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玻璃桥类旅游产品成为一股热流
在体验经济浪潮的推动下,玻璃桥类旅游产品成为近些年来突然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体验设施。最早的玻璃桥类旅游产品于 2007 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诞生,即声名远扬的“U ”字形型观景台。2011 年以来,玻璃桥类旅游产品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于全国各大景区。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先后有 40 多座玻璃桥或者玻璃栈道建造完成,各大景区为吸引游客眼球不断将玻璃桥类产品最长、最高等记录刷新。游客也热衷于在此类景区寻找“刺激”体验,“扶墙族”一词成为了网络新词。据报道,2014 年国庆节假期,张家界天门山景区光玻璃栈道这一景点就接待游客 8.6 万游客。张家界市大峡谷试运营当天,游客通宵达旦地排队买票,为的就是体验一把传说中的玻璃桥。随着景区的热推以及游客的热捧,玻璃桥类旅游产品近几年逐渐发展到了高潮。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玻璃桥类旅游产品成为一股热流
在体验经济浪潮的推动下,玻璃桥类旅游产品成为近些年来突然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体验设施。最早的玻璃桥类旅游产品于 2007 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诞生,即声名远扬的“U ”字形型观景台。2011 年以来,玻璃桥类旅游产品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于全国各大景区。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先后有 40 多座玻璃桥或者玻璃栈道建造完成,各大景区为吸引游客眼球不断将玻璃桥类产品最长、最高等记录刷新。游客也热衷于在此类景区寻找“刺激”体验,“扶墙族”一词成为了网络新词。据报道,2014 年国庆节假期,张家界天门山景区光玻璃栈道这一景点就接待游客 8.6 万游客。张家界市大峡谷试运营当天,游客通宵达旦地排队买票,为的就是体验一把传说中的玻璃桥。随着景区的热推以及游客的热捧,玻璃桥类旅游产品近几年逐渐发展到了高潮。
二、景区品牌建设更加注重游客体验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游客外出旅游的选择更加多样化,进而导致各大景区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旅游目的地的景区都在设计开发新型旅游景点,以期提升游客体验感、增强景区品牌影响力。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景区确实会经历衰落期,为了延长景区的生命周期,适当开发新产品是非常必要的战略选择。因此,当下各大景区都热衷于走差异化路线,想要标新立异,比如开发强体验感知的旅游产品,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景点。从游客体验出发有利于提升传统单一观光型景区的魅力,并且从实用与美观双重角度考虑,许多景区都倾向于将玻璃桥类施作为丰富景区游玩项目、增加景区附加价值、提升游客体验感的捷径。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近些年玻璃桥类旅游产品成为各大景区新的卖点,获得了非常多游客的青睐,然而玻璃桥类旅游产品对景区发展究竟有多大影响以及玻璃桥类产品本身能否可持续发展,这都是值得研究的旅游热点问题。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有三个:一是探寻玻璃桥类旅游产品是否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能够为延长旅游景区生命周期起到一定的作用。二是面对现在各大景区争相模仿、无序开发玻璃桥类产品的情况,找到影响此类旅游产品体验的因素,从而发现玻璃桥类产品差异化开发的突破口。三是通过对张家界大峡谷景区炙手可热的玻璃桥产品进行分析,找到影响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旅游体验的消极因素,为该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具体的对策,同时,为此类玻璃桥类旅游产品的长久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第三章 研究对象及数据采集....................................... 12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游客外出旅游的选择更加多样化,进而导致各大景区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旅游目的地的景区都在设计开发新型旅游景点,以期提升游客体验感、增强景区品牌影响力。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景区确实会经历衰落期,为了延长景区的生命周期,适当开发新产品是非常必要的战略选择。因此,当下各大景区都热衷于走差异化路线,想要标新立异,比如开发强体验感知的旅游产品,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景点。从游客体验出发有利于提升传统单一观光型景区的魅力,并且从实用与美观双重角度考虑,许多景区都倾向于将玻璃桥类施作为丰富景区游玩项目、增加景区附加价值、提升游客体验感的捷径。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近些年玻璃桥类旅游产品成为各大景区新的卖点,获得了非常多游客的青睐,然而玻璃桥类旅游产品对景区发展究竟有多大影响以及玻璃桥类产品本身能否可持续发展,这都是值得研究的旅游热点问题。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有三个:一是探寻玻璃桥类旅游产品是否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能够为延长旅游景区生命周期起到一定的作用。二是面对现在各大景区争相模仿、无序开发玻璃桥类产品的情况,找到影响此类旅游产品体验的因素,从而发现玻璃桥类产品差异化开发的突破口。三是通过对张家界大峡谷景区炙手可热的玻璃桥产品进行分析,找到影响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旅游体验的消极因素,为该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具体的对策,同时,为此类玻璃桥类旅游产品的长久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有三:一是丰富网络文本分析方法的研究案例。随着旅游业和各学科的交叉发展,网络文本分析被引入到旅游的相关研究中,相关研究成果凸显出网络文本,比如评论、游记、攻略等的研究价值,然而网络文本分析方法还没有得到广泛运用,因此,本文通过相关研究分析验证此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二是深化旅游体验的相关研究。本文以网络文本为主要数据基础,运用扎根理论与内容分析法,从游客感知内容、特征、情感等方面进行研究,以发现影响游客旅游过程中的具体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游客满意度和重游意愿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对于旅游者体验感知的研究可以为旅游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定位、建设、营销和管理有着重大的参考意义。三是开辟玻璃桥类旅游产品研究新领域。虽然玻璃桥产品很火爆,然而相关研究并没有成体系,还处于萌芽阶段,本研究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玻璃桥旅游产品进行研究,探索该类型旅游产品的发展规律及存在问题,丰富相关研究成果。
..........................
第二章 概念、理论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旅游体验的概念
第二章 概念、理论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旅游体验的概念
旅游体验相关研究最早的研究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Boorstin(1961) [1]最开始注意到旅游中的体验问题,他认为旅游体验是一种随大流的消费行为,游客所参与到的旅游活动都是被开发商被设计好的、带有营销成分的体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MacCannell (1976)[2]、Cohen (1979)[3]等学者将旅游体验研究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马斯洛(1987)[4]提出了“高峰体验”的概念,用来描述个体在自我实现需求被满足之后的畅快感受。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旅游体验才成为旅游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Ryan (1997)[4]作为旅游体验的集大成者,将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论文编撰成《旅游体验》一书。二十一世纪以后,旅游体验相关研究更加深入,Bennett R(2005)[5]认为体验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接触外部信息并生成内部感受的过程。国内在旅游体验领域较有建树的是谢彦君,他(1999)[6]首次提出“旅游体验”的研究命题。随后,国内对旅游体验的研究也开始百家争鸣,魏遐等人[7](2010)回顾了中国旅游体验相关研究,将旅游体验研究的历程分为萌芽期、发展期。发展至今,学界仍然未对旅游体验的概念进行一个统一界定。谢彦君(2000)[8]、李一平(2000)[9]、黄鹂(2004) [10]、苏勤(2004)[11]等人均认为旅游体验是游客通过一系列旅游活动,与旅游目的地进行身体和心理上的互动,产生感性认识的过程。邹统钎(2003)[12]等认为旅游体验是一个解读文化符号的过程。李舟(2004)[13]认为旅游体验就是旅游者的内心心理空间中积极面被激发的过程。熊元斌(2005) [14]认为旅游体验是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在意识中产生的美好感觉。姜海涛(2008)[15]认为旅游体验的实质是主客生活场、情境场、旅游场的交互行为。陈海波(2017)[16]认为体验是人对于客观世界的探求和被给予过程。通过综合以上观点,本研究倾向于将旅游体验的概念界定为旅游者与目的地环境交互作用所获得的身心一体愉悦感受的过程。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旅游体验感知研究
旅游感知相关研究最初发源于心理学对于感知的研究。随着感知研究的深化,二十世纪初国外心理学家把研究对象转移到旅游者身上,开始对旅游者进行心理行为分析,一般是以旅游者个人心理活动为出发点,发现旅游地感知与旅游者心理之间的联系[23]。基于心理学相关研究,认知要素与情感要素起初就被认为是旅游地感知的核心要素,因此,产生了从“认知”到“情感”再到“行为”的旅游感知因果链[24]。Mayo 等(1981)[25]认为感知是认识世界的过程,解读旅游活动中的旅游者行为与心理活动同样需要从“感知”出发。Vaughan 等(1999)[26]把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看成是对目的地景观、环境和居民等客体的认识与描述。Decrop(2005)[27]认为旅游感知就是将外部世界的相关旅游信息内化为自身思维的过程。到了二十世纪末,旅游感知相关的研究进展显著,从最初的定性描述开始发展为定量研究,Gnoth(1997)[28]结合旅游推拉模型探讨了旅游动机、旅游期望、旅游体验、旅游满意度、游后态度等要素作用机理。Mc Clellan(1998)[29]借鉴标准反馈层次模型,将游客游前与游后的感知进行对比,为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Ryan(2005)[30]运用访谈法了解游客感知,并对访谈数据进行定量处理,最终构建游客感知地图。随着信息时代到来,研究方法更趋多样,Garrod(2008)[31]借助游客分享的照片,分析旅游活动背后的个人特征合家庭背景。Wenger(2008)[32]通过对游客发布的博文来探讨旅游地形象感知。我国对旅游感知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吴必虎(1997)[33]等人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角度出发,将游客对旅游地的感知研究看作旅游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焦点。徐小波(2008)[34]从旅游者感知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是旅游感知形成的过程。连漪(2004)[35]、胡道华(2011)[36]通过问卷调查建立游客感知满意度测评模型。随着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对网络文本的分析开始流行起来,研究者也将研究视角转向游客的网络游记、攻略及评论。肖亮,赵黎明(2009)[37]利用网络文本分析方法,通过对台湾旅游官网、新闻窗口网站进行内容分析,
一、旅游体验感知研究
旅游感知相关研究最初发源于心理学对于感知的研究。随着感知研究的深化,二十世纪初国外心理学家把研究对象转移到旅游者身上,开始对旅游者进行心理行为分析,一般是以旅游者个人心理活动为出发点,发现旅游地感知与旅游者心理之间的联系[23]。基于心理学相关研究,认知要素与情感要素起初就被认为是旅游地感知的核心要素,因此,产生了从“认知”到“情感”再到“行为”的旅游感知因果链[24]。Mayo 等(1981)[25]认为感知是认识世界的过程,解读旅游活动中的旅游者行为与心理活动同样需要从“感知”出发。Vaughan 等(1999)[26]把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看成是对目的地景观、环境和居民等客体的认识与描述。Decrop(2005)[27]认为旅游感知就是将外部世界的相关旅游信息内化为自身思维的过程。到了二十世纪末,旅游感知相关的研究进展显著,从最初的定性描述开始发展为定量研究,Gnoth(1997)[28]结合旅游推拉模型探讨了旅游动机、旅游期望、旅游体验、旅游满意度、游后态度等要素作用机理。Mc Clellan(1998)[29]借鉴标准反馈层次模型,将游客游前与游后的感知进行对比,为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Ryan(2005)[30]运用访谈法了解游客感知,并对访谈数据进行定量处理,最终构建游客感知地图。随着信息时代到来,研究方法更趋多样,Garrod(2008)[31]借助游客分享的照片,分析旅游活动背后的个人特征合家庭背景。Wenger(2008)[32]通过对游客发布的博文来探讨旅游地形象感知。我国对旅游感知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吴必虎(1997)[33]等人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角度出发,将游客对旅游地的感知研究看作旅游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焦点。徐小波(2008)[34]从旅游者感知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是旅游感知形成的过程。连漪(2004)[35]、胡道华(2011)[36]通过问卷调查建立游客感知满意度测评模型。随着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对网络文本的分析开始流行起来,研究者也将研究视角转向游客的网络游记、攻略及评论。肖亮,赵黎明(2009)[37]利用网络文本分析方法,通过对台湾旅游官网、新闻窗口网站进行内容分析,
提炼出官方宣传的台湾旅游形象主题。付业勤(2012)[38]等利用内容分析软件ROST Content Mining 6.0,以鼓浪屿为例,通过对收集到的网络文本进行游客感知分析,得到游客关于目的地的形象感知的特征和评价。
............................
............................
第一节 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介绍........................................... 12
第二节 数据采集.......................................... 15#p#分页标题#e#
第四章 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旅游体验感知分析............................. 17
第一节 文本预处理............................................ 17
第二节 文本内容分析................................... 18
第五章 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旅游体验质量分析.................................. 29
第一节 旅游体验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29
第二节 旅游体验质量量化测度................................. 37
第五章 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旅游体验质量分析
第一节 旅游体验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蜚声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但是关于游客体验的数据却不多,得益于网络的灵活性、即时性,可以基于网络评论对游客体验质量进行量化测评。并且相比于传统的现场调查问卷的虚报隐瞒,网络评论的更加接近于真实情感,更能还原客观情况。然而由于网络评论的随机性、口语化,导致数据的获得也有一定难度。文本挖掘是实现网络评论中数据分离的有效方式,主要运用扎根理论,并借助相关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提取与分离。主要过程如下图 5.1。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基于网络评论对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的旅游体验进行内容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景区的游客感知与期望存在差异。结合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游客体验质量模型测度结果,其中主范畴“旅游动机”的得分为 4.88 分,
第一节 结论
基于网络评论对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的旅游体验进行内容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景区的游客感知与期望存在差异。结合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游客体验质量模型测度结果,其中主范畴“旅游动机”的得分为 4.88 分,
主范畴“游后评价”得分为 4.03,两者相差 0.85 分。说明游客对张家界峡谷玻璃桥游玩的游客期望值较高,大部分游客都是闻名而来,然而对比游客游后评价得分,游客的期望和游后体验有较大的差距,游客整体满意度不高。其中,初始范畴“重游意愿”权重为 0.15,得分为 3.86,表明游客对张家界玻璃桥的整体评价一般,游客不愿意再来或者推荐给身边人。
二、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旅游产品的“刺激”效果不够明显。根据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游客体验质量模型测度结果,综合计算出游客总体体验质量T 为 3.73。主范畴“旅游吸引物”的权重为 0.309,在六大主范畴中占比最高,然而得分偏低为 3.76。该类主范畴中“人造景观”权重为 0.47,得分为 3.44,说明游客对玻璃桥旅游产品本身非常关注,但是由于玻璃桥桥面磨损、雾天能见度低等原因导致玻璃桥景点所发出的刺激类信号不足以激发游客的高级感官体验,导致部分游客存在“失望”、“遗憾”、“不值”等情绪。
三、根据扎根理论法总结出影响游客旅游体验质量的原因主要有六大方面:旅游动机、出游安排、旅游环境、旅游吸引物、设施与服务和游后评价。六大影响因素的权重即重要性排名从高到低依次是旅游吸引物(0.309)、配套设施与服务(0.3)、游后评价(0.23)、旅游环境(0.123)、旅游动机(0.025)、出游安排(0.015)。六大因素的得分即满意度排名从高到低依次是旅游动机(4.88)、出游安排(4.87)、游后评价(4.03)、旅游吸引物(3.76)、配套设施与服务(3.52)、旅游环境(3.16)。根据游客体验质量模型测度结果,说明景区提供的产品与游客的需求之间的存在供需不平衡,导致旅游场中的景区氛围场与游客行为场失衡,最终使得旅游体验效果不佳。
参考文献(略)
二、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旅游产品的“刺激”效果不够明显。根据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游客体验质量模型测度结果,综合计算出游客总体体验质量T 为 3.73。主范畴“旅游吸引物”的权重为 0.309,在六大主范畴中占比最高,然而得分偏低为 3.76。该类主范畴中“人造景观”权重为 0.47,得分为 3.44,说明游客对玻璃桥旅游产品本身非常关注,但是由于玻璃桥桥面磨损、雾天能见度低等原因导致玻璃桥景点所发出的刺激类信号不足以激发游客的高级感官体验,导致部分游客存在“失望”、“遗憾”、“不值”等情绪。
三、根据扎根理论法总结出影响游客旅游体验质量的原因主要有六大方面:旅游动机、出游安排、旅游环境、旅游吸引物、设施与服务和游后评价。六大影响因素的权重即重要性排名从高到低依次是旅游吸引物(0.309)、配套设施与服务(0.3)、游后评价(0.23)、旅游环境(0.123)、旅游动机(0.025)、出游安排(0.015)。六大因素的得分即满意度排名从高到低依次是旅游动机(4.88)、出游安排(4.87)、游后评价(4.03)、旅游吸引物(3.76)、配套设施与服务(3.52)、旅游环境(3.16)。根据游客体验质量模型测度结果,说明景区提供的产品与游客的需求之间的存在供需不平衡,导致旅游场中的景区氛围场与游客行为场失衡,最终使得旅游体验效果不佳。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