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还有不少学者进行了很多创新性的分析研究[12-17],比如说,创新模型分析、创新政策解读、创新体系建立等。下面,从国外与国内两个方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前景进行总结与分析。

1、国外新能源汽车的研究状况
 
早在1966年,日本就已经开始实施汽车排放法规,并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不断出台法律法规,主要针对汽车尾气的排放和传统能源的消耗情况进行规范,成功促进了日本汽车企业的环保转型[18];美国的Romm博士曾在Freedom CAR项目中表明:美国能源部应该将氢能源开发作为研究重点,提高新能源汽车在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19];2007年,Hansen指出一些欧洲的制造业强国已经在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开发、制造等领域掌握了一定的核心技术,并且这些国家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新的战略目标开展实施[20]。总体来说,国外对汽车领域新型能源的开发与研究起步较早,并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新型清洁能源的研究和发展上升到立规立法的国家战略高度,这表明:在当今国际形势下,开发新型能源、发展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势在必行。

2、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研究状况
 
近二十年来,中国紧跟世界形势,接连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新型能源的政策,旨在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性发展。其中,不仅包括关于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的“三横”研发布局和纯电动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三纵”研发布局,也涵盖了“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工程的启动。此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以及《汽车碳排放双积分制度》的拟定与出台,更是在制度和法规上,为新能源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1]。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也因此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的目光,他们聚焦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支持[22-24]、市场结构[25-27]、发展现状[28-29]以及未来前景[30-31]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且深入的分析研究。
Zhang等[32]提出了一种政策依赖关系的新型映射方法,并据此对政策是如何为特定产业提供支持、指导发展以及规范模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能源汽车政策是一个复杂的政策体系,涉及到各级政府的多重要求。其中,国家政策指导地方政策,并依赖地方政策实现目标,而区域政策则是对省政府之间进行横向协调并解决跨省边界问题。Li等[33]利用2005年至2015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内与汽车行业密切相关的148家公司的不平衡面板数据集,研究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调查了城市治理政策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关系。Zuo等[34]构建了一种新颖的决策模型,用来帮助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选择合适的R&D补贴对象,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等问题,并以实际案例为依托进行研究,充分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及合理性。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共涉及四个主要研究内容:

1、 基于STP战略,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营销竞争力进行分析,选定最具代表性的三家知名企业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得出我国企业的优劣势。

2、 以某两种汽车产品为例,结合近年来我国新能源领域的专利申请情况,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创新竞争力。

3、 利用“钻石模型”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构建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4、 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优劣势,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四、创新点

1、从多个角度、多种层次上分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优、劣势;

2、利用中外对比分析以及经济学理论论述的方式,对新能源汽车市场进行三种竞争力的针对性考量,构建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瑞. 中国新能源汽车国际竞争力研究[D]. 合肥: 安徽大学, 2019.
[2] 宋紫峰.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回顾和展望[J]. 新经济导刊, 2019, 3: 22-25.
[3] 胡睿.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D]. 石家庄: 河北经贸大学, 2019.
[4] 江婷婷. 基于STP战略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营销竞争力研究[D].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2019.
[5] 孟铁. 浅析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 时代汽车, 2019, 6: 83-84.
[6] 唐葆君, 王翔宇, 王彬.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水平分析及展望[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9, 21(2): 6-11.
[7] Porter, E. Michael.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0.
[8] A. M. Rugman. Diamond in the rough[J]. Business Quarterly, 1991, 55(3): 61-64.
[9] J. H. Dunning. Internationalizing Porter’s diamond[J].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1993, 33(2): 8-15.
[10] Leviana Andr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mong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malaysian tourism industry[J]. Springer, 2014: 427-436.
[11] Khanita Tumphasuwan. Analysing industry clustering to develop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wualai silver handicraft[J]. Industri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2015, 349: 181-187.#p#分页标题#e#
[12] Y. M. Li, Q. Zhang, H. L. Li. The impact of dual-credit schem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nergy vehicle industry[J]. Energy Procedia, 2019, 158: 4311–4317.
[13] K. Chen, C. R. Ren, R. Gu. Exploring purchase intentions of new energy vehic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ugality and the concept of “mianzi”[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9, 230: 700-708.
[14] Y. M. Li, Q. Zhang, B. Y. Liu. Substitution effect of New-Energy Vehicle Credit Program and Corporate Average Fuel Consumption Regulation for Green-car Subsidy[J]. Energy, 2018, 152: 223-236.
[15] J. Z. Ren. New energy vehicle in Chin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success factors and strategic implication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2018, 59: 268–288.
[16] S.H. Sun, W. C. Wang. Analysis on the market evolution of new energy vehicle based on population competition model[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2018, 65: 36–50.
[17] H. B. Du, D. Y. Liu, B. K. Sovacool. Who buys New Energy Vehicles in China? Assessing social-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urchasing awareness, intention, and policy[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 2018, 58: 56–69.
[18] 庞德良, 刘兆国. 基于专利分析的日本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 情报杂志, 2014, 33(5): 60-65.
[19] Joseph Romm. Reviewing the hydrogen fuel and freedom CAR initiatives[M]. The Hype about Hydrogen, Washington D. C.: Island Press, 2004.
[20] A. M. Hansen. Hydrogen safety and hydrogen highway technology, Innovation Forumon Clean Vehicle Technology IFCVT, Beijing October 2007.
[21] 张传坤.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估及提升路径研究[D]. 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 2018.
[22] W. B. Li, R. Y. Long, H. Chen. Consumers’ evaluation of national new energy vehicle policy in China: An analysis based on a four paradigm model[J]. Energy Policy, 2016, 99: 33–41.
[23] 黄弘杰. 政府扶持政策的有效性[J]. 三明学院学报, 2019, 36(4): 92-100.
[24] L. Zhang, Y. Q. Liu. Analysis of New Energy Vehicles Industry Policy in China’s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cy instruments[J]. Energy Procedia, 2016, 104: 437–442.
[25] J. H. Yan, F. M. Tseng, Louis Y.Y. Lu.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new energy vehicle research in economic management: Main path analysis[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18, 137: 168–181.
[26] Z. W. Liu, H. Hao, X. Cheng. Critical issues of energy efficient and new energy vehicles development in China[J]. Energy Policy, 2018, 115: 92–97.
[27] M. Kendall. Fuel cell development for New Energy Vehicles (NEVs) and clean air in China[J].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2018, 28: 113–120.
[28] X. L. Yuan, X. Liu, J. Zu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A review[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5, 42: 298–305.
[29] 王登怡.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现状及未来展望[J]. 中国新通信, 2019, 17: 144.
[30] 叶明国.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发展趋势[J]. 汽车博览, 2019,01; 106.
[31] 赵帅庆. 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趋势分析[J]. 湖北农机化, 2019, 15: 13.
[32] X. Zhang, X. Bai. Incentive policies from 2006 to 2016 and new energy vehicle adoption in 2010–2020 in China[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7, 70: 24–43.
[33] Y. W. L, B. H. Zeng, T. Wu. Effects of urban environmental policies on improving firm efficiency: Evidence from Chinese new energy vehicle firm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9, 215: 600-610.
[34] W. C. Zuo, Y. Q. L, Y. H. Wang.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of new energy vehicle indust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ubsidy about generic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three-way decision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9, 212: 46-55.

123
限时特价,全文2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