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博士论文范文参考5例「实践论文」

  • 论文价格:200
  • 用途: 博士毕业论文 Docoto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72
  • 论文字数:58081
  • 论文编号:el2021082409465623335
  • 日期:2021-08-24
  • 来源:上海论文网
实践论文范文在哪里找?在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身体实践和纪念仪式操演着群族的记忆知识,传递民族生命印记,维持社会记忆。其中,通过文化中特有的姿势、行动来表达记忆,这种身体实践方式被称为体化实践。体化实践对传递历史文化信息,表达历史、文化的真实记忆至关重要。对个体生命而言,体化实践能够锻造强健身体,磨砺坚强人格;对各个族群而言,身体不自觉地在民俗节日和生活世界中践行着仪式,是生活规范形成、生活惯习养成的途径。而身体作为体化实践的基础,是人类知识的载体和基础,也是生命养护的重要载体。我们的身体记录和承载着真实的、不为人所关注的历史信息,是通过身体对客观事物的感性直观认识,再加以理性判断分析而获得。身体的实践作为连接宏观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以体育这种最为特殊的体化实践呈现,正所谓“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故可谓间接从体育以得知识”[1]。于是,身体作为一种实践模式和行动系统,不断解读生命的密码,传送和维持着少数民族的生命记忆。本文为大家提供了篇关于实践方面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实践论文范文一:流变、竞争与融合——中国控烟运动的媒介表征与数字媒介实践

 

研究通过达成控烟共识的媒介路径探索了中国控烟运动的媒介表征与数字媒介实践。客观来讲,烟草使用在中国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对烟草的依赖不仅是个人性的,也是社会性和时代性的。达成控烟共识不仅需要一致的媒介表征,而.且需要社会互动加深共识,让社会表征的共识形态成为基耦深入到社会表征的运作系统中。控烟议题的共识形成可以从媒介表征和数宇媒介实践两条路径深入考察。其中如果媒介表征是一致的,则社会表征可能形成表层共识;但是表层共识弁不是稳定的共识,固为媒体说了什么,人们不一定就会想什么,或者信什么,所以表层共识极易分化为自由性和争端性社会表征,这两种类型的社会表征尽管并没有支配性社会表征的广泛性和主导性,但是也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上的变化与冲突,有可能会分裂共识,但也存在转化性和包容性的张力。当然表层共识也会沉淀聚合为深层共识,成为基耦,对人们的文化和信仰产生长久烙印。而如果媒介表征本身就是割裂的、不均衡的、自相矛盾的,自由性和争端性的社会表征就更加容易成为主流的社会表征形态,影响控烟共识的达成。在共识达成的另一条路径,社会互动的考察方面,除了日常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夕卜,数字媒介空间成为重要的互动场域。不同主体在进行数字媒介实践时,通过互动,情绪和意见在讨论中趋向一致,从而达到深层的共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即时的互动可能并未达成一致的意见和情绪反应,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互动本身就是共识的过程,共识在互动的进程中不断趋于稳定,成为社会表征的“深层结构”。尽管烟草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控烟运动作为一个健康议题,没有特殊的时间或事件催化,很难成为人们日常讨论的话题;更为吊诡的是,当人们谈及健康的时候,戒烟或控烟总会被提及,似乎也失去了成为互动话题的价值。但是公共场合禁烟这个议题在不同群体、地域却仍然存在着争议。个人吸烟自由和避免被迫遭受烟害之间的尺度和界限,成为控烟话题进入公共议题的最佳渠道。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研究缘起
    1.2研究关键概念界定
    1.3从表征到共识的媒介研究路径
    1.4研究思路和方法
    1.5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中国控烟运动的历程
    2.2国外有关控烟运动的研究
    2.3国内跨学科视角下有关控烟运动的研究
    2.4文献评述与研究问题提出
3媒介表征:基于历时、全局、主体性的考察
    3.1研究对象的选取和处理
    3.2时间脉络
    3.3社会变迁与关键事件
    3.4地域差异
    3.5媒介表征下的行动者框架
    3.6本章小结
4数字媒介实践:基于实践画像的考察
    4.1数字媒介实践的类型
    4.2搜索:媒体聚焦与用户关注的偏离与重合
    4.3展演:热门话题的表达实践
    4.4“劝烟”网络公众事件的聚类
    4.5参与:网络公众事件中的表征流动与情绪竞合
    4.6补充与验证
    4.7本章小结
5结语
    5.1控烟议题的共识机制
    5.2反思:共识达成的媒介路径
致谢
参考文献

 

实践论文范文二:师范生TPACK发展实践模式研究

 

本文围绕“师范生TPACK发展的内容有哪些?”、“师范生TPACK发展的实践过程应该有哪些活动环节?”、“师范生TPACK发展实践模式五个构成要素具体是什么样的?”和“依据模式进行发展实践,能否有效提升我国师范生TPACK水平?”四个问题,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主要形成了以下四个研究结论。第一,在对现有10个国内外TPACK定义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解析了TPACK构成要素。认为TPACK最早是一个用于表征教师整合技术开展教学需要具备哪些知识的知识框架,但随着此概念的发展变化,其内涵也产生了改变,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包含有整合技术开展教学的知识、技能、心理与道德四个内在要素,以及与整合技术开展教学相关的文化、物理与技术环境、教师人际关系和学生特征四个外在因素的框架。其中,整合技术开展教学的知识包含有技术知识(TK)、学科内容知识(CX)、教学法知识(PK)、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K)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CK)。整合技术开展教学的技能包括应用技术表征和传递学科内容、开展教学评价、辅助学生学习和教学管理的技能,以及设计与实施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和活动的技能等。整合技术开展教学的心理包括整合技术开展教学的态度、信念、意愿、意图和自我效能感等。整合技术开展教学的道德包括与整合技术开展教学相关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TPACK发展是四个内在要素的发展,即提升整合技术开展教学的知识水平、培养整合技术开展教学的技能、形成整合技术开展教学的心理和遵循道德规范应用技术进行教学的意识与行为。第二,基于教师专业知识理论、技术接受模型、教师职业道德和信息道德培养思想,本文分别分析了师范生整合技术开展教学的知识、技能、心理与道德发展的实践过程,并在探讨它们共同特征的基础上,描述了师范生TPACK发展的实践过程。认为在宏观上可以使用由整合技术开展教学的理论知识学习、理论知识理解与内化、进行与整合技术开展教学相关的实践、实践经验总结与升华和反思189五个活动环节构成的活动循环来实现师范生TPACK发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1.1研究缘起
        1.1.1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1.1.2我国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需求
        1.1.3解决当前我国师范生TPACK发展实践中存在问题的需求
    1.2核心概念界定
        1.2.1TPACK
        1.2.2TPACK发展
        1.2.3TPACK发展实践模式
    1.3研究设计
        1.3.1研究问题
        1.3.2研究过程
        1.3.3研究方法
    1.4研究意义
    1.5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1国外研究现状
        2.1.1TPACK内涵研究
        2.1.2TPACK发展研究
        2.1.3TPACK测量方法研究
    2.2国内研究现状
        2.2.1TPACK基本理论研究
        2.2.2TPACK发展研究
        2.2.3TPACK测量方法研究
    2.3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2.3.1TPACK内涵研究现状评述
        2.3.2TPACK发展研究现状评述
        2.3.3TPACK测量方法研究现状评述
第3章TPACK构成要素及发展的内涵解析
    3.1TPACK构成要素解析
        3.1.1研究过程
        3.1.2已有定义说明的TPACK构成要素
        3.1.3TPACK构成要素
        3.1.4TPACK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3.1.5与TPACKFramework构成要素的关系
        3.1.6与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四个能力维度的关系
    3.2TPACK发展的内涵解析
第4章师范生TPACK发展的实践过程理论分析
    4.1师范生TPACK知识要素发展的实践过程分析
        4.1.1对TPACK知识要素的再认识
        4.1.2师范生TPACK知识要素发展的实践过程
    4.2师范生TPACK技能要素发展的实践过程分析
    4.3师范生TPACK心理要素发展的实践过程分析
    4.4师范生TPACK道德要素发展的实践过程分析
    4.5师范生TPACK发展的实践过程分析
        4.5.1TPACK知识、技能、心理和道德要素发展的实践过程综合分析
        4.5.2师范生TPACK发展的实践过程
第5章师范生TPACK发展实践模式构建
    5.1实践模式构建思路
    5.2国内外师范生TPACK发展实践特征透视
        5.2.1研究过程
        5.2.2师范生TPACK发展实践中的教学要素的特征
        5.2.3师范生TPACK发展实践的特征
    5.3实践模式构成要素解析
        5.3.1功能目标
        5.3.2理论基础
        5.3.3操作程序
        5.3.4实施条件
        5.3.5评价方式
第6章师范生TPACK发展实践模式应用及迭代
    6.1第一轮师范生TPACK发展实践
        6.1.1研究设计
        6.1.2实验数据分析
        6.1.3实验结论
    6.2第一轮发展实践反思与实践模式修正
        6.2.1对实践结果的反思
        6.2.2对实践过程的反思
        6.2.3实践模式的操作程序修正
    6.3第二轮师范生TPACK发展实践
        6.3.1研究设计
        6.3.2实验数据分析
        6.3.3实验结论
第7章研究总结与展望
    7.1研究总结
        7.1.1研究结论
        7.1.2研究创新点
    7.2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7.2.1研究的不足
        7.2.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实践论文范文三:核心价值教育的建构与实践——基于马来西亚柔佛永平中学的行动研究

 

本研究通过调查学生在校生活的状态,深入探析了蕴藏在核心价值教育现象背后的深层道德伦理以及学校生活的转变过程,并进一步结合品格教育与生活教育的研究成果,深入的剖析了核心价值教育的结构、功能和其包含的内容等;从行动研究中,笔者察觉隐性课程中的各种活动实践是最为有效的方法,通过各种教育计划,我们能更有效的培养个体在其核心价值方面的品质。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试图从复杂的价值判断中寻找一种可以超越品格教育理论和生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共同性进而为独中走出当前的品格教育困境提供一下启示。当社会不良的风气进入学校后,学校只能采取管制手段来约束学生的行为,最终所形成的只能是纯粹的管制,没有教化的作用,让学校生活与个人生活没有了意义。教育与生活本就是一体的,一方面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需要与社会其它活动相互适应,这是为了教育本质上的回归;另一方面学校生活也对社会其它形式的生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产生直接的正面影响,这是为了让生活回归到教育上,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既教育”。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是教育理论与生活实践的结合与对接,所有行动上的错误都是容易纠正的,但是错误的价值观就很难了,这点就足以说明为何我们需要核心价值教育。学校品格教育的内容不明确,实效不佳,学生过于被动,教师却基于身份而过度强调自身的权威,造成个体的学校生活与意义的分离。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知识教育从根本上脱离了生活,离开了社会,从而把学校教育变成一个封闭的、低效的知识训练场。通过本研究,我们加强了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联系,强化学校生活的地位,优化学生的主体观念,在促进学生核心价值发展的同时,同时也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独中教育还存在着一种过度的管制模式,这是源自于传统教育观对知识与身份权威的结果。卢梭就曾经深刻的表明:“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也道出了人在对各种理论的误解、滥用、过度使用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用现代人的说法,这就是一种工具理性上的过度管制所造成的后果。事实上,任何一种方法或是手段,在其内涵上都可以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就是这种自由层次的理解而造成学校教育目前的迷失。过度的管制让师生关系处于对立的局面,过度的规训制度让教化的内涵发挥不了作用,过度的理性取向把人性善良的一面给掩盖了,而且这种过度的管制不仅仅只是存在于师生之间,它还活生生的存在于董事会对教师的管理之间。卢梭所说的“人的手”具“手段”的含义,他还说:“凡是人所制造的东西,人就能够把它毁掉”?,所以,未来的独中核心价值教育就应该走向人道,把那些人所创造的管制给毁掉,进行一种破坏性建设。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生活价值的反思:生命意义为何流失
        (二)学校生活的审视:独中生的行为问题
        (三)建构文化的使命:独中生的生活世界
        (四)理想的学校教育:回归生命的完整性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品格教育研究
        (二)价值教育研究
        (三)核心价值教育研究
        (四)现有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核心价值教育概述
    一、核心价值教育的概念
        (一)价值与核心价值的界说
        (二)核心价值教育的涵义
        (三)核心价值教育的特点
    二、核心价值教育的提出
        (一)核心价值教育的时代背景
        (二)核心价值教育的科学依据
    三、核心价值教育的价值
        (一)完善个体品格
        (二)提升学校文化
        (三)引导社会道德
第二章现状调查及问题讨论
    一、调查设计
        (一)个案说明
        (二)调查目的
        (三)问卷设计
        (四)调查过程
        (五)调查对象
        (六)样本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学校环境的分析
        (二)个体的现状分析
        (三)社会现象的认同
        (四)在调查中的发现
    三、问题讨论
        (一)谁是学校的主体?
        (二)核心价值怎么教?
        (三)人的生活是个别的存在还是社群的集合?
        (四)人的教育是现在的需要还是未来的准备?
第三章核心价值教育的理论建构
    一、核心价值教育的目标
        (一)强化学校生活的地位
        (二)提升个体生命的品质
        (三)改善学校办学的成效
        (四)实现全人教育的理想
    二、核心价值教育的内容
        (一)尊重
        (二)责任
        (三)诚信
        (四)正义
        (五)善良
        (六)奉献
        (七)感恩
        (八)七大核心价值的相互关系
    三、核心价值教育的原则
        (一)民主公正原则
        (二)独立自主原则
        (三)共同参与原则
        (四)全面发展原则
第四章核心价值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核心价值教育的能力建设
        (一)个体的意志力
        (二)导师的执行力
        (三)团队的领导力
        (四)制度的约束力
    二、核心价值教育的实践计划
        (一)服务学习计划
        (二)助学认养计划
        (三)校园美化计划
        (四)家校合作计划
        (五)国际交流计划
    三、核心价值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从现有的资源中来树立精神文化
        (二)善用学校的偶发事件来进行教育
        (三)合理化地运用各种教育规章制度
        (四)在学校生活中引入核心价值教育
        (五)引领社群大众参与核心价值教育
第五章核心价值教育的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核心价值教育的实践成效
        (一)初步形成了学校和谐文化和学校办学特点
        (二)激发了学生自发性的建构自己的学校生活
        (三)获得了社群对学校办学与核心价值的认同
    二、核心价值教育的实践反思
        (一)教师专业的助力与教育改革的阻力
        (二)价值认同的难度与个体的道德宽容
        (三)生活简单化与教育高效化的共同性
        (四)功利化重现现象与家校合作的难度
    三、核心价值教育的未来展望
        (一)扩大教师教育专业的要求
        (二)推进学生行为评价的改善
        (三)作为国家公民教育的补充
        (四)为终身教育提供延续机遇
        (五)为教育转型提供合理依据
结语
参考文献

 

实践论文范文四:体化实践与生命教育研究———以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例

 

体化实践是重要的身体实践方式,是通过姿势、动作以及在此为基础上组合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动作套路”。这种非物质的身体实践,通过身体的交往、交流,传达信息,周期性、连续性地记录、传达生命经验和社会记忆。体化实践是对文化特有姿势的记忆、传承行为,通过仪式化、生活化的身体语言和身体实践表达生命活动,使社会记忆和生命记忆在身体内积淀累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体化实践方式,在实践中传送、维持民族的社会记忆,不断操演、践行着自身的生命信仰。操演形式上,以一种动作、姿势或者实践操演集合体的形式出现,通过个体或群体的身体实践来表达,存在于共同的文化空间和生存场域中,通过自然性、社会性、文化性的身体表达,传送社会记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化实践的文化本原源于乡土社会的民间信仰体系,渗透在生活实践中,成为中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这一文化体系由仪式表达、文化象征和生命信仰构成,三者共同作用,构成完整的生命体系。体化实践的仪式表达主要通过程序化的仪式和规训化的身体行为来实现。文化象征中,体化符号是生命的基因,表达生命情感,叙述生命故事。信仰崇拜主要表现为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和自然崇拜。其中,祖先崇拜是生命连接的血缘纽带;生殖崇拜是生命的延续;而自然崇拜则是生命的内在动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化实践的生命教育是全过程的、多维度的,围绕生命体的生存、生活及生命传承等活动展开。首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化实践的生命教育贯穿生命整个历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通过纪念记忆承载社会记忆,承继族群的生命记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化实践着眼现实生命,通过对身体的修为历练,锻造体格、塑造人格,传授生活经验及生活技能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化实践不断传递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等,延续生命文化基因,实现生命精神的传承。其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化实践的生命教育是多维度、全方位的。在节庆日和生活世界的文化空间下,体现出对生命实践的关照。节庆源于对生命溯源的纪念,表现出一定的生活节律和秩序,在节庆日的体化实践活动中,集体情绪得以宣泄,对生命的感恩与热爱得以表达。生活世界中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化实践,是一种身体惯习表达,见证了生产劳作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实现了个体与群体的生命体验。
博士论文范文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化实践的文化本原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1.1.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1.1.2生命教育与生命反思的人文关怀
        1.1.3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战略呼吁
    1.2选题目的、意义
        1.2.1选题目的
        1.2.2选题意义
2文献综述
    2.1有关体化实践的研究
        2.1.1身体研究的理论起点
        2.1.2“实践的”与“理论的”身体
        2.1.3身体研究范式的不断探索
        2.1.4以个案为主的“实践”研究
        2.1.5小结
    2.2有关生命教育的研究
        2.2.1生命教育的提出、发展与应用
        2.2.2西方生命哲学是现代生命教育的基石
        2.2.3教育学中生命教育研究的不同向度
        2.2.4东方人生活实践中的生命“敬畏”
        2.2.5小结
    2.3有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
        2.3.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概念研究
        2.3.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整理与文化研究占据主导
        2.3.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备受关注
        2.3.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抢救保护和传承研究层出不穷
        2.3.5人类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不断深入
        2.3.6小结
    2.4文献述评
3研究设计
    3.1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研究方法
            3.1.1.1文献资料法
            3.1.1.2专家访谈法
            3.1.1.3田野调查法
        3.1.2技术路线
    3.2相关概念界定
        3.2.1体化实践
        3.2.2生命教育
        3.2.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3.3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3.1研究重点
        3.3.2研究难点
        3.3.3研究创新点
4分析与讨论
    4.1体化实践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在关联
        4.1.1体化实践的理论阐析
            4.1.1.1体化实践的文化内涵
            4.1.1.2体化实践的身体文化
        4.1.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体化实践的特殊表达
            4.1.2.1操演形式的互通
            4.1.2.2表达内容的一致
            4.1.2.3文化空间的互融
        4.1.3小结
    4.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化实践的文化本原
        4.2.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仪式表达
            4.2.1.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仪式表达的程序化
            4.2.1.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仪式表达的规训化
        4.2.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象征
            4.2.2.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体化符号与生命基因
            4.2.2.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体化内容与生命叙事
        4.2.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信仰崇拜
            4.2.3.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祖先崇拜
            4.2.3.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殖崇拜
            4.2.3.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自然崇拜
        4.2.4小结
    4.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化实践的生命教育
        4.3.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全过程的生命教育
            4.3.1.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生命记忆的承继
            4.3.1.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生命关照的践行
            4.3.1.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生命精神的绵延
        4.3.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多维度的生命教育
            4.3.2.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节日庆典中的生命教育
            4.3.2.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生活世界中的生命教育
        4.3.3小结
    4.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命教育与民族命运共同体构建
        4.4.1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生命教育
            4.4.1.1相互联结的民族生命共存
            4.4.1.2和而不同的民族文化共生
            4.4.1.3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延续
        4.4.2构建共有的民族共同体精神家园
            4.4.2.1文化认同是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
            4.4.2.2国家认同是民族共同体的生存基点
        4.4.3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4.4.3.1中华民族生命共同体的构建
            4.4.3.2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4.4.4小结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2建议
附录
    附录A访谈提纲及部分访谈内容节选
    附录B部分调研照片
    附录C广西各少数民族节庆日与传统体育项目列表
参考文献

 

实践论文范文五:社区社会治理积分制及其机制研究——基于湖北省荆门市的实践数据

 

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积分数据中找出居民的参与偏好,以客观量化数据,界定居民的正向社会行为与社区的社会治理目标的内在逻辑,引导并优化社区居民正向社会行为,促进社区居民个人目标与社区治理目标的统一,使个人收益和社区集体收益趋于一致,实现共同最大化。第一,居民通过积分制在社区治理中的参与不均衡,城市社区的参与超过农村社区,中老年人的参与大于年轻人;参与率相对较高的积分事项都属于居民的日常行为,参与成本较低;居民的参与多以个人为单位,积分事项和社区安全及环境有关。参与不均衡有两个原因。第一,这种不均衡是正常存在的,因人群多样性和社会分层性的存在,使得没有一套放之天下而皆准的积分规则,可以适用于所有人。不参与的原因包括人们因时间、精力有限而无法参与,或缺乏自信,参与空间的文化联系不熟悉以及参与疲劳等等(Gregory,2012)。每个居民有不同的期望和不同的偏好,需要识别多数人的偏好,或者说占优势的集体偏好,积分就是这样一个中介过程,以积分事项的集中度起到识别作用。原因之二,积分标准的设计和其他领域的积分制一样,无法完全客观。积分制,不管在企业中进行绩效管理,还是在监狱中进行罪犯管理,或者在国家级机构中实行移民管理,有些积分事项的订立初衷是为了测试和提高被管理目标人群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如企业员工的人际交往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服刑罪犯的悔过之心、移民倾向人群的劳动适应能力等抽象指标,无法完全以量化的分值体现,从而积分标准和积分赋值也无法做到完全客观。从荆门市的实践情况来看,制度在实行中进行优化修改,社区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积分标准进行调整,都是可行的解决方式。第二,居民通过积分制参与联合供给社区公共事务,可能会增加居民对其社区的关注,以及更愿意参与集体努力。
实践论文范文
积分标准为5分的积分事项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文献综述
        一、社会治理的已有研究
        二、积分制的应用范围与研究动态
        三、研究文献评述
    第二节关键概念及其界定
        一、城乡社区:居民生活共同体
        二、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三、社区治理: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
        四、社区社会治理积分制
        五、社区参与和居民参与
    第三节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
        一、积分制的社会治理机制:从“囚徒困境”到“合作共赢”
        二、正向社会行为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收益
        三、正向社会行为的个人效用与社会治理目标
第二章社区居民参与积分事项的选择偏好
    第一节思想政治(公益美德)类积分事项的参与选择偏好
    第二节社区(村)建设类积分事项的参与选择偏好
    第三节平安稳定类积分事项的参与选择偏好
    第四节奖励惩罚类积分事项的参与选择偏好
    第五节居民参与偏好
        一、参与偏好:社区安全和环境
        二、社区治安关注度
        三、以参与偏好带动社区治安关注度
        四、以居民偏好激励进一步参与
第三章积分标准及其设置对社区居民积分事项的影响
    第一节拥有相同标准积分事项的参与差异
    第二节拥有不同标准积分事项的参与率差异
    第三节积分标准与积分事项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收益关联性
    第四节积分制与个人效用
第四章积分奖励对社区居民参与的影响
    第一节积分奖励与积分参与的关联性
        一、居民预期参与的价值
        二、居民参与的源动力
    第二节设置积分奖励的选择与依据
        一、积分奖励的本质:对个人成本的补贴
        二、积分奖励的方式:公共资源分配的调整与倾斜
        三、积分奖励的力度:上限与下限
        四、积分奖励的频度:即期奖励与延期奖励
    第三节积分制与社会治理目标
第五章积分制促进社区公共事务的联合供给
    第一节积分:社区居民对公共事务贡献的度量衡
    第二节积分制:社区公共事务的协调机制
        一、“搭便车”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有效供给
        二、“滥竽充数”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有效参与
        三、“公地悲剧”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有效需求
    第三节积分治理机制:囚徒困境到合作共赢
第六章积分制推动居民从“原子居民”到“社区人”的转换
    第一节积分制助力社会治理的分析框架
        一、政府支持为积分制解决制度安排和资源支持
        二、制度对积分制的约束和治理机制创新
        三、社区社会组织聚合原子化居民,参与积分制
        四、互联网以积分管理系统建设社会治理大数据
    第二节积分制粘合原子化居民
    第三节积分制深化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治理机制
        一、用积分行为培养居民的参与能力
        二、积分制的“保护罩”提升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结论及对策思考
    一、结论
    二、讨论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写作涉及到的论文选题、标题、摘要、提纲、开题报告、答辩等方面,本网为大家提供相关的写作素材,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咨询
123
限时特价,全文20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