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旅游共生体系统协调演化思考——以京津冀为例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博士毕业论文 Docoto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85699
  • 论文编号:el2021123021390028012
  • 日期:2021-12-30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旅游管理博士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深入剖析旅游共生现象,首先需要把构成旅游共生体或旅游共生关系的各种基本物质、能量和信息生产或交换单位界定为不同层次的旅游共生单元,分析各类旅游共生单元在一定环境中密切共处的状态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旅游共生关系在组织形式和行为方式两个维度上都有四种基本类型的关系,任何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都是这两个维度上的不同组合。旅游共生度与共生系数是分析旅游共生关系作用方向和程度、判断不同共生关系类型的指标,旅游共生界面与共生环境是旅游共生关系产生和维持的媒介及外在因素。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共生理论的内涵

一、共生理论的提出——生物学内涵

(一)共生理论源于生物学

1.共生的词源含义

共生的英文单词 symbiosis 来源于希腊语,由希腊语的住在一起(συμβίωσις)、生活(βίωσις)、在一起(σύν)等几个词衍生而来[34],最初用于描述人们住在一起、在同一社区居住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共生的解释是:共生是两种生物个体之间任何形式的共同生活[35]。《汉语大词典》中对共生的解释是:两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依生存,对彼此都有利,这种生活方式叫做共生。

2.共生作为科学术语的产生

如果去追根溯源,共生在科学术语中被广泛使用开始于生物学,共生作为科学理论的提出是在 19 世纪的微生物学界。1877 年,弗兰克(Albert Bernhard Frank)最早将 symbiosis 这个词引入到了生物学界[36],他使用 symbiosis 来描述地衣之间的互惠关系。

生物界公认的最早提出广义共生概念的是德贝里(Heinrich Anton de Bary),他广泛而谨慎的研究了大量真菌及其生活关系,1879 年德贝里第一个初步提出了共生的概念,把其概括的解释为“共生是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即不同种属的生物在一起生活(living together)[37]。 在此之后德贝里还讨论了共生、寄生、腐生等生物相关问题,在多项研究成果中阐释了多种生物之间不同作用的共生方式,指出了寄生与共生、共生与非共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总体上看,德贝里提出了共生的定义,并指出寄生也是生物共生的一种方式,但他也指出生物间短期的联系不能看作是共生关系[38, 39]。

3.共生现象在自然界非常普遍

共生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现象,小丑鱼和海葵是生物互利共生关系的典型。小丑鱼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在幼鱼时期就定居于海葵之中,在海葵那些有毒的触手保护下生存,并帮助海葵清理身体的残渣,拣食海葵吃剩的饵料;同时,小丑鱼还为海葵扮演了“诱饵”和“保护者”的双重角色,一方面小丑鱼引诱其他鱼类为海葵捕食,在海葵遭遇天敌蝶鱼时,小丑鱼就会挺身而出,展开猛烈的攻击,并发出尖利的声音阻止天敌接近。小丑鱼和海葵都具有独立的生存能力,它们的共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保护和互助,减少生存的危险。

旅游管理博士论文怎么写


第三章   旅游共生体系统构建


第一节 旅游共生的基础解释

一、旅游共生

(一)旅游共生的含义

从词源上,共生用于描述人们在同社区一起居住的状态;生物学上,共生是不同种群的生物体密切生活在一起而形成和具有的物质关系。当前,共生理论在多个领域出现了大量研究成果,学者们就共生的一般性定义也基本达成了共识,即共生是多个共生主体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旅游发展与其他领域共生过程中,形成的旅游共生现象林林总总,旅游共生的主体是多元化的,不仅包括旅游产业、旅游活动主体、旅游活动客体等经济层面的要素,更包括了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社会等层面的诸多要素。通常情况下,把参与共生关系的各个主体称为共生单元。形成旅游共生关系的主体称之为旅游共生单元,旅游共生单元的内容将在下文详细论述。把共生理论运用到旅游领域得到旅游共生的含义:旅游共生是指不同旅游共生单元在一定环境中密切共处的状态以及共生单元之间所形成的某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相互依存的关系。

对旅游共生的研究是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人地关系系统协调的高度上,研究旅游内部各类主体和“五位一体”各方面中与旅游有关联的其他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这是旅游共生体系统得以形成和构建的思想基础。同时,这也使得旅游共生研究的领域变得非常广泛,复杂性和难度也明显加大。不过,对复杂多样、林林总总的旅游共生现象,都可以在界定旅游共生体系统的基础上,首先厘清各类旅游共生单元,从组织形式和行为方式等维度上抽象旅游共生关系及其演化过程,这样就可以比较顺利的继续研究旅游共生相关问题了。


第五章   京津冀旅游内部共生体系统协调演化


第一节 京津冀旅游共生关系的基础

一、京津冀地区概况

京津冀地区包含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及河北省,位于东经 113°04'~119°53'、北纬  36°01'~42°37'之间,面积约 21.75 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左右;其中河北省地域范围最大,环抱京津。京津冀地处华北平原北部,西倚太行,北靠燕山,东滨渤海,南抵黄河;东部和东南区域是平原和沿海,北部和西部主要为山地和高原地貌,其中平原面积占 43.77%,山地面积占 48.18%,高原面积占 8.11%。这里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京津冀地区占据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优势地位,是国内的三大经济区之一,约占全国生产总值的 10%(图 5-1),人口规模达 1.1 亿多,占全国总人口的 8%以上。京津冀地区也是国内高等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与教育相关的科技、文化、金融等产业都较为发达;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也较为齐备。但京津冀地区三地的产业发展结构差异明显(图 5-2 和图 5-3),北京和天津市具有明显的集聚性,吸引了更多的各类资源。北京市的第三产业比例最高,形成了服务主导型的经济结构,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天津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呈现平衡发展态势,也在加快向后工业化过渡;河北省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表现为第二产业比重高、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同时产业发展基础不够厚实。


第七章   京津冀旅游共生体系统协调演化的评价与对策


第一节 京津冀旅游共生体系统协调演化的评价

一、京津冀旅游共生体系统协调演化概况

第五章分析了京津冀旅游行业共生体和旅游市场共生体的协调演化情况,又从京津冀协同和旅游发展指数角度研究京津冀旅游内部共生体系统的协调演化,结果显示京津冀旅游业发展成就大,进化过程顺利,综合功能显现,由内部共生体系统向外部共生体系统溢出效应和溢出需求加大。

第六章研究了将旅游发展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各方面分别视为单个共生单元时,旅游-经济共生体、旅游-政治共生体、旅游-文化共生体、旅游-社会共生体和旅游-生态共生体的共生关系协调演化过程,整体共生状态和演化过程总结于表 7-1 中。

旅游管理博士论文参考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旅游共生体系统及其协调演化理论

(一)运用共生理论整合各种旅游关联现象

旅游业的功能日益多元化,在于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广泛关联的特点,旅游内部及其与外部要素之间的各种关联现象复杂多样,既有旅游产业融合、区域旅游合作、资源和产品整合等,又有旅游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功能表现。基于共生理论,抽象各种旅游关联现象,把以上种种都看作旅游与相关要素或各方面共生的表现,就可以整合形成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共生既可以表示各类关联现象,也可以视为旅游业多元功能产生的机制,还可以运用指标对共生的过程和格局等进行测量和评价。

(二)旅游共生及共生关系

深入剖析旅游共生现象,首先需要把构成旅游共生体或旅游共生关系的各种基本物质、能量和信息生产或交换单位界定为不同层次的旅游共生单元,分析各类旅游共生单元在一定环境中密切共处的状态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旅游共生关系在组织形式和行为方式两个维度上都有四种基本类型的关系,任何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都是这两个维度上的不同组合。旅游共生度与共生系数是分析旅游共生关系作用方向和程度、判断不同共生关系类型的指标,旅游共生界面与共生环境是旅游共生关系产生和维持的媒介及外在因素。

(三)旅游共生体系统构建

旅游共生体系统理论模型是认识旅游系统的一个视角,强调共生单元之间通过紧密联系和良性相互作用产生共生关系,形成共生体及共生体系统等稳定的状态。共生体系统在结构上可以划分为旅游内部共生体系统和旅游外部共生体系统,其中旅游内部共生体系统可以从供给和需求角度进行子系统划分,与已提出的旅游系统模型有相近之处;旅游外部共生体系统研究的是旅游发展与外部各方面、非旅游系统之间的共生问题,特别是本文把旅游发展与“五位一体”各方面对接,研究它们之间的共生关系和各共生体系统。内部和外部整合形成的旅游共生体系统理论模型,不仅可以认清旅游系统的内部运行,更有助于充分认识旅游发展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人地关系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关联关系。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