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范文在哪里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军事变革的深度调整,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界限与壁垒越来越模糊,相互扩散与双向转移已成常态。与此同时,武器装备与武器系统的科技元素与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概念及系统构成与合成越来越精细复杂,倒逼世界各国将军民科技融合作为发展重点,以实现投入与产出的效益最大化。在科技实力决定国防实力的当今世界,协调推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以“一种资源投入、两种效益产出”的“兼容型”发展模式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尤其是军民科技融合发展,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不约而同的现实选择,目的就在于借此优化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武器装备研制与升级发展,巩固和提升综合国力。西方发达国家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深度、广度,以及实践经验与实践成果都远在我们之上,这是它们更早实现现代科技转型的结果。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美国、欧盟、俄罗斯、以色列、日本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基本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与模式,不但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成果,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影响与改变了当今世界格局发展与实力对比之下的动态平衡。本文为大家提供了篇关于科技方面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科技论文范文一:C中心军民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最新一版《党章》,已经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纳入了新时代强固战略体系,既凸显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也为C中心开展军民科技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基于此,本文通过国内外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对比,结合国家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现状尤其是空气动力学领域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的现状,对C中心在军民科技融合发展方面如何进行方案与战略选择,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C中心作为“国家气动中心”,着眼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武器装备研制发展的现实需要,紧盯“世界一流”目标,加速推进自主创新发展,完成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局部领跑的巨大转变,目前已经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与知名度的国家级空气动力试验与研究中心,完全有条件有基础有责任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扛起责任,主动作为,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尤其是军民科技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为全国科研单位作出示范性效应。(2)C中心所从事的空气动力试验与研究,天然具有“军民共用、军民两栖”的属性。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壮大过程中,C中心在军民融合领域尤其是军民科技融合深度发展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国家利好政策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必将更加有力地推动国民经济建设与国防武器装备建设发展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当前,美国对我国高科技领域采取围堵封锁的政策,C中心作为“空气动力国家队”,必须要敢于担当、迎难而上,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与科技攻关,义不容辞。(3)C中心作为具有典型意义上的军民科技深度融合的单位,肩负着为绵阳科技城、四川省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乃至全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探出一条可行性模式的重任。从目前来看,C中心虽然还面临着军民科技成果二次开发转化难、高端人才引进难以及体制机制的制约影响,但还是在共建共享、开放共享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军民科技融合深度发展的道路,已成为绵阳科技城亮丽的名片,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家气动中心”,打造了一支“空气动力学国家队”。
关于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1.3研究目的
1.2研究内容及结构
1.2.1研究内容
1.2.2论文结构
1.3研究方法
1.4研究特色
2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战略理论概述
2.2军民融合概述
2.2.1国外军民融合总体情况
2.2.2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简要历程
2.3军民科技融合概述
2.4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
3国内外军民科技融合现状及问题分析
3.1军民科技融合现状
3.1.1国外军民科技融合现状
3.1.2国内军民科技融合研究现状
3.1.3国内开展军民科技融合面临的主要矛盾
3.2国内外空气动力领域军民科技融合总体情况
3.2.1国外空气动力领域军民科技融合现状及发展趋势
3.2.2国内空气动力领域军民科技融合现状及发展趋势
4C中心开展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现状
4.1C中心简要概况
4.2C中心开展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的主要工作
4.3C中心开展军民科技融合的代表性项目
4.4C中心开展军民科技融合面临的问题分析
5C中心开展军民科技融合环境分析
5.1外部环境分析
5.1.1宏观外部环境
5.1.2微观外部环境
5.2内部环境分析
5.2.1优势分析
5.2.2劣势分析
6C中心开展军民科技融合的战略选择
6.1C中心开展军民科技融合的战略分析与战略选择
6.1.1SO战略——内部优势与外部机会相匹配
6.1.2ST战略——内部优势与外部威胁相匹配
6.1.3WO战略——内部劣势与外部机会相匹配
6.1.4WT战略——内部劣势与外部威胁相匹配
6.2战略选择
6.2.1基本竞争战略
6.2.2技术创新战略
6.2.3人力资源战略
6.2.4机制调整战略
7C中心开展军民科技融合发展战略实施建议
7.1C中心开展军民科技融合的发展目标
7.1.1构建空气动力学学科发展体系
7.1.2提升风洞试验质量效益
7.1.3增强核心竞争力
7.1.4寻求军民科技融合新突破
7.2C中心军民科技融合发展战略阶段
7.2.1第一阶段:全速冲刺
7.2.2第二阶段:全面建成
7.2.3第三阶段:全域引领
7.3C中心开展军民科技融合战略的实施与保障措施
7.3.1推进空气战略资源面向全社会开放共享
7.3.2加强前沿基础科学问题协同攻关
7.3.3促进战略高技术和新兴产业的空气动力学创新发展
7.3.4探索建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制度机制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科技论文范文二:金融与科技的交互作用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研究——基于面板门限回归模型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下降,探索如何在适应经济发展现状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严峻问题。特别是随着金融科技逐渐成为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文以我国30个省市2007-2017年相关面板数据为基础研究我国金融发展与科技进步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一方面从产业结构、金融发展和科技三部分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出发,概括总结了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和金融与科技发展的不足之处,其中关于金融方面又分成了三个维度:金融经济资源、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覆盖面、金融存贷款及社会融资能力做出进一步解释说明;另一方面对金融与科技交互程度进行测度,构建出金融与科技指数综合发展指数的基本框架,对各个指标进行加权处理,得到各省市金融与科技综合发展指数;最后以30个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探讨了不同科技门限下金融科技互动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得出如下结论:(1)产业结构发展方面,就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来说,东、中、西及东北地区整体上都能够朝着合理化方向迈进,四个地区内部比较来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仍然较低;就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来说,产业结构整体上都朝着高度化方向转型升级。金融发展方面,各省市金融发展的经济资源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不同地区金融机构数量和金融服务的覆盖面都存在不均衡的态势。科技发展方面,科技投入的占比逐年增加,但R&D内部构成不合理;科技产出方面,专利申请授权数量占受理数量的比重不高,近年来科技方面论文发表速度也有所放缓。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研究
1.2.2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1.2.3科技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1.2.4科技、金融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1.2.5文献述评
1.3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1.3.1研究思路和框架
1.3.2研究方法
1.4创新与不足之处
2相关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
2.1.1产业结构升级
2.1.2金融科技交互作用
2.2科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
2.3金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路径
2.4金融科技交互作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
2.5本章小结
3金融、科技与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分析
3.1产业结构升级现状
3.2金融发展现状
3.2.1金融经济资源
3.2.2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覆盖面
3.2.3金融存贷款及社会融资能力
3.3科技发展现状
3.4本章小结
4金融与科技相互作用的统计测度研究
4.1指标选取与测算
4.2计算结果
4.3本章小结
5金融与科技交互作用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5.1面板门限回归模型
5.2变量选择及模型构建
5.3单位根检验
5.4协整分析
5.5不同科技门限变量下的实证结果分析
5.6本章小结
6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6.1研究结论
6.2政策建议
附录A
参考文献
科技论文范文三:科技创新对我国工业循环经济的影响
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改变我们的生活,并给我们丰富的物质成果。但是,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同时显现。幸好,人是万物之首,有着无法估量的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决心,能够及时反省自己,调整自己,改变自己。工业循环经济是这方面的一个杰作,它为人类解决目前的问题提供了一扇窗。科学创新是这扇窗里吹进的一股清新的风。当然,这需要国家、科技工作者与全人类一起努力,开拓这条光明之路。我们也期待科学技术的再次腾飞,给我们美好的未来带来无穷的希望。
科技论文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1.1.2选题意义
1.2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2国内研究现状
1.3研究方法
1.4研究内容
第2章工业循环经济相关概念界定
2.1循环经济内涵
2.1.1循环经济的源起
2.1.2循环经济的内涵
2.1.3循环经济的“6R”原则
2.1.4循环经济与线性经济的区别
2.1.5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2.1.6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2.2工业循环经济概述
2.2.1工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2.2.2工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2.2.3工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
2.2.4工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第3章科技创新与工业循环经济
3.1科技创新的含义及类型
3.2科技创新在工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3.2.1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
3.2.2科技创新是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
3.2.3科技创新是提高工业资源利用率的主要途径
3.2.4科技创新是工业循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3.2.5科技创新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助力工业循环经济
3.2.6科技创新改良工业生态环境
3.2.7科技创新引领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第4章发达国家科技创新推动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实践探索
4.1发达国家科技创新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探索
4.1.1德国科技创新建设工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成效
4.1.2日本科技创新实现工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成效
4.2发达国家工业循环经济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第5章科技创新促进我国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5.1科技创新促进我国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5.1.1科技创新促进我国工业开采绿色化
5.1.2科技创新改进我国工业资源综合利用
5.1.3科技创新促进我国工业企业产业链延伸循环化
5.1.4“互联网+循环利用”科技网络平台助力工业循环经济
5.2科技创新促进我国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
5.3促进我国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策略
5.3.1构建完善的科研体系
5.3.2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5.3.3建立工业循环经济科学运行机制
5.3.4加强绿色技术立法和执行
5.3.5加强工业循环经济的科学技术合作
5.3.6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重点技术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科技论文范文四: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影响
通过综合性地,对比社会网络不同层面结构特征与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有以下几点收获:第一,社会网络对不同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绩效影响不一样。本研究中的社会网络个体结构特征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有显著影响,与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则无显著相关性。第二,转化主体的网络中心性并非越高越好。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而言,与其他转化主体建立联系扩大合作范围有助于获取更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但当转化主体的合作范围扩大到一定程度后,随着合作范围的扩大,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反而有所下降。同样,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其他转化主体的距离越近,反而会因信息冗余、价值外溢等原因阻碍科技成果的转化[31]。第三,社会网络个体结构特征对转化主体科技成果转化成本的影响强于对转化收益的影响。社会网络个体结构特征中,度数中心度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影响最为显著。扩大社会关系建立范围可以提高主体的度数中心度,为转化主体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但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也需要投入大量成本[30]。因此,高校和科研机构社会网络中心性的提高虽然有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的增加,但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转化成本。第四,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总体绩效而言,网络中主体地位不平等,各个主体间的距离越远,越不利于总体转化绩效的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主体间连接越紧密,越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总体绩效的提升。网络中的桥洞结构会增加主体间的不平等性,少数主体可以利用桥洞结构获取更多权利,不利于平等竞争。各个转化主体之间距离越远,没有便捷的沟通渠道,不利于交流合作。相反,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间建立的较为丰富的联系,则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提高。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3文献综述
1.3.1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研究
1.3.2社会网络相关研究
1.4研究内容与方法
1.5研究框架
第二章理论基础
2.1社会资本理论
2.2社会网络理论
2.2.1网络结构
2.2.2网络结构特征
2.3创新扩散理论
第三章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
3.1指标选取
3.2权重确定与评估结果
第四章仿真设计
4.1仿真变量及参数
4.2仿真流程
第五章统计分析
5.1社会网络个体特征分析
5.1.1描述性分析
5.1.2相关性分析
5.1.3回归分析
5.2社会网络整体结构特征分析
5.2.1描述性分析
5.2.2相关性分析
5.2.3回归分析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6.1结论与启示
6.2建议
6.3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科技论文范文五:东北老工业基地J市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路径探究
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时期,而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的建设和经济增长快速转型更是国家处在这个转型阶段的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是整个国家的十大重点项目建设之一,据此,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其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笔者通过深入研究,得出以下几点重要结论:首先从“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具体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和廓清,明确了研究对象;然后,以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理论为依据,分析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国内外现状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目前的发展现状和遇到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转型升级缓慢、资源性城市主导产业衰退、人才流失、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缓慢等共性等问题。再次,通过对遇到国内外对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进而探讨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方向,从而提出需要健全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和引进机制,努力推动科技创新产业链的完善和科技创新产业的层次提升,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平台,以及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核心概念辨识与界定
1.3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研究框架与方法
1.5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理论阐释
2.1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规律分析
2.2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双层面影响
2.3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影响要素
第3章科技创新推动我国产业发展及J市发展现状分析
3.1科技创新推动我国产业发展的现实状况
3.2J市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存在问题
3.3J市科技创新推动力不足的原因
第4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国内外政策分析及借鉴
4.1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国内政策分析及借鉴
4.2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国外政策分析及借鉴
第5章新时期科技创新推动J市产业发展的路径探讨
5.1J市与典型城市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5.2科技创新推动J市产业发展的路径及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写作涉及到的论文选题、标题、摘要、提纲、开题报告、答辩等方面,本网为大家提供相关的写作素材,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