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论文范文在哪里找?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石,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重视“三农”工作、做好“三农”工作,是新时期农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思想。21世纪是农业变革的重要时期,科学技术的辅助让世界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分子生物学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工业化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物联网的兴起以及精准农业的实践都推动农业发展拉开了崭新的篇章。新的时代新的挑战,在农业跨越式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面临一系列问题。2015年在我国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农业改革的任务与目标,即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而发展精准农业显得尤为关键,精准农业是农业实现低耗、高效、优质、环保的根本途径,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程一松等2001)。其核心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以及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按照田间每一地块单元(区域、部位)的具体条件,精准细致的调整各项作物和土壤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的优化农业管理,以获取单位面积上最大经济收益与最高生产量,同时可以阻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白由路等2004)。而精准农业中数据获取主要依托遥感技术,通过不同平台对作物长势、病虫害等信息进行实时、大面积、全天候的监测,可以更好的提高精准农业的精确性与可靠性。本文为大家提供了篇关于农学方面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农学论文范文一:水稻种植体系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的农学和环境效应研究
稻-稻轮作体系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双季稻产量及化肥氮利用率的影响由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的结果可得,等养分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籽粒产量和两季水稻总籽粒产量与习惯施肥无显著差异;减氮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处理早稻籽粒产量与习惯施肥差异不显著,晚稻及年际低于习惯施肥。等养分有机肥部分代替化肥早稻地上各部位含氮量及积累量与习惯施肥处理差异不显著,等养分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可以满足早稻和晚稻对氮素养分的需求,维持籽粒产量。减氮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可满足早稻对氮素养分的需求和维持籽粒产量,对晚稻氮素积累量和籽粒产量产生不良影响。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可以提高双季稻氮肥利用效率。试验还得出等养分有机肥替代化肥与习惯施肥相比,可提高水稻主要生育期土壤水溶性总氮浓度、晚稻收获期碱解氮含量和酸解有机氮含量,土壤碱解氮主要来源于酸解氨基酸态氮、酸解铵态氮和酸解氨基糖态氮。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可有效提高早晚稻主要生育期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等养分有机肥替代化肥可增加土壤有效氮库,从而增强稻田土壤供氮能力。稻-麦轮作体系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施肥模式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由田间小区试验的结果可得,商品有机肥或秸秆部分替代化肥水稻籽粒产量与习惯施肥处理差异不显著,小麦产量显著低于习惯施肥,与推荐施肥无显著差异。商品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保持或提升水稻和小麦产量效果更好,可有效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可增加钾含量与积累量,满足水稻和小麦的养分需求,同时维持水稻和小麦主要生育期土壤水溶性氮素浓度,提高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改善土壤供肥性能。稻-麦轮作体系两种施肥模式对作物产量和农田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由田块尺度对比试验的结果可得,化施肥模式水稻和小麦籽粒产量、氮磷钾养分含量及积累量与习惯施肥模式无显著差异。优化施肥模式水稻、小麦氮肥和磷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习惯施肥模式。自然降雨条件下,优化控制施肥区稻田总氮累积流失量与习惯施肥相比分别降低了40.9%和22.5%,麦田分别降低了14.8%和9.0%。总体来说,优化施肥模式可以在保持作物产量、有效提高氮磷肥料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有效控制农田氮磷径流流失,可以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加以推广和利用。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2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
1.2.1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比例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
1.2.2不同有机物料部分替代化肥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
1.3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1.3.1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土壤有机氮的影响
1.3.2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1.3.3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土壤水溶性氮的影响
1.4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酶活性的影响
1.4.1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土壤氧化还原酶的影响
1.4.2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土壤水解酶的影响
1.5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稻田氮磷潜在流失风险的影响
1.5.1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稻田氮素潜在流失风险的影响
1.5.2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稻田磷素潜在流失风险的影响
1.6天然降雨条件下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农田氮磷流失负荷的影响
1.6.1天然降雨条件下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农田氮流失负荷的影响
1.6.2天然降雨条件下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农田磷流失负荷的影响
1.7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1.7.1问题提出
1.7.2研究内容
1.7.3技术路线
2稻-稻轮作条件下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双季稻产量和化肥氮利用率的影响
2.1材料与方法
2.1.1试验材料
2.1.2试验设计
2.1.3测定项目及方法
2.1.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2结果与分析
2.2.1收获期水稻地上部生物量与籽粒产量
2.2.2水稻地上部含氮量与积累量
2.2.3水稻地上部含磷量与积累量
2.2.4双季稻氮肥利用效率
2.3讨论
2.4小结
3稻-稻轮作条件下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土壤水溶性氮和有机氮的影响
3.1材料与方法
3.1.1试验材料
3.1.2试验设计
3.1.3测定项目及方法
3.1.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2结果与分析
3.2.1水稻主要生育期土壤水溶性氮浓度
3.2.2水稻主要生育期土壤碱解氮含量
3.2.3晚稻收获期土壤有机氮形态特征
3.2.4水稻主要生育期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变化
3.2.5碱解氮与有机氮组分的相关关系
3.3讨论
3.4小结
4稻-麦轮作条件下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施肥模式对作物生长发育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4.1材料与方法
4.1.1试验材料
4.1.2试验设计
4.1.3测定项目及方法
4.1.4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4.2结果分析
4.2.1水稻和小麦收获期地上部生物量与籽粒产量
4.2.2水稻和小麦收获期地上部养分含量及积累量
4.2.3水稻和小麦氮肥利用效率
4.2.4水稻和小麦主要生育期土壤水溶性氮浓度
4.2.5水稻和小麦收获期土壤有效养分含量
4.3讨论
4.4小结
5稻-麦轮作条件下两种施肥模式对作物产量和农田氮磷径流流失的比较研究
5.1材料与方法
5.1.1试验材料
5.1.2试验设计
5.1.3测定项目及方法
5.1.4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5.2结果与分析
5.2.1水稻和小麦收获期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及养分含量
5.2.2水稻和小麦生长季径流量
5.2.3水稻和小麦生长季径流水氮磷浓度
5.2.4水稻和小麦生长季径流氮磷累积流失量
5.3讨论
5.4小结
6全文总结、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6.1全文总结
6.2主要创新点
6.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农学论文范文二: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农学和环境效应研究
本研究通过开展田间定位试验和DNDC模型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推荐施肥量的情况下开展有机无机肥配施对作物产量、氮肥利用效率、气态氮损失的影响,综合评价不同施肥措施下的农学效应和环境效应,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作物籽粒产量、生物量、收获指数和产量构成因素产生了不同影响。从陕西关中塿土小麦/玉米3个轮作年的试验结果来看,有机肥氮替代75%化肥氮较单施化肥优化了产量构成因素,进而显著增加了作物总产量,而其它比例有机肥替代的作物总产量与单施化肥相当。相比于单施化肥处理,秸秆还田也能显著增加作物产量,优化产量构成要素,尤其是小麦季较为显著。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不同比例有机肥配施化肥以及在化肥的基础上增加秸秆还田在不同施肥处理、不同试验年份以及两者交互作用均对作物产量、总地上部生物量产生显著的影响。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收获指数没有影响,而在不同年份的变化显著,同样地,交互分析发现处理×年份对收获指数没有显著影响。(2)随着有机肥施入比例的增加,氮肥利用效率总体上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75%M处理氮素效率最高。秸秆还田处理,由于试验设置该处理是在施用化肥的基础上增施秸秆,由此引起的产量增加比例较低,最终导致该处理氮肥利用效率低于单施化肥处理。不同施肥处理下0-200cm硝态氮和铵态氮在不同作物生长季以及在不同土层的分布不同。硝态氮在第一个轮作年的含量较低,而在第二、三个轮作年表层土壤的硝态氮含量明显增加,并有向下层逐渐累积的现象。总体上,在硝态氮累积峰中,NPK和SNPK处理的含量高,有机肥替代处理的硝态氮峰值较低。本研究连续3年的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铵态氮在不同土层中的含量均较低,并且不同施肥处理的铵态氮在不同土层中的含量相差不大。等施氮量下,随着有机肥替代比例的增加,氮残留逐渐减小,而氮平衡有增加的趋势,说明在有机肥替代处理中大部分的氮素以有机态氮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秸秆还田处理的氮素残留量较大,氮平衡值也较高,因此,该区秸秆还田时应考虑减少化肥的投入。(3)施肥处理均有增加小麦季和玉米季N2O排放量的趋势,尤其是单施化肥以及秸秆还田处理的N2O排放量显著高于有机肥替代处理,75%M和100%M处理的N2O排放量较低,与不施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就排放强度而言,75%M处理既能保证作物产量又能减少N2O的农田排放源。氨挥发在小麦季的排放峰持续时间较玉米季长,排放峰值也较玉米季高。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文献综述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1.2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有机无机肥配施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2.2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氮肥利用效率和氮平衡的影响
1.2.3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氧化亚氮排放和氨挥发的影响
1.2.4DNDC模型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模拟应用
1.3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研究内容
1.3.2技术路线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
2.1试验地概况
2.2试验设计
2.3测定项目和方法
2.3.1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
2.3.2氮素吸收量
2.3.3土壤硝、铵态氮残留
2.3.4氧化亚氮排放和氨挥发监测
2.3.5DNDC模型模拟农田施肥条件下含氮气体的排放
2.4数据计算
2.5统计分析
第三章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有机无机肥配施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3.1引言
3.2结果与分析
3.2.1有机无机肥配施对作物籽粒产量的影响
3.2.2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地上部生物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3.2.3有机无机肥配施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3讨论
第四章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氮效率及氮平衡的影响
4.1引言
4.2结果与分析
4.2.1有机无机肥配施对作物氮素吸收和氮效率的影响
4.2.2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硝铵态氮残留的影响
4.2.3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氮平衡的影响
4.3讨论
第五章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氧化亚氮排放和氨挥发的影响
5.1引言
5.2结果与分析
5.2.1气象因子及农田土壤环境因子变化
5.2.2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5.2.3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氨挥发的影响
5.3讨论
5.3.1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5.3.2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氨挥发的影响
第六章DNDC模型模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含氮气体排放的影响
6.1引言
6.2结果与分析
6.2.1模型的校验与评价
6.2.2DNDC模型模拟含氮气体排放
6.3讨论
6.3.1DNDC模型的性能评估
6.3.2DNDC模型模拟含氮气体的排放
第七章DNDC模型模拟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和含氮气体排放的影响
7.1引言
7.2结果与分析
7.2.1DNDC模型模拟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7.2.2DNDC模型模拟不同施肥处理对含氮气体排放的影响
7.3讨论
7.3.1DNDC模型模拟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7.3.2DNDC模型模拟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含氮气体排放的影响
第八章结论与展望
8.1主要结论
8.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农学论文范文三:山西典型农田土壤磷素形态特征及施肥后农学与环境意义评价
本试验以山西省典型农田土为研究对象,了解了山西典型农田土壤的肥力现状与磷素主要赋存形态,研究了不同有机肥对土壤磷素矿化的影响,利用分段线性模型拟合预测了农学与环境磷的“突变点”。结果如下:(1)山西典型农田土壤pH平均值为7.73,是较适宜作物生长的弱碱性环境;其余各肥力指标平均含量分别为:有机质15.86g/kg、全氮0.19g/kg、全钾12.52g/kg、速效钾158.32mg/kg、碱解氮30.71mg/kg、全磷0.44g/kg、有效磷14.83mg/kg。依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基本肥力等级,得出山西典型农田土壤肥力状况基本处于中低等水平。在无机磷各形态中,Ca10-P占绝大多数,若将Ca2-P、Ca8-P、Ca10-P合为Ca-P,则各组分含量顺序为Ca-P>Al-P>Fe-P>O-P,以Ca-P占大多数。利用无机磷各组分与有效磷相关性分析得出,无机磷各组分与有效磷相关程度表现为:Ca2-P(0.636**)>Ca8-P(0.594**)>Al-P(0.547**)>Fe-P(0.436*)>Ca10-P(-0.018)>O-P(-0.115)。(2)在相同施磷水平下,各培养时期(2周、4周、8周、16周)施用猪粪处理黑麦草鲜重、干重和作物吸磷量均达到最高,其次是鸡粪和牛粪(个别除外)。第2周黑麦草吸磷量与Mehlich-3P相关性最好r=0.240**(P=0.011),第4周黑麦草吸磷量与Olsen-P相关性最好r=0.286**(P=0.002)。(3)在培养的四个时期猪粪处理提高了土壤Olsen-P、Mehlich-3P、WaterextractableP和CaCl2-P含量。土样培养结束后(第16周),不同施肥处理对DPS影响顺序为:猪粪>鸡粪>牛粪>空白。可见,猪粪处理土壤磷素吸持能力较强。利用四个培养时期农学与环境磷相关性分析表明:除第2周CaCl2-P与WaterextractableP无显著相关性外,其余各指标在四个培养时期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本文通过对农学磷与环境磷关系模型分析表明,环境磷(CaCl2-P和WaterextractableP)与农学磷(Olsen-P、Mehlich-3P)和土壤磷素吸持饱和度DPS(Ca+Mg)均呈线性关系,且CaCl2-P与Olsen-P、Mehlich-3P、DPS(Ca+Mg)的相关系数大于WaterextractableP。因此CaCl2-P可以作为监测山西典型农田土壤环境流失风险的阈值,当Olsen-P>21.43mg/kg(CaCl2-P为0.55mg/kg),Mehlich-3P>92.29mg/kg(CaCl2-P为1.30mg/kg);DPS>16.67%(CaCl2-P为1.15mg/kg),故本文将以上临界值初步定为山西省典型农田土磷素流失阈值。
摘要
前言
1文献综述
1.1农田土壤磷素研究概况
1.1.1农田土壤磷素来源
1.1.2农田土壤磷素赋存形态
1.1.3农田土壤各磷素组分含量及与有效磷的关系
1.2长期施用磷肥对农田土壤磷素含量的影响
1.3国内外农田土壤磷素盈余状况
1.4农田土壤磷素流失风险研究
1.4.1磷素流失风险现状
1.4.2土壤磷素流失的主要形式
1.4.3农田土壤磷素流失的影响因素
1.5土壤磷素流失风险指标评价
1.5.1土壤磷吸附饱和度法(DPS)
1.5.2土壤测试磷法
1.6研究目的与意义
1.7研究内容
1.8技术路线
2试验材料与方法
2.1山西省典型农田土壤布点原则及肥力分析
2.1.1农田土壤布点原则
2.1.2土样采集
2.1.3土壤基本指标测试
2.2有机肥对山西典型农田土壤磷素生物有效性研究
2.2.1供试有机肥
2.2.2供试作物
2.2.3试验设计
2.2.4黑麦草采集与测定
2.3土壤农学与环境磷测定
2.3.1土壤样品采集
2.3.2土壤4种浸提磷的测定
2.3.3土壤磷饱和度的计算
2.4数据统计与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山西典型农田土壤肥力现状与无机磷含量分析
3.1.1山西典型农田土壤肥力现状
3.1.2山西典型农田土壤各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
3.1.3土壤各无机磷形态与Olsen-P的相关性分析
3.1.4山西典型农田土壤无机磷对Olsen-P的贡献
3.2施用有机肥对山西不同类型典型农田土壤磷素生物有效性影响
3.2.1施用有机肥对山西不同类型典型农田土壤各培养时期黑麦草鲜重变化的影响
3.2.2施用有机肥对山西不同类型典型农田土壤各培养时期黑麦草干重变化的影响
3.2.3施用有机肥对山西不同类型典型农田土壤各培养时期黑麦草吸磷量的影响
3.2.4山西典型农田土壤有效磷与黑麦草吸磷量的相关性分析
3.3不同施肥处理对山西典型农田土壤磷素环境流失风险评价
3.3.1不同施肥处理对山西典型农田土不同土壤类型4种浸提磷含量的影响
3.3.2不同施肥处理对山西典型农田土不同土壤类型磷素饱和度(16周)的影响
3.3.3不同培养时期4种浸提磷间的相关性分析
3.3.5山西典型农田土壤磷素环境意义评价
4讨论
4.1山西典型农田土壤肥力现状与土壤无机磷有效性评价
4.2不同施肥处理对山西典型农田土壤磷素生物有效性影响
4.3不同有机肥对山西典型农田土壤磷素环境意义评价
5结论
参考文献
农学论文范文四:中华农学会对桑蚕技术的改良与推广(1917-1937)——以江苏省为中心的考察
农业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形成的源泉更是人类进入早期文明社会的主要动力。“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①。中国历代社会都较为重视农业的发展,进入近代以后,由于面临西方的冲击,这种重农思想更为显著。桑蚕业又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门,在农民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正如李明珠先生所说的:“在同传统中国文明的物质财富和辉煌文化相联系的所有物产中,没有一件像蚕丝那样最具有中国的代表性了。从远古时候起,蚕丝在中国历史上就起着作用,它既是帝国传统的标志,也是农民经济的主要支柱”。②江浙一带历来是我国农业发达的地区之一,尤其是桑蚕业,更是占据了我国桑蚕事业的半壁江山。但是进入民国以后,江浙一带的桑蚕生产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和严峻的国际竞争,再加上国内连年的战争,桑蚕生产步履维艰,为了重振农业经济,广大的知识分子开始积极寻求农业振兴的方法,中华农学会应运而生,重视并且致力于桑蚕技术的改良和推广。在桑蚕技术的改良方面,中华农学会根据萎缩病的严重程度提出了多种的措施,并且在桑树品种的选取方面也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中华农学会建议桑农在选择耐病的品种,栽植优良的桑苗。针对蚕的白僵病,中华农学会提出了蒸汽法,即利用硫磺蒸汽对蚕室进行消毒,提高蚕的抵抗力。燃烧硫磺粉,空气定期流通,用石灰水粉刷墙壁,勤于晒洗蚕具。针对桑蝗病,中华农学会提倡饲育秋蚕,在驱除桑蝗的方法上有药剂、採茧、捻蛾、括除卵块法、奖励低干剪定法和绝食法等。在选种育苗方面,中华农学会做了广泛的家蚕育种的蚕卵选种的实验,优先选用茧层量、茧层率大、蚕卵面积大的蚁区,并且提出了利用接木术和桑树采种、播种的植桑新法和四季栽桑法。在养蚕技艺的方面,中华农学会根据蚕卵特有的秉性,提出了人工孵化法包括摩擦法、人工越冬法、㓎汤法、酸素法、感电法、空气孵化法、盐化水素瓦斯接触法、加热盐酸㓎泽法。另外,中华农学会还倡导四季养蚕法、干茧贮藏法和鲜茧运输法、蚕房改良、杀蛹法等方法。
“三边”参数及其定义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民国时期中国桑蚕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民国以前中国桑蚕业发展的概况
第二节民国时期中国桑蚕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桑蚕在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二桑蚕贸易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
三桑蚕生产技术落后
第二章中华农学会对桑蚕技术的改良
第一节桑蚕病虫害防治
一桑树萎缩病
二蚕儿白僵病
三驱除桑蝗法
第二节桑蚕的选种育苗
一蚕卵选种和雌雄辨别
二植桑新法和桑枝的饲育改良
三四季栽桑法
第三节养蚕技艺的改良
一蚕种人工孵化法
二四季养蚕法
三蚕房改良和杀蛹法
第四节蚕茧的贮藏和运输
第三章中华农学会对桑蚕技术的推广
第一节广泛的宣传
一报刊杂志宣传
二歌谣
第二节培养桑蚕人才
一建立学校
二设立奖学金和派遣留学生
第三节建立桑蚕农场
一江苏省浒墅关蚕种场
二江苏省立蚕桑模范场
第四节奖励新技术的运用
一奖励小制丝业法
二奖励框制蚕种业法
第四章中华农学会对桑蚕技术改良与推广的成效
第一节促进农民广泛采用科学养蚕植桑的方法
第二节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
第三节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中国农业现代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农学论文范文五:油菜高光谱特征及其农学参数遥感监测
通过本研究主要获取到以下结论:(1)不同生育期油菜,在苗期、蕾薹期时对光的吸收加快反射率较低,开花期与角果期反射率增大。而在近红外范围,随着油菜生长发育逐渐加快,叶面积指数增大,近红外光反射率变强。不同含量的SPAD值在油菜光谱曲线上呈现为随着SPAD值的增大,光谱反射率下降。由可见光过渡到近红外范围,由于植物细胞壁结构的影响以及冠层叶片叠置,反射率增大,且表现为随着SPAD值增大,光谱反射率上升。不同含量的NBI值伴随氮素含量的增加,油菜叶绿素等色素不断合成,光合作用增强,光谱反射率下降。由可见光过渡到近红外范围,由于氮素含量的增加促进植物叶片细胞壁结构的生长以及冠层叶片叶面积指数不断增长,致使反射率增大,表现为随着NBI值增大,光谱反射率上升。连续统去除光谱可以增强植物光谱曲线差异,突出吸收谷与反射峰的变化规律,一阶微分光谱能够消除背景环境噪声。“红边”随着SPAD与NBI的增加,曲线不断向近红外方向移动,出现“红移”现象。(2)在原始光谱基础上计算DSI、RSI、NDSI光谱指数,与SPAD相关性均通过P<0.01显著性检验,相关系数均在0.6以上,呈现显著相关。选取各个生育期与SPAD值相关性最好的光谱指数作为自变量构建油菜SPAD值普通、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相较原始光谱,估算精度均显著提高。DSI、RSI、NDSI光谱指数与NBI相关性均通过P<0.01显著性检验,且均大于0.55。选取各个生育期与NBI值相关性最好的光谱指数作为自变量构建油菜SPAD值普通、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相较原始光谱,估算精度均显著提高。(3)连续统去除光谱与原始光谱相比吸收特征被放大,光谱反射率从蕾薹期、开花期、苗期到角果期依次递增,最大吸收深度和吸收谷面积逐渐增大。利用连续统去除光谱特征波段与吸收特征参数,分别建立各个生育期油菜叶片SPAD值估算模型,模型的R²均优于原始光谱建立的模型,具有更好的SPAD值估算能力。相较于原始光谱,NBI与连续统去除光谱之间相关系数有所提高,并且构建的估算模型和验证模型的决定系数R²均增大。选取与NBI值相关性最好的吸收特征参数作为自变量构建油菜NBI普通以及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相较原始光谱明显提高了估算精度。
硕士论文写作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2农业高光谱遥感简介
1.3农作物高光谱遥感研究进展
1.3.1植物叶绿素含量高光谱遥感监测国内外研究进展
1.3.2植物氮素含量高光谱遥感监测国内外研究进展
1.3.3农作物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监测国内外研究进展
1.4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5研究内容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
2.1研究区概况
2.2试验设计
2.2.1油菜非成像高光谱数据获取
2.2.2无人机高光谱影像获取
2.3油菜生物理化参数测定
2.3.1叶绿素测定
2.3.2氮平衡指数测定
2.4数据处理与分析
2.4.1光谱指数提取
2.4.2连续统去除光谱
2.4.3光谱吸收特征参数提取
2.4.4一阶微分光谱
2.4.5“三边”参数提取
2.5数据建模与检验
2.5.1普通回归分析
2.5.2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2.5.3模型检验
2.6技术路线
第三章不同生育期油菜理化参数变化及高光谱特征
3.1不同生育期油菜理化参数变化
3.1.1不同生育期叶绿素含量变化
3.1.2不同生育期氮平衡指数变化
3.2不同生育期油菜高光谱特性分析
3.2.1不同生育期油菜原始光谱特征
3.2.2不同生育期油菜连续统去除光谱特征
3.2.3不同生育期油菜一阶微分光谱特征
3.2.4不同生育期油菜光谱红边特征
3.3不同SPAD含量的油菜高光谱特征分析
3.3.1不同SPAD含量的油菜原始光谱特征
3.3.2不同SPAD含量的油菜连续统去除光谱特征
3.3.3不同SPAD含量的油菜一阶微分光谱特征
3.3.4不同SPAD含量的油菜光谱红边特征
3.4不同NBI含量的油菜高光谱特征分析
3.4.1不同NBI含量的油菜原始光谱特征
3.4.2不同NBI含量的油菜连续统去除光谱特征
3.4.3不同NBI含量的油菜一阶微分光谱特征
3.4.4不同NBI含量的油菜光谱红边特征
3.5讨论
3.6结论
第四章油菜SPAD含量高光谱估算
4.1油菜冠层SPAD含量高光谱估算
4.1.1基于原始光谱的油菜冠层SPAD估算模型
4.1.2基于光谱指数的油菜冠层SPAD估算模型
4.1.3基于连续统去除光谱的油菜冠层SPAD估算模型
4.1.4基于光谱吸收特征参数的油菜冠层SPAD估算
4.1.5基于一阶微分光谱的油菜冠层SPAD估算
4.1.6基于三边参数的油菜冠层SPAD估算
4.1.7基于无人机影像SPAD值反演填图
4.2讨论
4.3结论
第五章油菜NBI含量高光谱估算
5.1油菜NBI含量高光谱估算
5.1.1基于原始光谱的油菜NBI估算模型
5.1.2基于光谱指数的油菜NBI估算模型
5.1.3基于连续统去除光谱的油菜NBI估算模型
5.1.4基于光谱吸收特征参数的油菜NBI估算
5.1.5基于一阶微分光谱的油菜叶片氮素估算
5.1.6基于三边参数的油菜叶片氮素估算
5.1.7基于无人机影像NBI值反演填图
5.2讨论
5.3结论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6.1主要结论
6.2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写作涉及到的论文选题、标题、摘要、提纲、开题报告、答辩等方面,本网为大家提供相关的写作素材,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