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企业管理论文,通过上述六章的研究,我们已经对国企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生成背景、制度关联、组织功能与结构以及工人间关系变化等问题获得了一些基本认识。笔者以为,在进行充分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应该从总体上把握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出现为典型特征的国企内部组织形态变迀及其所依托的要素,其中包括制度环境、组织样态以及不同主体间的互动关系等。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最为重要的理论研究新意在于,通过实证研究,对技能大师工作室这种国企内新出现的组织类型展开了初步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工厂组织模式及其变迀的研究。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柔性制度属性还体现它也是作为工厂中的一种文化与规范因素而存在。由于工作室内部成员通常是由经过工厂技能选拔的技能突出者而组成的,因此可以将其看成一个优秀典型的集合体和共同体。
......
第一章导论
将国企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研究置于新时期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与高技能劳动力短缺的复杂矛盾关系背景下,通过实证方法对这一新生的组织形态展开研究,分析其运作的有效机制,并与既有的“技能与组织”关系研究等学术理论展开对话,对于丰富工业社会学、组织社会及技能形成理论,总结探索中国本土化实践的模式与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在以往的研究中,学界就技能问题业已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文献研究与经验资料,尤其是以马克思、布雷弗曼等为代表的西方经典社会学家就此进行的系统性研究和概括,形成了诸如劳动过程理论在内的诸多论著,而国家介入劳资斗争则将人们的思路引向了国家、企业与工人之间复杂的关系互动中。作为一种平台化的组织,它的有效运行不仅在宏观上涉及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者之间复杂的互动,同时,其功能的有效发挥还在微观上涉及工作室内部的组织结构与基本特征
......
第二章文献回顾与评述
2.1从工作室制引发出来的问题
在迄今为止的学术成果中,有的研究针对大师工作室从宏观视角加以分析,也有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的案例分析,均为我们进入文献研究及田野调查提供了充分的知识储备和宽广的学术视阈。本章为文献评述部分,旨在完成三方面理论任务:第一,对有关工作室起源及其基本特征的研究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学科视角下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研究进行归纳与讨论;第二,围绕中西方学者对技能形成的理论主张进行文献回溯,在梳理理论发展脉络的同时进行评述;第三,追溯与分析工业组织创新与变迀的相关文献,并重点分析以英国为典型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组织起源及模式、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苏联工业组织以及我国自苏区时期开始至今的工业组织模式变迀,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脉络及理论原理进行总结与归纳。在分析既有研究优势与局限的基础上,锁定本研究所要追问的核心问题,并试图提出与建构解释中国当下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出现为典型表征的国企组织模式变迀及工人技能形成问题的理论框架。
2.2工人技能形成问题综述
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研究多数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而生成的理论,因此在面对中国情境下劳动者技能形成与传递路径的特殊性与独特性时,这些理论往往显得解释力与适用性不足,导致既有理论和分析框架面临巨大挑战。此外,对于近些年来国企中新出现的组织现象和组织形态的关注度与理论提炼度均不足,导致在面对新出现的重要现象时难以提出有利的理论解释。在既有工业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的理论研究谱系中,技能大师工作室其实是一个十分崭新的词汇,它是近十年来出现在中国社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中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态与技能传递模式,虽然存在的时间较短,但它背后却所蕴含着深层意义上的社会学理论内涵。唐涛建立了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博弈模型,从知识共享补偿和无限次重复博弈两个角度分析了知识共享与转移的可能性,并从管理学角度提出了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办法。
......
第三章技能大师工作室生成的社会环境及过程..........................62
3.1国企技能供需的矛盾与困境.........................62
3.2国企技能大师工作室生成的地方探索与国家介入.........................72
3.3K厂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形成过程.........................86
第四章企业环境与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体系的构建.........................99
4.1企业对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制度管理.........................99
4.2制度关联:内部劳动力市场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运行.........................109
4.3关于技能大师工作室有效运行的讨论.........................126
第五章技能大师工作室场域下技能传递的组织形态转换.............................132
5.1班组制:国企技能传递的传统组织形态.........................133
5.2“班组+工作室”模式:国企技能传递的“重层结构”.........................142
5.3对工作室制度下技能传递组织形态转换的讨论.........................158
......
第六章技能大师工作室场域下技能传递关系形态的展开
6.1国企内部技能传递的关系变迁
21世纪以降,随着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自主能力的不断增强,在面对技能型劳动力短缺与企业内部培养能力不足的巨大矛盾时,国有企业进行了对于厂内技能形成与传递模式的诸多创新与探索。作为企业内一种特殊类型的组织,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出现使得劳动者之间、劳动者与管理层之间在既有关系的基础上呈现出了多种新的互动形态,使工厂内原有的技能传递关系更为复杂化,其中师徒制改革下师傅与徒弟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具代表性。从表面上看,师徒二人的关系似乎是通过技能的“传”与“承”建立起来的,但事实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局限于这样简单的范畴,而是具有较为复杂的互动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其间有建立在利益互酬关系上的“吸引与亲和”;(2)有由于师徒合同短期化带来的“浅关系”;(3)有由于徒弟数量膨胀导致传递关系上的“差序格局”化;(4)也有从工作室工作角度而产生的师徒间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此外,工作室与企业管理层之间双向互惠与博弈并存,而工作室外普通一线生产工人对于工作室的“不参与”与“积极联系”也成为企业内部互动关系的重要方面。上述多面向的关系互动和态度取向构成了工厂内真实的关系形态,不仅使得技能形成与传递被编织在一张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同时也对企业技能传递关系的治理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6.2技能大师工作室场域下的技能传递关系形态分析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技能大师工作室主要包括师傅和徒弟两类人员。1作为国企内部技能传递最为典型的关系形态,师徒制一直是社会学界,尤其是工业社会学、劳工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话题之一。在学界以往的研究中,师徒制往往被视为技能形成的制度安排而被置于制度研究与变迀的话语之下。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学术界以往关于师徒制问题的研究,一般都遵循着制度及其与宏观社会条件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展开,这固然可以为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师徒制的发展历程提供有益的视角,但若想对技能传递现象展开深层次的剖析与解答,则必须深入挖掘师徒制度背后所蕴藏的深层次的关系形态。与传统意义上师徒关系具有终身化性质不同,由于企业技能考评制下的师带徒与在技能大师工作室场域下的师带徒具有高度的重叠性,使得师徒关系朝着绩效化、短期化的方向发展,而师徒结对数量的激增使得这种关系具有明显的复杂性与多变性,成为国企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变化。在笔者的田野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师徒二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技能“传”与“承”的关系
........
第七章讨论与结论
而在本文中,当我们把技能大师工作室纳入工厂组织变迀及其对工人技能问题的影响的框架中时,会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内涵及影响:(1)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国企内部一种非行政性建制组织,是一个在既有体系以外,将优秀的工人进行再选拔与再组织而形成的工作团队,与既有科层化的组织相比,本身在结构层面更具有一定的柔性与灵活性,可以根据生产需要随时调整与变化组织形态,工作室成员也全部是以“跨界兼职”的身份进入工作室的,是在需要完成自身生产工作的同时,遵循工作室的相关规范;(2)工作室功能的整合性与多元化。大师工作室作为一个主要由高技术水平工人组成的团体,在企业生产与培训等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实现着多种功能,它不仅仅是一个传艺带徒的群体,同时也是一个集合优秀工人进行技能难题攻关的活动单位,车间内出现的生产难题通常都要求由工作室牵头首先进行判断与解决,并召集工作室内与此难题最相关的成员进行集中商讨,也就是说它可以根据具体活动的需要随时变化组织形态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