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创新是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和实现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双元理论认为,企业存在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双元创新模式(Ambidextrous innovation)。利用式创新侧重于利用现有的资源,为企业现有利益的获取提供良好保障作用;探索式创新强调投入与利用新资源,对于企业未来长远利益而言是更为重要的。企业在进行双元创新活动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十分重要。社会资本是镶嵌于个人以及社会组织拥有的关系网络中实际和潜在资源的总和,是企业的一种关键性的资源,对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推动作用。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是供应链社会资本。企业通过供应链上下游合作者可构建的其供应链社会资本,这种社会资本有助于企业获得创新资源。企业可以通过上下游合作者的各种社会关系来获取资金、信息、知识、人力等资源形式,以实现知识信息交流、资源互补与利益共享,从而实现企业创新。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创新是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和实现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双元理论认为,企业存在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双元创新模式(Ambidextrous innovation)。利用式创新侧重于利用现有的资源,为企业现有利益的获取提供良好保障作用;探索式创新强调投入与利用新资源,对于企业未来长远利益而言是更为重要的。企业在进行双元创新活动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十分重要。社会资本是镶嵌于个人以及社会组织拥有的关系网络中实际和潜在资源的总和,是企业的一种关键性的资源,对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推动作用。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是供应链社会资本。企业通过供应链上下游合作者可构建的其供应链社会资本,这种社会资本有助于企业获得创新资源。企业可以通过上下游合作者的各种社会关系来获取资金、信息、知识、人力等资源形式,以实现知识信息交流、资源互补与利益共享,从而实现企业创新。
无论是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企业如何合理的利用供应链社会资本是创新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为了能够迎合不断加速更新的市场需求和迭代的新产品,就必须要和下游顾客保持紧密联系以把握住需求动向,企业为了保证新产品在质量和功能上的持续优势就必须要和上游供应商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由于构成社会资本的不同要素对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作用会有所不同,且供应链的上下游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作用的方法和路径依赖是不同的,因此本文细分上下游两个类别展开实证研究,试图探索上下游社会资本对于双元创新的作用机理。笔者认为企业动态能力在社会资本对双元创新影响中起着一定的中介作用,要研究清楚社会资本对于双元创新的作用机理有必要研究企业动态能力中介作用。以往文献对企业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研究较少,因此更值得展开相关研究。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方法
(一)理论演绎研究法
理论演绎研究法是从具体命题出发,从已有理论中归纳演绎出逻辑性结论。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供应链社会资本、动态能力和双元创新的研究文献,剖析现有的研究结论、方法和视角,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归纳概括出供应链社会资本对双元创新影响,以及动态能力在两者之间的逻辑关联,进而提出相对应假设、建立模型,得出本文结论,提出可靠性建议。
(二)定量实证研究法
经过文献梳理,确定变量的内涵和维度,推断出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模型与相关假设。采用问卷调查,运用 spss 以及 amos 软件,主要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 Bootstrap 统计方法检验命题假设的可靠性。
二、研究思路
本文按照“文献梳理—理论推演—提出假设—问卷调查—实证分析—形成结论”的基本思路,紧密围绕“供应链社会资本对企业双元创新影响”这一基本问题,对供应链社会资本对双元创新的机理黑箱进行深入的剖析与研究。梳理相关文献,推断出有关企业供应链社会资本、双元创新以及动态能力三者关系的相关假设。在此基础上,设计问卷并发放回收,对搜集数据统计分析,实证检验理论假设。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企业社会资本文献综述
一、企业社会资本内涵研究
社会资本研究起源于社会学领域。早期的研究主要从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角度展开。如 Bourdieu(1985)认为,社会资本是指“网络关系中与群体身份有关的现实或者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的发挥依赖于群体所共识的制度化和社会网络关系。” 1992 年 Burt 将社会资本引入到企业研究中,把社会资本由个人层次研究延伸至企业层次研究,从而引出了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综合国内外文献,以往的研究者对企业社会资本的内涵的研究主要从网络关系和资源两个视角展开。
第一节 理论模型......................................21...........................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方法
(一)理论演绎研究法
理论演绎研究法是从具体命题出发,从已有理论中归纳演绎出逻辑性结论。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供应链社会资本、动态能力和双元创新的研究文献,剖析现有的研究结论、方法和视角,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归纳概括出供应链社会资本对双元创新影响,以及动态能力在两者之间的逻辑关联,进而提出相对应假设、建立模型,得出本文结论,提出可靠性建议。
(二)定量实证研究法
经过文献梳理,确定变量的内涵和维度,推断出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模型与相关假设。采用问卷调查,运用 spss 以及 amos 软件,主要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 Bootstrap 统计方法检验命题假设的可靠性。
二、研究思路
本文按照“文献梳理—理论推演—提出假设—问卷调查—实证分析—形成结论”的基本思路,紧密围绕“供应链社会资本对企业双元创新影响”这一基本问题,对供应链社会资本对双元创新的机理黑箱进行深入的剖析与研究。梳理相关文献,推断出有关企业供应链社会资本、双元创新以及动态能力三者关系的相关假设。在此基础上,设计问卷并发放回收,对搜集数据统计分析,实证检验理论假设。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企业社会资本文献综述
一、企业社会资本内涵研究
社会资本研究起源于社会学领域。早期的研究主要从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角度展开。如 Bourdieu(1985)认为,社会资本是指“网络关系中与群体身份有关的现实或者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的发挥依赖于群体所共识的制度化和社会网络关系。” 1992 年 Burt 将社会资本引入到企业研究中,把社会资本由个人层次研究延伸至企业层次研究,从而引出了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综合国内外文献,以往的研究者对企业社会资本的内涵的研究主要从网络关系和资源两个视角展开。
(一)基于网络关系的视角。其基础理论为社会网络学说,这一学说将企业社会资本视为企业社会关系网络一种独特的形式。如 Putnam(1993)把企业社会资本视为企业组织具有的特征,如规则、网络与信任等。Brehm & Rahn(1997)把企业社会资本视为企业与社会群体间为了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所形成的一种合作社会网络,存在于企业与政府、合作伙伴等更广泛的联系中,通过网络能够得到使用和交换资源的机会。Uzzi(1997)认为社会资本的概念可用于个体和公司,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主要强调了企业是其关系网络中的扭结。Knoke(1999)把企业社会资本视为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过程当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互换的网络关系。Minetal(2008)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指社会资源嵌入在网络关系中,不仅指成员之间的关系,还包括成员间基于社会关系而产生的互动与互惠。Hwang& Stewart(2017)认为企业社会资本分为内部与外部不同类型的企业社会资本,其中内部的社会资本为认知型,企业依赖于社会资本连接其他网络组织。总之,网络学说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建立并可以用来获取资源以此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种网络,其中每个企业都是一个网络节点,并与其它组织之间相互作用。
(二)基于资源的视角。基础理论为资源基础理论,将企业社会资本视为企业在社会关系下获取潜在或者现实资源的集合。Gabbay(1999)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以社会结构为载体通过社会联系所能够获得的用于实现一定目标的资源。Lin Nan(2001)认为,资源是“在一个社会或群体中,被群体视为有价值的东西并能够增强群体的生存能力。”资源可分为社会资源和个人资源。建立在个人网络上的自身能够支配的为个人资源;建立在社会网络上的为社会资源,通过网络关系获得。个人资源将会影响着其所能获得的社会资源多少,个人实现其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对于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嵌入于社会网络结构当中而且是可以通过行动来获取的资源”。与社会资源不同,社会资本强调的是网络结构,建立在人们建立的规范之上。侧面反映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采取目的性的行动来获取。陈劲和张方华(2002)提出如下定义:企业社会资本是两个方面的综合,一方面是企业在社会结构下与其它组织间形成的具有信任、规范、互惠等特征的网络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包括与企业直接相关的横向联系,还有企业供应链上的纵向延伸关系和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拓展出的额外联系;另一方面是企业通过这个网络社会关系获得知识资源、信息资源等各种不同形式的资源。杨永福(2002)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以社会结构为基础的一种结构性资源,这种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通过促进行动者完成合作、交易等活动而发挥作用的特殊资源。Chisholm & Nielsen(2009)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能够从其所处的关系网络中利用的现实或潜在的资源。殷琦(2011)将中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将企业社会资本视为企业与外部关系网络之间所拥有资源状况还有企业对于资源获取能力的集合。李淑芬(2015)认为企业社会资本对资源配置的能力主要体现在配置网络资源的能力。
............................
第二节 动态能力文献综述
一、动态能力内涵研究
动态能力理论起源于创新理论大师 Schumpeter 的创新基础的竞争。他认为竞争优势往往建立在对于资源的创造性改变和重新组合的基础上。
Teece(1997)在《战略管理》杂志上首次阐述动态能力的内涵。他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对自身竞争性的能力进行构建、重置或者组合以此适应外部动态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在此之前许多学者亦对类似的概念进行过研究,如“整合能力”、“广泛能力”、“组合能力”等。Teece(2007)认为动态能力不仅是进行构建、组合与重置的能力,而且体现在对于机会的识别和把握,还有速度上的优势。他认为动态能力是“在速度上快于竞争对手,不断地把握住突现的机会,并进行必要的资源整合重构的能力。”
不同学者对动态能力的研究有不同的视角,大体可分为五类,参见表 2-2。
五种不同类型的视角对于动态能力界定的既具有一定的不同性和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研究视角的不同主要在于具体资源要素的配置不同,从而影响企业不同类型的能力,最终影响企业的动态能力。相同之处是,都通过对企业基本要素的配置促进企业的能力提升,获取持续竞争优势。#p#分页标题#e#
.........................
第三章 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21
............................
第二节 动态能力文献综述
一、动态能力内涵研究
动态能力理论起源于创新理论大师 Schumpeter 的创新基础的竞争。他认为竞争优势往往建立在对于资源的创造性改变和重新组合的基础上。
Teece(1997)在《战略管理》杂志上首次阐述动态能力的内涵。他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对自身竞争性的能力进行构建、重置或者组合以此适应外部动态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在此之前许多学者亦对类似的概念进行过研究,如“整合能力”、“广泛能力”、“组合能力”等。Teece(2007)认为动态能力不仅是进行构建、组合与重置的能力,而且体现在对于机会的识别和把握,还有速度上的优势。他认为动态能力是“在速度上快于竞争对手,不断地把握住突现的机会,并进行必要的资源整合重构的能力。”
不同学者对动态能力的研究有不同的视角,大体可分为五类,参见表 2-2。
五种不同类型的视角对于动态能力界定的既具有一定的不同性和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研究视角的不同主要在于具体资源要素的配置不同,从而影响企业不同类型的能力,最终影响企业的动态能力。相同之处是,都通过对企业基本要素的配置促进企业的能力提升,获取持续竞争优势。#p#分页标题#e#
.........................
第三章 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21
第二节 供应链社会资本与双元创新关系及研究假设......................21
第三节 动态能力与双元创新关系及研究假设........................24
第四章 问卷设计及小样本检验.........................28
第一节 变量定义及测量..................................28
第二节 小样本检验................................30
第三节 本章小结...................................41
第五章 样本数据分析与检验..................................42
第一节 数据分析..........................................42
第二节 测量信度分析........................45
第三节 测量效度分析...................48
第五章 样本数据分析与检验
第一节 数据分析
一、数据来源
(一)调研对象的选取
根据样本的可获得性,本研究重点对浙江、上海等企业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介于本模型是普适性模型,并未对样本行业进行针对性选取,本着随机性选取的原则,对于企业进行问卷调查。
(二)数据回收情况
本研究问卷调查的时间为 2018 年 05 月到 2018 年 09 月。本研究问卷发放进行线下和线上的方式进行获取,调查对象主体是中高层企业管理者。
线下的方式通过丽水市工业园区、上海政法学院 MBA 管理研习班、杭州市经济开发区等企业管理者进行调查。在被调查者填写问卷之前,向其耐心阐述本研究目的、填写的要求以及一些可能被误解的条款。最终通过线下发放问卷 230 份,回收问卷 162 份,其中有效问卷 131 份。
线上的方式是通过问卷星等专业问卷发放软件通过丽水、温州招商局联系对企业管理者进行发放。通过线上发放问卷 130 份,回收问卷 130 份,其中有效问卷 79 份。
数据收集阶段共发放 360 份问卷,回收 292 份,回收率为 81.11%。剔除掉矛盾项和填写不一致或者答案连续题项过多问卷,有效问卷共 210 份,有效率为 72%,高于 60%可进行有效性分析标准。
线下的方式通过丽水市工业园区、上海政法学院 MBA 管理研习班、杭州市经济开发区等企业管理者进行调查。在被调查者填写问卷之前,向其耐心阐述本研究目的、填写的要求以及一些可能被误解的条款。最终通过线下发放问卷 230 份,回收问卷 162 份,其中有效问卷 131 份。
线上的方式是通过问卷星等专业问卷发放软件通过丽水、温州招商局联系对企业管理者进行发放。通过线上发放问卷 130 份,回收问卷 130 份,其中有效问卷 79 份。
数据收集阶段共发放 360 份问卷,回收 292 份,回收率为 81.11%。剔除掉矛盾项和填写不一致或者答案连续题项过多问卷,有效问卷共 210 份,有效率为 72%,高于 60%可进行有效性分析标准。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供应链上下游社会资本与双元创新关系
上下游社会资本直接或间接正向影响企业双元创新。上游社会资本结构维度、下游社会资本关系维度对企业双元创新有正向的直接影响作用。上游社会资本认知、关系维度间接影响企业双元创新,下游社会资本认知、结构维度间接影响企业双元创新。
参考文献(略)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供应链上下游社会资本与双元创新关系
上下游社会资本直接或间接正向影响企业双元创新。上游社会资本结构维度、下游社会资本关系维度对企业双元创新有正向的直接影响作用。上游社会资本认知、关系维度间接影响企业双元创新,下游社会资本认知、结构维度间接影响企业双元创新。
由假设 H1a,H1c 的研究得出,对于企业上游社会资本所构成的结构维度将对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产生直接的影响。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是组织之间表现的一种非正式的互动,依托着这样的互动产生资源以及信息的交互与转移,确保了生产成品所需要的高质量原材料和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企业对于资源的利用进而利用式创新。通过审视自身资源,根据原材料市场信息优化产品结构,即使更新新产品改进,进行技术突破,进而提升企业探索式创新,使新产品获得较高的市场评价。由假设 H1b,H1d 的研究得出,企业下游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将直接影响利用式创新。与客户之间的互动,能提升市场需求的判断能力,将客户需要的资源产品进行改良,将收集到的信息融入于产品当中。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一种非流程式或者说非正式的一种交流与互动行为,出现这样的行为并非必然的能为企业提供突破当前产品技术或者完善企业的产品创造性,是否能够有效性还需依赖于企业互动下所构建的网络资源或者创新能力的提升。
由假设 H2a,H2c 的研究得出,企业上游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度未能显著地直接影响企业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该结论与 Hotz-Hart(2000)相似。因为是企业内部的组织之间进行协调一致的行动时,需要依赖于相互之间建立的共同的价值观,组织之间拥有相互共同的期盼,共同促进企业的新产品的开发。但相对于外力而言,企业的自身一贯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层的战略决策将更具有决定性。对于外部与供应商所建立的相互共同目标和愿景需要企业的一个协调内化能力,才能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由假设 H2b,H2d 的研究得出,企业下游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度并未直接影响企业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知识交流及互动过程当中对于市场和产品信息的交互,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共同的价值认同或者追求的相关目标的一致性将会促进企业与客户之间消除一个沟通障碍,但对于企业创新而言还需要企业做更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