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需要掌握的内容及未来跟踪方向包括: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业务分析法、预算控制法、行业比例法、标杆对照法等人员数量和结构的常用预测方法;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工作,企业组织架构、岗位设置原则以及人员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考核与激励、薪酬福利设计、员工关系的策略。(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约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各国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态势日益严峻,银色浪潮汹涌而至。《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指出,2001年到 2020 年我国将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将是总人口增长速度的 5 倍①。这一阶段我国每年将平均增加 596 万老年人口,2020 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 亿,老龄化水平达到 17.17%②,据预测,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到 2050 年将达到 4.37亿,约是少儿人口数量的 2 倍, 老龄化水平将达到 34%③。我国在 21 世纪将进入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④。1990 年,北京市较全国提前九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是我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特大城市之一。根据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市 60 周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 18.7%,远高于全国平均老龄化水平 13.26%⑤,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和空前巨大的养老压力。庞大的老年群体与北京市生活节奏快、家庭规模缩小出现明显不协调。家庭一直以来是我国养老的责任主体,1996 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承担关心和照料老年人的重要责任⑥,但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新时期人们生育观念和生活观念的改变,“421”家庭、多老家庭、空巢老人等大幅增加,家庭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家庭结构核心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特别是当赡养者与其他社会角色发生冲突时,家庭养老负担显著增加,社会养老负担压力也在提升。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显示,我国城市空巢老年家庭占全部老年家庭的 49.7%,以家庭为责任主体的养老方式面临重大挑战,代际供养矛盾突出。北京市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愈发急迫,与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相比,当前养老服务设施的供给仍存在较大差距,仅靠居家养老已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给政府、社会和个人带来巨大压力。
..........
1.2 研究视角与方法
1.2.1 研究视角
在此之前,学者们的研究更多的是从社会学、经济学、社会工作的视角研究和论证“以老助老”互助养老模式的可行性,但没有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特别是从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从健康、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供给与利用的视角对“以老助老”互助养老模式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基于逆向思维,不再受刻板印象的影响将老年人统一视为需要养老服务的弱势群体,而是反向思考年轻、有能力的低龄老年人在养老服务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探索其能够为高龄老年人提供哪些帮助,以缓解当前社会的养老压力,实现积极老龄化,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1.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以老助老”互助养老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研究和论证。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大量相关的著作、论文等文献资料,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实证分析法。笔者对北京市某试点社区的低龄老年志愿者、受助老人进行问卷调查,为本研究的实证分析提供数据支撑。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以深入感知受访者的主观感受,进一步搜集调查问卷中未能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为本文提供丰富具体的实证资料。
.........
第二章 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低龄老年人力资源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最新划分标准,60-74 岁的老年人被定义为低龄老年人,即年轻老人,属于尚有能力有所作为的年龄段①。2002 年,联合国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的《政治宣言》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成为全球老龄工作的行动指南,在“健康、保障、参与”三个优先采取的行动中,将“老年人参与发展”放在首位,强调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发展是健康的充分条件,同时低龄老年人社会参与也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体现。我国自进入 21 世纪后,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经验,并基于鼓励“老有所为”的思想,将开发低龄老年人力资源提上议事日程。本文根据北京市老年人口数量、养老观念等现实情况,将 70 岁以下的退休老人界定为低龄老年人,70-80 岁的为中龄老年人,80 岁以上的为高龄老年人。
2.1.2 “以老助老”互助养老模式的内涵和外延
“以老助老”互助养老模式是建立在居家养老模式基础上的,由社区低龄老人为高龄、空巢、失独、失能老人提供生活帮助、心理支持、精神陪伴等基础服务的助老服务模式,是对家庭赡养和居家养老的重要补充。实质就是以社区为依托,组织健康、低龄老年人成立老年互助社,为高龄、空巢、独居、缺乏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关爱、休闲娱乐、权益维护等志愿助老服务,在老年人熟悉的社区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新型养老方式。建立“以老助老”的互助养老模式,将老人日常照料从以亲友为提供服务的主体,逐渐向社会陌生老年群体过渡,实现老年人由“被赡养者”向“互助养老者”角色的转变。在我国,养老主要是由有血缘、婚姻关系的亲属来承担,但伴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激增、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突显,家庭结构改变,家庭规模缩小,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减弱,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开展以互助共济思想为核心的“以老助老”互助养老模式,在亲缘和地缘的作用下,连接亲人和陌生邻里,倡导老年人结对帮扶,实现城市邻里互助,由依靠社会养老资源向鼓励老年人群自我服务发展,由依靠老年人子女养老向鼓励倡导老年人自我护理发展,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紧急救援、情感交流、精神慰藉等需求,减轻子女的养老负担就显得尤为重要。
..........
2.2 研究综述
国外“以老助老”的互助养老模式产生较早,有较完善的运营体系,理论研究也比较成熟,主要形式有西欧国家的“时间储蓄银行”互助养老、美国的社会参与式互助养老、日本的社区居民互助养老等(张志雄,2015)。通过对比研究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养老模式及制度变迁,这些国家基本都经历了从经济不发达时期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向工业社会后期大力发展养老福利设施为主的社会养老模式的变迁(孙文华、陈建国,2013)②。美国社会学家路易斯·沃斯认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将必然推动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带动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向新型养老模式转变,家庭养老功能出现弱化甚至丧失的趋势(Louis Wirth,1964)③。近年来,国际社会提出“原区安老”的概念,即希望通过为年老者提供多种社会服务和福利,如社区照顾和支持服务,鼓励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社区和环境中养老,同时鼓励社区居民给空巢、独居的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是养老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而通过社区对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是最便利、最经济的方式(Chapman,2002)。沃恩·本特森在其研究中指出,老年人与好友、亲属和邻居在闲暇时间进行的自主性活动会在提升其生活满意度方面起到重要作用①。在美国,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90%以上的美国老人独自居住,主要依靠社区服务机构提供各项帮助(朱贺,2015)。芝加哥哈尔斯提德中心在针对没有子女照顾的独居老人研究中提出“家园共享计划”,按性别集合没有子女照顾的独居老人,并根据老年人的年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等将老人分组,每组老人同居生活,以缓解老年人独居生活中的起居不便和情感孤独,也使老人在晚年能够享受到友情和关爱(赫景秀,2011)②。在瑞士,联邦社会保险部(DSV)在国家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的趋势下,开始推行“时间储蓄银行”制度,这种制度鼓励低龄老年人重新参与社会,将其照顾和帮助老人的时间存入“时间储蓄银行”,在未来自己需要照料服务的时候使用自己积攒的服务时间,加强家庭和邻里互助(Alcxander Thoclc,2012)。日本作为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在政府政策和财政资金的支持下,通过建立相对稳定的志愿服务协会,帮助照料老年人日常起居,同时定期组织邻里聚会,开展无障碍旅游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增加成员之间的交流,增强日常娱乐氛围来排遣孤独,实现“老有所用”,在现代城市社区中构建新型人际关系(陈竞,2008)③。#p#分页标题#e#
.......
第三章 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12
3.1 必要性分析 .......... 12
3.1.1 人口老龄化态势严峻 ....... 12
3.1.2 养老负担沉重 ............. 13
3.1.3 养老服务供给不足 .......... 14
3.2 可行性分析 .......... 15
第四章 北京市东城区 X 社区以老助老模式试点成效分析 ............ 18
4.1 X 社区“以老助老”互助养老模式的试点 ....... 18
4.2 “以老助老”互助养老模式的内容与运行 ...... 19
4.3 试点效果分析 ........ 21
4.3.1 对低龄老年志愿者的调查与分析 ........ 21
4.3.2 对受助老人的调查与分析 .............. 28
4.4 以老助老模式发展的瓶颈分析 ..... 32
第五章 经验借鉴及对策分析 .............. 35
5.1 国内外经验与借鉴 .... 35
5.2 北京市推行“以老助老”互助养老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 37
第五章 经验借鉴及对策分析
5.1 国内外经验与借鉴
5.1.1 德国“老人之家”互助养老服务组织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互助养老模式的国家之一。在德国的某些城市,当地政府和社会福利机构合资建造“老人之家”互助养老服务组织,空巢、独居的老年人可以选择到“老人之家”结伴而居。“老人之家”内部设有厨房、餐厅和休闲活动区,并配有专业人员负责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医疗、娱乐和心理慰藉等多方面的服务。德国“老人之家”是一种拟家庭式的互助养老模式,根据老年人不同的生活需求,在固定的生活场所构建“家庭”结构和氛围,使空巢老人感受到被关爱和照料的幸福感。老年人之间互帮互助不仅可以实现在“家”养老、提高老年生活质量、填补情感空缺,同时也可以节省日常生活开支。德国某些城市的政府还鼓励大学生也参与到互助养老的志愿服务组织中来,由大学生服务中心和当地民政部门合作,介绍大学生到当地孤寡老人家中居住,由大学生负责空巢独居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照料,地方民政部门给予志愿一定的经济或物质奖励。“老人之家”互助养老组织有机结合不同社区群体的需求和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在政府的支持下,实现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助,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灵活有效的解决社会养老难题。
.......
结论
老年人既是养老服务的客体,同时也是养老服务的重要主体,“以老助老”的互助养老模式更加强调挖掘和整合低龄老年人的潜力,以互帮互助的形式实现老年人服务老年人,缓解现阶段因养老资源不足而加重的社会和家庭的养老负担。“以老助老”互助养老模式是正式和非正式养老体系有机结合的重要实践,是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弥补家庭和机构养老功能不足具有重要作用,符合积极老龄化的指导要求。通过实地调研笔者发现,低龄老年人有参与“以老助老”互助养老的意愿并对此有较高认同。在受访志愿者中,有超过半数的低龄老年志愿者认为参加老年志愿者互助团不仅可以使老年人走出相对独立的个人家庭,增加邻里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缓解退休后孤独的老年生活,拓展老年人的人际关系,而且还可以使高龄的独居老人得到日常生活照顾,获得心理慰藉。从对受助老人的调查看,他们普遍对社区老年志愿者互助团的满意度较高,认为老年互助团可以有效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与此同时,他们也提出志愿者能够提供的服务与其想要得到的服务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面临服务项目较少、服务专业化不足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鼓励老年人社会参与,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的社区低龄老年人力资源,挖掘低龄老年人的潜能,利用低龄老年人的经验和技能,建立“以老助老”的互助养老服务体系,不仅能满足老年人在家养老的意愿,满足空巢、独居老人的情感和照料需求,促进老年人之间互帮互助的良性互动,实现“老有所养”,同时也可以缓解子女在家庭和工作上的双重压力。对于年轻健康的老年人来说,“以老助老”互助养老模式也可以为他们搭建发挥余热的平台,实现人生价值,进而实现“老有所为”的目标。就目前而言,北京市“以老助老”的互助养老模式还处在试点探索阶段,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一些问题,发现并总结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在专业理念和工作方法的指导下,进一步整合政府、社区和家庭层面的优势资源,为受助老人提供更多样、专业的助老服务,让老年人在互助养老的过程中获得更高的幸福感。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