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范文在哪里找?当今社会,无论是中国还是整个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和趋势.一是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在飞快发展,二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正在日益扩大和深入。当下,人类正在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之上展开,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彼此相处的方式。从内在的发展动因而言,和人类前三次工业革命分别是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即都是因为科技的发展而得以产生和推动的一样,目前我们正在面临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互联网产业化和工业智能化为代表的全新技术革命,其同样是由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而推动的。正是基于上述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对人们社会生活影响日渐扩大的特点,作为源于社会生活,同时又应该对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积极价值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地必须在关注科技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多维影响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并积极回应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可以并且应该如何“作为”这一问题。具体而言,既应该通过明确的价值体系而为科研活动引领方向和提供内在的动力,同时,又应该通过设定一定的行之有效的规范体系使科研活动依循正确的路径,这不仅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必需,同时也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作为对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感情系之一员应尽的责任。本文为大家提供了篇关于科研方面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科研论文范文一:院所两级型国立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研究
本论文主要开展了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各项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得出的主要结论总结如下在该研究中,给出了资源配置理论、技术效率理论和系统理论等相关理论依托以及院所两级型国立科研机构、科技资源、科技资源配置三个概念的科学界定;从全过程视角分别绘制了院所两级型国立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配置过程,并归纳出其具有的多阶段性、时滞性和关联性等典型特征,进而从机理分析的角度描述了各个典型特征的具体表现;以变量可描述、数据可获取、过程可追溯、结果可比对为选取原则明确了科技资源投入产出变量,并提炼出科技资源投入产出多阶段时滞效应分析与处理问题、院级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问题和所级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问题等三个典型研究问题,进而给出各问题的数学描述;结合上述三个典型研究问题的特征,分别给出了针对性研究框架设计。该研究为相关学者开展院所两级型国立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和框架指导结合院所两级型国立科研机构科技资源投入与产出的多阶段性和各阶段内不同形式产出的滞后差异性,设计了研究方案,并分别提出了多阶段时滞效应分析方法与处理方法,进行了院所两级型国立科研机构各阶段内不同形式产出的滞后期测算以及各产出的数值修正;进而利用1992年-2014年的统计数据,对中国科学院及其30家代表性研究院所开展了实证研究,并以中国科学院的评价结果为基准,分类比对了各研究院所多阶段时滞效应的差异。结果表明:约66%的研67究院所为高效转化型,其多阶段时滞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地域区别和学科领域差异;②约6.67%的研究院所为低效转化型,机构重组影响和资源相对匮乏是导致其产出滞后期延长的主要致因因素;③26.67%的研究院所为失衡转化型,多归因于发展空间受限、学科方向调整、资源优势薄弱等。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迫切需要以科技资源配置为抓手
1.1.2财政绩效管理实施切实需要从科技资源配置源头抓起
1.1.3国立科研机构发展尤为需要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1.2问题的提出
1.3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3.1研究目标
1.3.2研究意义
1.4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研究内容
1.4.2研究思路
1.4.3研究方法
1.5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文献检索情况概述
2.1.1文献检索说明
2.1.2相关研究学术趋势分析
2.2科研机构和科技资源的概念研究
2.2.1科研机构的概念研究
2.2.2科技资源的概念研究
2.3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2.3.1基于区域视角的研究
2.3.2基于机构视角的研究
2.3.3基于成果视角的研究
2.4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方法研究
2.4.1科学经济类方法
2.4.2数理统计类方法
2.4.3优化模型类方法
2.4.4综合集成类方法
2.5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述评
2.5.1已有研究成果的主要贡献
2.5.2已有研究成果的主要不足
2.6本章小结
第3章国内外典型科研机构相关管理实践综述
3.1国外典型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管理的实践
3.1.1美国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管理的实践
3.1.2德国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管理的实践
3.1.3英国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管理的实践
3.1.4日本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管理的实践
3.2我国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管理实践
3.2.1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管理政策分析
3.2.2中国科学院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管理的实践
3.3主要启示
3.4本章小结
第4章院所两级型国立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研究框架
4.1理论基础
4.1.1.相关理论依托
4.1.2.概念界定
4.2科技资源配置过程的特征分析
4.2.1科技资源配置过程的图形化描述
4.2.2科技资源配置过程典型特征的机理分析
4.3变量选取与研究问题描述
4.3.1变量选取
4.3.2研究问题描述
4.4研究框架设计
4.4.1科技资源投入产出多阶段时滞效应分析与处理研究框架
4.4.2院级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研究框架
4.4.3所级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研究框架
4.5本章小结
第5章院所两级型国立科研机构科技资源投入产出多阶段时滞效应分析与处理
5.1问题研究背景与求解思路
5.2研究方案设计
5.2.1符号定义与分析处理流程
5.2.2多阶段时滞效应分析方法
5.2.3多阶段时滞效应处理方法
5.3实证研究
5.3.1实证对象与数据来源
5.3.2研究过程与结果
5.3.3分类比对分析
5.4本章小结
第6章院级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6.1问题研究背景与求解思路
6.2院级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矩阵分析模型
6.3院级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方法
6.3.1符号定义
6.3.2评价方法的原理与步骤
6.4实证研究
6.4.1实证对象与数据来源
6.4.2研究过程与结果
6.5本章小结
第7章所级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7.1问题研究背景与求解思路
7.2所级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方法
7.2.1符号定义
7.2.2评价方法的原理与步骤
7.3实证研究
7.3.1实证对象与数据来源
7.3.2研究过程与结果
7.3.3分类比对分析
7.4本章小结
第8章结论与展望
8.1研究结论
8.1.1研究工作小结
8.1.2政策建议
8.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论文范文二:科研院所科研产出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科研产出是在科研实践过程中经科研人员创造性劳动所获得的各种科研论文、专著、专利等智力成果,是反映科研人员工作能力最直观的标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最直观的指标。科研产出的蓬勃发展得益于科技人才的推动与创造,科研人员是科研产出的创造者。如何进一步提升科研投入产出效率,如何做到科研投入与科研产出的双赢,如何科学地制定最公正合理的科研评价指标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其间有许多科学问题和内在因素需要分析。本文主要以我国最大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一一中国科学院及其下属科研院所为研究对象,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构建了科研产出效率测算的BCC模型和Malmquist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领域科研院所和相同领域科研院所的科研产出效率,探寻总结了影响科研院所科研产出效率的主要因素,揭示了科研产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增添了我国科研院所与科研产出相关领域的研究案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有效的科研管理制度对提升科研院所科研产出效率具有关键作用。本文对科研产出效率影响因素的遴选、聚焦、分析与识别结果表明,当前影响科研院所科研产出的主要因素是业绩考核等科研管理制度,其次是科研人员收入水平、科研经费、团队科研条件、人才队伍结构等因素。然而,随着近年来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的不断增加,经费投入己不成为影响一些科研院所科研产出效率的主要因素。因此,科研院所应通过挖掘专业特色与所在区域特色,完善管理制度机制,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科研人员收入水平,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活力,以促进科研产出效率的提升。(2)科研团队作为科研院所的科研主体,其管理机制建设对提升科研院所科研产出效率具有重要影响。科研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与知识共享是科研团队形成的基础。团队合作时的整体产出效益将高于成员独立工作时的产出效益,而且随着成员工作努力水平与合作程度的加深,合作时创造的额外收益将更高。另外,团队中的合理利益分配是保障科研团队和谐的重要因素。有效的团队激励措施,既可以确保团队成员在提供合作与知识共享时在团队产出增加中获得较好收益,也进一步正向反馈激励团队成员加深合作与知识共享并提高工作水平。因此,科研团队成员应发挥合作及共享知识的研究模式,以获得更大的团队收益和个体收益。在此基础之上,双方进一步基于各自工作水平、合作与共享知识程度合理分配科研团队收益,将有利于保障团队和谐高效运作。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3研究内容和方法
2文献综述
2.1科研产出国内外研究总体趋势
2.2科研产出效率测算研究
2.3科研产出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2.4科研产出效率影响机理研究
2.5本章小结
3科研院所科研产出效率模型构建与测算
3.1基于DEA的科研产出效率模型构建
3.2不同领域科研院所科研产出效率测算分析
3.3相同领域科研院所科研产出效率测算分析
3.4本章小结
4科研院所科研产出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与识别
4.1科研产出效率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
4.2基于文献统计的科研产出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4.3基于问卷调查的科研产出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4.4科研产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4.5本章小结
5科研团队科研产出效率影响因素作用机制
5.1科研团队与科研院所科研产出效率的关系
5.2科研团队合作博弈模型构建
5.3基于合作博弈的科研团队科研产出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4本章小结
6区位因素对科研院所科研产出效率影响分析
6.1科研产出地缘背景分析
6.2中国科学院科研产出空间分布规律
6.3资源环境领域研究所科研产出效率与区位因素对比分析
6.4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主要研究结论
7.2主要创新点
7.3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论文范文三:科研诚信论
科研诚信愿景的达成作为一种受制于众多复杂因素的美好道德理想,需要通过多策并举以构建完善的实施机制。这种多策并举,具体地表现在强化制度建设,加强和完善科研诚信教育,充分借助宣传的力量、监督评价等诸多方面。在科研诚信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为科研诚信建设价值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保障。这种科研诚信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决定于制度本身固有的特点。其一,在具体指向上,制度具有明确性的特点。什么是“须为”,什么是“应为”,什么“可为”,什么是“禁为”,制度都可以做出明确的规定,这将使得科研工作者对自身的行为有一个明确的预期,从而也为科研工作者设定了具体的行为路径。其二,在实际效果方面,制度又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在科研诚信建设的过程中,科研工作者信守了科研诚信规范,就可以得到来自制度方面的赞许和激励;而当有悖于科研诚信规范时,就可能会受到来自制度方面的惩处。这将逻辑地对科研工作者的行为有一个明确的导向,从而也使得对科研工作者诚信方面的要求通过制度设置而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正是基于制度设置可以为科研诚信提供上述刚性支持的特点,必须强化科研诚信的制度建设。而从具体的操作层面而言,又必须注意使这种制度具有严密性、奖惩并举性和合理性的特点。
院级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矩阵分析模型
Abstract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3研究内容和方法
2文献综述
2.1科研产出国内外研究总体趋势
2.2科研产出效率测算研究
2.3科研产出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2.4科研产出效率影响机理研究
2.5本章小结
3科研院所科研产出效率模型构建与测算
3.1基于DEA的科研产出效率模型构建
3.2不同领域科研院所科研产出效率测算分析
3.3相同领域科研院所科研产出效率测算分析
3.4本章小结
4科研院所科研产出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与识别
4.1科研产出效率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
4.2基于文献统计的科研产出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4.3基于问卷调查的科研产出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4.4科研产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4.5本章小结
5科研团队科研产出效率影响因素作用机制
5.1科研团队与科研院所科研产出效率的关系
5.2科研团队合作博弈模型构建
5.3基于合作博弈的科研团队科研产出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4本章小结
6区位因素对科研院所科研产出效率影响分析
6.1科研产出地缘背景分析
6.2中国科学院科研产出空间分布规律
6.3资源环境领域研究所科研产出效率与区位因素对比分析
6.4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主要研究结论
7.2主要创新点
7.3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论文范文四: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基于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合作视角
本论文基于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合作视角,全程梳理了我国有关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研究进展、演进历程、主要模式、发展现状,以及国外有关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启示意义之后,分析发现我国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事业进程中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和发展困境,本研究在协同学理论的指导下,系统梳理并研究构建了贯穿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前端-中端-后端全过程的、以驱动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为体系的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科技英才班模式下的学生教育质量总体优于普通班,人才培养质量初见成效。科技英才班个别高校的科技英才班在毕业深造、科研实践、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等方面表现优异。但是,科技英才班模式还存在诸如:科研院所基本只开设讲座类课程而未真正进入教学环节、学生培养方案和内容还不够完善、课程设置受到限制等问题。此外,双方合作主体积极性不一致,高等学校一方从学校到学院层面都很重视,但与之合作的科研院所却积极性不高也是现实存在的问题。科教融合共建学院模式使得科研院所的生源质量大大提高,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也得以提升,双方主体间的教育与科研资源得到了充分释放与有效利用。但是,由于科教融合共建学院产生时间晚、实践历程短,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操作层面的问题,如科研院所研究生来校上课期间的系列问题,融合学院尚无学校层面的管理制度,相关工作缺乏全局统筹性和系统性,融合学院学生对合作高校缺乏归属感和校园文化认同感等。透过现象看本质,研究剖析出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现阶段科教结合协同育人事业还没有从行政推动向机制牵引转变,具体为:合作动力不足;运行机制尚未理顺;运行面临诸多障碍;保障机制尚未构建等。
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纳什均衡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3概念界定
1.3.1科教结合
1.3.2科教结合协同育人
1.3.3机制
1.4文献综述
1.4.1国内研究综述
1.4.2国外研究综述
1.4.3已有研究简要评析
1.5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5.1研究思路
1.5.2研究内容
1.6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6.1研究方法
1.6.2创新之处
第二章理论基础、适用性分析及研究框架构建
2.1协同学理论概述
2.1.1协同学起源与发展
2.1.2协同学基本概念
2.1.3协同学基本原理
2.2协同学理论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中的适用性分析
2.3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框架构建
第三章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发展历程与主要模式
3.1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发展历程与演进曲线
3.1.1萌芽阶段(1951-1977年):配合培养
3.1.2探索阶段(1978-2008年):委托培养
3.1.3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协同培养
3.2现阶段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主要模式
3.2.1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
3.2.2科技英才班模式
3.2.3科教融合共建学院模式
第四章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4.1研究生联合培养发展现状
4.1.1研究生联合培养实施情况总览
4.1.2研究生联合培养实施效果调查
4.1.3研究生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
4.2科技英才班发展现状
4.2.1科技英才班实施情况总览
4.2.2科技英才班实施效果调查
4.2.3科技英才班存在的问题
4.3科教融合共建学院发展现状
4.3.1科教融合共建学院实施情况总览
4.3.2科教融合共建学院实施效果调查
4.3.3科教融合共建学院存在的问题
4.4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问题综析
第五章国外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实践与启示
5.1法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实践情况
5.1.1法国科研机构的基本构成
5.1.2法国科研机构与高等学校的合作实践
5.2德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实践情况
5.2.1德国科研机构的基本构成
5.2.2德国马普学会与高等学校的合作实践
5.3美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实践情况
5.3.1美国科研机构的基本构成
5.3.2美国科研机构与高等学校的合作实践
5.4日本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实践情况
5.4.1日本科研机构的基本构成
5.4.2日本科研机构与高等学校的合作实践
5.5国外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5.5.1科教体制变革
5.5.2培养理念变革
5.5.3管理理念变革
第六章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驱动机制
6.1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外部驱动机制
6.1.1政府的大力支持
6.1.2科技发展的强大推动
6.1.3国内外环境的积极影响
6.1.4国外模式的有益借鉴
6.2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内部驱动机制
6.2.1利益的吸引
6.2.2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七章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运行机制
7.1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运行体系
7.2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
7.2.1沟通协调机制
7.2.2资源整合机制
7.2.3协同培养机制
7.2.4利益分配机制
7.2.5人事与考核激励机制
第八章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保障机制
8.1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主要障碍
8.1.1顶层设计缺乏
8.1.2制度不够完善
8.1.3协同育人师资不足
8.1.4结合程度偏低
8.2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保障机制构建
8.2.1管理体系构建
8.2.2政策保障机制
8.2.3师资保障机制
8.2.4战略合作机制
8.2.5评价监督机制
第九章结论与展望
9.1研究总结
9.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论文范文五:国有企业科研团队股权分配研究
本文研究国有企业科研团队股权分配,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提取影响国有企业科研团队股权分配的因素,并进行作用机理分析,提出研究假设;采用问卷调查、实证分析等方法,借助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实证检验在不同科技成果创新周期科研团队科技成果创新的投入-产出贡献对股权分配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博弈理论分析多主体合作时科技成果的收益分配契约,根据科研团队在科技成果创新周期对科技成果创新的投入-产出贡献程度,分别确定科研团队股权分配的指标、权重及量表,构建股权分配契约模型,并进行案例分析;设计国有企业科研团队股权分配契约制度。得到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科研团队科技成果创新的投入-产出贡献视角,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从原始资料和二手资料中归纳提取影响国有企业科研团队股权分配的因素,并进行假设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国有企业科研团队股权分配的因素包含科技成果投入、科技成果效率、科技成果特性、科技成果效果、科技成果效益5个维度,具体包括创意贡献度、技术贡献度、人均R&D全时当量、研发费用强度、实验设施、团队合作水平、任务重要程度、任务难易程度、任务完成程度、创新技术标准、创新类型、专利类型、获奖等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16个具体指标,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各指标对国有企业科研团队的股权分配具有显著影响关系;将科技成果创新周期作为调节变量,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其在国有企业科研团队的股权分配中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2)从按贡献分配视角,运用博弈理论和分配理论,分析多主体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契约理论,构建多主体合作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博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合作的利益主体的增加不会引起成果转化收益的减少,当国有企业、科研团队与其他利益主体遵守契约协议选择联盟合作时,科技成果转化的总收益和各利益主体分配的收益才能实现最大化,并且通过实际投入贡献系数的修正后使各利益主体分配的收益更具有公平性。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提出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问题提出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3研究内容及方法
1.4研究思路及框架
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科研团队股权分配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综述
2.1.1微观角度的相关研究
2.1.2宏观角度的相关研究
2.1.3文献述评
2.2科研团队股权分配模式的相关研究综述
2.2.1股权分配模式类型的相关研究
2.2.2股权分配模式选择的相关研究
2.2.3文献述评
2.3科研团队股权分配效应的相关研究综述
2.3.1股权分配与企业吸引人才关系的相关研究
2.3.2股权分配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相关研究
2.3.3文献述评
2.4科研团队股权分配制度的相关研究综述
2.4.1股权分配模型的相关研究
2.4.2股权分配比例的相关研究
2.4.3股权分配约束条件的相关研究
2.4.4文献述评
2.5研究述评
2.6本章小结
3国有企业科研团队股权分配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及假设提出
3.1科研团队股权分配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3.1.1科研团队股权分配影响因素的搜集
3.1.2科研团队股权分配影响因素的选择
3.1.3科研团队股权分配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3.2科研团队股权分配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分析
3.2.1科研团队股权分配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作用机理分析
3.2.2科技成果创新周期在科研团队股权分配中起调控作用的机理分析
3.2.3科研团队股权分配影响因素模型的包含路径和分析方法
3.3科研团队股权分配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设提出
3.3.1科研团队股权分配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理论假设
3.3.2科技成果创新周期在科研团队股权分配中起调控作用的理论假设
3.4本章小结
4国有企业科研团队股权分配影响因素的研究设计与预调研分析
4.1问卷设计
4.1.1问卷设计过程及可靠性
4.1.2问卷设计内容
4.2变量测量
4.2.1自变量的测量
4.2.2因变量的测量
4.2.3调节变量的测量
4.3预调研的数据收集与信效度检验
4.3.1数据收集
4.3.2效度检验
4.3.3信度检验
4.4正式问卷的形成
4.5本章小结
5国有企业科研团队股权分配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5.1数据收集与样本分析
5.1.1数据收集
5.1.2样本统计分析
5.1.3描述性统计分析
5.2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与多重共线性分析
5.2.1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5.2.2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分析
5.3信度与效度检验
5.3.1信度检验
5.3.2效度检验
5.4变量间的自相关性检验
5.5多元回归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5.5.1变量间的回归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5.5.2科技成果创新周期调控作用的回归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5.6结果分析与讨论
5.6.1变量间关系的影响结果分析
5.6.2科技成果创新周期调控作用的结果分析
5.7本章小结
6国有企业科研团队股权分配的契约研究
6.1多主体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契约研究
6.1.1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博弈理论分析
6.1.2多主体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模型构建及修正
6.1.3案例分析
6.2基于科技成果创新周期的科研团队股权分配契约研究
6.2.1科研团队股权分配契约的理论分析
6.2.2科研团队股权分配指标权重及量表
6.2.3科研团队股权分配模型构建
6.2.4案例分析
6.3国有企业科研团队股权分配契约制度设计
6.3.1科研团队股权分配契约激励制度设计
6.3.2科研团队股权分配契约约束制度设计
6.4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主要研究结论
7.2对策与建议
7.2.1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对策建议
7.2.2激励机制方面的对策建议
7.2.3监管机制方面的对策建议
7.2.4市场机制方面的对策建议
7.2.5税收政策法规方面的对策建议
7.3主要创新点
7.4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论文写作涉及到的论文选题、标题、摘要、提纲、开题报告、答辩等方面,本网为大家提供相关的写作素材,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