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农学论文,植株对不同来源的氮素吸收主要以土壤氮素为主,约占70%,成熟期籽粒中的氮素约占总施氮量18%左右,穗轴+颖壳占3%左右,茎鞘占6%,叶占3%左右;仅施一次肥料处理中,施氮量的增加以及施肥后移,植株吸收的氮素来自肥料的氮素比例增加,两次施肥处理,植株吸收的氮素来自肥料氮的比例增加,四次施肥的产量显著增加,植株吸收的氮素来自肥料氮的比例增加至49.25%。成熟期各处理器官氮素积累量占15施用量的比例以籽粒最高,茎鞘次之,穗轴+颖壳比例最低。密度、施氮量对稻茬小麦的产量有显著的调控作用,在一定的密度和施氮量范围内,小麦籽粒产量随着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穗数呈增加趋势;每穗粒数随密度呈下降趋势,千粒重无显著差异。当施氮量相同时,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密度相同时,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7500产量的高产群体产量结构要求穗数;群体特征为:越冬期、拔节期、与开花期茎蘖数为最终穗数以及成穗率分别为穗数的0.9-1.2倍、2.3-2.5倍、1.1-1.4倍和43%左右;开花期的物质积累量在12000,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在18000,花后物质积累量在6200以上;孕穗期、开花期、乳熟期的叶面积指数在5.4、4.6、1.8左右有利于获得尚广。
......
第一章文献综述
我国由于受耕地后备资源的制约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通过增加小麦播种面积提高总产量可能性不大。江苏小麦播种面积常年在220万公顷左右,平均单产在5362.5,近几年小麦种植稳中有降,说明我国小麦总产量稳定提高不可能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来实现,必须提高小麦单产潜力和缩小各小麦生产区域“产量差”来保证总产量增长[5]。小麦产量的生产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实际产量与潜在产量以及农民产量与高产产量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我国小麦主产区由于受自然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和高产优质小麦品种栽培技术推广度的差异,各区域单产差异较大,充分挖掘小麦高产性状,研究区域内产量差及其限制因素,帮助农民采取有针对性的选用高产优质品种和优化栽培措施,以提高小麦产量与经济效益[6-9]。因此,明确区域高产产量与农民产量的差距,探明产量差形成的主要原因,优化和改进现有生产栽培技术措施,缩小产量差距,全面提升小麦单产,对增加小麦总产、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第二章不同栽培模式小麦产量差形成的原因分析
前言
当前小麦生产中农民种植的小麦产量与高产产量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充分挖掘传统方式种麦潜力,全面提升单产水平是全面增加总产量的唯一途径。前人针对传统方式小麦单产较低的问题做了很多的研究,提出传统的传统方式小麦生产模式产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未能因地制宜选用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播期变化未能合理的确定基本苗,大肥、大水、大播量、肥水利用效率低,遭遇灾害性气候,未能及时采取抗逆应变措施等因素限制。这方面早在20世纪80年代,凌启鸿等人深入系统地分析了群体产量形成过程中的矛盾,发现不断提高作物群体产量的关键在于不断地改善与优化群体质量[1]。前人研究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生育特性及产量均有较大影响,良好的栽培措施和环境条件是小麦高产的重要前提[25]。龙俊等试验表明,与适期播种比较,每晚播5天,小麦减产7%-10%。
1材料与方法
分析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表2-8),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受环境影响较大,且年份与年份之间有较大差异。2016-2017年度,穗数、每穗粒数对产量的影响较大,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产量无显著关系;2017-2018年度,产量三因素都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穗数、每穗粒数对产量的影响较大;分析2016-2018两年度数据,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穗数、每穗粒数对产量的影响较大。上述结果表明产量与产量结构之间的相关性会因密肥条件、播期等因素的差异而有所不同。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对产量影响最大,穗粒数其次,千粒重影响最小。提高产量应当提高穗数,协调穗粒数与千粒重。
........
第三章不同栽培模式群体氮素利用与效率差.........44
前言.........44
1材料与方法.........45
2结果与分析.........47
3小结.........63
第四章不同栽培模式温光环境与剑叶光合特性的差异.........66
前言.........66
1材料与方法.........67
2结构与分析.........68
第五章稻茬小麦缩小产量差的密肥调控途径.............88
前言.........88
1材料与方法.........89
2结果与分析.........90
..........
第五章稻茬小麦缩小产量差的密肥调控增产途径
前言
小麦的籽粒产量不仅取决于品种的遗传特性,而且受生态环境和栽培措施的影响。在各种栽培措施中,种植密度、施氮量是影响小麦籽粒产量最重要的因素。播种密度的不同造成个体生长发育的不同,进而影响小麦个体的分蘖数和最终成穗率,对群体结构和产量形成都有较大影响。前人研究表明,不同密度、施氮量对小麦生育特性及产量均有较大影响,良好的密度和施氮量组合是小麦高产稳产的前提[15]。众多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最终成穗数,增加籽粒产量,当密度超过一定范围后,继续增加密度,穗粒数和千粒重会降低,甚至造成籽粒产量显著下降[9]。赵广才等(2006)研究表明基本苗时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比基本苗为15x10(hm/2处理显著提高了产量,施氮显著提高了产量,说明在足预期穗数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基本苗,改善群体的质量,从而获得高产[10]。于亚雄等(2001)指出较低的种植密度有利于合理群体结构的构建,光合与物质生产能力较强,能获得较高的产量[11]。易媛(2018)研究表明密度对氮肥施用量有一定的补偿效应,通过适度增密度、减少氮肥施用量,可以培育合理群体,获得较好的群体质量和较高的产量[12]。
材料与方法
通过不同密度、施氮量的组合试验分析密度、施氮量对小麦产量以及群体质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密度和施氮量对产量具有显著的调控效应,随着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穗数呈增加趋势;每穗粒数随密度呈下降趋势,千粒重无显著差异。在一定范围内,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相同施氮量的增加以及施氮量相同密度增加,产量均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密肥组合处理对群体质量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拔节期具有适宜的茎蘖数、较高的茎蘖成穗率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各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合理,总收入和纯收入均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成本增加,纯收入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
.........
结论
密度、施氮量对稻茬小麦的产量有显著的调控作用,在一定的密度和施氮量范围内,小麦籽粒产量随着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穗数呈增加趋势;每穗粒数随密度呈下降趋势,千粒重无显著差异。当施氮量相同时,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密度相同时,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7500产量的高产群体产量结构要求穗数;群体特征为:越冬期、拔节期、与开花期茎蘖数为最终穗数以及成穗率分别为穗数的0.9-1.2倍、2.3-2.5倍、1.1-1.4倍和43%左右;开花期的物质积累量在12000,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在18000,花后物质积累量在6200以上;孕穗期、开花期、乳熟期的叶面积指数在5.4、4.6、1.8左右有利于获得尚广。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