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大众旅游背景下,为了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实现疫情时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鄂托克前旗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刻不容缓。后续将不断完善相关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结合鄂托克前旗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积淀,进一步提出更具有建设性和实际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和保障措施。
第1章 绪论
1.5.3 创新之处
本文创新贡献可能存在以下两点:一是已有文献对我国民族地区的县域旅游研究更多集中在民族文化旅游领域,缺乏旅游产业优化升级的融合路径研究,本文以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作为案例进行研究,探究鄂托克前旗旅游产业优化升级路径,为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融合视角。
二是不同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优化升级研究需要进行差异化分析,本文在对鄂托克前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针对性地提出了鄂托克前旗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路径,这为鄂托克前旗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第3章 鄂托克前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鄂托克前旗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条件
鄂托克前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南部,地处蒙、陕、宁三省区交界,总面积1.218万平方千米,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旗内丰富的旅游资源种类与较高的旅游资源品质使鄂托克前旗的旅游开发潜力巨大,为全旗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区位交通来看,鄂托克前旗作为蒙陕宁三地交界地,旗内公路、铁路交通运输具有较强的优势条件。截至2020年底,全旗公路通车总里程3825公里,其中国道84公里、省道373公里,境内公路实现“村村通”,S216线、敖东高速2条高等级公路完成东接包茂高速、南连青银高速、西衔京藏高速、北通荣乌高速,实现省际交通互联互通战略。为加快旗内经济发展,鄂托克前旗又相继建成了三新铁路、宁东联络线、榆树井专用线、新上海庙一号专用线等。现阶段,全旗建成和规划建设铁路4条,铁路专用线15条,旗内干线铁路里程累计140公里。鄂托克前旗的公路、铁路运输互联互通,构筑现代综合立体交通布局,为旗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交通支撑。
从资源条件来看,鄂托克前旗旅游资源潜力巨大。鄂托克前旗自然资源丰富且极具地域特色,是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其中,沙漠大峡谷与希泊尔草原作为旗内名声大噪的自然旅游景点,均位于鄂托克前旗城川镇,沙漠大峡谷因兼备北方沟川地貌与南方水乡特点,使得其在当地内陆自然风光中更具独特性;希泊尔草原不仅有连绵起伏的坡梁地草原和浩瀚无边的金色沙漠,而且当地的蒙元文化也独具特色。马兰花基地位于上海庙欢乐大草原旅游区,当地政府借鄂托克前旗旗花之名举办包含赏花、摄影、篝火晚会等活动的马兰花节,充分发扬马兰花精神,向旗内外游客展现鄂前旗的风土人情与淳朴品质,同时发展草原特色的花草经济,扩充鄂托克前旗旅游板块,拉动旅游产业持续发展。
第5章 鄂托克前旗旅游产业优化升级路径设计
5.1 推动县域旅游产业结构优化
鄂托克前旗拥有悠久的革命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荟萃了内蒙古各类旅游形态,被誉为内蒙古“浓缩之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为这片热土奠定了发展之基。当前,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已迈入全新的时代,主要表现为:旅游产业上升为服务经济的支柱性行业,“旅游+”模式的格局基本形成;全民自由行态势形成,旅游正在成为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全民自由行背景下,传统的旅游方式和项目已经难以满足广大游客对未知风景的向往,个性化、多元化的旅游已成为人们主要的旅游诉求。鄂托克前旗要搭上全民自由行这班旅游产业发展“快车”,满足游客更加多元化的旅游体验,必须进行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避免旅游产业链处于低层次徘徊状态。
首先,根据旅游者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扩大市场容量,将当地旅游资源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深度挖掘鄂托克前旗民俗和历史文化,创新开发民俗类旅游产品,延伸红色研学产品,实现旅游产品主题化,塑造特色品牌,不断增强鄂托克前旗的旅游核心吸引力;其次,以发展全域旅游为突破口,全面整合旗内旅游资源,联通线上各类旅游服务平台,让大旅游的思维融合更多产业要素和文化因子,借鉴“旅游+农牧业、+工业、+文化、+生态、+体育、+康养”等新型旅游发展思路,以点、线、面为依托全方位促进旅游产业聚集,以节庆活动、体育赛事活动等为依托,打造集休闲观光、民俗体验、红色研学、健康养生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域,提高鄂托克前旗旅游知名度;再次,重点培养龙头企业,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来规范旅游市场,进而优化产业结构;最后,加强旗内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旗内旅游交通条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双重作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善旗内旅游交通条件。在形成立体化交通的同时,开发由各车站和机场直达景区的旅游专线,方便游客直达景区;保障路网等基本交通便利,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道路修缮。
5.2 促进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5.2.1 民族文化与体验旅游相结合
鄂托克前旗以其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游客前去游玩,整体来说,鄂托克前旗在完善传统旅游景区建设的同时,更要瞄准“蒙元民族文化”这张“新名片”,深入挖掘蒙元服饰、祭祀、游牧、歌舞、民俗文化,以更加现代化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休闲式体验游相结合,扩大民族文化的传播途径和方式,进而实现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共同发展。此外,不断推出各类精品文化旅游项目和文化节,如“圣火文化节”“马兰花节”“自驾车文化旅游节”,届时吸引广大游客参与,使游客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感受到不一样的鄂托克前旗,形成游客与蒙元民俗文化体验的良性互动。
5.2.2 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试验田及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摇篮,鄂托克前旗拥有不可比拟的红色资源,可以促进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一方面,积极推进建成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按照“旅游+实训+体验”的要求,建成以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为中心,以三段地革命历史纪念馆、王震井纪念园、马良诚顾寿山烈士纪念陵园、阳早寒春三边牧场陈列馆等为补充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另一方面,倾心打造百年民族理论与政策展览馆和民族团结纪念馆,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核心课件和必修课程,寓教于思,辐射周边红色旅游地区,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红色旅游基地和西北地区红色矩阵。此外,完善红色研学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产、学、研、销一体化的红色产业,挖掘红色资源,紧跟时代步伐,讲好红色故事,在红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凝聚民族精神,在红色旅游过程中培植爱国主义情怀。
第6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以产业融合、产业链、产业结构为理论背景,以鄂托克前旗为研究主体,以探究鄂托克前旗旅游产业优化升级路径为研究内容,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针对当前鄂托克前旗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境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为鄂托克前旗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提出了路径设计。主要结论如下:
1.在理论分析部分,解读了旅游产业、县域旅游、旅游产业的相关要素等核心概念,基于产业融合理论、产业链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表明,产业融合是产业链优化整合的重要途径,旅游产业融合能显著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现实选择,也为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2.在实证研究部分,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鄂托克前旗历史底蕴深厚,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现阶段,旅游产业对鄂托克前旗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已成为拉动鄂托克前旗经济的有力抓手,但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和新冠疫情常态化的影响,制约鄂托克前旗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困境表现在:旅游产业结构以初级资源供给为主,客流来源过于集中,旅游业态之间缺乏有机融合,旅游资源空间布局不均衡,旅游产业发展的数字化进程滞后,旅游产业链有待延伸等。鄂托克前旗旅游产业亟待优化升级,将鄂托克前旗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文化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不断扩大鄂托克前旗旅游影响力,提升游客的期望值和满意度。
3.在旅游产业优化路径设计部分,受上述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结论的启示,本文从推动县域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促进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优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推动数字旅游建设、释放周边地区旅游产业的协同效应、推进旅游产业链六大方面提出了优化升级的具体路径,这对提升鄂托克前旗的整体形象,促进旅游产业优化升级、提质增效,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