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推拉理论,旅游者的主要推力是满足猎奇心理,拓展视野,主要拉力是旅游吸引物,两者都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在旅游计划、旅游方式、计划停留天数等旅游决策行为都有明显的差异,在旅游动机和满意度方面也不尽相同。有强烈心理需求类动机的游客,在目的地逗留的时间更长,年龄35周岁以下的游客,休闲娱乐体验类的动机则更为显著。另外,媒体的宣传对于游客做出旅游决策也至关重要,在实地访谈中,很多游客表示媒体上关于内蒙古的旅游宣传片是他们对于内蒙古的第一印象,对旅游者的出游决策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
一、绪论
关于跨文化旅游这一相关研究,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多是以旅游者跨越国界为区分的跨文化旅游。我国因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因此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国内与其有文化背景差异的旅游者,也应归类为跨文化旅游者的范围内,以国为界的区分方法不能够完全表述国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者。本文以经济文化类型这一民族学理论,对跨文化旅游者进行分类。首先,运用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的方法,收集一手数据;其次,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跨文化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及其行为会产生哪些影响;最后,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对跨文化旅游营销提出参考建议。内蒙古地区作为具有独特民族与文化的地域,其吸引游客的主要内核,就是跨文化性与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随着旅游者的空间移动而发生客源地文化与目的地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近年来,内蒙古的草原旅游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中心城市周边交通通达度及其他旅游基础设施日渐完备。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及游客日益增长的个性化追求,精品游览线路已无法满足游客猎奇探险的好奇心,加之私人订制旅游的兴起和自驾游散客的井喷式爆发,对旅游资源的高品质追求与现实旅游产品开发的低水平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制约着草原旅游的发展。与此同时,如何在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和保护
生态平衡中寻求共赢局面,成为了摆在旅游从业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
二、理论依据及研究现状
(一)基础理论
人们对于美的需求也是一种基本的需要,例如,希望行动的完美,对事物的对称性、秩序性、闭合性等美的形式的欣赏、对于美的结构和规律性的需要等,都是审美需要的主要表现[22]。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居有定所,生活无忧,越来越多的人将对于远方的探索和向往,作为一种新的人生追求,旅游就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逐步成为了现代人心中,关于审美与迁徙情节的一种补充和代偿。关于旅游目的地角度的研究,包括旅游地社会发展、旅游地居民心理及行为研究,以及对目的地的文化认同、跨文化旅游的发展对目的地居民的影响方面开展,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与生活习性的旅游者突然闯入之后,必然会给当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风俗、生活习性乃至传统价值观等方面带来较大冲击和影响[48]。在这种背景下,学者们广泛关注跨文化旅游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表明,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49],但更多数学者认为,负面的影响更为明显[50-53]。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分类
它的基本定义是: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之下,并操持相同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征的综合体[32]。我国经济文化类型,主要分为,采集渔猎经济文化类型组、畜牧经济文化类型组和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组。本文所选择的案例地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区,按照我国经济文化类型框架的分类,是以蒙古族为代表的戈壁草原游牧型,而本文所要研究的跨文化旅游者主要是以区别于本地区戈壁草原游牧型经济文化背景的其他旅游者。因其余经济文化类型众多,本文所要研究的跨文化旅游者范围,缩小为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组中,平原集约农耕型所分布的区域里的旅游者,即以汉族为主体的我国东部各大平原和关中、四川两个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旅游者。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更好的区分不同经济文化类型下旅游者的行为差异,因此在本文研究中,剔除了内蒙古自治区户籍的旅游者,以便更好区分跨文化旅游者的身份及其行为方式。
.....
三、研究方案的设计与调研………………………………………14
(一)案例地简介………………………………………………14
(二)研究方案设计及数据来源………………………………16
四、跨文化旅游者旅游动机分析…………………………………17
(一)问卷调查及统计结果分析…………………………………17
(二)访谈调查及结果综述………………………………………27
五、跨文化旅游者行为影响分析…………………………………33
(一)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33
(二)对旅游者自身的影响………………………………………35
......
五、跨文化旅游者行为影响分析
(一)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旅游的过程就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的交流。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就极具文化特质。对于旅游目的地居民来说,游客的语言对当地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有一定的冲击。相关研究显示,游客的大量涌入,冲淡了当地方言,旅游活动对于语言的统一有促进作用,却不利于语言多样性的保护。外来语言的“入侵”,虽然会冲淡当地语言的纯洁性,但这种冲击,是相对缓慢而隐性地,而游客对于当地语言却是向往和好奇的。对于少数民族旅游目的地来说,语言的特殊性,也是吸引游客的一个方面,很多游客在前往异地旅游时,都会或多或少的学会一些当地的简单用语,无形中也是对当地方言的一种普及,由此可见,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语言,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的效果是缓慢而微小的。
(二)对旅游者自身的影响
愉悦的旅游体验可以带来难忘的经历,成功的体验越多,对于旅游的期待也就越高。同样的,不愉快的旅游经历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陌生的环境、不习惯的饮食和住所、语言交流的障碍,都会导致沮丧和消极的情绪。有的学者指出,在一般情况下,旅游者在异地的旅游是较为短暂的,与当地的文化接触范围较窄,因此产生的影响非常有限。但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与采访调研,旅游活动确实可以影响到人们对于目的地社会的看法,从而对旅游者本身产生或短暂或长远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还要受到旅游者自身学习能力、异文化适应能力、性格特点、受教育程度等其他因素的制约。
...
六、结论
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对于同一个旅游目的地在出游前的预期会因种种原因而大相径庭,从而导致旅游者做出不同的决策与计划,对于同一目的地抱有不同的期望值,进而得出不同的满意度评价。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是吸引游客的主要旅游吸引物。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是旅游者做出旅游决策的前提。在此前提下,旅游者的出游决策过程是在产生出游动机后,对感兴趣的旅游目的地信息进行搜索、分析、咨询,比较不同旅游产品间的差异,对相关信息进行评价和筛选,综合其他游客的满意度评价,结合自身的空闲时间安排等最终做出旅游决策。对于跨文化旅游者来说,旅游目的地文化的独特性与旅游市场的规范性,是驱动其前往的主要原因,前者激发跨文化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后者是旅游目的地具有竞争力的关键,二者的共同作用,才会使得旅游者做出是否前往目的地的最终决策。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