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建出的体系模型为综合性四维判断模型,四维分别为R、M、I、E(R值综合描述了企业物质的危险性(Q)、工艺设备的安全性(T)及安全生产的合法性(W);M值综合描述了企业的安全管控措施(N)及应急措施的水平(A);I值综合描述了企业可能发生事故的严重性;E值综合描述了企业发生安全事故对社会的影响程度)。该评估体系模型在梳理并分析R、M、I、E各维度资料的基础上,借鉴并优化风险矩阵,采取了综合性四维判断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单一因素判断的弊端。中小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风险评估体系完整地实现了指南的各项要求。
....
1绪论
应急预案风险评估在解决关键技术的基础上需要一套合适的评估体系去综合把控评估过程的逻辑性及科学性。此外,结合党中央国务院政令、应急管理部部令与国际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发现智能化的应急管理时代必将到来。因此本文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应急预案风险评估智能化建设,将理论模型转化为一套自主、科学、高效的方法体系,降低了《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风险评估与应急资源调查指南(征求意见稿)》的使用难度及专业性,提高了使用效率,在资金及人员水平有限的条件下,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难以进行有效风险评估的问题。为了使评估过程逻辑严谨,评估程序准确科学,关键技术细节明确,就需要一套合适的评估体系去综合把控。从目前的调研结果来看,外界暂时没有较好的针对应急预案风险评估的体系模型。所以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构建中小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风险评估体系模型,来智能化解决中小企业如何科学、自主、高效的按照指南要求进行风险评估的问题。
.....
2风险评估方法体系的基础资料分析
2.1风险性方面基础分析(R)
根据相关评估方法的特点与适用范围,统计各行业事故类型数据及现有安全评估方法使用率,采用数据支持与理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总结各评估方法在各行业中的适合性。这里主要采用加权平均法,将评测对象进行理性分析,确定其中可以进行评测的项目和要素,然后把相似或者相同的项目进行比较,最后进行评分。各项目分数的累计之和与总分数的比值就是这个项目的加权系数。其中,最关键的内容为加权系数,而加权系数的确定来源主要是对比评分。加权平均值的定义易于理解,简单来说,就是加权系数乘以各数值,最后把所有的数值求和,除以总共的数量。
2.2安全管控方面基础分析(M)
在本小节,根据八大行业的事故特点与结构特点等,采用专家评议法对各个行业进行分析,然后在这个行业中,确定各评价方法特点的权重系数,最后得出一个加权平均分,从而做出适合性分析判断。其中,加权系数的确定用的是专家打分法。本文对专家打分方法的运用规则是匿名咨询专家意见,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根据大多数专家的经验和主观判断,本文先确定了一个基本系数,然后对多方面的意见进行咨询,反馈和调整,最终得出综合的权重分数如表2-5。本章主要收集、筛选、分析了大量与本文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标准、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生产经营单位应急演练评价结果、相关技术标准、生产经营单位的操作规程或管理制度、相关事故应急救援或调查处理的材料、相关文献论文研究及其他相关材料,通过研究进行了重新分类组合,参考生态环保部关于环境预案中风险评估的要求,构建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中风险评估体系模型的基础资料分析表。
...
3风险评估的方法体系模型构建.........................................................................................27
3.1R值计算模型构建....................................................................................................27
3.2M值计算模型构建...................................................................................................28
3.3I值计算模型构建......................................................................................................32
3.4E值计算模型构建....................................................................................................33
3.5风险等级的计算模型................................................................................................34
4风险评估软件开发及使用说明.........................................................................................37
4.1风险评估软件开发....................................................................................................37
4.2风险评估软件使用说明............................................................................................37
4.3风险评估模型应用案例...........................................................................................47
5结论与展望.........................................................................................................................54
.....
4风险评估软件开发及使用说明
4.1风险评估软件开发
借用VisualStudio2017语言进行软件开发,编制适用于Windows环境平台的软件。使用者只需有电脑和该软件,便满足全部使用要求。虽然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及应用价值,但是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及改进:(1)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在进行文献调研和综述时不够全面和深入,理论分析存在不足,在借鉴环保部门相关做法及思想时,逻辑推理性不足。在以后的研究中希望可以进一步深入理论研究,强化每个细节的科学严谨性,提升研究水平。(2)由于调研条件限制,本文研究的企业数量、类别及所在地区有限,不能全面体现出全国中小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以上条件的限制。M公司占地面积700余亩,是建成两条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一条砂光生产线的甲醛使用、储存企业。公司现拥有年产中/高密度纤维板近15万立方米的生产能力,员工280人,公司位于梓潼县文昌镇青龙村4社,省道302以南。公司生产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通过了环评验收。公司实行三班两运转的倒班作业模式,每班约40人,工艺流程较复杂,中间产品和成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的特点且生产过程具有连续性。若在生产过程中受到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故影响,甲醛罐有可能产生泄漏,造成人员中毒、窒息、水质、空气污染等严重事故危害。
4.2风险评估软件使用说明
本小节将详细讲述该软件的使用方法,下文所有界面及步骤的顺序是按照软件的实际界面顺序进行的罗列。该软件的使用步骤如下:第一步:行业选择。运行软件后,在下拉框里进行行业选择。该软件包含的行业有煤炭生产、非煤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危险品生产与存储、交通运输、电力、冶金等八大行业。第二步:评价方法筛选。在行业选择之后,开始进行评价方法的选择。在本软件中,每个选择的行业有3个自动推荐的评价方法。这些自动推荐的评价方法源自2.1.2.6的结论。①煤炭生产(顶板事故)推荐的三种方法分别为故障树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法。②煤炭生产(瓦斯事故)推荐的三种方法分别为故障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风险矩阵法。③非煤矿山开采推荐的三种方法分别为故障树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法。④建筑施工推荐的三种方法分别为故障树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法及事件树分析法。⑤危险品生产与储存推荐的三种方法分别为故障树分析法、风险矩阵法、事件树分析法。⑥交通运输推荐的三种方法分别为安全检查表法、故障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⑦电力行业推荐的三种方法分别为安全检查表法、故障树分析法、风险矩阵法。⑧冶金行业推荐的三种方法分别为安全检查表法、故障树分析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法。⑨机械制造行业推荐的三种方法分别为故障树分析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
......
5结论与展望
该推荐指数表包含煤炭生产行业、非煤矿山开采业、建筑施工行业等共8个行业,预先危险性分析、安全检查表、风险矩阵、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保护层分析、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等共10种评价方法。(3)本文在风险评估过程的情景模拟评价中构建了事故模拟评价法(I方法),该方法避免了目前主流评价方法(LEC法)评价过程较单一、主观判断较多、使用难度大的问题。(4)本文引入了计算机编程技术,开发出了中小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风险评估软件。经实践证明,开发的软件降低了风险评估体系的使用难度及专业性,提高了使用效率,在资金及人员水平有限的条件下,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难以进行有效风险评估的问题。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