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帮助弱小会止步于提供蝇头小利吗?利益分量对帮助对象选择的影响[企业管理硕士论文]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06
  • 论文字数:28699
  • 论文编号:el2021082116041422882
  • 日期:2021-08-21
  • 来源:上海论文网
企业管理硕士论文哪里有?本研究将围绕利益分量不同的助人情境下,个体如何做出自己的助人决策。主要是基于群体选择理论,通过利益分量、助人行为,决策重要性、对群体及个体的关心及帮助对象选择这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展开,其中利益分量是指帮助事件涉及的受助对象在该情境下受到帮助后可能获得的利益大小或避免的损失大小,助人行为是指为他人增添利益或福祉的行为(周天爽等,2020),决策重要性是指施助对象做出的帮助抉择对受助对象及其所在群体的重要性。

1  绪论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安排
1.4.1  研究内容
基于本论文的研究目标,从本文的研究内容出发。本研究将通过三个步骤开展。如图 1-1 所示,研究的第一步骤,笔者通过观察社会现象,回归文献,寻找理论依据。由于本文准备基于群体选择理论探讨利益分量大小对帮助弱势群体的影响,因此本文会对群体选择理论、助人行为、利益分量及弱势群体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其研究局限与不足进行综合评述,在此基础上形成初步假设。研究的第二步骤是基于研究假设,开展实证研究。本研究拟通过实验法,具体实施一项预测试与两项正式研究,从而系统地探讨利益分量对帮助对象选择优先性的影响、以及它的中介机制和边界条件。研究的第三步骤,在回顾利益分量如何影响帮助弱小的研究结论基础上,本文将总结理论贡献及管理实践启示。总结而言,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为:第一,通过文献研究,对群体选择理论、助人行为、利益分量及弱势群体的文献进行梳理,并对其研究局限与不足进行综合评述,从而确定研究方向;第二,根据群体选择理论及助人行为相关研究建立研究模型;第三,基于研究模型,借鉴助人行为相关研究的经典实验,拟定初步实验程序,并实施预测试帮助完善实验设计和程序,形成最终正式的研究过程;第四,拟通过高校的大学生作为预测试的参与者,通过有工作经验的成年人参与者作为正式研究的样本,从而开展实验;第五,分析数据,并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对三个假设进行检验,得出研究结论;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企业的日常运作提出相关建议以及整个社会如何关注并帮助弱势群体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目录
目录.
目录
..............................

3  研究假设与研究模型

3.1  利益分量与帮助弱势群体的关系
根据群体选择理论,面临重大危机时,群体为了维持群体的生存与发展,群体选择会指导种族做出最有可能延续种族的决定(Burnstein,Crandall  &Kitatama,1994)。也就是说此时群体利益是如何决策的核心,而为了维持群体利益最大化而放弃一些个体利益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另外,维持群体内基因的延续与发展,也是以优良基因为核心,而弱势个体,如残疾人拥有的基因相较于健全人更难以生存,从延续的角度也更小。因此,助人行为涉及的利益分量较大时,受到群体利益影响下的施助者可能会减少对弱势个体的优先帮助偏好,并通过个体对关心个人或群体利益的程度而影响。因此,当助人情境涉及的利益分量较小时,即施助者的助人行为不具备生物学意义时,并不符合群体选择理论下助人行为的前提条件,此时,个体在弱势个体与非弱势个体的帮助对象决策中,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倾向于帮助弱势个体;而当助人情境涉及的利益分量较大时,即施助者的助人行为具备生物学意义,此时,基于群体选择理论中利他主义者的集体利益会影响个体帮助非弱势个体,以保证群体的生存与发展。
据此提出:
假设 1:利益分量会显著降低人们帮助弱小的概率:当助人行为涉及的利益分量较小时,人们会倾向于帮助弱势个体;而当助人行为涉及的利益分量较大时,人们会倾向于不帮助弱势个体。
........................

5  研究一:关心组织或关心个人在利益分量与帮助弱势之间的关系

5.1  参与者
由于研究一的助人情境设置在组织环境中,因此被邀请参与研究一的参与者均来自中国某企业,共 292 人,其中女性 156 名,男性 136 名。平均年龄 32.41(SD = 13.51)岁。
在预测试的基础上,研究一进行了三项改进。第一,将助人行为的情境设置在组织环境。第二,预测试的助人情境都为帮助他人减少损失(研究一设计的患感冒或感染病毒是减少受助者的损失),因此,研究一将助人行为从减少受助者的损失改为受助者可能获取利益及减少损失两种情境,施助者更愿意帮助弱势个体还是非弱势个体,以增加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利益分量较大的助人情境设置为“裁员”的选择,利益分量较小的助人情境为授予“优秀医务人员”称号。探索在获取利益的助人行为选择时,是否和减少损失的帮助对象选择具有一致性。第三,研究一测量了利益分量大小对帮助对象选择影响的中介机制,在利益分量较小助人情境中,个体出于关心弱势个体的社会规范,倾向于帮助弱势个体;但在利益分量较大的助人情境中,基于群体选择理论下的施助者则会倾向于保护群体利益的角度,更多考虑群体的未来发展,从而削弱对弱势个体的关心,降低对弱势个体采取优先帮助的选择。因此,研究一测量了参与者对个人及组织的关心程度。
如下图 5-1 所示,研究一通过两个利益分量大小显著差异的助人行为情境,测量参与者对个人、组织的关心程度,以及选择帮助弱势个体或非弱势个体。
图 5-1  研究一模型.
图 5-1  研究一模型
.........................

7  综合讨论

7.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一个预测试与两个正式研究发现个体在利益分量有显著差异的情境下做出助人决策的模式及机制。预测试的结果初步支持了利益分量有显著差异的两种助人情境下,利益分量的大小与帮助弱势个体呈负相关。研究一的结果进一步发现利益分量不同的帮助情境下帮助对象的优先选择受到关心组织/关心个人的中介作用,研究二的结果则在预测试和研究一的基础上,发现个体在做出助人对象的选择时,会受到助人情境的利益分量大小所影响,并且利益分量可以通过决策重要性和关心组织,以及决策重要性和关心个人两条路径影响人们帮助弱势群体的倾向性。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在利益分量较大的助人情境下,帮助对象选择从弱势个体转变为非弱势个体的结果还有力地补充了社会规范理论的解释中,人们对帮助弱势个体偏好的界限。本文的研究结果发现利益分量较小的助人情境下,个体对助人对象的偏好选择与社会规范理论所提出的一致,但当助人情境的利益较大,如具备生物学意义时,个体对助人对象的偏好选择会在群体利益的推动下,转变为帮助非弱势个体。
另外,本研究还为社会阶层如何影响助人行为提供了新的证据。前文提到在代币分配的实验结果中,相比于高社会阶层者,低社会阶层者更容易被分配到更多的代币,从而得到更多的金钱奖励(徐凤娇,2016)。而在本文的这项研究结果中,所有参与者的社会阶层被平均之后相较于材料中的弱势个体处于更高的位置,也就意味着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可以看作是在利益分量较低的助人情境下施助者受到社会比较效应下的同理心所引起的对低社会阶层的个体做出助人行为的选择偏好。因为,低社会阶层的个体也常被视作弱势个体,从两个概念的学术定义而言,弱势群体的定义中很重要的两点是经济匮乏与精神世界的承受力弱;而社会阶层也主要由收入,受教育程度,声望等构成(Kraus et al.,2012),那么较低的社会阶层就意味着收入低,受教育程度低等等,也符合弱势群体的条件。更别说在普通大众眼中(如本研究中所招募的参与者),弱势个体可能就等同于社会阶层较低的个体,即看待两项正式研究情境中的弱势个体是属于较低的社会阶层。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可能还揭示了为什么较高社会阶层的个体在日常的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示出更高的积极性(Penner et al.,2005),却在以多大比例的年收入用于支持慈善事业的意愿研究中,表达了显著低于较低社会阶层个体的捐助比例(Piff  et  al.,2012)。即在日常生活大多的普通帮助情境下,较高的社会阶层个体对低社会阶层个体表示出更高的助人意愿,却在涉及较大利益的帮助情境下表现出较低的帮助意愿。
最后,本文的利益分量对帮助对象优先选择的结论,主要是从受助者得到收益或减少损失的角度判断利益分量的大小。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施助者角度的利益分量是如何影响帮助对象的选择偏好进行探索。从近些年对助人行为负面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常被用到的资源保存理论角度而言,个体做出助人行为后付出的时间精力等资源是否能够获得自尊、良好自我形象的资源报答是受到时代影响而改变了的。例如扶老奶奶过马路的行为,几十年前个体感受到的助人成本与今日感受到的助人成本可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