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论文哪里有?本文以海南滨海旅游型村庄为研究主体,通过建立发展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以求得到科学、可行的评价结果,对该类型村庄的发展评价认知和规划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 绪论
1.2.1 旅游生态学理论
旅游生态学是研究旅游影响的来源、类型和程度以及这种影响与游览活动类型、游客及其行为之间关系的科学[22]。旅游生态学属于应用生态学范畴,是生态学和旅游学相交叉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同时也是旅游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23]。对于旅游生态学而言,建立生态旅游的系统观是首要选择,生态旅游系统是指建立以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复合系统,将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社会、经济要素组合形成具有旅游价值的生态系统。此系统是生态旅游目的地的人类旅游活动与其所依赖的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相互交织的复杂网络结构。同其他生态系统模式相比,生态旅游系统表现出更多的脆弱性、独特性与复合性等特征,生态旅游系统取决于系统内的环境容量与系统外的需求总量的匹配关系。因此在旅游发展中以可持续性为基础,注重旅游生态修复、旅游开发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24]。
在滨海村庄旅游开发时,应当着重注重生态为主,建立生态旅游系统观,进而为促进地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第一,滨海旅游项目建设与实施计划必须依托于旅游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开展;第二,应依据旅游生态学理论对滨海周边乡村旅游资源给予科学适度的规划管理,促进旅游的整体发展和进步,实现滨海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第三,滨海村庄的人文旅游资源以及旅游开发管理运营也是旅游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构建合理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才能推动滨海旅游型村庄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3 海南滨海旅游型村庄发展现状分析
3.1 海南滨海旅游型村庄特征辨析
3.1.1 滨海与内陆旅游型村庄特征对比
在早期沿海村民为了出海捕鱼方便,会将村子设置在距离海岸较近的区域,同时利用河口冲积形成的平原、平滩地区从事农作物种植,逐渐演化形成滨海型村庄[81]。由于地域环境不同,滨海型村庄与内陆村庄有较大的区别,根据地形地貌,内陆村庄可以分为平原型、丘陵山地型、近水湖泊型,其与滨海型村庄在气候条件、地形地貌、产业基础与村庄布局等方面特征存在差异(如表 3.1)。其中滨海型村庄主要受海洋资源与环境的综合影响,在村庄布局上主要沿海岸分布,从事海洋渔业捕捞养殖与农作物种植。
5 海南滨海旅游型村庄发展规划策略研究
5.1 海南滨海旅游型村庄发展目标
5.1.1 资源环境生态宜居
在规划过程中,应以资源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为滨海旅游型村庄发展的基础目标,通过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规划策略制定与实施,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海南省各级规划与现行“多规合一”等相关内容指示,贯彻村庄生态保护红线与基本农田红线的落实,科学确定建设用地规模总量,实现村庄空间统筹管控与“三生”空间协调融合。同时兼顾村庄旅游功能的现实发展需求,促进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建设,推动资源环境的整体提升与保护,为村民与游客提供良好的生活与旅游环境,最终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特色突出、生态宜居的滨海旅游型村庄。
5.1.2 旅游服务产业兴旺
产业是村庄发展的基础,“产业兴旺”位居乡村振兴二十字战略中的首要地位,彰显了产业发展对乡村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村庄良好的产业结构与类型能有效带动整体发展,进而实现村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而随着人们对于特色化乡村旅游的需求逐渐多元化与高端化,海南省滨海旅游型村庄在优越资源环境的基础上,以旅游服务为村庄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实现村庄的产业升级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因此在规划中应以旅游产业发展作为村庄的重要目标,以村庄现有发展条件为基础,通过挖掘村庄滨海旅游资源与地域化特色旅游要素,明确村庄的旅游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旅游发展策略,实现村庄产业多元化发展。
5.2 海南滨海旅游型村庄规划原则
5.2.1 以评价为基础原则
海南滨海旅游型村庄的发展模式较多,不同村庄的发展阶段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规划策略制定也不能一概而论。为实现村庄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需要以村庄发展现状评价为基础,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村庄发展现状评价体系来分析村庄的发展阶段与主要存在的问题,结合村庄的当前实际情况,进而针对性的制定村庄的规划发展策略,实现村庄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根据本文第四章中所构建的海南滨海旅游型村庄发展现状综合评价体系的内容和方法,并以此为指导规划策略制定的主要原则。在规划中,结合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与村庄基础资料获取的难易程度,从村庄资源环境、旅游服务与村庄生活这三个方面进行村庄发展现状综合评价,得到村庄综合发展综合评价阶段、三个准则层分别的发展阶段以及指标层的评价结果,发现村庄目前主要的发展成效与问题,进而基于评价结果中的问题明确提出相应的规划发展策略,促进村庄的整体改善。
5.2.2 旅游模式导向性原则
海南省地域辽阔,滨海旅游型村庄数量较多,不同地方的区位交通、经济条件、文化习俗各不相同,造成了村庄的旅游发展模式多样。因此在规划中应与村庄自身资源禀赋为前提,以村庄旅游发展模式为基础,切实可行的提高村庄规划策略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进而对村庄建设提供符合实际情况且行之有效的指导意见。以村庄旅游模式的导向性为规划制定的原则,统筹兼顾本地村民与外来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实现村庄的合理化发展。
7 结论与展望
7.2 可能存在的创新
(1)一定程度丰富了海南滨海旅游型村庄的相关研究。本文通过归纳总结相关研究成果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分析海南滨海旅游型村庄的特征与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和面临的困境,望对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
(2)构建了海南滨海旅游型村庄发展现状评价模型,并将评价模型运用到乐东县佛罗镇响地村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规划策略。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这类村庄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进而明确村庄的发展阶段和下一步需要注重的问题,为村庄的规划策略制定提供相对客观的方法。同时也为旅游型村庄发展现状评价研究拓展了一定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