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研究生优秀论文范文5例「计算机论文」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62
  • 论文字数:50123
  • 论文编号:el2021112519200724842
  • 日期:2021-11-25
  • 来源:上海论文网

计算机论文范文在哪里找?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教育展现出各式各样的革新模式,移动学习资源大量涌现,移动学习平台也层出不穷。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大量的移动学习资源难以为学习者创造定制化的学习环境,有的学习资源反倒给学生们造成了认知负荷。大部分的移动学习资源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但也有一些移动学习资源质量较差、知识点分散、缺乏灵活性,没有构成统一的整体。目前,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类应用软件的制作技术也不断发展着,技术门槛逐渐降低,这其中,APP的制作和生成平台操作起来不再像过去一样繁琐,一些手机软件的集成平台也日益成熟起来。这就为资源的开发和软件的制作提供了便利和坚实的基础。可见,对具有便捷性和系统化的移动学习资源进行研究,既能顺应移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方向,又能弥补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的缺口,从而进一步寻求利用学习资源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大量的知识都来源于真实的学习情境,因此教师也应该在为学生进行讲授的时候将知识还原到学习情境中。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移动学习资源提供了有力支撑,能够有效地将知识还原到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媒体素材中。基于此,在构建课堂教学的同时设计与开发移动学习资源,既符合高校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潮流,顺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又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堂内外随时随地学习的机会,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因此有必要对情境学习视角下的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应用进行探究,这一课题是具有研究价值的。本文为大家提供了篇关于计算机方面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论文范文一:两类时滞计算机病毒模型的分岔研究

 

本文根据时滞模型在计算机病毒预防和控制的应用及发展,研究了一类双时滞计算机病毒模型和带有非线性饱和发病率的单时滞计算机病毒模型.运用分岔理论,中心流形定理和规范型定理,分别讨论两类时滞计算机病毒模型的Hopf分岔和余维2分岔情况.下面是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和展望:本文对两类时滞系统进行分岔分析可知,双时滞的研究比单时滞的研究更加符合病毒在计算机之间的传播规律.在时滞捕食系统研究的启发下,验证了时滞计算机病毒模型存在Bogdanov-Takens分岔的动力学行为.但是对于时滞计算机病毒模型更加复杂而丰富的动力学行为,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索,这将成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1)本文第二章研究双时滞计算机病毒系统,仅仅考虑了两个时滞相等的情况.虽然相比一个时滞情况更加具有一般性,但是研究两个不同时滞情况的动力学行为更加丰富,时滞变化更加能够清楚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变化.文中研究的Hopf分岔,局限于局部Hopf分岔,当参数连续变化时的全局Hopf分岔有待进一步研究.(2)文中第三章研究了一类时滞计算机病毒模型的余维2分岔.余维2分岔和髙余维分岔在时滞的神经元模型和生物模型有了大量的研究,无时滞计算机病毒模型也有研究,但对于含有时滞的计算机病毒模型的Bogdanov-Takens分岔,至今还没有看到.本文是首次提出,但文中的研究局限余维2分岔存在性和余维2分岔的二阶规范型.Hopf-Hopf分岔及余维2分岔的高阶规范型将成为接下来研究的重点.(3)时滞系统的分岔会导致系统失去稳定性,不能很好控制病毒在计算机间的传播,给系统带来许多未知的有害影响.目前很多科研工作者研究时滞系统Hopf分岔的控制,常用的控制策略是参数扰动和反馈控制的混合控制方法,但对于其他分岔控制的研究很少甚至还没有.因此,研究时滞计算机病毒系统Bogdanov-Takens分岔的控制,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时滞计算机病毒系统稳定性和HOPF分岔研究动态及现状

    1.3BOGDANOV-TAKENS分岔研究动态及现状

    1.4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基础知识

    2.1HOPF分岔理论

    2.2BOGDANOV-TAKENS分岔理论

    2.3中心流形定理

    2.4小结

第三章双时滞SLIR计算机病毒模型的HOPF分岔

    3.1数学模型

    3.2平衡点的稳定性及其HOPF分岔存在性分析

    3.3HOPF分岔周期解的方向和稳定性研究

    3.4数值仿真

    3.5小结

第四章非线性时滞计算机病毒模型的HOPF分岔和BOGDANOV-TAKENS分岔

    4.1引言

    4.2HOPF分岔和BOGDANOV-TAKENS分岔的存在性

    4.3HOPF分岔周期解的方向和稳定性研究

    4.4BOGDANOV-TAKENS分岔的规范型

    4.5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计算机论文范文二: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风机叶片表面损伤检测研究

 

随着风力发电机在新能源系统中的广泛应用,风机叶片损伤检测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紧随学术前沿和应用热点,针对风力发电机叶片的损伤检测展开研究。传统基于人为操作的叶片损伤检测方法,由于具备费时良久、危险性大、主观性强等局限性,不能实现风机叶片的合格运维。采用无人机拍摄到的叶片图像反映了风机叶片的最真实状态,因此本文利用无人机图像并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来实现损伤准确、自动、高效的检测。本文主要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对叶片表面的常见损伤特性进行定性分析,并研究了基于Halcon图像处理方法的叶片损伤识别。多种检测结果表明,Halcon方法不但可准确快速地标定相机并提高算法的稳定性,而且通过动态阈值分割、快速自适应加权中值滤波、区域处理等算法,实现了区域的亚像素精度处理,可有效提取损伤特征,最终达到损伤初步标记的目的。(2)对多种特征提取和分类器算法进行对比分析,进行了采用LBP特征和AdaBoost级联分类器的LBP-ADA模型的研究。扩展的LBP特征可对叶片损伤进行有效提取,AdaBoost级联分类器解决了需要进一步寻优的难点。该模型中由AdaBoost、SVM、DT组成的多重级联分类器可对损伤进行高效检测,并通过多种算法的交叉实验来表明LBP-ADA模型对叶片损伤检测具备较髙的准确性。(3)分析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多种算法,对YOLO-V3进行改进并提出基于YOLO的微小损伤目标检测算法(YSODA)。YSODA通过融合多尺度特征金字塔特征实现对微小损伤检测的准确性。通过建立的数据库对YSODA进行训练、验证和测试,结果显示该算法可快速有效的检测微小损伤,并规避其它算法漏检和误检的出现。(4)基于以上研发出的算法与模型,开发了风机叶片健康维护系统,实现了叶片损伤的自动化精准检测。基于无人机的图像采集和做出规范,参与撰写了国家行业标准《风电场无人机叶片检测技术规范》。通过实际应用检验了该系统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从而研发出一种实时性好且准确率高的叶片损伤自动检测方法

研究生论文范文
学生速率为0.001的分类效果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课题来源

        1.1.2课题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常规叶片损伤识别方法

        1.2.2计算机视觉及其在叶片损伤检测中的应用

    1.3主要工作

    1.4结构安排

2基于图像处理的叶片表面损伤分析

    2.1损伤特性及图像理论分析

        2.1.1风机叶片的损伤特性

        2.1.2损伤图像处理的理论分析

    2.2相机标定算法研究

        2.2.1基于Halcon的标定原理

        2.2.2标定参数确定

    2.3损伤特征的图像处理

        2.3.1动态阈值分割

        2.3.2快速自适应加权中值滤波

        2.3.3区域的亚像素精度处理

        2.3.4损伤轮廓提取及标记

    2.4小结

3基于机器学习的叶片损伤检测模型

    3.1特征提取及分类器的算法研究

        3.1.1特征提取算法的分析研究

        3.1.2基于机器学习的多种分类器算法

        3.1.3特征提取及分类器算法的对比分析

    3.2基于机器学习的叶片损伤检测框架

        3.2.1扩展的LBP特征

        3.2.2基于AdaBoost的多重级联分类器

    3.3模型训练及分析

        3.3.1基于原始图像的数据扩增

        3.3.2训练环境及过程

        3.3.3实验分析及对比

    3.4小结

4基于深度学习的微小损伤检测算法---YSODA

    4.1深度学习在微小目标检测中的应用

    4.2基于YOLO的目标检测算法

        4.2.1YOLO网络原理

        4.2.2YOLO在小目标检测中的不足

    4.3基于多尺度融合的小目标检测算法---YSODA

        4.3.1YSODA的网络结构

        4.3.2训练过程及参数配置

    4.4基于YSODA的小目标损伤检测实验

        4.4.1损伤标注及建立叶片图像数据库

        4.4.2实验分析及对比

    4.5小结

5叶片损伤检测的系统化应用

    5.1图像采集的规范与平台架构

        5.1.1采集平台的架构

        5.1.2图像采集的规范

    5.2系统功能及应用

        5.2.1系统设计流程

        5.2.2系统主要功能

        5.2.3风场实际应用

    5.3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6.2展望

 

计算机论文范文三:计算机辅助颅骨性别自动识别方法研究

 

在法学人类学、颅面复原和身份认证等领域中,颅骨的性别识别是一项重要工作,是颅面重建关键而首要的一步。随着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兴起,利用三维颅骨模型替代颅骨实物,用机器学习算法去解决颅骨性别鉴定问题是必然的趋势。本文以国内外学者针对颅骨性别鉴定问题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详细分析了从过去到现在颅骨性别鉴定的技术方法和存在的问题,以新疆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的三维颅骨模型为实验对象,针对以往方法存在主观依赖性大和需要手动对颅骨进行测量而测量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两种自动式的颅骨相别鉴定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三维颅骨模型的获取和预处理。本文使用多排螺旋CT机扫描活体人的头部CT图像,采用图像处理的方法对CT图像进行去噪、去冗余和分割等操作,然后利用MC算法重构出三维颅骨模型,并对重构出的颅骨进行去冗余、孔洞修补等预处理,最后为了消除数据获取时因位置、姿态和尺度等因素造成的不一致,将获取得到的颅骨模型统一到法兰克福坐标系下,并进行尺度归一化处理,最终得到用于实验的颅骨模型。(2)颅骨稠密点对应。由于原始颅骨网格数据具有不同数量和顶点的不同连接,为了科学有效地建立颅骨统计形状模型,必须先进行颅骨稠密点对应操作。针对颅骨性别鉴定这个问题,在参考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将ICP算法和TPS算法相结合,并做了一些改进来实现本文的颅骨稠密点对应。首先,使用TPS算法对颅骨变形进行全局非刚性粗配准;然后,使用ICP算法进行精细配准;最后,实现所有颅骨配准,建立它们的点对应关系。在粗配准阶段,使用ICP算法时引入了dk树来提高搜索效率;在精细配准阶段,对TPS算法使用了随机方法生成TPS的控制点,采用迭代策略来逐步优化非刚性配准结果。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2国内研究现状

    1.3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研究内容

        1.3.2创新点

    1.4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颅骨三维模型重构及预处理

    2.1引言

    2.2颅骨CT数据的获取与预处理

        2.2.1CT数据的采集

        2.2.2CT数据的处理

    2.3颅骨三维模型重构及预处理

        2.3.1三维颅骨重构

        2.3.2三维颅骨模型预处理

    2.4颅骨坐标规格化

        2.4.1法兰克福坐标系

        2.4.2颅骨坐标校正

        2.4.3尺度归一处理

    2.5本章小结

第三章结合统计形变模型和支持向量机的颅骨性别鉴定

    3.1引言

    3.2稠密点对应

        3.2.1稠密点对应概述

        3.2.2建立稠密点对应关系

    3.3统计形状模型

        3.3.1统计形变模型构建

        3.3.2统计形状模型匹配

    3.4支持向量机

        3.4.1支持向量分类器

        3.4.2核函数及最优参数选择

    3.5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配准算法结果及对比分析

        3.5.2性别鉴定结果及对比分析

    3.6本章小结

第四章结合改进卷积神经网络和最小二乘法的颅骨性别鉴定

    4.1引言

    4.2颅骨图像获取

    4.3改进的卷积神经网络

        4.3.1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

        4.3.2卷积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

        4.3.3改进的卷积神经网络应用于颅骨性别鉴定

    4.4最小二乘法

        4.4.1最小二乘法概述

        4.4.2最小二乘法应用于颅骨性别鉴定

    4.5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完整颅骨性别鉴定结果

        4.5.2不完整颅骨性别鉴定结果

        4.5.3对比实验结果分析

    4.6本章小结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5.1总结

    5.2展望

参考文献

 

计算机论文范文四:创客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模式构建研究——面向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技能类课程

 

通过对国内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技能类课程教学模式相关文献的研读,结合对教育实习所在的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技能类课程教与学现状的调查发现,关于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一直在进行,也不断地融入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缺乏对学生创新方面的培养,学生只是一味地进行任务模仿,通过反复地练习促进专业知识的记忆,而不能学以致用,导致学生的学习投入度不高、缺乏批判性思维、创新创造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与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不契合的。基于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技能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将创客教育理念引入中职学校,构建出创客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中职学校教学模式,即I-E-C-A教学模式。该模式包括情境启发、项目探究、创客体验和展示评价四个阶段,环环相扣,贯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提升中职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投入度。将新模式应用于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两轮行动研究,结合学生的制作成品、期末成绩以及学习态度的变化,总结出新模式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和切实地可行性。

计算机论文范文
相关文献年度分布情况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1.1.2创客教育理念对中职学校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价值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1.2.2实践意义

    1.3研究综述

        1.3.1创客教育研究的相关综述

        1.3.2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技能类课程教学模式相关研究

    1.4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研究内容

        1.4.2研究创新点

    1.5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研究思路

        1.5.2研究方法

2.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

        2.1.1创客教育理念

        2.1.2中职学校

        2.1.3教学模式

        2.1.4计算机专业技能类课程

    2.2理论基础

        2.2.1实用主义理论

        2.2.2建构主义理论

        2.2.3情境学习理论

3.创客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模式构建

    3.1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技能类课程教与学现状

        3.1.1问卷设计与发放

        3.1.2结果统计与分析

        3.1.3对教师进行访谈

    3.2I-E-C-A四阶段教学模式构建

        3.2.1模式设计

        3.2.2模式分析

4.I-E-C-A四阶段教学模式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行动研究

    4.1研究设计

        4.1.1研究步骤

        4.1.2学生分析

        4.1.3教学内容分析

        4.1.4测评设计

    4.2第一轮行动研究

        4.2.1教学设计

        4.2.2实施行动

        4.2.3观察

        4.2.4反思

        4.2.5研究修改

    4.3第二轮行动研究

        4.3.1教学设计

        4.3.2实施行动

        4.3.3观察

        4.3.4反思

        4.3.5行动研究总结

5.总结

    5.1研究结论

    5.2研究不足

    5.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计算机论文范文五:情境学习视角下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以《计算机导论》为例

 

本研究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了情境学习视角下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情境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资源开发方法是便捷和有效的,有效解决了难以整合和缺少学科针对性的问题。在设计与实现方面,基于情境学习理论提出了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和情境化设计方法,移动学习资源充分与其贴合,所设计的资源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借助PowerPoint、Camtasia9、百度脑图、Photoshop等软件对《计算机导论》的知识内容进行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接着对资源进行进一步加工、收集和整理,然后通过对比分析多种开发工具最终选择搜狐快站进行资源的呈现。移动学习资源的这一系列的设计与实现方法,技术门槛底,实现效果好,资源内容具有感染力,资源承载平台的界面友好、交互性强,学生们操作起来便捷,也方便了教师的管理和二次开发,有效解决了移动学习资源难以整合和缺少学科针对性的问题。其次,在情境学习理论指导下所开发的移动学习资源的课堂教学应用效果是富有成效的。按照情境学习视角下的移动学习资源的教学应用流程,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均使用了移动学习资源辅助教学,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了情境化教学策略,有效改善了《计算机导论》课堂教学沉闷乏味的现状。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访谈以及课堂行为的观察、,结果显示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积极性高、创新意识得到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有所提高。本研究的教学应用途径和方式,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2国内研究现状

    1.3研究定位

    1.4研究可行性

    1.5研究目标

    1.6研究内容

    1.7研究意义

    1.8研究方法

    1.9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2.1情境学习理论

        2.1.1主要观点

        2.1.2教学应用价值

    2.2相关理论基础

        2.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分布式认知理论

        2.2.3移动学习理论

    2.3移动学习资源

第三章情境学习视角下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与实现

    3.1现状分析

        3.1.1用户需求分析

        3.1.2实际教学情况分析

    3.2设计原则及情境化设计方法

        3.2.1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原则

        3.2.2移动学习资源情境化设计方法

    3.3设计与实现

        3.3.1移动学习资源内容的设计

        3.3.2移动学习资源功能的设计

        3.3.3开发工具的对比分析

        3.3.4开发工具的介绍

        3.3.5资源模块的实现

第四章情境学习视角下的移动学习资源教学应用及评价

    4.1应用流程及情境化教学策略

        4.1.1教学应用流程

        4.1.2情境化教学策略

    4.2在《数据结构》教学中的应用

        4.2.1教学准备

        4.2.2教学过程

    4.3在《Office2010操作与应用》教学中的应用

        4.3.1教学准备

        4.3.2教学过程

    4.4教学效果评价

        4.4.1调查问卷分析

        4.4.2学生访谈分析

        4.4.3课堂观察分析

    4.5反思与讨论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5.1研究结论

    5.2研究可能的创新

    5.3研究不足

    5.4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写作涉及到的论文选题、标题、摘要、提纲、开题报告、答辩等方面,本网为大家提供相关的写作素材,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咨询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