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正念自我关注、反刍自我关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之企业管理研究--亲社会行为的中介作用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97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9071317274319107
  • 日期:2019-06-06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企业管理论文,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有:(1)证实了个体正念自我关注与亲社会行为存在正向关系、反刍自我关注与亲社会行为存在负向关系;(2)明确了亲社会行为在两种自我关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个体可以通过提升正念自我关注、亲社会行为来提升主观幸福感,企业可以通过提供正念培训,提高员工的正念水平,促进员工的主观幸福感,进而提高员工工作绩效。未来研究应该注重本土化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探讨自我关注与主观幸福感以及自我关注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作用机制。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个人精神生活,越来越意识到自我发展的重要性。自我关注和幸福感是自我发展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James 最早在 1890年在《心理学原理》中对自我意识概念进行了阐述,随后引起了学者们对自我关注的广泛关注和研究。Ingram(1990)认为自我关注是指个体意识到自我由内部所产生的信息,包括个体的身体感觉、认知状态和情绪状态。个体的自我关注状况与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早期对于自我关注的研究大多将其看做一种不适应状态,研究它与负性情绪、心理疾病之间的关系(Mor & Winquist,2002)。然而个体自我关注既有适应不良的结果,也有适应性的结果,它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作用。Aldao 等(2010)认为正念自我关注(mindful self-focused attention)和反刍自我关注(ruminative  self-focused  attention)是两种不同的模式,分别代表了自我关注的适应性与不适应性,前者能促进积极心理的发展,有益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后者则是阻碍心理健康的杀手,不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
积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的发展,使得幸福感(well-being)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同时提高幸福感也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重要话题。Diener(2012)认为幸福感是一种整体评估,是个体根据主观规定的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进行的评价。现有研究多将幸福感分为三类: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学者分别对这三类幸福感以及相关研究进行探讨。其中,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目前相对较多。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主要是指一种心理上的体验,个体以自己的主观标准对生活质量进行衡量,而非根据外在的客观标准去衡量,它主要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Snyder & Lopez,2007)。研究发现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主观幸福感与许多积极心理学变量有关系,如生命意义、亲社会行为等。 
............................

1.2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本文主要对正念自我关注、反刍自我关注、亲社会行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以及四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探讨亲社会行为在两种自我关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从而填补研究的缺失,为之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及参考。
实践意义:本文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与分析,探索正念自我关注、反刍自我关注、亲社会行为以及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管理建议,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更好的处理自我关注、亲社会行为以及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关系,为人们体验幸福提供一些实务的应用和建议。

.............................

2  文献综述

2.1  正念自我关注
近年来,正念(Mindfulness)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出现在临床健康心理学领域,它的出现为传统临床心理学带来了革命性变化(Keng,Smoski,&Robins,2011)。以正念为基础的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Barnhofer et al.,2009;Segal,Williams,&Teasdale,2002),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Linehan,1993;Robins,2003)和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Hayes et al.,1999;Hayes et al.,2006)等被誉为“行为与认知疗法”的第三次浪潮”(Hayes,2004)。自正念被提出以来,其相关研究大量发表在同行匿名评审的学术期刊上,迅速成为健康心理学领域八大增长最快的主题之一(Marks,2012;段文杰,2014)。
2.1.1  正念自我关注的定义
正念是一种源自东方冥想联系的一种品质,它是一种适应性的注意力集中形式,可以被定义为有目的地以开放的方式关注当下(Kabat-Zinn,2003)。最初关于正念的研究认为它包含了三个组成部分:意识(awareness),注意(attention)和记忆(remember)(Breneilver,2011;Siegel,Germer,& Olendzki,2009)。其中“意识”和“注意”代表个体两种不同的认知阶段,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意识”指个体对发生在自己内部或者外部的事物的关注,而“注意”是指个体对这种关注强烈的集中。在日常生活中,个体可以通过引导“注意”走向“意识”,从而对内外部世界获得一个整体全面且综合的理解(Siegel et al.,2009;段文杰,2014);不同于日常所理解的对过往事件的记忆,Siegel 等(2009)指出正念中的“记忆”指的是个体对于保持“意识”和“注意”这一活动的记忆。综合以上三个部分来定义正念,Nyanaponika  Thera(1972)认为它是“个体对于发生在自己内外部事物的一种清晰而单一的认知,这种认知是个体在不断对自我内外部事物的感知过程中所产生的”;Hanh(1976)则认为正念仅仅指的是“个体对于当下发生的现实保持一种清醒的意识”。
..............................

2.2  反刍自我关注
对反刍式自我关注的研究起源于反应风格理论,Nolen-Hoeksema(1991)把反刍看作一种人格特质,认为它是指 “个体习惯性地持续关注自己的行为与思想,对自我过去的消极情绪状态及产生此状态可能的原因及带来的后果进行持续而重复的思维,而不是积极地解决问题”。反刍式自我关注是一种适应不良的思维状态,它的特点是过多的对消极事件及情绪进行抽象的分析思考(Nolen-Hoeksema,Wisco,& Lyubomirsky,2008)。
2.2.1  反刍自我关注的定义
Conway(2000)认为反刍是一种个体指向的负性情绪,是个体对当下抑郁或焦虑情境及悲伤情绪的原因和结果的重复性思考。Csank 等人(2000)认为反刍又可以称之为悲伤反刍,它的产生来自于个体的悲伤情绪。Robinson(2003)则提出反刍又叫压力反应反刍,它是因应激性生活事件造成的。Treynor(2003)认为反刍是一种个体对涉及到自身情感的状况、产生原因、可能后果的有关内容的重复性思考,Thomsen 等(2003)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反刍指个体把自我注意力集中在有问题的状况或者是事件上面,并且对与之有关的情绪和症状、事件可能产生的后果持续性的关注。举例来说,生活中消极的或者是有压力的事件就是这种有问题的状况或者事件,这种事件的发生容易引起个体的反刍思维。
由于反刍是一种复杂的认知现象,目前关于反刍的定义依然存在一定的分歧。总结以往研究来看,反刍自我关注是一种功能失调的自我关注模式,指的是个体重复的关注自己的痛苦症状,以及痛苦发生的可能性原因和后果。它是一种心理病理性的认知风格,是对消极经历和消极情绪的反复思考。
..........................
3  实证研究设计.................................... 20
3.1  研究假设 .................................. 20
3.2  研究模型 ............................ 22
3.3  研究对象 ................................. 22
4  数据分析 .............................. 25
4.1  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 25
4.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26
5  结论与讨论 ........................................ 39
5.1  结论与假设检验 .................................. 39
5.2  对研究结论的讨论 ....................... 39

4  数据分析

4.1  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本文研究对象包括校学生和企业员工,主要在浙江等地采用线上电子问卷以及线下纸质问卷的发放,共发放问卷 750 份,回收问卷 695 份,有效问卷数量为 610 份。回收率为 92.67%,有效率为 87.77%。其中企业员工样本数量为 428 份,占比 70.16%,在校学生数量为 182 份,占比 29.84%。在进行数据分析前对问卷进行了一定的删除与筛选。删除掉的无效问卷包括:①所有答案为同一选项;②反向题目明显偏失。
首先利用统计软件 SPSS17.0 对问卷的样本特征进行频率统计分析。得到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如下表 4.1。
#p#分页标题#e#
........................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与假设检验
本研究采用认知情感正念问卷—修订版、反刍思维量表、亲社会倾向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分别测量个体正念自我关注、反刍自我关注、亲社会行为以及主观幸福感,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后发现,个体正念自我关注、亲社会行为、主观幸福感均处在较高水平,反刍自我关注处于较低水平。各变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前文已详细介绍,此处不多赘述。此外通过对各变量相关和回归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本文研究假设均得到验证。
通过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本研究假设均得到检验,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详见表 5.1,下面对本文研究结果进行具体的讨论。
第一,个体正念自我关注对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正念自我关注能够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这一结果与国外研究一致(Coffman,2006;Kabat-Zinn,1992;Kristeller,1999;Speca,2000)。研究结果意味着个体对自身注意的控制能力越好,客观的观察并接受当下发生的身心变化这一能力越高,其主观幸福感就越高。同样地,通过分析发现,个体反刍自我关注对主观幸福感产生消极影响,反刍自我关注能够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这与先前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已有研究证明,反刍自我关注与消极情绪显著的负向关系。一方面,反刍的存在使得个体产生抑郁、担心等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反刍会延长和加强个体的抑郁情绪,使得个体陷入反复的、痛苦的思维中,无法将注意力转移出来(Kuehner,Holzhauer,& Huffziger,2007),而这种负性情绪的产生和加剧不利于个体主观幸福感。
第二,个体正念自我关注对亲社会行为产生积极影响,正念自我关注能够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反刍自我关注对亲社会行为产生消极影响,反刍自我关注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个体的认知会影响行为,积极的认知影响积极的行为,反之亦然。正念自我关注是一种有目的地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的觉知力,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更多的表现出对自我以及他人的接纳。因此正念水平的提升不仅能够降低个体反刍式自我关注、增加积极情绪,也能够促进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国外研究也表明,正念训练能够培养和提升个体移情能力,移情能力越强的人越能够从他人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对他人的情感或者经历加以关注(Paige & Craig,2009),反刍是与正念完全相反的自我关注模式,它的特点是过多的对消极事件及情绪进行抽象的分析思考。反刍自我关注水平较高的个体,其注意力多集中于自我消极状态,移情能力较弱,因此亲社会行为也会减少。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