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the Japanese have to use Chinese relatives appellation terms of habit, but because the two countries social system, structure and cultural customs and other factors, the use and very different. Along with the change of the time, people thought renew ideas, Japanese society have problems such as aging phenomenon is serious, led to the Japanese to relatives appellation term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the paper emphatically the modern society i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relatives appellation terms for han Japanese comparative study.
Keywords: modern social language environment; Change of the time; Relatives appellation terms to
摘要:上海论文网汉日语都有使用拟亲属称谓的习惯,但由于两国社会制度、结构及文化习俗等因素,在使用上又有很大不同。随着时代变迁,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日本社会老龄少子化现象等问题较为突出,导致了日语的拟亲属称谓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着重就现代社会语言环境中拟亲属称谓进行汉日语比较研究。
关键词:现代社会语言环境;时代变迁;拟亲属称谓
一、引言
所谓拟亲属称谓就是汉语中使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1]在中国人看来,在人们日常交往中,恰当地使用拟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成员,可以起到增强彼此感情、缓和交际双方的紧张感和起到缩短双方距离、产生良好的交际效果的作用。例如,如大哥、大嫂、小弟、小妹、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等在中国是深受人们欢迎的社会称呼。叔叔、阿姨也是婴儿们记忆里最早记住的单词之一,有时孩子们光称呼一句“叔叔”、“阿姨”就表示向我们大人打招呼、问候。因此,这些称谓在人们日常交流、交往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积极的作用。中日两国同属亚洲国家,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语言文化交流历史,特别是日本古代受汉文化的影响,在亲属称谓、拟亲属称谓方面也多有仿效。从使用拟亲属称谓的习惯上看,其适用范围的广度虽不如汉语,却不乏相同之处,但因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及文化习俗等因素,又表现出很大差异。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首先,日本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其次,近年来随着日本世界第一长寿国地位的奠定,老龄少子化现象凸现,拟亲属称谓在日语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们在使用日语进行社会交流交往时,若不及时搞清汉日语拟亲属称谓的差异,就很容易出错而失礼,从而给我们的正常交往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弄清拟亲属称谓在日语中的使用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着重就现代社会语言环境中拟亲属称谓的汉日语对比进行研究。
二、受年龄或辈份制约的拟亲属称谓
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法制社会,在其亲属称谓中深受浓厚的宗法色彩之影响。中国人使用拟亲属称谓时,长幼有序、长者为尊的宗法色彩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说话人按照年龄或辈份称呼长者,以示尊重。关于日本的拟亲属称谓,铃木孝夫在「言葉と文化」(语言与文化)一书中论述如下:“对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使用亲属名称来称呼,在人类学中被称作是‘親族名の虚構的用法’。虚构用法的一般原则是,说话者以自己为原点进行考虑,如果对方是自己亲戚时,应该怎样称呼,进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称呼”。[2](P158-163)如下图所示,日语社会的拟亲属称谓用法与汉语基本相同,即原则上是按照自己与对方的年龄、辈份关系来选择不同的拟亲属称谓。例如,年轻人对老年人称“爷爷———おじいさん”、“奶奶———おばあさん”,对中年人称“叔叔———おじさん”、“阿姨———おばさん”,平辈人对年长者称“哥哥———おにいさん”、“姐姐———おねえさん”等等。以上拟亲属称谓用于称呼熟人时,汉日语都可以加上对方的姓名来称呼。例如汉语的,李爷爷,雷锋叔叔、海燕阿姨等等;而日语一般加名称呼,如在日本动画片「ちび丸子ちゃん」(樱桃小丸子)中,小丸子叫同学花轮的爷爷为“秀じいちゃん”。其次,汉语通常在亲属称谓语之前加上“大”或“老”的形式来称谓。如,老爷爷、老大爷、老奶奶、老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孩子们还经常以职业加亲属称谓来称呼从业人员。如解放军叔叔、农民伯伯、护士阿姨等等。在用于暂时关系的拟亲属称谓里,日语有时用“おとうさん、おかあさん”来称呼老人。例如,商店街的店员,为给顾客留下亲切的印象,向年长的顾客打招呼时,经常使用这两个称呼。又如,1995年5月,日本NHK电视台为纪念BS卫星电视频道开播十周年,在制作的卫星电视实况转播节目《丝绸之路》里, NHK电视台的中年男性节目主持人在新疆边境城市喀什街上进行采访时,见到当地五十岁左右的人,都称呼“お父さん、お母さん”。作为拟亲属称谓的“おとうさん、おかあさん”是一个带有亲切感、给对方留下好印象的称呼,并不是“爸爸、妈妈”的意思,汉语的语意应为“大伯、大叔;大妈、阿姨”。汉语里有“干爹”、“干妈”之称呼。日本也有类似的称谓,例如,在电视上曾看过介绍前相扑运动员大関小锦的“日本のお母さん”以及现任横綱朝青龍的“日本のお母さん”节目。在日本神户市学习过的人也许对这个称谓并不陌生,很多留学生通过神户クロスカルチャーセンター(多元文化交流中心)的牵线搭桥,找到了自己的东道主家庭。该中心介绍双方相互认识时,把日本的东道主家庭的主人称为“日本のお父さん”、“日本のお母さん”,部分留学生对此起初有些抵触,有些感到难以开口。但通过交流,很多留学生与主人家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了表示感激之情,许多留学生都从最初的“○○さん”改称为“お父さん”、“お母さん”,译成汉语为“东道主家庭的父亲或母亲”。
汉日语按照以上关系使用拟亲属称谓称呼他人时,在界定标准上有较大差异,因现代日语拟亲属称谓的辈份意识淡薄,人们重视被称谓者看上去的年龄及社会地位,通常采用小于对方实际年龄的称谓。而中国人长者为尊的辈份观念强烈地左右着汉语拟亲属称谓的使用,人们尽可能地使用高于对方实际年龄或辈份的称谓称呼对方,以示尊重。特别是在中国农村,人们仍然习惯以长幼尊卑的传统辈份观念来称呼左邻右舍或同村人。例如,经常有些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称谓比自己年轻十几岁的成人叔、姑,甚至老爷、老妈等等。这在日本人看来是很难理解和难以接受的。
三、不受年龄或辈份制约的拟亲属称谓
日语里的“おにいさん”、“おねえさん”,用汉字表示分别为“お兄さん”、“お姉さん”,在亲属称谓语里分别表示哥哥、姐姐。用于虚构的亲戚关系时不仅表示“哥哥”、“老兄”;“大姐”、“大嫂”,还表示“老弟”、“小弟”;“大妹子”、“小妹妹”。对此,铃木孝夫在「言葉と文化」中就此用法论述道,因是把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他人假定为亲属关系时如何称呼,因此,称对方为“おねえさん”时,其对方的年龄必须是比自己大的女性。同样,“おにいさん”也适用于这个规则。同时,日本父母有时称呼自己的儿女时,有时不使用名字,也称“おにいさん”、“おねえさん”;做了父母的人称呼自己的父母不叫“おとうさん”、“おかあさん”而习惯称“おじいさん”、“おばあさん”。[2]这就是日语里的“从儿现象”。所谓“从儿现象”,是指说话人按照孩子使用的亲属称谓称呼亲属。因为最年幼者是虚设的,因此即便是对家里最小的孩子也可以当面称“お兄さん、お姉さん”。由此,日语的お兄さん、お姉さん一般分两种情况使用,首先,是指年少者呼称二三十岁的未婚男女时使用,其汉语意思为“大哥哥”、“大姐姐”,此时,也可用于自称。例如:お兄さんが取ってあげるから、待ってね。等一下、哥哥帮你拿。其次,年长者称呼比自己年轻的男女,此时只能用于呼称,而不能用于自称。例如:上了年纪的老人对每天接送她去医院的护工说的一句话:お兄さんの力は頼りになりますわ。此时当然不是“大哥哥”的意思,应译为多亏了大兄弟的帮助。汉语有时在不知对方是否比自己大还是小时,为示尊重,有时称对方为“大哥”或“大姐”(女方已婚时称大嫂),这很可能出现有趣的场面,即当事人双方互称对方“大哥”、“大姐”的现象,但并不常见。那么,在拟亲属称谓里与日语的“おにいさん”、“おねえさん”最为相近的汉语称谓应为“兄弟”、“姊妹”,但两者也不尽相同。
四、时代变迁与拟亲属称谓语的嬗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年轻化意识的不断增强,思想观念也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汉日语的拟亲属称谓语的使用也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嬗变。例如,今年二、三月份,黑龙江卫视报道了在重庆发生的一件与拟亲属称谓有关的事件。据称一位五十多岁的男子,向一位二十几岁的女子问路时称对方“大姐”,其结果引起女方强烈不满,“我才二十四岁,你就喊我‘大姐’……”,以致双方发生很大争执。这件事件的发生,并不是一件偶然的现象,它既反映了人们向往年轻的心态,重视他人对自己外观形象的评价,更反映了恰当地使用拟亲属称谓语的重要性。假若在几年前,二十岁左右的女孩可能希望年幼者称她为“阿姨”,而在今天可能更希望称她“姐姐”。在当今日本社会,人们向往年轻的心态因素以及老龄少子化现象的变化,使得人们对拟亲属称谓的过敏反映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日语中的“おじさん”一词,分别被表示为“伯父さん”(父母亲的哥哥)、“叔父さん”(父母亲的弟弟)和“小父さん”(称呼他人时用,伯伯、叔叔之意)等形式。[3](P218)从“伯父さん”和“叔父さん”的语源来看,其原意应为“をじ”。而“をじ”既有“翁”的意思,也有“伯父さん”“叔父さん”的意思,在江户时代加敬语词尾就成为“をじさま”、“をじさん”了。在那个时期,对不继承家业的单身男性,以及对亲戚以外的男性都这样称呼。对“伯父さん”“叔父さん”以外的男性也称“おじさん”,由此可见,它原来是一个带有亲切感的称呼。[4]但是,在今天的日本,这些带有亲切感的称呼的使用率,正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近年来,日本社会从人口构成到社会治安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日本随着在世界范围内长寿国地位的奠定和出生率的下降,其老龄化现象更加突出。另外,由于社会治安恶化、犯罪率增加和人们向往年轻化心理等诸因素的影响,拟亲属称谓语的使用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首先,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很多家庭中已经没有“伯父”“叔父”了,因此,与此发音相同的、用于虚构亲戚关系时的“おじさん”(叔叔)一词,已成为孩子们的指称———“知らないおじさん”(陌生人叔叔)的代名词。如上所述,从词源来看,“おじさん”一词,本来是由称呼亲人的称谓语发展而来的,是带有亲切感的称谓。在今天,由于日本社会犯罪现象的特殊性等原因,“おじさん”一词,已演变成给人带来某种陌生、恐惧或与犯罪有关的代名词。①现代汉语里的“阿姨”也和“叔叔”一样,是非常受欢迎的拟亲属称谓语。而日语里的用于称呼他人的“おばさん”,虽然其发音和亲属称谓的“おばさん”相同,但两者受到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同样“おばさん”在文字上也有三种表示形式,即“伯母さん”(父母亲的姐姐)、“叔母さん”(父母亲的妹妹)和“小母さん”(阿姨)。[3]那么,现在日本人口语中讲的“おばさん”,所代表的又是一个怎样的印象呢?其外观是:眼角皱纹多、体胖、不化妆或浓妆艳抹、有香水味儿、服装简朴;语言特征:爱说闲话、爱唠叨、粗声粗气、自言自语、站街上讲话、爱埋怨、用敬语、招呼店员称“兄弟”。其它:和蔼、易疲劳、腰酸肩痛、入浴时喘粗气、热了时以围裙代扇子、不会使用电子产品、喜欢买便宜货、排队插队等等。[4]由此可知,在今天的日本为什么,女性不情愿被人称为“おばさん”的原因了。那么,日本孩子是怎样称谓同学父母的呢?最为普遍的称谓是“○○のおとうさん”、“○○のおかあさん”。由于习惯了日本的称谓,笔者的孩子上小学放暑假回国时曾用这种失礼的称谓与好友的丈夫打招呼。朋友对笔者曾苦诉道,孩子不叫他“叔叔”,而称他“××的爸爸”。的确,这在重视礼仪的中国是属于大逆不道的称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语中的“叔叔”、“阿姨”与日语中的“おじさん”、“おばさん”在用法上的最大区别是,汉语中的“叔叔”、“阿姨”可用于称谓不同身份、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与是否已婚无关。而日语中的“おじさん”、“おばさん”有年龄界限,用于指称时指中年男女;在现代社会语言环境中偶见用于呼称,此时被称谓者应是与父母亲年龄相仿的熟人,否则,被认为失礼。对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一般不使用拟亲属称谓,通常使用能反映其社会地位的称谓。汉语的“爷爷”、“奶奶”是对老年人的尊称。由于日语的辈份意识淡化,“おじいさん”、“おばあさん”多指已退出社会舞台,闲在家里而失去自立能力的老人。因此,没有哪位老人愿被他人称为“おじいさん”或“おばあさん”。并且,现在日本的很多老人即使退休以后,仍在社会上发挥自己的余热,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与此相反,倾向年轻化的称谓在现代日语语言环境中大受欢迎。例如,几年前,一位著名演员因病去世,他夫人在此后接受的电视采访时讲到,她与丈夫的“愛人”(情妇)相处得很好,孩子们都称她“おねえさん”,她也表示为什么称她为“おねえさん”,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像此类被称为“おねえさん”,视为和孩子们是平辈,在我们看来是丢辈份的事,大多数中国女性一般是不会接受的。从这些拟亲属称谓中,可窥见日本社会敬老意识的淡薄。中国女性虽然也希望自己给人以年轻、美丽的印象,但传统的敬老意识是我们中华民族所推崇的美德,因而,人们思想上的传统的长者为尊的“辈分”观念,尚还左右着汉语拟亲属称谓用法的界定。相反,日本人的这种观念在拟亲属称谓上已显得很淡薄。#p#分页标题#e#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比较可看出,汉日语使用拟亲属称谓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汉语受中国古代文化宗法的影响,“上下、尊卑”的观念明显,因此,汉语社会的拟亲属称谓不仅是亲切的表现,还带有尊重的概念。而现代日语社会的辈份观念淡薄,其拟亲属称谓的使用只是亲切感的表现,不带有尊重的成分。现在,日本幼儿园的孩子、小学生对前来他们学校出席运动会的市长、乡镇长以及议会议员等来宾,也不使用“おじさん”(叔叔)这个称呼与其打招呼,而称呼他们以“せんせい”(老师)。[5]而“せんせい”这个词原本是针对教师、律师、医生等的称呼,而如今也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汉日拟亲属称谓在当今两国语言环境中的异同。特别是在进行中日双方间这一跨越国界的沟通和交流时,不但对交际对象的身份、职位等要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和定位,更要对交际方所在国的社会文化和语言背景等要有较为详细的熟知才行。否则,轻则会闹出笑话,重则会惹怒对方,给双方的交际和交流带来事与愿违的结果。而恰当地使用拟亲属称谓语,不但能够缩短话语双方的交际距离,而且还能产生积极良好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马莹./shbklw/拟亲属称谓语的语用原则及语用功能[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74.
[2]鈴木孝夫.ことばと文化[M].岩波書店,1973.
[3]宋文军.现代日汉大词典[Z].日本小学馆,中国商务印书馆,2004.
[4]中村幸弘.日本語“どうして”Q&A100[M].右文書院,2006,(6):18-19.
[5]井上博文.おばさんはいくつから[J].大阪教育大学「学園だより」,平成9年(12);杨红军.“阿姨”与“おばさん”在语义语用等方面的差异[J].日本学研究,2007,(1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