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蚌埠市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规划的探讨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28522
  • 论文编号:el2022010816181327794
  • 日期:2022-01-08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农学论文哪里有?本文基于风景园林学科,运用园林规划方法对垃圾填埋场进行生态修复规划,但由于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所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从未接触的门类学科,如垃圾填埋处理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因此,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数据的收集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研究成果未必能到达理想的程度,因此还有部分可以深入研究的内容。


1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

国外的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的研究起步较早,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年建成的巴黎比特·绍蒙(Buttes Chaumont)公园,是最早的废弃地生态重建项目,由废弃的采石场和垃圾填埋场通过绿化改造而来[14]。1900 年左右,在后工业时期,由于自然生态的破坏,生态学理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深刻的影响到了园林设计的方法和走向,使其不再只是停留于功能与形式的层次,而是较为深入的研究场地生态的发展形态、场地物质能源的循环及场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些思想在工业后期的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屡见不鲜。之后,随着生态学的发展,更科学而全面的生态学思想被逐步采用到园林设计中来[15]。在上世纪 60 年代,英国规划师麦克哈格发表了《设计结合自然》[16],它的出版标志着生态学和园林规划的结合。麦克哈格在文中,第一次运用生态学的思想,阐述了园林规划的范畴和思想,强调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至此,在园林规划中的生态概念的侧重性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之后的废弃污染地的使用途径规划中,基本都参照了生态性规划的思想,协助完善自然界生物链,力求达到生态平衡,促进生态恢复[17]。

在垃圾填埋场等废弃地的生态恢复研究中,最早通过植物及微生物的共同协调,来促进填埋场的生态恢复,减轻污染源,帮助垃圾降解。如美国纽约于 1956年建造的弗莱士基尔斯垃圾场,面积 9 平方千米,在封场之后周边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改善周围居民生活环境,恢复周边自然环境,并重新开发使用这块废弃地,发掘该地的再次利用的途径,政府举办了国际设计大赛,最终一个具有生态恢复功能的设计方案最终被敲定,在该方案实施过程中,功能景观与生态修复过程被完美的结合到一起。其中,设计作者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思路,通过对不同区域受污染程度及污染源不同的现状进行分析,重新对场地进行划分,规划了 6 个不同区域,分为湿地,林地,草地三大类型,结合现状进行特定的修复[18]。

农学论文怎么写


3  蚌埠市垃圾填埋场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城市概况

3.1.1 自然条件

蚌埠市,别称珠城,是安徽省第一个地级市,位处安徽省北部地区,淮河中游,地理坐标为东经 117°12’、北纬 32°57’,与滁州、淮南、亳州等城市交界[27]。下设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龙子湖区四个市辖区,其中市垃圾填埋场位于龙子湖区东南城郊处(见图 3-1)。蚌埠市处于安徽北部地区,淮河中下游,平均降雨量为 873 毫米,水资源较为丰富,多为淮河与支流,总量为 15.2 亿立方米。淮河流经蚌埠市,支流形成市内龙子湖,占地面积 8.5 平方千米,于 2002年被国家环保总局批文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成为著名自然和人文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28]。

3.1.2 城市历史沿革

现今的蚌埠市辖区早在明代时期是属于凤阳知府,是一个依靠淮河岸边以水为生的村庄,后来由于依靠淮河的水运优势而发展成为了港口城市。明国时期更是凭借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迎来了第二次发展机遇,凭借铁路线带来的交通优势,在 1947 年成为安徽省第一座城市。新中国成立后,蚌埠市于 1949 年成为皖北行署,1952 年由安徽省直辖,1961 年蚌埠市改为省直辖市,1983 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宿县地区的怀远、五河、固镇三县划归蚌埠市管辖,并 2004 年批准调整蚌埠市行政区的划分,分为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四个市辖区[29]。


5  蚌埠市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规划布局


5.1 总体规划

本场区的总体布局规划是以蚌埠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为基础,结合蚌埠固体废弃物处理发展需求,合理的调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艺和技术路线,以场区的生态修复、环境提升和作业资源整合为主要目的进行了重新规划,规划后总面积 40.9 公顷(见图 5-1)。

农学论文参考

场区布局考虑的主要原则如下:

(1)分区建设,整合垃圾处理设施

场区建设首要的是满足各类设施的建设用地要求,并实现交通顺畅。在用地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将场区分区域规划,更有效率的进行垃圾分类处理,方便管理,同时也有利于生态修复的进程。

(2)原有基础上实现最经济的资源布局

以现状资源为基础整改扩建,避免大规模的迁移从而浪费资源。结合现状管理区打造场区环保文化教育展示区,并布置绿色隔离带,降低场区污染空气,有利于场区内工作人员健康,实现人性化设计;考虑选址的地形和道路布置,建成交通有序的场内路网,并整合相近的作业场地及设施,提升作业效率。


5.2 功能分区规划

根据场区的建设构想与服务目标,整合原有的设施资源,以场区的生态修复和环境提升为主要目的,从功能上将场区主要划分为垃圾无害化处理区、生态景观提升区和垃圾功能提升区三大功能区域。

5.2.1 垃圾无害化处理区(A 区)

将垃圾焚烧发电厂为核心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区域进行整合,将垃圾处理设施按照相关处理流程路线进行有序的调整,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及减少垃圾填埋量从而实现节约土地资源和减少生态污染的目的[55]。规划后总面积 16.6 公顷,规划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理厂、污泥处理厂、建筑垃圾处理厂、临时堆放场、综合管理区等。

5.2.2 生态景观提升区(B 区)

规划后 13.6 公顷,该区域规划在封场后的填埋区上建设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的生态公园,丰富生物种类多样性,恢复区域生态稳定性,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整体打造以生态修复为目的,地域特色为基础,展示场所的特殊精神面貌,创造为人们提供科普教育、体闲娱乐、体验观光的的生态公园。

5.2.3 垃圾功能提升区(C 区)

规划后面积 7.7 公顷,该区域作为垃圾功能的提升区域,包括了环保文化宣传馆、渗滤液处理厂、固废管理中心、场区仓库、生态池等。其中,在填埋场封场后,库区内产生的渗滤液将被大量削减,现状调节池仅需使用一半库容即可满足要求,其余场地可作为垃圾焚烧后的飞灰暂存场,待飞灰填埋场建成后,将飞灰移至场区内。空出的调节池地块,可规划新建地面停车位。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通过对蚌埠市垃圾填埋场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分析得出蚌埠生活垃圾填埋场所存在的生态问题及功能设施的欠缺。以理论结合实际,提出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的生态修复方法,合理规划场区各区域,完善场区功能及设施,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并着重研究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的绿化改造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修复功效及对社会的影响作用,研究的结论如下:

(1)探索建造以生态修复和环保为主题的生态公园作为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的土地利用途径,丰富了城市绿化空间,提升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为未来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的生态规划提供了可行方案。

(2)本项目通过植物的生态修复方法,对填埋区进行生态公园改造,并丰富场区内部及周围植物种类,帮助重建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达到生态修复的功效,对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将场区进行分区规划,划分为生态景观修复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区、垃圾功能提升区三个区域。一方面从源头治理,通过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针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通过建设生态公园来进行环境恢复,最终从根本上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

(4)在展开生态修复的同时,也以科普教育展示为目的,进行统一布局规划,组织园中游览路线,配套建设环保文化宣传馆,展示垃圾填埋场地的工作流程、精神面貌,突出其功能及地域特点,从而有利于环保宣传教育,扩大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