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2.2 国外研究综述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在国外起步较早,我国是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狭义的传统农业逐渐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才开始意识到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必要性。由于个人获取的相关文献资料有限,也未有贵州省生态循环农业助推水果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材料。基于此,如下总结本人所了解到的现有生态循环农业以及水果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资料: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起步比较早。作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起步较早的美国,生态农业科研与应用推广体系较为完善。分别于 1988年和 1990 年提出“低投入持续农业计划”以及“高效持续农业计划”[15]。近年来,农业试验研究部门已研究开发出利用 3S 技术精准农业机械,其上装有计算机控制系统、产量检控器、激光测定技术等先进技术设备,并开展了农业精确技术试验,实现约 70%的农田采用残茬还田免耕技术。
法兰克福·H·金(1911)游历多国后出版《四千年农夫》,此书一度被认为外国生态有机农业的起源。Rudolf Steniner(1924)提出有机农业思想,认为发展有机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Sir Albert Howard(1935)对土壤营养健康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分析研究得出优质土壤对植物种植的重要性结论,从而的出施用有机肥代替化肥的重要理论。
农业推广论文
...........................
第 3 章 贵州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3.1 发展现状概述
为充分利用贵州省现有自然资源禀赋,加快畜禽粪便和农副资源综合利用,促进“产销互补”,近几年来,经对多次实地研究探讨省情现状,贵州省基本明确了适宜生态循环农业的定位以及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原则和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在全域范围内选择一批适合于贵州省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典型模式,创建一批优秀的生态得到保护、资源得到节约、循环利用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示范项目。
贵州省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大多由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农副产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生态循环农业整县推进等项目构成。项目实施过程中围绕关键环节、关键措施、关键技术,兼顾资源利用的多样性和农产品废弃物处理的方式不同,因地制宜的设计完整项目建设内容,确保产业链条和资源利用循环通畅。
重点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原则,实施对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投入的减量、利用能源的循环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修复等手段,实施减排水产养殖污染、减量农药化肥、循环利用资源、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等行动,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19]。据统计,截止 2018 年初数据显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已达到 30%以上;肥料利用率已达到 37%以上、农药利用率已到达 40%以上;秸秆利用率已到达 80%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已达到 52%以上;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已达到 60%以上。
第 3 章 贵州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3.1 发展现状概述
为充分利用贵州省现有自然资源禀赋,加快畜禽粪便和农副资源综合利用,促进“产销互补”,近几年来,经对多次实地研究探讨省情现状,贵州省基本明确了适宜生态循环农业的定位以及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原则和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在全域范围内选择一批适合于贵州省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典型模式,创建一批优秀的生态得到保护、资源得到节约、循环利用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示范项目。
贵州省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大多由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农副产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生态循环农业整县推进等项目构成。项目实施过程中围绕关键环节、关键措施、关键技术,兼顾资源利用的多样性和农产品废弃物处理的方式不同,因地制宜的设计完整项目建设内容,确保产业链条和资源利用循环通畅。
重点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原则,实施对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投入的减量、利用能源的循环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修复等手段,实施减排水产养殖污染、减量农药化肥、循环利用资源、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等行动,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19]。据统计,截止 2018 年初数据显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已达到 30%以上;肥料利用率已达到 37%以上、农药利用率已到达 40%以上;秸秆利用率已到达 80%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已达到 52%以上;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已达到 60%以上。
图 3.1 2017 年贵州省生态循环农业相关指标产出数据
......................
第 4 章 贵州省水果产业发展现状及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下水果种植的优势分析研究
4.1 发展现状概述
截止 2020 年 9 月,贵州省果园面积达到 865 万亩,同比增长 12%,产量 318 万吨,同比增长 26%[24]。贵州省坚持绿色发展,依托自然资源禀赋,重点发展火龙果、猕猴桃、蓝莓、百香果等重点精品水果,贵阳、六盘水重点打造猕猴桃产业群、黔东南重点打造蓝莓产业群,并涌现了威宁苹果、镇宁蜂糖李、玉屏黄桃、纳雍玛瑙红樱桃等具有代表性区域特色产品。全省共有水果企业 706 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占 23 家,相关产业合作社 2410 家(含规模化合作社 46 家),社员约 7.8 万元[20]。通过标准化企业园区发展模式,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产业水平的提高,全省水果产业逐渐走向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方向,共创建了 39 个水果部级标准园和建设 102 个以水果为主导产业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3346 家水果经营企业和合作社解决就业近 10 万人,规模生产果园全年提供用工岗位 82 万个,水果产业发展为贵州省脱贫攻坚贡献了产业力量,夯实了产业基础。自发展水果产业以来,贵州省聚焦“4+2+N”树种、“万亩片”“千亩村”,以项目化为抓手,落实省委、省政府农村产业革命部署,贵州省水果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鲜果产品及果品衍生产品市场营销有序平稳推进,辐射带动作用呈现良好态势。
.........................
4.2 运用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种植苹果研究及效益分析
贵州省长顺县以沼渣、沼液、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及效益分析。背景:北纬 26.03°线上的长顺县,是黔中腹地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明珠。这里,15℃的年平均气温、1300 毫米的年均降雨量、相对湿度达 81%,275 天的无霜期、919.5 米的海拔落差,形成了具有春早、秋迟、夏长、冬短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地理地貌以及生态环境的优势让长顺成为实至名归的红富士苹果种植栽培最理想生长地。长顺县从 2002 年开始发展苹果产业,到 2015 年发展面积达到 6 万亩,产值达 16 亿元,为带动一方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加做出了产业贡献。产业发展以来,县党委、政府高重视沼气工程项目建设,发挥沼气池链接果业和畜业的纽带作用,基本建有户用沼气池,实际年产沼肥约为 8 万吨,能满足 2.5 万亩苹果园用肥需求,采用“畜沼果”生态循环模式,提升产品质量,实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技术模式要点:项目实验区选择在在长寨街道种获村,全村 265 户,现建有沼气池 180 多个,苹果面积 1300 亩。供试果树品种为长顺高钙红富士苹果,试验用沼气池发酵原料为果园内圈养畜禽粪,目前正常产气 40 天以上的沼肥,试验地选择了平坦、整齐、肥力均匀,具有代表性的地块,树龄选择了 10—20 年生盛果期大树。
通过基肥、追肥、沼液叶面喷施等农技措施进行栽培,可防治苹果蚜虫和红蜘蛛等病虫害。液叶面喷施时需从沼气池水压间取出沼液(取自正常产气 3 个月以上的沼液),滤掉沼渣,提取其清液作为肥料。在安装沼气杀虫灯时,应吊在距地面或水面 70-90 厘米的高度,采用简易的三脚架固定。
......................
第 5 章 贵州省水果产业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5.1 打造高标准规模化水果种植基地
当前贵州省果园面积达到 863 万亩,产量 318 万吨。产业发展在数量扩张的同时更应注重产品质量,在保持合理规模的前提下,注重基地质量建设,推动水果产业又快又好发展。应充分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养殖水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选择产量高、品质好、需求汪的品种发展种养殖。
一是认真评估前期项目实施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二是理布局新的发展规划。按照“集中发展,示范带动”原则,优先安排项目向适宜地区集中,向群众积极性高,有企业等社会力量经营主体参与,实施效果好的地区集中。加强产业示范带和示范基地建设。三是强化已建基地后续管护。充分发挥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优势,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农民抹芽、除草、剪枝、施肥,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果园管护技术。
在坝区产业选择时,各生产基地应按区域气候、地质环境,选择经济效益高,市场潜力大的名特优品种,开展规模化种养殖,做到产量稳定,供应有序,努力打造区域性名特优农产品产区。
打造水果名优品牌企业。检测产业发展的结果是好是坏、农民是否增收,关键是看销量。因尽快启动水果品牌战略和经营体系建设。一是要加大品牌建设。主品牌就是抓市场、抓价格的观念,加快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等工作,提升贵州省水果优良品牌的知名度。二是加快培育深加工企业。三是加快交易平台建设。依托淘宝等线上交易平台,完善销信息服务网站,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化团队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加大政府部门对农产品标准、品牌、分级、包装等流通环节指导力度,开展精细化田间管理,紧扣市场标准发展生产。
参考文献(略)
第 4 章 贵州省水果产业发展现状及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下水果种植的优势分析研究
4.1 发展现状概述
截止 2020 年 9 月,贵州省果园面积达到 865 万亩,同比增长 12%,产量 318 万吨,同比增长 26%[24]。贵州省坚持绿色发展,依托自然资源禀赋,重点发展火龙果、猕猴桃、蓝莓、百香果等重点精品水果,贵阳、六盘水重点打造猕猴桃产业群、黔东南重点打造蓝莓产业群,并涌现了威宁苹果、镇宁蜂糖李、玉屏黄桃、纳雍玛瑙红樱桃等具有代表性区域特色产品。全省共有水果企业 706 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占 23 家,相关产业合作社 2410 家(含规模化合作社 46 家),社员约 7.8 万元[20]。通过标准化企业园区发展模式,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产业水平的提高,全省水果产业逐渐走向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方向,共创建了 39 个水果部级标准园和建设 102 个以水果为主导产业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3346 家水果经营企业和合作社解决就业近 10 万人,规模生产果园全年提供用工岗位 82 万个,水果产业发展为贵州省脱贫攻坚贡献了产业力量,夯实了产业基础。自发展水果产业以来,贵州省聚焦“4+2+N”树种、“万亩片”“千亩村”,以项目化为抓手,落实省委、省政府农村产业革命部署,贵州省水果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鲜果产品及果品衍生产品市场营销有序平稳推进,辐射带动作用呈现良好态势。
.........................
4.2 运用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种植苹果研究及效益分析
贵州省长顺县以沼渣、沼液、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及效益分析。背景:北纬 26.03°线上的长顺县,是黔中腹地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明珠。这里,15℃的年平均气温、1300 毫米的年均降雨量、相对湿度达 81%,275 天的无霜期、919.5 米的海拔落差,形成了具有春早、秋迟、夏长、冬短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地理地貌以及生态环境的优势让长顺成为实至名归的红富士苹果种植栽培最理想生长地。长顺县从 2002 年开始发展苹果产业,到 2015 年发展面积达到 6 万亩,产值达 16 亿元,为带动一方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加做出了产业贡献。产业发展以来,县党委、政府高重视沼气工程项目建设,发挥沼气池链接果业和畜业的纽带作用,基本建有户用沼气池,实际年产沼肥约为 8 万吨,能满足 2.5 万亩苹果园用肥需求,采用“畜沼果”生态循环模式,提升产品质量,实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技术模式要点:项目实验区选择在在长寨街道种获村,全村 265 户,现建有沼气池 180 多个,苹果面积 1300 亩。供试果树品种为长顺高钙红富士苹果,试验用沼气池发酵原料为果园内圈养畜禽粪,目前正常产气 40 天以上的沼肥,试验地选择了平坦、整齐、肥力均匀,具有代表性的地块,树龄选择了 10—20 年生盛果期大树。
通过基肥、追肥、沼液叶面喷施等农技措施进行栽培,可防治苹果蚜虫和红蜘蛛等病虫害。液叶面喷施时需从沼气池水压间取出沼液(取自正常产气 3 个月以上的沼液),滤掉沼渣,提取其清液作为肥料。在安装沼气杀虫灯时,应吊在距地面或水面 70-90 厘米的高度,采用简易的三脚架固定。
......................
第 5 章 贵州省水果产业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5.1 打造高标准规模化水果种植基地
当前贵州省果园面积达到 863 万亩,产量 318 万吨。产业发展在数量扩张的同时更应注重产品质量,在保持合理规模的前提下,注重基地质量建设,推动水果产业又快又好发展。应充分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养殖水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选择产量高、品质好、需求汪的品种发展种养殖。
一是认真评估前期项目实施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二是理布局新的发展规划。按照“集中发展,示范带动”原则,优先安排项目向适宜地区集中,向群众积极性高,有企业等社会力量经营主体参与,实施效果好的地区集中。加强产业示范带和示范基地建设。三是强化已建基地后续管护。充分发挥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优势,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农民抹芽、除草、剪枝、施肥,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果园管护技术。
在坝区产业选择时,各生产基地应按区域气候、地质环境,选择经济效益高,市场潜力大的名特优品种,开展规模化种养殖,做到产量稳定,供应有序,努力打造区域性名特优农产品产区。
打造水果名优品牌企业。检测产业发展的结果是好是坏、农民是否增收,关键是看销量。因尽快启动水果品牌战略和经营体系建设。一是要加大品牌建设。主品牌就是抓市场、抓价格的观念,加快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等工作,提升贵州省水果优良品牌的知名度。二是加快培育深加工企业。三是加快交易平台建设。依托淘宝等线上交易平台,完善销信息服务网站,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化团队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加大政府部门对农产品标准、品牌、分级、包装等流通环节指导力度,开展精细化田间管理,紧扣市场标准发展生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