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大别山区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时空耦合规律与影响机理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
  • 日期:2024-09-11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旅游管理论文哪里有?本文探究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时空耦合规律和影响机理,有利于探讨大别山区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综合发展之间关系,探究其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以及影响机制,引导大别山区全面振兴。

第一章 绪论

1.1.2 理论背景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研究议题的重要构成。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成为各领域研究的热点,乡村研究议题的内容主要有:乡村发展类型与发展模式、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与影响因素、乡村发展的水平评价与动力机制、两者关系研究等。赖庆标[2]对乡村发展类型和乡村发展进行分类总结,用以指导乡村发展实践。李进涛[3]以天津市静海区为例将其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乡村振兴方式,便于应对不同地域发展。何启丹[4]基于乡村振兴探究华中地区乡村发展模式,探讨乡村发展潜力与影响机制。尹君锋[5]探究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在空间上特征与影响因素,用以提升两者发展水平。林菁[6]从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提出乡村振兴发展路径。雷珍珍[7]指出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并基于陇南旅游成效提出振兴发展模式。伏恬舒以村为尺度,探讨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发现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着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和衔接性。薛丹[8]基于定量方法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影响乡村振兴潜力的影响因子进行测度,发现经济、文化、社会是主要影响因素。由此可见乡村旅游正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研究的焦点问题。

旅游管理论文怎么写

第三章 大别山区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时空耦合规律

3.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3.1.1 研究区域

区位条件:大别山位于安徽、河南、湖北三省交界处,共有61个区县,处于武汉、郑州、合肥、南昌等省会之间,区位交通便利,区位条件较为优越[19]。但受地形地貌等地理条件的制约,内部网络结构不够完善,交通运输条件不足限制老区发展。

历史文化:大别山区是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点34处,展现红色文化重要的价值。同时大别山区更是融合了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根亲文化等,丰富的乡村地域文化,铸就其成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山区。

自然环境:大别山区是长江和淮河分水岭,生态资源环境本底较好,生态地位显著,并且其是典型的山地区域,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85,9%,适宜居住、游憩。但由于资源开发强度较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社会发展:大别山区2020年地区总产值为5576.5亿元,经济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但受制于地形的影响,大别山区经济发展对比中部地区,依旧处于落后地位。并且曾有22个县地处集中连片地区,发展水平不足,当前时期正处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重要节点,大别山区作为连接三省不同地域的特殊地域,发挥大别山区区域优势,有利于改善老区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

第五章 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实现路径

5.1 激发乡村活力,改善人居环境

乡村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依据复杂适应性理论应驱动乡村资源全面整合和激发乡村活力,打破乡村产业发展界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随着乡村旅游开始追求高质量、多元化,乡村旅游单一、创意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突出,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阻碍。想要激发乡村活力,就需要考虑整合乡村的人口资源、产业资源、生态资源、基础设施和公服设施、历史文化等资源。首先,需要推动历史文化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掘、挖掘和利用大别山区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禅宗文化、根亲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并把它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进行开发和利用,将文化、历史故事传承下去,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大别山区及大别山区的历史文化,更能够体现乡村农民的集体主义精神。其次,大别山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禀赋良好、森林覆盖率高,想要有效地整合和整合与红色文化有关的资源,发掘其内在潜能,促进其发展,就需要发展相关产业,创建红色产业品牌效益,发展抓住大别山区物质资源促进自然生态景观与大别山革命老区独有的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相融合,提升了当地的旅游层次,打造出了“文化”+“生态”+“红色”+“绿色”特色精品旅游线路,一方面促进当地的生态宜居,另一方面其又可以增加一定的就业岗位,让本地居民参与其中,吸引青年人口回流,增加乡村的活力,让本地的农民在创业致富发家后,更好服务于乡村。第三,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既方便游客又服务于当地居民,提升居民生活环境。最后,在进行发展旅游时,必须从保护生态的角度出发激发村民对于红色珍贵资源的保护与热爱,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保护生态环境,对于乡村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想要对革命老区的林、田、路,优化农村人居环境进行彻底整治,就必须将生态保护作为重要理念,才能创造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使“红色文化”与“绿色环境”相得益彰,形成互利共生,使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绿色环境焕发出新的活力,使老区与绿色环境融为一体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

5.2 平衡财政收支,完善基础设施

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应依靠其他产业的带动及各级政府进行积极的方向引导和资源协调的政策扶持。首先,应当积极引导红色、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大对于乡村旅游的投资建设,由政府牵头进行一定政策优惠以引入外部资金对于红色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管理,丰富景区项目设置,提高游客满意度。其次,加大对建设相关人才队伍和乡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改革人才引进政策,尤其是旅游所需人才加大补贴力度,增添旅游业新活力;乡村的工作不仅需要政府、乡镇参与,同时也应吸引村民参与其中,设计共建共享的政策投资项目,提升村民收益;对于重点扶持领域应当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审批环节,提高效率。地区整体效率上升,经济水平提升,财政收入有所增加,从而对乡村整体环境进行改善。受制于地形的影响,大别山区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较为不足,乡村环境的真正改善要靠旅游对乡村振兴推动作用。从顶层设计出发,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保障农民的权益和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因此,近年来,在乡村旅游的影响下,地区大力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使得游客可以走近乡村也愿意走进乡村,乡村活力得以展现,路灯、道路、卫生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极大的改观,大别山区新县、团风、叶集等脱贫攻坚工作效果显著,乡村环境得到改善,未来应当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吸引更多游客参与,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2 创新点

探究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时空耦合规律和影响机理,有利于探讨大别山区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综合发展之间关系,探究其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以及影响机制,引导大别山区全面振兴,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

第一,文章摒弃以往的以行政划分的边界,而以地域特色为研究视角,探讨同一地域特色类型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有助于为其他地域类型提供理论参考。

第二,本文采用AMOS软件对乡村内部各影响因子进行探索,进一步探析各影响因素中具体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对其内部影响关系、作用机理及各内部要素之间影响关系探讨。第三,本文研究多个地区不同时间断面,更好体现动态性与连续性。对于乡村整体认知更佳清晰、乡村发展更为合理。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