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新闻媒体 亦称大众媒体,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出现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说,新闻媒体包括纸质媒体(报刊)和电子媒体(广播、电视)两种。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作为“新电子媒体”的网络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媒体类型。(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新闻媒体论文,供大家参考。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健康信息寻求”是人类为谋求生存与健康的一种本能性触发行为。在信息技术落后的时代,健康信息的获取难度较大。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健康信息逐渐充斥于各类媒体平台。近年来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健康信息开辟了新的传播渠道,新媒体的诸多特性也使得以新媒体为载体的健康信息寻求与分享变得更为复杂。然而在健康信息的社会化传播过程中,与健康信息相伴而生的“伪健康信息”也夹杂其中随之传播[1],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就是健康养生类谣言。微信官方联合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发布的《微信谣言年度报告(2016)》显示,健康养生类谣言的数量在九大类谣言主题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政经和社会秩序类谣言,健康养生类谣言的平均阅读量在九大类谣言主题中居于榜首[2]。这足以显示出健康类谣言在微信平台的泛滥,反映出微信用户对健康养生主题的特别关注。由此看来,将微信伪健康信息作为学术研究对象,对如何辨识、证伪和治理微信伪健康信息进行探讨,已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
(二)概念界定
针对本文将要研究的问题,需要进行界定的有如下几个概念,即“伪健康信息”和“微信伪健康信息”等。
1.伪健康信息的概念界定
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对“伪健康信息”进行如下定义,即已经被证伪的传播虚假健康信息或以健康为噱头传播与健康目的无关信息的传播现象,具有非科学性、虚假性、主观性、欺骗性、误导性等特征。由此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在近年来的众多健康类信息中寻得许多伪健康信息的踪影,譬如“肉松是棉花做的”“紫菜是塑料做的”“小龙虾浑身都是虫”等等,伪健康信息可能存在于媒体的各个角落,有些已经能够被识破,而有些仍继续蒙混过关招摇撞骗,其社会危害性之大将在后文中详细阐述。
2.微信伪健康信息的概念界定
上述内容对“伪健康信息”给出了比较明确的定义,“微信伪健康信息”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意即在微信平台上产生或传播的已经被证伪的健康类信息。具体来讲,就是借助微信即时通讯功能、开放平台、公众平台和朋友圈等功能,以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和链接等形式在微信好友间分享传播的现已被证伪的健康类信息。由于伪健康信息传播本身的复杂性和微信作为传播媒介所具有的强大传播影响力,使得伪健康信息在微信平台更加泛滥,治理难度更加增大,因此有必要加大研究力度。
.........
一、微信伪健康信息的议题类型与内容特征
本章将研究视角聚焦到传播过程 5W 模式中的“Say What”这一要素,即主要对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讯息做内容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传播信息本身的特点,为后续辨识和证伪等环节做好前期测量准备。针对微信伪健康信息,笔者将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样本进行分析,根据内容分析结果对样本中出现的主要议题进行归类,并以研究设计中的类目建构为向导,试图探寻微信伪健康信息的内容特征[8]。
(一)微信伪健康信息的议题类型
如前文所述,笔者从“微信辟谣助手”中抽取样本,并对这些已被证伪的伪健康信息进行内容分析,通过半归纳式的研究,我们试图为每一条伪健康信息寻找相同或者相似的母题,并按照某一具体标准归纳出微信伪健康信息议题的大致类型。学者吴世文将社交媒体中的伪健康信息大致划分为预防类、风险类和治疗类等类型⑤。本文在这种分类方式的基础上,对每一条抽取到的伪健康信息进行判别归类,如果不属于预防类、风险类和治疗类这三种类型,则先归入其他类别,随后再对属于其他类别的伪健康信息进行评估和分析。本研究根据上述分类方法对大量的样本进行分类统计,再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根据每种类别尤其是其他类别的占比情况来评估此种分类方法的可取之处,如有必要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对分类标准作出调整。统计结果显示,预防类、风险类、治疗类和其他类在样本总体中的占比分别为 20%、62%、11%和 7%,由此可见风险类伪健康信息成为微信平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类伪健康信息类型,其次是预防类和治疗类,而其他类别的比重较少,这说明前三种类别已经基本能够囊括大部分微信伪健康信息。
...........
(二)微信伪健康信息的内容特征
微信伪健康信息文本内容带有明显的说服性特征,其构成要素、叙事方式以及表现形式有着某些规律性的特征,若能寻找到微信伪健康信息规律性特征,将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辨识伪健康信息,从而减少伪健康信息鱼目混珠、蒙蔽人心的几率。通过对样本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笔者发现这些信息的基本构成要素可以分为事实信息、情感信息和行为信息,这样的信息构成与传播效果发挥作用的三个层面(即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以及行为层面)相吻合。在这三类信息构成要素中,通常情况下事实信息发挥陈述客观事实的作用,情感信息扮演吹鼓手的角色鼓动人心,行为信息的主要任务是对人们的行为选择进行引导和干预。事实陈述的内核部分多数情况下符合人们已有的认知和价值判断,以此赢得好感,获取信任,避免冲突。情感鼓动部分常用的手段是制造悬念、故弄玄虚、诉诸恐惧、利益诱惑和模拟生活场景等等。行为引导部分是信息传播的最终目的,经过事实陈述和情感鼓动环节,信息接收者的情绪已经被调动了起来,这时当即给出行为引导信息,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被人们接受。对于恶意制造的伪健康信息,行为引导部分往往包含着信息发布者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对于无心造成的伪健康信息,行为引导部分一般都是信息发布者健康价值观的再现。
........
三、微信伪健康信息的辨识方法、证伪方式与治理策略............ 26
(一)微信伪健康信息的辨识方法..........26
1.对微信伪健康信息进行辨识的几点说明...26
2.对微信伪健康信息进行辨识的几种方法...27
(二)微信伪健康信息的证伪方式..........29
1.对微信伪健康信息进行证伪的几点说明...29
2.微信伪健康信息证伪方式探讨........32
(三)微信伪健康信息的治理策略..........34
1.对微信伪健康信息进行治理的几点说明...34
2.微信伪健康信息治理的策略探讨....35
四、总结与探讨....38
(一)总结...... 38
(二)研究贡献和研究局限...........39
三、微信伪健康信息的辨识方法、证伪方式与治理策略
正如卡普费雷在《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一书中说到的,“控制谣言的神奇秘方是没有的,只有对情况有确切肯定的了解,才能做出诊断,提供建议。”[17]针对微信伪健康信息,我们最好的应对办法也不是要控制和消灭它们,而是从传播过程中可能接触到或与微信伪健康信息相关的主体角色的角度,在前文分析和诊断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主体提供各自需要的建议。接下来笔者分别针对微信伪健康信息的接收者(微信用户)、微信伪健康信息的证伪者(证伪公众号、政府部门、专业人员或机构)和微信信息传播环境的管理者(政府部门、微信官方平台)提供几点更加有效的辨识方法、证伪方式和治理策略。
(一)微信伪健康信息的辨识方法
第一,如前文所述,微信伪健康信息的社会危害巨大,对公民个人健康、微信的用户体验以及整个信息生态环境都有着严重的损害,如不提高辨识能力,这些危害将会继续存在甚至扩大。第二,微信伪健康信息属于说服性信息,善于运用说服技巧蛊惑人心,普通微信用户如果缺乏相关背景知识,难以辨识信息的真伪,很容易信以为真,往往还要“出于好心”地将其传播给自己的亲友,从而扩大了伪健康信息的危及人群,增加了治理难度。第三,微信用户每天在平台中能够接触到海量的信息,每一条健康类信息都可能是潜在的健康谣言,要想避免受到微信谣言的蛊惑,那么基本的逻辑前提是能够辨识出哪些可能是健康谣言,或者起码看到潜在的谣言时能够提高警惕。#p#分页标题#e#
.........
总结
健康信息传播中夹杂的干扰因素——伪健康信息,已经越来越成为阻碍人们获取健康信息、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负面因素,在新媒体环境中这种危害性进一步被放大,尤其在封闭私密、以熟人关系为基础的微信中,伪健康信息借此藏匿寄居、反复发酵,使得人们对其避之不及却常常受其蛊惑,无意中成为微信伪健康信息传播的帮凶。基于上述现状和现实需要,本文从微信伪健康信息传播过程的视角出发,按照认识问题的逻辑环节及其各自对应的主体,本文从微信微信伪健康信息的辨识、证伪与治理三方面分别探索,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微信伪健康信息。通过对微信官方辟谣小程序“微信辟谣助手”中已得到证伪的健康类信息进行抽样和内容分析,本文对微信伪健康信息的议题类型、内容特征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首先,微信伪健康信息的议题类型最常见的是风险类议题,其次是预防类和治疗类,文中对此结果也进行了原因探析。其次,微信伪健康信息的内容呈现出如下特征:第一,“事实陈述+情感鼓动+行为引导”构成一般叙述模式;第二,重情感鼓动和行为引导,轻事实陈述;第三,“文字+图片”和“文字+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第四,标题倾向绝对化,“威逼利诱”“恐惧诉求”等成常用策略;第五,多种方式诱导分享和关注。通过文献梳理和思辨性研究,本文对微信伪健康信息的传播原因和社会危害进行了归纳总结。传播原因方面,本文从产生环节、传播环节和接受环节三个环节分别找到了对应的原因。在产生环节,原因主要有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人们对健康信息的需求、市场秩序混乱纵容和助长了伪健康信息的产生和发展、认为故意和把关不严导致伪健康信息传播;在传播环节,原因主要有新媒体平台传播结构变化显著、健康信息传播秩序混乱、传播心理作用诱发伪健康传播现象、微信媒介特性加速伪健康信息传播和“健康”名义下行伪健康之事等方面;在接受环节,原因主要有公民的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的限制、“确认偏误”的干扰、养生文化传统的因袭等等。微信伪健康信息的社会危害主要有:第一,扰乱信息传播秩序;第二,损害用户个人健康,挫伤追求健康积极性;第三,破坏微信生态环境和用户体验。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