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企业管理论文,本文选取武汉市 H 企业型社区为研究对象,以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 H 企业型社区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 H 企业型社区的治理现状的研究,指出了社区存在权利壁垒、资源约束、缺乏专业人员等问题,并从企业本身、政府和社区居民三方面因素分析对社区治理产生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尝试建立能在企业型社区这一特殊类型社区上推广的一般模式。
一、绪论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党和国家自 2005 年以来就开始逐渐重视社区治理问题,认识到社区治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更是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具体来说就是包括法律制度建设,治理体制机制建设,管理人才的培养,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社区的各项服务功能,并引导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的作用,提高社区管理的效率和效能。社区治理不再是以街道办、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机构为主体,以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为主要管理方式,而是转变为多主体协同治理,弱化了政府在治理主体中的地位,削弱了社区治理的行政色彩,增加了社区治理的活力,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手段。十九大报告则进一步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要求,打造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将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作为新一阶段社区治理的目标。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中最基本的单元,也是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基础部分,在工作时间之外,社区将是人们休息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幸福感的社区,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从建国以后到二十世纪末国有企业大规模改制以前,依托国有企事业单位建立的“单位制”为主要管理形式,这种形式具有很强的封闭性,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大型工业企业的社区,职工人数多,社区占地面积大,生活非常集中,且内部缺乏流动性。在这种形式中,单位将负担职工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包括医疗和教育,单位在这一时期承担了很大一部分政府职能。同时以“街居制”作为“单位制”的补充,负责管理企业职工以外的居民,主要包括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和没有单位的人,在这一时期不强调社区的概念。而自 1992 年开始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和 1993年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国有企业逐渐剥离“单位制”时期承担的社会职能,转而开始由社区来承接。建立一个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充分满足庞大的基层社区的服务需求,就需要城市社区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社区治理方式的不断创新。
.......................
(二)文献综述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社区治理和企业参与社区管理的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梳理,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企业型社区治理模式和方法的探究。
1.国外研究现状
对于社区概念及社区理论研究的起源,学界普遍以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的代表作《共同体与社会》为社区概念建立的标志。滕尼斯将“社区”与“社会”进行比较,从而第一次系统地对社区做出了定义,他认为社区的特点应当是通过亲族血缘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社区和社区内所有居民的强烈认同感。
国外对社区治理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对社区职能的研究和对社区类型及结构的研究。在对社区职能的相关研究中,以帕克为代表的古典区位学派认为社区是建立在地缘基础上的生态区位秩序,社区居民之间既是相互依存的同时又是彼此竞争的。现代区位学派则认为社区不仅仅局限于地缘性,而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代表人物之一法尔里通过实例论证了文化在人们组建社区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影响。马林诺斯基和布朗强调社区是个囊括各种制度、规范、习俗的整体,任意部分的变化都会对社区整体产生影响。他们认为社区的每个系统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如果没有这样的系统的话,将不能起作用或存在下去。
对社区治理结构及类型的相关研究中,林德夫妇通过对中镇的实证研究,发现社区内的某一成员可以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控制整个社区的经济或生活领域。霍利则提出了“MPO 比率研究”,通过 MPO 比率分析社区内的权力分配是否属于精英结构。沃顿通过对 55 个样本社区的研究,按照社区权力的集中程度划分金字塔形、党派型、散慢型。奥斯特罗姆认为居民是社区天然的管理者。博克斯认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要确立公民积极参与的包容性准则,树立“民众就是社区的主人和所有者,他们承担着社区治理责任”的观点。
......................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1.社区的概念
“社区”一词源于德文“Gemeinschaft”。一般认为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是在其著作《社会与共同体》中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社区的含义。美国学者查尔斯·罗米斯将《共同体与社会》译为《Community and Society》,将“Gemeinschaft”译为英文“community”。我国学者费孝通先生则将其译为社区,自此以后社区的概念才进入我国。2000 年发中央办公厅发布《民政部关于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对社区做出了阐述,将社区定义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由此可见,民政部强调社区是建立在一定的地理区域上的,并且主体仍是居委会管理的辖区。
2.社区治理的概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关于社区治理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呈现出多学科多样化的特点。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我国学者对社区治理的定义彼此之间也存在差异。部分学者以多中心理论和元治理理论为基础进行研究,史柏年认为社区治理是一个包含各种长远目标的行动过程,它的治理对象包含社区内各种与人们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社区治理权力行使方式也表现出多向性、柔性化等特点。张平、隋永强则认为我国属于“一核多元”的治理模式,强调政府在治理过程中的领导地位,社区治理就是在政府领导下的多主体协同治理。一些学者认为元治理理论过分强调政府的作用,不能有效应对政府失灵的状况,陈家喜提出应当重视社会力量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使多元主体在社区治理中拥有更多的权力。
...................
(二)企业型社区治理的理论基础
1.国家治理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全会将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当具备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方面的含义。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就是要厘清政府职能,划清权责范围、全面激发和释放社会活力、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主体的作用,从而达到建立多元化的国家治理主体的目的。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就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和执行公共政策过程的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做出了解释,即“在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的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①社区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最基层,必然要作出相应地改变,如何厘清基层政府在社区治理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和责任,如何激发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管理中,如何实现社区中有关公共事务决策的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如何使企业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并激发多方的活力,这些都是在新时期里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企业型社区这一特定类型的社区进行研究和分析,寻求适合当前时代发展环境下企业型社区治理的一般模式。
.......................
三、 武汉市 H 企业型社区治理现状........................10
(一)H 企业型社区的基本特点........................ 10
(二)H 企业型社区的治理实践................... 11#p#分页标题#e#
四、 H 企业型社区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14
(一)居民参与意识淡薄...........................14
(二)社区治理的权力壁垒..........................16
五、完善企业型社区治理的对策
(一)完善社区治理相关法律制度
社区治理法治化是一个持续性、系统性的工程,既要符合多元主体、公平正义、以人为本等方面的内在需求,又要符合依法治社的外在发展要求。法治化社区治理已经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重点,同时其也是实现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管理的首要目标,也是未来社会的价值所在,逐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最终达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均等、程序公正的法治社会,保证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得到协调,需要建立社会治理制度。社区治理强调公平正义,社区治理属于社会治理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涉及到社区资源的调整和重新配置,这个过程必然要打破原有的利益配置格局,将会面临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相互协调问题,这就需要构建公平的社会利益分配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关系,“特别是要保障宪法确认的个人自由,承认合法合理的个性化追求,让公民和社会组织充满生机活力,使社会保持动态平衡稳定状态”,①使发展成果更多、更普遍地惠及社区居民。而社区治理法治化的建设就是为了保障社区居民利益,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多元的思想价值,尊重思想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属性。
......................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