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农学论文,现代农业科学的形成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源远流长。古代天文、物候、历法、测量等知识的形成,实际上都与人类早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有关,是当时人们对农业生产条件、季节更替规律,以及土地利用方法等探索成果的反映。(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农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在农业生产中,作物秸秆是重要的生物质资源。研究文献显示,每年世界上产生的秸秆有 20 亿 t[1]。在农业生态系统中,都会涉及到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譬如水土保持、土壤肥力、环境安全等,另外还有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作物秸秆得到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广泛关注,同时也逐渐成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作为农业生产大国,我国将农作物秸秆当做农业生产加工的副产品,一直以来,作物秸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作为废弃物随意丢弃或者焚烧,严重污染了空气[2]。第一,焚烧秸秆产生大量的烟气,对大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不但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还容易造成人们发生呼吸道疾病。此外,焚烧秸秆还有可能会造成火灾,对人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产生威胁。根据新华网“焦点网谈”栏目的相关报道可知,1996 年,焚烧秸秆产生的烟第一次给双流机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当年 5月 31 日,机场被迫关闭,13 个航班分别备降在重庆、咸阳、贵阳、宜宾等多个机场。1998 年 5 月,双流机场又被迫关闭了三次,导致了 17 个航班被迫改降,滞留了三千多个旅客。第二,焚烧秸秆对土壤造成了危害,使土壤的肥力降低,耕地越来越贫瘠。秸秆中所含有的氮、硫等元素大部分转化成了挥发性物质或颗粒,进入大气,只保留了钾等部分物质,营养元素大部分都损失了,导致土壤很难肥沃。根据实验测试,焚烧一次秸秆,土壤中的有机质就会下降 0.2%~0.3%。这些土壤有机质需要 5 到 10 年的秸秆还田才能生成。第三,焚烧秸秆会导致土壤中部分水分的流失,严重破坏了耕地的质量。相关实验研究表明,秸秆焚烧能使土壤水分损失 65%~80%,对于西北干旱地区来讲,这个问题十分严重[3]。第四,焚烧秸秆使土地温度快速升高,地表以上的温度也变高,破坏了农田中生物群落,同时烧死了土壤中大量的微生物。通过研究表明,没有经过秸秆焚烧的玉米样地和大豆样地都采集到了 26 个属的甲螨,而火烧后的玉米样地和大豆样地仅分别采集到了 16 个属和 21 个属的甲螨,微生物的数量明显减少。焚烧后的土壤当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严重下降,比焚烧前减少了 85.95%、78.58%和 87.28%,这样农田很容易产生土壤板结的问题[4]。第五,秸秆焚烧尽管可以消灭部分病虫草害,但同时也加重了某些病虫害的发生。例如,麦秸经过烧掉以后,出现毛毛虫、黑粉病等病虫害的机率远远大于秸秆还田出现病害的机率。第六,秸秆焚烧后的的土壤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导致作物的产量降低。实验表明,大豆和玉米幼苗在秸秆焚烧后的土壤中根系的总吸收面积和根系的活跃吸收面积都明显的减少,特别是根系的活跃吸收面积的锐减,减少率分别达到了 21.72%和 21.25%。结果表明,秸秆焚烧后的土壤不利于玉米和大豆幼苗根系的生长,对大豆和玉米的生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利于产量的生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秸秆还田不仅能够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耕地质量,而且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发掘农业土壤的固碳潜力,对于实现农田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 Logistic 模型对影响农户秸秆还田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关键制约因素,提出促进结构综合利用的对策,旨在为政府部门制定秸秆还田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1.2.2 研究意义
所谓秸秆还田,是指将秸秆通过堆积腐熟或者直接放到土壤中的一种有效处理方法。通过实施秸秆还田,一方面能够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和氮磷钾的含量。在当今世界上,秸秆还田被称为最能够改善土壤质量和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措施。近年来,一系列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促进了秸秆还田技术的发展。然而,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执行者,农户对秸秆还田并不是十分热心,还是按照传统的做法直接丢弃或者焚烧,然而,为什么面对秸秆还田,农户消极对待呢?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又是什么原因影响农户不落实秸秆还田呢?回答这些问题,对于主体部门制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本研究,有助于成安县秸秆综合利用,可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对环境 C02和 S02的排放量,以及其它有害气体的排放。对于改善土壤结构,保护土壤肥力,形成生态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秸秆的内涵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菜、棉花、甘蔗和其它农作物(通常为粗粮)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半以上存在于秸秆中,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秸秆也是一种粗饲料。特点是粗纤维含量高(30%-40%),并含有木质素等。木质素纤维素虽不能为猪、鸡所利用,但却能被反刍动物牛、羊等牲畜吸收和利用[43]。秸秆直接还田主是将作物粉碎以后施入土地或者是将作物整体的还给田地,或者将作物秸秆覆盖在农田上。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是通过专门的机械工作,将作物秸秆粉碎掉,同时,机器将土地进行旋耕。秸秆在粉碎以后,很容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这样加快了土壤的吸收有机物的速度,使土壤的理化性质得以改善,有利于增加土壤的肥沃力,提高作物的产量。秸秆整体还田是通过专门的机械将直立的作物秸秆整体的放倒或者是埋在地下。秸秆粉碎还田和整秆还田这两种方法,虽然有着不错的效果,但还存在着局限性,因为需要专门的机械,比较适用于平原大面积平坦的地方,在一些山区、丘陵地区没有办法使用。对于水田,用的最多的方式是直接还田。覆盖还田是指在种植作物的时候,将秸秆直接铺在土地上,秸秆覆盖的面积达到 30%以上[45]。时间久了,秸秆就会腐烂分解,土壤就会慢慢吸收秸秆分解物,这种方法不但有效的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物的含量,补充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提高了土地存水的能力,改善了土壤理化的性质,促进了作物的生长。秸秆覆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调节了土壤的温度,在温度发生很大变化的时候可以有效的减少对作物的影响。在降雨的时候,由于秸秆铺在土地的表层,还可以保护地表可缓解轻降雨对地面的破坏,有利于土壤的结构不发生变化[46]。
..........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埃利斯的农户风险行为理论、舒尔茨的理性小农理论和张五常的佃农理论是目前有关农户行为的主要理论。埃利斯认为农户可以规避风险,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时,农户会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会考虑各种可会存在的不利条件。由于经营存在风险,农户考虑各种因素和收益概率后,在最小风险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最大化,有时候接受最低收益的概率依然大于预期收益的概率的时候,农户就不会选择最优决策,而是选择风险比较小的决策。农户会放弃最优决策而选择风险较小的决策。只有当秸秆还田以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农户们才会决定采用秸秆还田,这种现象符合技术创新推广的历史过程,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舒尔茨的“理性小农说”理论,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农户接受新技术的行为,认为小农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追求最大的利润,在传统农业生产的情况下,他们自身是懂的创新的并且具有进步精神,在农业生产中,他们尽可能的、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的资源和技术,来进行有效率的农业生产[47]。经济学家波普金在舒尔茨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阐明了理性小农说,他认为小农是在权衡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和风险的基础上,做出获得最大利益的合理决策,是理性的小农。张五常[48]的佃农理论,该理论主要研究农户之间的关系,认为农户在做决策的时候,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不单单是单个农户的行为,而且还受到农户之间互相的影响。因此建立一个地主佃农体系。佃农由于自身的条件,他们只能通过劳动或者是通过其他投入来获得收入,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影响农户决策的最大因素就是交易成本和所掌握的信息。往往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民们才处在不利的地位,同时也因为没有了解最新的技术,很多农民对此都保持这中立的态度,严重打击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农民使用这种技术的收入情况。研究农户的行为理论,不但可以将秸秆还田行为与农业自身的特点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还能深入探讨影响秸秆还田选择行为的因素,提高秸秆还田的效率。#p#分页标题#e#
............
第三章 成安县秸秆还田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3.1 成安县农业发展概况........ 13
3.2 成安县秸秆资源总量估算........... 13
3.3 成安县秸秆还田现状........ 14
3.4 成安县秸秆还田存在问题........... 17
3.4.1 被动利用格局尚未根本转变........ 17
3.4.2 秸秆还田技术不成熟......... 17
3.4.3 秸秆还田成本逐年增加..... 18
第四章 秸秆还田意愿和影响因素实证研究......19
4.1 数据调查...... 19
4.2 模型选择...... 19
4.3 农户秸秆还田意愿描述统计....... 21
4.4 农户秸秆还田影响因素描述统计.......... 21
4.5 模型运行结果分析............ 25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28
5.1 研究结论...... 28
5.2 政策建议...... 28
第四章 秸秆还田意愿和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1 数据调查
本章所用数据均来自于笔者 2016 年 2-4 月在成安县的问卷调查,调查乡镇为成安镇、李家疃镇、商城镇、漳河店镇、辛义乡、柏寺营乡、北乡义乡、长巷乡、道东堡乡等 9 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 3 个行政村,共计抽取了 27 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发放调查问卷15 份,共发放调查问卷 405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89 份,有效率为 96.05%。样本基本情况见表 4-1。本文使用二元 Logistic 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户参与秸秆还田的影响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是一种对二分类因变量(因变量取值有 1 或 0 两种可能)进行回归分析时经常采用的非线性分类统计方法,Logistic 回归模型没有关于变量分布的假设条件,也不需要假设它们之间存在多元正态分布,最终以事件发生概率的形式提供结果。
........
结论
根据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1)成安县秸秆还田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成安县高度重视秸秆还田工作,完善了工作机制,制定了扶持政策,健全了技术指导和考核机制,使其还田率和还田面积不断提升,但是秸秆被动还田的局面还有待改变,还田技术还有待改进,秸秆还田成本还有待降低。鉴于此,成安县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完善政策,提高农户秸秆还田的积极性。(2)约 30%部分农户秸秆还田积极性低。本有效样本总数为 389 个,其中 268 个样本表示愿意进行秸秆还田,占样本总数的 68.89%,121 个样本不愿意进行秸秆还田,占调查样本总数的 31.11%,说明还有部分农户不愿意进行秸秆还田。(3)模型分析表明,农户秸秆还田具有异质性,其中是否参加过秸秆还田培训、是否创办家庭农场或者加入种植专业合作社、乡镇秸秆焚烧查处力度、乡镇是否有秸秆还田奖励、当地秸秆还田成本等对农户秸秆还田意愿有显著影响,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非农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是否知道秸秆还田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否知道秸秆还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是否知道秸秆还田与作物产量的关系、自家农作物种植面积、乡镇秸秆还田宣传力度、当地秸秆还田社会化服务水平等因素影响不显著。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