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硕士论文范文大全5例「科学论文」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49
  • 论文字数:48087
  • 论文编号:el2021082313393423299
  • 日期:2021-08-23
  • 来源:上海论文网
科学论文范文在哪里找?如今,人类在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量子物理学、哲学、脑科学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各种理论不断涌现出来,很多多年前绝对不可能实现的问题如今己经全部成为了现实;并且由于大数据、云计算、量子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正在经历第三次重大变革。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方面增强了人类的劳动能力,推动了社会发展;另一方面由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的科技问题、社会问题也逐渐受到人们关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有更多的研究者针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展开研究,在此期间,强人工智能大有取代之前弱人工智能的趋势,甚至出现了异构人工智能的研究。过去的非智能机器缺乏自主性与能动性,人类对于机器拥有着绝对的控制权。但由于新技术的产生,人工智能发展正经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智能机器实现了自我学习、自我组织、自我演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对于人工智能的哲学研究,有利于更深层次的了解人工智能的本质。在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给人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世界性难题”,这些难题既涉及到了如何正确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关系到正确构建发展人工智能的路径。本文为大家提供了篇关于科学方面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科学论文范文一: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平台研究

 

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更加需要提高其发展的效益,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运营管理水平,通过对中科融创公司的运营管理研究,对比全国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的发展模式、运营管理模式,建立适合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企业要求的企业运营管理体系和方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明确在全国或成德绵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推广13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值得注意的是,在13个全创经验项目中来自四川省的项目达到了7项之多。四川中科融创能够取得成功,并且当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其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军民融合创新协同发展的重要体现。根据当前军民融合产业布局,在全面创新改革方面成都成为了全国的重点所在,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科学系统地完善一系列制度与规划,胆大心细地探索军民融合新形势,这样才能够这正成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也才能够在辖区内创造出全国性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本文针对四川中科融创公司以及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研究,总结了其成功经验,针对当前我国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为我国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共的帮助。伴随着科技能力的高速发展,高科技不断分化有快速融合,只有对高等教育教学进行提升,充分发挥创新和创造能力,提高各科研单位在成果转换方面的水平,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创新发展。怎样构建出相互促进又活力十足的系统创新机制,在新常态下,各科研院校、军工企业、民营单位以及政府部门都需要参与其中,群策群力建立深层次的共享机制。这是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阶段,也是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要完成这项工作,就需要在实际的协同创新过程中建立其以项目为核心的合作共赢模式,实现有效的共享方案,包括信息、技术、人才、大型科研设备等。一切活动都需要机制来规范与完善,协同创新的发展必须要有科学完善的机制。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是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重要途径,也是凝聚军民之间的重要纽带。面对国防科研攻关,想要多模式、多层次、多样化的创新难度极大,这就需要各科研单位、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充分调动各自和彼此的资源形成一个团队。提高对资金、人才、科研设备、先进技术等有效资源的利用。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利益微不足道,只有团结一心,在国家政府的统一领导与指挥下,发挥各自的长处,集思广益、多方联合,才能够创造出军民融合新局面。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研究内容
        1.2.2研究方法
        1.2.3研究思路
    1.3创新与不足
    1.4理论基础
2国内外研究综述
    2.1国内研究现状
    2.2国外研究现状
3我国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我国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发展现状
        3.1.1仪器配置及共享现状
        3.1.2仪器利用率和对外服务率现状
    3.2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发展存在问题
        3.2.1军民融合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法律制度的缺失
        3.2.2军民融合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产权界定不清
        3.2.3军民融合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管理制度不明确
        3.2.4市场化和服务意识不足
        3.2.5人员流失严重
    3.3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科技体制条块分割
        3.3.2法规政策存在漏洞
        3.3.3开放共享意识薄弱
        3.3.4评价机制尚有短板
        3.3.5激励引导力度不够
4国内外典型做法和经验借鉴
    4.1国外大型科学仪器共享经验
    4.2国内典型做法和经验借鉴
        4.2.1上海牵翼网
        4.2.2西安科技大市场
        4.2.3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4.3国内外典型做法与经验总结
        4.3.1国外平台经验总结
        4.3.2国内平台经验总结
5四川中科融创公司的案例分析
    5.1四川中科融创公司概况
        5.1.1公司概况
        5.1.2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介绍
    5.2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运营管理现状
        5.2.1平台建设情况
        5.2.2平台服务功能
        5.2.3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运营情况
    5.3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3.1平台市场化意识不足
        5.3.2平台建设的法规政策存在不完善
        5.3.3缺乏自上而下的系统化军工资源共享平台
        5.3.4共享平台评价机制不完善,存在短板
        5.3.5共享平台资源配置不合理
6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平台的改进建议
    6.1创新军工大型科学仪器管理体制,提高市场化服务
    6.2完善军民共享平台建设的制度与法律法规
    6.3加强军工企业与高校以及民用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6.4建立科学、合理的共享平台评价机制
    6.5不断加强平台人才队伍建设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科学论文范文二:马克思科学技术观论域下的人工智能研究

 

本文旨在从哲学的角度对人工智能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合理运用马克思相关学说基础上,明确哲学在人工智能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通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试图寻找建构人工智能的正确途径;通过马克思对科技观的论述,审慎的对待人工智能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人工智能发展的哲学思考,从而促进目前重点的研究并理清今后的发展思路。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人工智能是人类生产实践的产物,是人类在处理复杂社会关系实践中所创造的产物,也是人类科学实验实践的产物,同样还是人类智能物化具体在现实中的表现;人工智能的发展无法脱离科学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本质上来说,人工智能依然是一种科学技术实践,并且作为人类能动的对象性客观现实活动、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活动、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特殊的现实表达而存在。(2)作为一种科学技术形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了相应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且在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作用中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人类智能的延伸、扩展,人工智能提升了人类智慧,增加了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3)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人工智能产生的异化主要表现在对于人类劳动、人类存在方式以及人类主体地位的影响与挑战三个方面,其中对于人类劳动的异化主要体现在社会分工、就业结构以及劳动价值上。
科学论文范文
2018年各省大型科研仪器利用率、对外服务率对比图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2国内研究现状
    1.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研究内容
        1.3.2研究方法
第2章人工智能的理论阐释
    2.1人工智能的内涵
        2.1.1人工智能的界定
        2.1.2人工智能与智能的关系
    2.2人工智能的本质
        2.2.1人工智能的性质
        2.2.2人工智能是一种科学技术
    2.3本章小结
第3章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基本理论
    3.1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形成
        3.1.1马克思科学技术观形成的社会背景
        3.1.2马克思科学技术观形成的理论条件
    3.2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内容
        3.2.1马克思科学技术实践观
        3.2.2马克思科学技术动力观
        3.2.3马克思科学技术异化观
    3.3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理论视域
        3.3.1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理论指向
        3.3.2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实践指向
    3.4本章小结
第4章人工智能对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确证
    4.1人工智能对马克思科学技术实践观的确证
        4.1.1虚拟实践是人类社会实践的新形态
        4.1.2虚拟实践是智能技术进步的结果
        4.1.3虚拟实践的新特征
    4.2人工智能对马克思科学技术动力观的确证
        4.2.1智脑对人类智慧的扩展
        4.2.2智能技术对生产技术的增强
        4.2.3智能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
    4.3人工智能对马克思科学技术异化观的确证
        4.3.1数字劳动对人类劳动的改变
        4.3.2智能技术对人的深度控制
        4.3.3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挑战
    4.4本章小结
第5章以马克思科学技术观引领人工智能的发展
    5.1厘清人工智能的历史逻辑
        5.1.1“人工智能威胁论”的反诘
        5.1.2以包容的人类情怀接纳人工智能
        5.1.3指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愿景
    5.2发挥人工智能的动力功能
        5.2.1增强智能机器的延展实践能力
        5.2.2提高智能化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调节作用
        5.2.3探索人工智能更广阔的应用领域
    5.3规约人工智能的异化倾向
        5.3.1警惕“数字殖民主义”
        5.3.2走出“机器吃人”的陷阱
        5.3.3建构和谐共生的人机关系
    5.4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科学论文范文三:基于科学的创新过程、机会与能力体系:本土企业案例研究

 

研究揭示了构成本土企业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的能力要素,明晰了能力要素间的相互支撑、促进、融通的作用机制,分阶段对企业的“能力要素组合”进行组态分析,探索性识别出七个典型的能力要素组合,发现随外部环境的阶段变化,企业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的演进呈现出明显的三条路径,不同的企业类型与不同的演进路径有一定匹配规律,对应了三种不同模式的引种式创新,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引种式创新的内在机理。对企业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构成、能力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创新能力体系演化规律的探索,为解释和指导企业具体如何构建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本土企业开展基于科学的创新的主要矛盾在于自身科学能力薄弱的情况下还远离世界科学中心和世界新兴产业集群。关于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的演进规律阐释了本土企业在引入、培育、繁殖研究种子中,创新能力体系从科学功能、创新功能到扩散功能不断完善的过程,从微观层面较好解释和指导了企业如何获得和应用远距离的前沿科学知识和缄默知识,也阐释了本土企业将远距离的优质科学资源和近距离的本土优势相结合,充分利用科学的开放性和国际性实现持续的基于科学的创新的过程。引种式创新为本土企业克服基于科学的创新的主要障碍、突破创新瓶颈、解决创新中的主要矛盾提供了理论参考,也为企业利用科学的开放性、国际性,以及科学发现的链式结构而发挥科学研究中的后发优势,避免在科学发现能力等方面的劣势提供启示。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选题依据
        1.1.1研究背景
        1.1.2问题的提出
        1.1.3研究视角和研究边界
        1.1.4研究意义
    1.2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2.1研究对象
        1.2.2研究内容
    1.3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研究方法
        1.3.2技术路线
2概念界定与研究进展
    2.1科学、技术、应用、创新的概念界定
    2.2基于科学的创新的概念界定
    2.3创新过程、机会、能力体系的研究进展
        2.3.1创新过程的相关研究
        2.3.2创新机会的相关研究
        2.3.3创新能力体系的相关研究
    2.4研究支撑理论的文献回顾
        2.4.1创新系统理论的相关研究
        2.4.2后发追赶的相关研究
        2.4.3战略匹配理论的相关研究
        2.4.4科学社会学理论的相关研究
    2.5研究评述
3基于科学的创新过程研究
    3.1研究设计
        3.1.1研究方法和案例选择
        3.1.2数据收集和案例阶段划分
    3.2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
        3.2.1数据分析
        3.2.2案例分析
    3.3探索性单案例研究结论
        3.3.1引种式创新是本土企业开展基于科学的创新的一种主要形式
        3.3.2本土企业开展基于科学的创新的过程模型
    3.4本章小结
4基于科学的创新机会研究
    4.1研究设计
        4.1.1研究方法
        4.1.2案例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
    4.2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
        4.2.1纵向扎根分析
        4.2.2跨案例对比分析
    4.3多案例研究结论
        4.3.1基于科学的创新机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模型
        4.3.2本土企业如何把握基于科学的创新机会
        4.3.3基于科学的创新机会形成和发展的动态演进规律
    4.4本章小结
5基于科学的创新的能力体系研究——双案例扎根分析
    5.1研究设计
        5.1.1研究方法
        5.1.2案例选择和数据收集
        5.1.3案例素描
    5.2数据分析
        5.2.1开放性编码
        5.2.2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5.3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的结构
        5.3.1企业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构成的维度要素
        5.3.2体系中三类能力要素间的作用机制
    5.4本章小结
6基于科学的创新的能力体系研究——维度间组态分析
    6.1研究设计
        6.1.1研究方法
        6.1.2研究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
        6.1.3阶段划分
    6.2变量赋值
        6.2.1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的变量构成及赋值依据
        6.2.2企业基于科学的创新绩效赋值
        6.2.3赋值过程
        6.2.4样本赋值结果
    6.3分阶段的组态分析
        6.3.1阶段一的能力要素组合和要素间作用关系分析
        6.3.2阶段二的能力要素组合和要素间作用关系分析
        6.3.3阶段三的能力要素组合和要素间作用关系分析
    6.4本土企业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演进路径和对应的引种式创新模式
        6.4.1直接引种式创新模式
        6.4.2互嵌型引种式创新模式
        6.4.3会聚型引种式创新模式
    6.5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结论和讨论
        7.1.1主要结论
        7.1.2研究讨论
    7.2创新点
    7.3局限与展望
        7.3.1局限
        7.3.2展望
参考文献

 

科学论文范文四:科学社会学视角下中国科技奖励制度研究

 

爱因斯坦认为科研工作者应该分为三类,一是他们通过科学工作施展自身的特殊才能,这种科研人员对于科学的感情与运动员热爱自己的职业运动相类似;二是一些科研人员把科学视作谋生的工具和手段,只是偶然的机会使其走上了科研的道路;而第三种科研人员数量极少,却是真正为科研现身的工作者,对科学知识做出重大贡献。科技奖励体现了国家对科研工作者的人文关怀,但真正能够为科学知识献身的人却微乎其微。科技奖励为科研成果的有效性提供了一个衡量标准,也使科研人员的个人价值在科研成果得到肯定中实现。奖励的合理性激励创新工作的原动力,中国要想实现科教兴国,就必须从科技奖励规范着手,完善适合我国国庆的科技奖励制度,早日实现创新性国家的目标,完成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中国科技奖励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发展革新,世界各国文化发展水平和政治体制的不尽相同导致了科技体制的差异。而中国科技奖励制度建立时间尚短,且依然有尚未根除的计划经济的痕迹。人才强国,科教兴国的实现,需要从科学社会学视角下审视中国的科技奖励,从横向及纵向借鉴精华。创新更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科研精神之一。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是一种无法阻挡的力量,但科学制度规范运行必不可少,科学的精神特质本身值得被关注。同社会制度一样,科技奖励制度也有其自身运行的规范体系,结构和价值准则。正如迪尔凯姆对自杀的研究让我们了解到社会结构如何与传统文化相悖,对科技奖励规范的社会性探析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其社会意义与科学意义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选题背景
        1.1.2选题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1.2.2国外研究现状
    1.3研究方法
        1.3.1比较分析法
        1.3.2文本分析法
        1.3.3案例分析法
2科技奖励相关概念及理论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科技奖励
        2.1.2科技奖励制度
    2.2科技奖励相关理论
        2.2.1科学发现的优先权
        2.2.2默顿科学规范结构
3中国科技奖励制度的产生及发展
    3.1中国科技奖励制度历史沿革
        3.1.1中国古代科技奖励
        3.1.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技奖励
        3.1.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奖励制度
    3.2中国科技奖励奖项类型及获奖情况
        3.2.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2.2国家自然科学奖
        3.2.3国家技术发明奖
        3.2.4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3.2.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3.2.6中国省(部)级科技奖励
        3.2.7社会力量设立科技奖励
4科技奖励制度对科技的影响
    4.1科技奖励制度对科技成果的影响
        4.1.1合理的科技奖励制度促进科技申报成果增长
        4.1.2合理的科技奖励制度提升科技成果质量
    4.2科技奖励制度对科研人员的影响
        4.2.1激励科学家产出科技成果
        4.2.2引导科学技术发展导向
        4.2.3由“马太效应”滋生的“越轨行为”
        4.2.4一定程度上产生竞争心理
5科学社会学视角下中国科技奖励制度困境
    5.1由科技奖励引发的学术不端案例
        5.1.1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诉弟子侵权
        5.1.2李杨之争中的科学发现优先权冲突
    5.2科学客观性与人的社会性矛盾冲突
    5.3科技奖励制度与科技发展不同步
    5.4科学规范过于理想化
    5.5命名规则的不合理性
6中国科技奖励规范完善路径
    6.1国外科技奖励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6.1.1美国科技奖励制度及特点
        6.1.2印度科技奖励制度及特点
        6.1.3国外科技奖励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6.2重视物质奖励的同时不可忽视精神奖励
    6.3科技奖励评审合理性建设
    6.4“普遍主义”评价范式的运用
    6.5科学行为应在监管之下
    6.6完善青年科研奖励相关制度
7结论
参考文献

 

科学论文范文五:云环境下面向科学工作流安全的关键技术研究

 

为了有效提高云科学工作流系统抵御恶意攻击的能力。依托网络主动防御相关技术理论,研究云环境下的面向科学工作流安全的关键技术。为了提高科学工作流的安全性,从探测扰乱、入侵容忍、异常恢复三个方面入手来切断攻击链,保障科学工作流执行的可靠性和可信性。在此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研究成果及相应的创新点如下:(1)基于攻防博弈模型的云科学工作流调度算法(CLOSURE)为了防范攻击者对云科学工作流执行环境的探测和渗透,提出CLOSURE算法.在该算法中,我们提出在科学工作流执行期间动态地变换防御策略,弱化网络探测效果.对于理性攻击者和科学工作流用户,其目标均是收益最大化,因此可以建模为攻防博弈问题。之后,计算攻防博弈模型中的纳什均衡来获取最优混合策略的概率分布。基于此概率,部署多样化的虚拟机执行科学工作流。此外,提出基于DHEFT的任务—虚拟机映射算法来加速防御策略的切换并提高科学工作流执行效率。实验结果表明,CLOSURE算法能有效提高攻击者探测和渗透云科学工作流执行环境的难度。创新点:CLOSURE算法将云科学工作流的安全问题建模为攻防博弈问题,通过求解纳什均衡来获取最优混合策略概率分布,并通过云平台弹性资源管理机制来动态切换防御策略,降低攻击者收益。(2)基于拟态防御的云科学工作流容侵系统(MCSW)为提高云科学工作流任务的入侵容忍能力,提出MCSW系统。拟态防御的思想包含三个方面:异构性、冗余性和动态性。对于异构性,多样化的虚拟机用于构建鲁棒的系统架构,并利用操作系统间的共同漏洞数量对虚拟机的异构度进行量化。对于冗余性,每一个科学工作流子任务会同时被多个虚拟机执行,以增强科学工作流执行的可靠性。提出滞后裁决机制,在不中断科学工作流执行的条件下检验子任务执行结果,并评估其置信度。对于动态性,周期性地回收和产生新的虚拟机,消除潜伏的威胁,保证科学工作流执行环境的纯净。实验结果表明,MCSW可以有效实现科学工作流任务的入侵容忍。创新点:MCSW系统将拟态防御理论中的动态、异构和冗余思想融入到云科学工作流系统中,有效防止攻击者中断科学工作流或篡改科学工作流执行结果,并利用OpenStack构建了原型系统进行安全性验证。
硕士论文范文
任务执行体数量和攻击成功率的关系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云计算
        1.1.2科学云
        1.1.3云环境下的科学工作流
        1.1.4云科学工作流安全问题
        1.1.5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2研究现状
        1.2.1云科学工作流任务安全研究现状
        1.2.2云科学工作流数据安全研究现状
        1.2.3问题总结
    1.3主要研究内容
    1.4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基于攻防博弈模型的云科学工作流调度方法
    2.1引言
    2.2云科学工作流系统面临的渗透威胁
    2.3CLOSURE方法原理
        2.3.1CLOSURE方法概述
        2.3.2多样化的虚拟机
        2.3.3基于攻防博弈模型的资源提供策略
        2.3.4基于DHEFT的任务—虚拟机映射算法
    2.4实验
        2.4.1实验设置
        2.4.2对比方法
        2.4.3实验结果
    2.5本章小结
第三章基于拟态防御的云科学工作流容侵系统
    3.1引言
    3.2云科学工作流面临的容侵挑战
    3.3MCSW系统
        3.3.1总体概述
        3.3.2任务执行体集群部署方法
        3.3.3滞后裁决机制
        3.3.4动态执行体轮换策略
        3.3.5基于置信度的中间数据备份机制
    3.4实验
        3.4.1基于Matlab的系统安全评估
        3.4.2基于WorkflowSim的系统仿真测试
        3.4.3基于OpenStack的系统实际测试
    3.5本章小结
第四章基于安全策略优化的云科学工作流中间数据保护方法
    4.1引言
    4.2云科学工作流中间数据威胁分析
    4.3中间数据的安全策略
        4.3.1安全策略应用概述
        4.3.2中间数据可用性策略池
        4.3.3中间数据保密性策略池
        4.3.4中间数据完整性策略池
    4.4ACISO方法
        4.4.1SSOA模型
        4.4.2问题转换
        4.4.3启发式求解算法
    4.5仿真
        4.5.1仿真设置
        4.5.2对比算法
        4.5.3仿真结果
    4.6本章小结
第五章基于任务重要性的多策略云科学工作流保护方法
    5.1引言
    5.2科学工作流完成时间分析
    5.3科学工作流中的路径定义
    5.4异常引起的科学工作流延迟效果分析
    5.5MSTI方法
        5.5.1多策略状态保护方法
        5.5.2虚拟机分配算法
        5.5.3MSTI方法的步骤
    5.6实验与分析
        5.6.1实验设置
        5.6.2多策略状态保护方法测试
        5.6.3虚拟机分配算法测试
        5.6.4MSTI方法的资源需求评估
    5.7本章小结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
    6.1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6.2下一步的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论文写作涉及到的论文选题、标题、摘要、提纲、开题报告、答辩等方面,本网为大家提供相关的写作素材,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咨询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