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范文在哪里找?近年来中国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其作为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同时较短兴起时间为其赶超技术先进国家提供契机,因而成为中国致力于2035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重点发展领域。同步创新模式定位于不同创新阶段间产生时间顺序,是一种不同于线性创新模式的创新模式,指产业创新中的不同创新阶段尤其是其高速增长期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平行发展的状态,与其他定位不同的创新模式之间具有交叉性和包容性。同步创新模式最大的优势为节约时间,缩短产业发展周期,对于强调时间为主要竞争优势的产业领域较为适用,因而被许多学者认为适合于部分前沿领域的创新。本文为大家提供了篇关于科技方面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科技论文范文一:政府补助对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影响机制研究——基于企业融资视角
首先,科技型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非常突出,政府补助能够通过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约束,促进企业研发投入。一方面,政府对科技型企业提供的补助主要为与研发活动相关的补助,而且科技型企业的主要活动为研发活动,因此政府补助能够直接增加科技型企业的研发投入,减少企业需要为研发活动筹集的资金。另一方面,政府补助能够向外部投资者传递正向信号,增加企业获得的外源融资。其次,政府补助能够弥补由于研发活动正外部性产生的企业收益损失,激发科技型企业研发热情。再次,科技型企业大多为民营企业,并不像国有企业那样有较为密切的政企关系,不易通过寻租行为获得政府补助,更不会用补助资金进行寻租。最后,中国尚未陷入R&D投资的“加速化陷阱”,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仍然不足,政府的补助力度也有待增加,还未出现补助过多问题。因此,本文提出科技型企业获得政府补助,企业研发投入显著增加以及科技型企业获得政府补助越多,企业研发投入越多这两个假设.本文以2009~2017年深圳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政府补助对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的作用,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科技型企业获得政府补助,企业研发投入显著增加。第二,科技型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越多,企业研发投入越多。本文采用两阶段估计的处理效应模型对假设1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与主回归模型一致,表明主模型的回归结果是稳健的。采用重新定义研发投入(R&D)和政府补助(Subsidy)变量对假设2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与主回归模型一致,表明主模型的回归结果是稳健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问题的提出
1.1.2企业研发投入现状
1.1.3中国社会融资现状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1.2.2实践意义
1.3文献综述
1.3.1政府补助与企业研发投入
1.3.2政府补助与企业融资
1.3.3企业融资与企业研发投入
1.3.4文献评论
1.4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研究内容
1.4.2研究方法
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
2.1.1政府补助
2.1.2融资约束
2.1.3外源融资
2.1.4研发投入
2.2理论基础
2.2.1市场失灵理论
2.2.2融资约束理论
2.2.3信号传递理论
2.3本章小结
第三章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作用
3.1政府补助与企业研发投入关系假设
3.2研究设计
3.2.1研究数据
3.2.2变量及描述性统计
3.2.3相关性分析及多重共线性检验
3.2.4模型设定
3.3实证结果
3.4稳健性检验
3.5本章小结
第四章融资约束的中介机制
4.1数据
4.1.1研究数据
4.1.2变量及描述性统计
4.1.3相关性分析及多重共线性检验
4.2政府补助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
4.2.1假设提出
4.2.2模型设定
4.2.3实证结果
4.2.4稳健性检验
4.3融资约束的中介机制:博弈分析
4.4融资约束的中介机制:实证分析
4.4.1假设提出
4.4.2模型设定
4.4.3实证结果
4.4.4稳健性检验
4.5本章小结
第五章信号传递的深层机制
5.1数据
5.1.1研究数据
5.1.2变量及描述性统计
5.1.3相关性分析及多重共线性检验
5.2政府补助的信号传递作用
5.2.1假设提出
5.2.2模型设定
5.2.3实证结果
5.2.4稳健性检验
5.3信号传递在政府补助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中的中介机制
5.3.1假设提出
5.3.2模型设定
5.3.3实证结果
5.3.4稳健性检验
5.4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融资的刺激作用
5.4.1假设提出
5.4.2模型设定
5.4.3实证结果
5.4.4稳健性检验
5.5本章小结
第六章不同金融发展程度下政府补助的作用机制差异
6.1数据
6.1.1研究数据
6.1.2描述性统计
6.1.3相关性分析及多重共线性检验
6.2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作用差异
6.3融资约束的中介机制差异
6.3.1金融发展较好组融资约束的中介机制
6.3.2金融发展滞后组融资约束的中介机制
6.4信号传递的深层机制差异
6.4.1金融发展较好组信号传递的深层机制
6.4.2金融发展滞后组信号传递的深层机制
6.5本章小结
第七章不同创新环境下政府补助的作用机制差异
7.1数据
7.1.1研究数据
7.1.2描述性统计
7.1.3相关性分析及多重共线性检验
7.2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作用差异
7.3融资约束的中介机制差异
7.3.1创新环境较好组融资约束的中介机制
7.3.2创新环境较差组融资约束的中介机制
7.4信号传递的深层机制差异
7.4.1创新环境较好组信号传递的深层机制
7.4.2创新环境较差组信号传递的深层机制
7.5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科技论文范文二:科技型新创企业的创业联结对企业成长影响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具备天生创新性的科技型新创企业,自然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组成。然而,环境不确定性与资源短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型新创企业的健康成长与持续发展。同时,作为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重要途径,有关创业联结内在微观结构与特征,以及对企业成长内在作用机理缺乏深入的探讨。在创业情境下,创业联结是什么,包括哪些内涵与维度?创业联结影响企业成长的内在过程是什么?在这些内在过程中存在哪些关键过程与效应?这些由管理现象所提炼与抽象出来的理论问题正是本研究的切入点。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半结构化访谈、内容分析法,以及因子分析法等方法,对创业联结的概念内涵与测量维度进行专题研究。在对若干代表性科技型新创企业的管理实践细致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的探索性嵌入式多案例研究方法,对“创业联结一企业成长”的中心论点进行建构性解释,并凝练出创业联结影响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要素与关键效应路径,进而提出相关理论命题并构建出创业联结影响企业成长的综合理论模型。随后,遵循经典“结构一绩效”研究范式,以创业联结作为切入点,以资源编排与创业能力作为双中介的研究思路,考察对企业成长的影响。通过运用大样本实证分析方法,系统地对创业联结各维度向企业成长转化过程进行探讨解析。在此基础上,本章主要对研究结论进行汇总,说明本研究创新点与局限性,并指明未来研究方向。
青海省企业孵化网络图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创业联结相关研究进展
1.2.2资源编排相关研究进展
1.2.3创业能力相关研究进展
1.2.4企业成长相关研究进展
1.2.5研究问题提出
1.3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3.1研究对象界定
1.3.2研究内容简介
1.3.3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2.1理论基础
2.1.1效果推理理论
2.1.2制度理论
2.1.3社会网络理论
2.1.4资源相关理论
2.2概念界定与测量维度
2.2.1创业联结
2.2.2资源编排
2.2.3创业能力
2.2.4企业成长
2.3研究框架
3创业联结的概念解析
3.1概念内涵的理论推导
3.1.1联结主体视角下的创业联结维度
3.1.2联结客体视角下的创业联结维度
3.1.3联结结构视角下的创业联结维度
3.2创业联结的概念构思开发
3.2.1研究方法
3.2.2研究设计
3.2.3访谈资料分析
3.3创业联结的概念构思验证
3.3.1研究方法
3.3.2题项开发与预测试
3.3.3调查样本介绍
3.3.4探索性因子分析
3.3.5验证性因子分析
3.4本章小结
4创业联结影响企业成长内在机理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4.1研究方案
4.1.1研究方法
4.1.2研究设计
4.1.3样本选择
4.1.4研究框架
4.1.5数据收集
4.2案例描述
4.2.1核心样本企业简介
4.2.2辅助样本企业简介
4.3案例内分析
4.3.1中心论点的建构性解释
4.3.2中心论点的逐项复制检验
4.3.3中心论点的差别复制检验
4.3.4中心论点的竞争性解释分析
4.4案例间分析
4.4.1创业联结的边界渗透机制分析
4.4.2资源效应路径的逻辑模型分析
4.4.3能力效应路径的逻辑模型分析
4.4.4嵌入性分析单元逻辑模型分析
4.4.5综合模型的提出与竞争性解释分析
4.5本章小结
5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5.1资源效应路径的关系假设
5.1.1创业联结与资源编排
5.1.2创业联结与企业成长
5.1.3资源编排与企业成长
5.2能力效应路径的关系假设
5.2.1创业联结与创业能力
5.2.2创业能力与企业成长
5.3双效应路径间作用关系假设
5.4待检验研究假设汇总与概念模型
6研究模型的实证检验
6.1问卷设计、变量测度、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6.1.1问卷设计
6.1.2变量测度
6.1.3数据收集
6.1.4样本描述
6.2信度与效度检验
6.2.1信度检验
6.2.2效度检验
6.3研究假设检验
6.3.1资源效应路径关系假设检验
6.3.2能力效应路径关系假设检验
6.3.3双效应路径间关系假设检验
6.4结果讨论
6.4.1创业联结、资源编排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
6.4.2创业联结、创业能力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
6.4.3资源编排与创业能力之间的关系
6.5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研究结论与研究启示
7.1.1研究结论
7.1.2研究启示
7.2主要的研究创新点
7.3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科技论文范文三:前沿科技领域产业创新的同步创新模式构建——以中国石墨烯产业发育的创新模式为例
商业化科学便是其中一种解决方案。在商业化科学中,科学成为从事商业化科学机构的产品,任何机构不分性质区别皆可以购买,包括技术、产品等,因此企业可以购买技术,高校也可以购买技术。商业化科学提出,提出的巴斯德象限将知识分成两个用途一一科学探索和发明建设,认为二者可以在不同市场中寻求不同机会,而这个机会可以通过科学购买实现。科学购买可以提高知识使用效率,让其可以被具有其使用能力的机构适用。认为可以建立专门的学术型公司,以生产科研成果转售予其他机构盈利,实现科学商业化这类第三方企业通过售卖其研发的科学成果,既满足赚取利益的需求,也可以促进知识转化。如果难以实现售卖,企业也可以通过授权的形式提供其他机构在其研究成果上进行深层次科学研究,并且进一步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提供于原企业使用。通过对研究者控制权力的授权打开的科学研究对于后续研究是有益的,同时更利于增加科学线索的多样性。其实无论是何种方式,企业追求的是成果应用和市场化,而高校等进行进一步科学研究追求的是认识提高,二者对同一成果的使用目的并不同,所以无论是售卖还是授权,从事石墨烯生产的企业需严格规定其他机构使用其科研成果的使用用途,只进行科学探索方面的行为,若遇到不测因素或企业出于自身考虑减少后续研究成本,企业规定其涉及技术转化或商业化等研究成果仅提供于原企业使用,或者向其寻求高额赔偿。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研究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3研究方法
1.3.1文献计量学
1.3.2文件分析法
1.3.3案例研究法
1.3.4深度访谈法
1.4技术路线图
1.5研究内容
1.6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文献研究——同步创新模式、产业分类和政策工具
2.1同步创新模式
2.2产业分类
2.3石墨烯产业特征
2.3.1具有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特征
2.3.2具有专业供应商的特征
2.4公共政策工具及其不同层面的分类
2.5本章小结
第3章国内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同步创新模式的表现
3.1石墨烯创新阶段的划分
3.2石墨烯产业发展周期
3.3研究方法
3.3.1时间点的确定
3.3.2文献计量学
3.3.3基于LogletLab4软件的分析
3.4研究结果
3.5分析与讨论
3.5.1初期
3.5.2第一周期
3.5.3第二周期
3.6本章小结:国内石墨烯产业创新进程中的同步创新模式
第4章同步创新模式形成的内部原因
4.1技术范式与技术制度
4.2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处于同步创新模式的原因
4.2.1巴斯德象限
4.2.2石墨烯科学研究经历了从玻尔象限至巴斯德象限的转化
4.2.3专属供应商和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制度重视专利申请
4.3技术应用与市场化阶段处于同步创新模式的原因
4.3.1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制度重视内部研发
4.3.2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和专属供应商产业制度以用户为重要机会来源
4.4基于巴斯德象限讨论如何扩展同步创新模式所适用的创新阶段
4.5本章小结
第5章同步创新模式形成的外部原因
5.1本章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与研究数据
5.1.1此次研究选择的公共政策工具
5.1.2研究方法和研究数据
5.2同步创新模式在国内石墨烯政策中的表现
5.2.1协同促进石墨烯产业创新不同创新阶段的发展
5.2.2以下游应用/市场需求为牵引,促进市场化阶段与其它阶段同步创新
5.2.3以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促进创新不同阶段的同步创新
5.3促进和维护同步创新模式代表性政策工具
5.3.1同步发展石墨烯支撑型和服务型产业生产内容
5.3.2同步发展技术双向扩散
5.3.3设立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等石墨烯应用专项资金
5.3.4推广石墨烯示范应用工作
5.3.5成立创新中心等技术转化或孵化平台
5.3.6举办博览会等大型交流平台
5.4案例
5.4.1案例一:上海市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
5.4.2案例二:展销会为生产方企业带来的同步创新
5.5公共创新工具特征和对同步创新模式的影响
5.5.1重视需求面和环境面政策工具的构建
5.5.2影响一:缩短生产方和应用方进入市场时间差
5.5.3影响二:延长生产方和应用方在市场中的参与时间
5.6用户参与创新模式的构建
5.7基于用户创新理论讨论如何扩展同步创新模式所适用的创新阶段
5.8本章小结
第6章同步创新模式形成条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建议
6.1同步创新模式形成所需条件
6.1.1基础条件
6.1.2基于内部原因总结的技术条件
6.1.3基于外部原因总结的管理支撑条件
6.1.4条件总结
6.2同步创新模式在国内石墨烯产业创新中所涉及的问题
6.2.1产业发展早期退出市场的企业数量逐年剧增
6.2.2用户参与创新在解决阻碍产业化发展问题上作用有限
6.2.3同步创新模式忽视了终端产品生产商参与的市场化阶段
6.3关于未来石墨烯产业创新推行同步创新模式的建议
6.3.1重视市场规划和创新质量,建议公共管理主体细化风险承担标准
6.3.2重视用户,建议公共管理主体以用户为出发点制定公共政策工具
6.3.3降低同步创新模式的风险性,建议公共管理主体可推行尝试性管理方式
6.3.4权衡巴斯德象限两个维度,建议公共管理主体扩展科研成果转化方式
6.4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科技论文范文四:中国科技成果产业化要素耦合作用机理及对策研究
本文在深入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内涵基础上,综合运用要素耦合、系统动力学和知识管理等理论方法,实证研究了科技成果产业化要素耦合对绩效产出的作用关系。现将主要结论归纳如下。创新已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纽带,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效应。主体、知识、管理、环境是影响科技成果产业化成效的4个主要因子,资源异质性、功能互补性是促成科技成果产业化要素耦合的前置条件,要素耦合实现了主体间的协作关系和资源的整合共享,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系统结构、运行机制及合作模式的形成,从而使创新主体具备一种难以模仿和交易的特殊资源、关系与能力,并形成长期的竞争优势,能够有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从一定意义上讲,要素耦合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础条件,不仅通过作用于系统转化进而影响绩效产出,而且直接影响绩效产出;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基于要素耦合机理的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通过主体耦合、知识耦合、管理耦合和环境耦合,以及要素间的互补、兼容和相互作用,影响系统转化和绩效产出。经济学上通常使用成本和效率来衡量资源配置成效,在管理学中可采用要素耦合性进行测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研究背景
1.1.2问题提出
1.2研究意义
1.3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研究目的
1.3.2研究内容
1.4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研究方法
1.4.2研究创新点
1.4.3技术路线
第2章文献综述
2.1科技成果产业化内涵
2.1.1科技成果的概念与特点
2.1.2科技成果产业化内涵
2.2科技成果产业化要素耦合
2.2.1要素耦合的概念界定
2.2.2科技成果产业化要素
2.3科技成果产业化系统转化
2.3.1科技成果产业化系统
2.3.2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
2.3.3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
2.4科技成果产业化绩效产出
2.4.1科技成果产业化任务绩效
2.4.2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绩效
2.5文献评述
第3章基础理论、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
3.1基础理论
3.1.1技术创新理论
3.1.2要素耦合理论
3.1.3系统动力学理论
3.1.4知识管理理论
3.2理论模型构建
3.3研究假设
3.3.1主体耦合与系统转化
3.3.2知识耦合与系统转化
3.3.3管理耦合与系统转化
3.3.4环境耦合与系统转化
3.3.5系统转化与绩效产出
3.3.6要素耦合与绩效产出
3.4本章小结
第4章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4.1研究方法
4.1.1研究方法和过程
4.1.2实证研究面临的主要难点
4.2量表设计
4.2.1控制变量
4.2.2要素耦合量表设计
4.2.3系统转化量表设计
4.2.4绩效产出量表设计
4.3预测试
4.3.1问卷预测试
4.3.2实证研究的测评模型构建
4.4正式调研
4.4.1样本介绍
4.4.2描述性统计
4.5本章小结
第5章实证分析和假设检验
5.1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5.1.1信度检验
5.1.2效度检验
5.1.3样本正态性检验
5.2模型拟合及检验
5.2.1变量因子结构
5.2.2模型拟合
5.2.3模型拟合检验
5.3本章小结
第6章结果讨论
6.1假设检验结果
6.2因子作用分析结果
6.3实证结果讨论
6.3.1要素耦合对系统转化的影响讨论
6.3.2系统转化对绩效产出的影响讨论
6.3.3要素耦合对绩效产出的影响讨论
6.4本章小结
第7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研究结论
7.2理论贡献
7.3政策建议和启示
7.4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科技论文范文五:区域企业孵化网络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双创”事业如火如荼地开展,企业孵化网络这一特殊的区域创新组织形式得到迅速发展,并在区域的创新经济中日趋显示出重要的作用。但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目前短缺的科技资源却因不能得到合理配置而存在巨大的浪费现象,区域间科技资源配置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创新经济大背景下如何更加有效地构建区域企业孵化网络,找到科技资源配置的高效路径以更好地驱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孵化事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基于此,本文在社会网络理论、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的指导下建立区域企业孵化网络科技资源配置模型和与之匹配的效率评价模型,并综合运用MaxDEA、Ucinet、fsQCA、Python等工具软件完成指标数据的收集和模型结果的运算,寻找到区域整体网络实现高效资源配置的有效路径。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整体网络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促进区域创业孵化产业长远发展。首先,只有建立在高效资源配置基础上的企业孵化网络建设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效率评价在区域企业资源配置研究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一味地追求投入增加只会加剧创业科技资源的紧缺状况,从而阻碍创业孵化的进程。第5章的投入要素影子价格分析显示,我国整体上孵化器建设严重过剩,因此区域不应继续盲目进行孵化器建设,区域应结合当地科技产业发展需求与其科技资源禀赋来开展孵化器的建设活动,重视孵化器建设的质量而非数量,优化创业科技资源的配置,才可实现创新可持续发展。
吉林省企业孵化网络图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研究内容
1.2.2研究方法
1.3主要工作和创新
1.3.1主要工作
1.3.2论文创新点
1.4研究思路
1.5本章小结
第2章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企业孵化网络研究
2.1.2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2.1.3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影响研究
2.1.4文献述评
2.2相关理论基础
2.2.1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2.2.2社会网络理论
2.2.3资源依赖理论
2.3本章小结
第3章区域企业孵化网络科技资源配置的理论分析
3.1区域企业孵化网络内涵界定
3.1.1区域企业孵化网络概念
3.1.2区域企业孵化网络边界
3.1.3区域企业孵化网络特征
3.2区域企业孵化网络构成分析
3.2.1区域企业孵化网络结点分析
3.2.2区域企业孵化网络关系分析
3.3区域企业孵化网络科技资源配置模型构建
3.3.1区域企业孵化网络科技资源配置原则
3.3.2区域企业孵化网络科技资源配置目标
3.3.3区域企业孵化网络科技资源配置模型
3.4本章小结
第4章区域企业孵化网络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4.1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1.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4.2.1二阶段链式网络SBM模型
4.2.2Malmquist指数模型
4.3数据特征及指标相关性分析
4.3.1数据特征分析
4.3.2指标相关性分析
4.4本章小结
第5章区域企业孵化网络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5.1区域企业孵化网络科技资源配置现状
5.2效率评价结果分析
5.2.1评价结果及系统有效性检验
5.2.2横向效率评价结果分析
5.2.3分阶段效率评价结果分析
5.2.4纵向效率评价结果分析
5.3非有效区域指标冗余度分析
5.3.1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分析
5.3.2影子价格分析
5.4Malmquist指数分析
5.4.1资源获取阶段Malmquist指数分析
5.4.2成果转化阶段Malmquist指数分析
5.4.3整体Malmquist指数分析
5.5本章小结
第6章区域企业孵化网络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及提升路径分析
6.1效率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
6.1.1影响因素维度分析
6.1.2区域特征因素影响作用机理分析
6.1.3网络结构因素影响作用机理分析
6.2QCA方法及指标计算
6.2.1QCA方法适用性分析
6.2.2指标计算及数据收集
6.3效率提升路径结果分析
6.3.1必要性检验
6.3.2真值表分析
6.3.3科技资源高效配置路径分析
6.4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6.5本章小结
第7章结论与展望
7.1主要结论
7.2政策建议
7.3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附录1各省域企业孵化网络图
附录2DEA测算结果表
参考文献
论文写作涉及到的论文选题、标题、摘要、提纲、开题报告、答辩等方面,本网为大家提供相关的写作素材,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