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生态学
生态一词有多种含义,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即是指一切生物在自然环境下生存的状态,以及和其生存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关系[1]。在自然界中,任何的生物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它们总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与其周边生存环境产生紧密且相互的作用,从而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统一整体。而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和环境与它们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的学科[2]。
1.1.2 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作为一个近年较新的名词,是生态重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生态重建”(Ecological restoration)的概念最早于上世纪 80 年代引入我国时被翻译为“生态恢复”[3],但由于其英文含义和研究内容最终被改为生态重建,具体是指依靠人为手段大规模的对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治理,使其恢复到相对稳定状态,并提高生产力,进入生态发展的良性循环[4]。
而生态修复与生态重建存在一定差别,具体来说是针对人类所破坏的生态系统,做出一定的人工辅助措施,利用生态自我恢复的功能,使其达到良性发展,最终达到达到生态系统的再植复原和恢复重建的目的[5]。
1.1.3 废弃地生态修复
废弃地是指人类对于自然资源或能源的索取活动所造成的无法再利用的场地,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开采地,工业用地,垃圾填埋场等[6]。其中对于城市中的工业废弃地和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要求,一般是对其进行生态改造,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生态景观的重建,从而恢复到具有一定景观价值或可以利用的土地[7]。目前国际上有关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方法,主要有工程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三种[8]。
废弃地是指人类对于自然资源或能源的索取活动所造成的无法再利用的场地,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开采地,工业用地,垃圾填埋场等[6]。其中对于城市中的工业废弃地和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要求,一般是对其进行生态改造,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生态景观的重建,从而恢复到具有一定景观价值或可以利用的土地[7]。目前国际上有关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方法,主要有工程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三种[8]。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
国外的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的研究起步较早,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年建成的巴黎比特·绍蒙(Buttes Chaumont)公园,是最早的废弃地生态重建项目,由废弃的采石场和垃圾填埋场通过绿化改造而来[14]。1900 年左右,在后工业时期,由于自然生态的破坏,生态学理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深刻的影响到了园林设计的方法和走向,使其不再只是停留于功能与形式的层次,而是较为深入的研究场地生态的发展形态、场地物质能源的循环及场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些思想在工业后期的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屡见不鲜。之后,随着生态学的发展,更科学而全面的生态学思想被逐步采用到园林设计中来[15]。在上世纪 60 年代,英国规划师麦克哈格发表了《设计结合自然》[16],它的出版标志着生态学和园林规划的结合。麦克哈格在文中,第一次运用生态学的思想,阐述了园林规划的范畴和思想,强调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至此,在园林规划中的生态概念的侧重性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之后的废弃污染地的使用途径规划中,基本都参照了生态性规划的思想,协助完善自然界生物链,力求达到生态平衡,促进生态恢复[17]。
1.2.1 国外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
国外的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的研究起步较早,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年建成的巴黎比特·绍蒙(Buttes Chaumont)公园,是最早的废弃地生态重建项目,由废弃的采石场和垃圾填埋场通过绿化改造而来[14]。1900 年左右,在后工业时期,由于自然生态的破坏,生态学理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深刻的影响到了园林设计的方法和走向,使其不再只是停留于功能与形式的层次,而是较为深入的研究场地生态的发展形态、场地物质能源的循环及场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些思想在工业后期的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屡见不鲜。之后,随着生态学的发展,更科学而全面的生态学思想被逐步采用到园林设计中来[15]。在上世纪 60 年代,英国规划师麦克哈格发表了《设计结合自然》[16],它的出版标志着生态学和园林规划的结合。麦克哈格在文中,第一次运用生态学的思想,阐述了园林规划的范畴和思想,强调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至此,在园林规划中的生态概念的侧重性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之后的废弃污染地的使用途径规划中,基本都参照了生态性规划的思想,协助完善自然界生物链,力求达到生态平衡,促进生态恢复[17]。
在垃圾填埋场等废弃地的生态恢复研究中,最早通过植物及微生物的共同协调,来促进填埋场的生态恢复,减轻污染源,帮助垃圾降解。如美国纽约于 1956年建造的弗莱士基尔斯垃圾场,面积 9 平方千米,在封场之后周边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改善周围居民生活环境,恢复周边自然环境,并重新开发使用这块废弃地,发掘该地的再次利用的途径,政府举办了国际设计大赛,最终一个具有生态恢复功能的设计方案最终被敲定,在该方案实施过程中,功能景观与生态修复过程被完美的结合到一起。其中,设计作者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思路,通过对不同区域受污染程度及污染源不同的现状进行分析,重新对场地进行划分,规划了 6 个不同区域,分为湿地,林地,草地三大类型,结合现状进行特定的修复.
............................
............................
2 引言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项研究,以蚌埠市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的生态修复项目为基础,通过现场状况的考察和分析,提出该地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即将面临的压力,并在掌握垃圾填埋场技术结构和运作流程的基础上,以城市生态修复和垃圾无害化处理为主要思路,对该场地进行合理规划,将大量污染土地改造为可再用资源,减轻了垃圾场地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提高了场地的利用率。并且,由于该场地大多位于市郊,若城市地域向周边市郊扩张,即可有效凸显其地域价值。因此,具体研究目的有以下三点:
(1)探索建造以生态修复和环保为主题的生态公园作为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的土地利用途径,丰富城市绿化空间,提升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项研究,以蚌埠市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的生态修复项目为基础,通过现场状况的考察和分析,提出该地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即将面临的压力,并在掌握垃圾填埋场技术结构和运作流程的基础上,以城市生态修复和垃圾无害化处理为主要思路,对该场地进行合理规划,将大量污染土地改造为可再用资源,减轻了垃圾场地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提高了场地的利用率。并且,由于该场地大多位于市郊,若城市地域向周边市郊扩张,即可有效凸显其地域价值。因此,具体研究目的有以下三点:
(1)探索建造以生态修复和环保为主题的生态公园作为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的土地利用途径,丰富城市绿化空间,提升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2)项目通过增加周边生物种类,尤其是植物种类,完善生物链,促进平衡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一步达到生态修复的功效,对场区生态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3)以科普教育展示为目的,统一布局规划,组织园中游览路线,展示垃圾填埋场地的工作流程、精神面貌,突出其功能及地域特点,有利于环保教育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力。
..........................
(3)以科普教育展示为目的,统一布局规划,组织园中游览路线,展示垃圾填埋场地的工作流程、精神面貌,突出其功能及地域特点,有利于环保教育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力。
..........................
2.2 研究内容
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来修复长期遭受垃圾处理作业破坏的周边生态,为场区及周围环境做出有效的恢复和提升。而研究核心在于利用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及分解功能,通过大面积的绿化改造以及对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完善来达到生态修复功效:
(1)国内外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案例研究 通过研究成功的国内外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案例,从中分析总结出我国垃圾填埋场的特点及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借鉴成功的案例总结出可行的生态修复方案。
(2)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方法和技术的研究 研究最新的污染地生态修复方法,结合现状选择较为合适的生态修复方法,对蚌埠市垃圾填埋场进行合理的生态修复规划。
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来修复长期遭受垃圾处理作业破坏的周边生态,为场区及周围环境做出有效的恢复和提升。而研究核心在于利用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及分解功能,通过大面积的绿化改造以及对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完善来达到生态修复功效:
(1)国内外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案例研究 通过研究成功的国内外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案例,从中分析总结出我国垃圾填埋场的特点及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借鉴成功的案例总结出可行的生态修复方案。
(2)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方法和技术的研究 研究最新的污染地生态修复方法,结合现状选择较为合适的生态修复方法,对蚌埠市垃圾填埋场进行合理的生态修复规划。
(3)垃圾填埋垃圾生态修复的综合规划方法研究
现我国中小型城市垃圾填埋场一般为综合性的垃圾处理基地,包括填埋场在内,还配有垃圾焚烧厂、污泥处理厂、餐厨垃圾处理厂、建筑垃圾处理厂等,应整合现有的处理设施,运用先进的垃圾无害处理方法,减少其污染排放量,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物的排放问题
(3)场区绿化改造的植物抗污染性的研究
场区绿化植被的选择需具有一定特殊性,所选择的树种不仅要符合基本的植物配置原则,也应选择具有抗污染性和对污染物有一定吸收分解功效的树种。场区的不同作业区域的污染源并不相同,如何根据不同区域土壤的污染物含量来选择特定植物进行生态修复也是本文研究的内容之一。
..............................
现我国中小型城市垃圾填埋场一般为综合性的垃圾处理基地,包括填埋场在内,还配有垃圾焚烧厂、污泥处理厂、餐厨垃圾处理厂、建筑垃圾处理厂等,应整合现有的处理设施,运用先进的垃圾无害处理方法,减少其污染排放量,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物的排放问题
(3)场区绿化改造的植物抗污染性的研究
场区绿化植被的选择需具有一定特殊性,所选择的树种不仅要符合基本的植物配置原则,也应选择具有抗污染性和对污染物有一定吸收分解功效的树种。场区的不同作业区域的污染源并不相同,如何根据不同区域土壤的污染物含量来选择特定植物进行生态修复也是本文研究的内容之一。
..............................
3.1 城市概况 ............................... 9
3.1.1 自然条件 ............................ 8
3.1.2 城市历史沿革 ........................ 8
4 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规划理论 .................................. 14
4.1 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 14
4.1.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14
4.1.2 恢复生态学理论 ........................................... 14
5 蚌埠市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规划布局 ........................... 18
5.1 总体规划 ................................ 18
5.2 功能分区规划 ........................... 19
6 蚌埠市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建设内容
6.1 生态景观修复工程
6.1.1 设计目标
在研究了蚌埠垃圾填埋场存在的问题和场地现状之后,采用植物修复方法对填埋区域进行大面积绿化改造,目的是将恢复周边生态环境,开辟废弃土地利用途径以及宣传环保文化知识,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将填埋区改造为开放性生态公园,配合垃圾无害的处理设施,实现场区生态修复,以设计的语言讲述生态科技与景观艺术的融合,实现场地的涅槃[60]。
6.1.2 设计原则
(1)生态性
生态修复作为场区绿化改造的核心目的,应当遵循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原则。首先在尊重当地的文化历史和地理特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和保护当地自然环境,
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态景观。同时运用植物生态修复技术,通过植被群落的合理分配以及景观要素的设计与组织,将垃圾填埋场周边被污染的区域环境调节为相对稳定且有一定自我恢复功能的生态系统。
(2)经济性
垃圾填埋场作为非盈利性单位应当遵循经济性原则,设计要实现场区废弃土地资源的再生,将场区废弃的可再用资源用作公园节点的建设材料,减少成本开支,并以节约、环保的方式对人们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p#分页标题#e#
(3)体验性
为实现生态公园的教育宣传目的,需要在具体的节点设计中增添一些参与度较高的项目,使游人在游览过程中了解垃圾对生态的污染和破坏以及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过程,增加游客对生态公园的体验感,促进节约环保意识的提升。
.........................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通过对蚌埠市垃圾填埋场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分析得出蚌埠生活垃圾填埋场所存在的生态问题及功能设施的欠缺。以理论结合实际,提出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的生态修复方法,合理规划场区各区域,完善场区功能及设施,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并着重研究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的绿化改造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修复功效及对社会的影响作用,研究的结论如下:
参考文献(略)
(2)经济性
垃圾填埋场作为非盈利性单位应当遵循经济性原则,设计要实现场区废弃土地资源的再生,将场区废弃的可再用资源用作公园节点的建设材料,减少成本开支,并以节约、环保的方式对人们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p#分页标题#e#
(3)体验性
为实现生态公园的教育宣传目的,需要在具体的节点设计中增添一些参与度较高的项目,使游人在游览过程中了解垃圾对生态的污染和破坏以及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过程,增加游客对生态公园的体验感,促进节约环保意识的提升。
.........................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通过对蚌埠市垃圾填埋场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分析得出蚌埠生活垃圾填埋场所存在的生态问题及功能设施的欠缺。以理论结合实际,提出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的生态修复方法,合理规划场区各区域,完善场区功能及设施,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并着重研究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的绿化改造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修复功效及对社会的影响作用,研究的结论如下: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