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论文哪里有?本研究深入剖析了旅游者、居民和经营者的价值取向冲突,从表面上看,主要集中在预包装食品、网红美食、外部风格、手艺传承几个方面,深层原因是对现代性的不同理解与对地方饮食的了解程度大相径庭。
第1章 绪论
1.3 研究创新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以实证研究阐明地方饮食原真性的重塑机制和演化机理,弥补以往研究不易触及的理论问题,从利益相关者对饮食原真性的感知差异入手,阐释差异背后的价值取向冲突,厘清地方饮食原真性的发生机制,有助于完善饮食原真性理论的研究框架。(2)综合运用定性研究方法探索地方饮食原真性这一研究领域,其中隐喻抽取法是饮食原真性研究中较有特色的研究方法。传统定量研究长于对变量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而定性研究则更适合诠释发生机制,纵深时间向度,拓展既有本学科的方法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
本研究的研究目标是探究旅游活动的助推作用下,不同利益相关者(经营者、本地居民、外地旅游者)如何看待饮食的原真性,其差异性如何,以及旅游目的地的饮食原真性的形成机制。
相应地,本文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是: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地方饮食原真性具有怎样的差异?在旅游作用下,地方饮食原真性是怎样发生重塑的?
本研究技术路线详见图2。
第5章 不同话语利益博弈下地方饮食的原真性变迁和重塑
5.1 民族混居推进地方饮食融合:客观源头
客观主义方法是原真性研究最初的基础(Rickly,2022),同样地,本研究也从延吉市朝鲜族饮食的源头入手研究,试图从客观原真性的视角对地方饮食进行解读。饮食不仅在物质层面上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也由于历史发展、文化习俗等因素产生了不同的地方性食物和饮食口味,构成了差异显著的地方性饮食文化。地方饮食产生于地方实践,并植根于地方的特殊性(杨亮 等,2022),是地方的重要文化符号和本地人的主要情感载体(何金廖 等,2022)。关于延边地区的朝鲜族历史,地方志中这样记载:
“17世纪前,延边曾有少量的满族人居住。乾嘉时期,山东、河北等地汉民迁居延边,咸丰十年后,大批朝鲜灾民冒禁,使这一地区人口逐渐增多。18世纪中叶后,关内汉族流民及朝鲜垦民大量迁入延边。” (L1:254)
变迁是人类社会文化前行的常态,在人口流动、迁徙和交流过程中,地方身份和饮食文化被保留并体现在食物加工和饮食习俗中,成为移民群体构建地方身份的文化选择(赵莹 等,2019)。朝鲜移民的迁入给延边地区的人口构成带来了急剧的机械变动。大杂居小聚居造成了延吉这一地区的独特性,使得融合成为了地方饮食原真性重塑过程的起点。在这一阶段,朝鲜族饮食原本的客观原真性开始发生形变,甚至于许多原产地并非延吉地区的饮食也因为朝鲜族风味的介入而成为了延吉独具特色的食品,包括延边冷面、延边温面、延边牛肉汤、延边朝鲜族烧烤、延边米肠、明太鱼等,搭配延边地区独特的食材如野苏子等,在地方文献中都有详细记载。
5.2 饮食匠人刻意营造民族饮食品牌:建构形象
虽然同样是以客体为导向的方法,但建构原真性能够捕捉原真性的社会建构性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各民族地区迎来了跨越式大发展。地方志中关于旅游事业的记载始于1985年。“延边旅游事业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以后,国内外旅游客人到延边地区旅游、观光、考察逐年增多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L1:513)在融合风味的饮食形成阶段之后,经营者会注重朝鲜族风情的营造,即社会建构的原真性,力求在视觉感知上凸显地方特色,从宏观布局到微观细节,具有地方特色的凝视物被建构。在旅游发展的脉络下,表现较为突出的方面包括:语言景观、饮食环境、故事叙述。
5.2.1 塑造语言景观描绘民族风
地方饮食具有物质性,需要具体的物质空间进行承载。语言景观是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实践的指示物(Shohamy,2005),同时,也是公共空间建构的重要部分(Ben-rafael et al.,2006)。最初对地方饮食空间进行建构的是经营者。经营者在设计饮食空间的时候,会融入自己对生活世界的解读和自我身份的定义,将餐厅构建成为反映现实世界和自我身份的地方。朝鲜族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延吉市与汉族地区不同,店家的招牌都会呈现双语的图景。除了普遍使用双语的招牌,朝鲜族也会在店名上混合使用两种语言。如“要玛西大串城”是一家朝鲜族风味羊肉串店,其中的“要玛西大”就是朝语,可以解释为“哟!好吃”。“七星布车”主营韩国料理,其中的“布车”二字意为“小吃、酒吧”。另外很大一部分朝鲜族人笃信基督教,其信仰在店名上也可见一斑。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2 启示
延吉市的旅游发展只有不到40年的历史,成为网红美食城市仅是近两年的事情。随着地方饮食生产实践的不断深入,理念在发生改变,我们应该逐步意识到地方饮食要适应城市不断进步的需要,考虑到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因此,地方饮食原真性的重塑应以旅游浪潮为契机,从多维主体的视角入手。
6.2.1 整合资源有效利用生产资料
相比在韩国吃到的食物而言,朝鲜族饮食更被旅游者接纳,是因为其在传入中国以后有着长达两个世纪的本土化过程,过程中融合了国人口味、参考了国人喜好,并加入了更具吸引力的要素。本研究认为,比起单一的旅游饮食产品,朝鲜族饮食更具有原真性体验优势。例如,一些地方饮食本身是具有原真性的,但旅游者在经历了大量泛化的产品后便感知不到真实,而将其认定为“舞台化”严重。与之不同的是朝鲜族饮食通过饮食、密闭空间、特色装潢等情景元素,在全方位沉浸式体验中更能感受到其真实,并未产生“舞台质疑”,这是有别于其他地方饮食的独特特色。因此,应将语言景观、用餐环境、故事叙述等要素整合,情景交融,从而凸显地方饮食整体的原真性与体验感。
6.2.2 立足需求把握感知度差异
对于每一家经营朝鲜族饮食的餐厅来说,位置因素、宣传因素等造成本地顾客和外来顾客占比各不相同,有些旅游者多达80%,有些则几乎全是本地居民。甚至同一家店在不同时期不同顾客的上座率也有较大差异。本地居民与外来旅游者之所以产生不同饮食原真性感知,究其因,正如大卫·西蒙(David Seamon)的地方芭蕾理论所言,人和地方互动经历的过程会刺激人对地方的熟悉和适应,进而赋予地方意义,产生人对地方的情感和依附(刘彬,2020)。本地居民眼中的与时俱进却是旅游者眼中的商业化?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因此,如何在改良过程中兼顾不同群体的体验,是经营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