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乡村旅游是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它的发展起源于 19 世纪中叶的欧洲,到 19 世纪 80 年代,乡村旅游开始大规模发展。如今,乡村旅游在德国、日本、奥地利、法国、西班牙等发达国家已经走上了规范的、良好的、发展的轨道。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晚,于 20 世纪 80 年代才开始。在“三农”问题、乡村振兴以及旅游扶贫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关怀下,乡村旅游在我国发展迅猛。2015年,国内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量超过 22 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 4400 亿元。2016年,国内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量达到 21 亿人次,约占全国接待游客总数的一半,带来超过 5700 亿元的营业收入。2017 年,国内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量超过 25亿人次,同比增长 16.1%,共产生约 1.4 万亿元的消费。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乡村旅游是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它的发展起源于 19 世纪中叶的欧洲,到 19 世纪 80 年代,乡村旅游开始大规模发展。如今,乡村旅游在德国、日本、奥地利、法国、西班牙等发达国家已经走上了规范的、良好的、发展的轨道。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晚,于 20 世纪 80 年代才开始。在“三农”问题、乡村振兴以及旅游扶贫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关怀下,乡村旅游在我国发展迅猛。2015年,国内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量超过 22 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 4400 亿元。2016年,国内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量达到 21 亿人次,约占全国接待游客总数的一半,带来超过 5700 亿元的营业收入。2017 年,国内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量超过 25亿人次,同比增长 16.1%,共产生约 1.4 万亿元的消费。
在体验经济时代,游客不再是传统的走马观花,而是注重旅游过程中深层次、全方面的旅游享受。游客在全身心参与旅游活动、融入到旅游目的地时,对景观环境的感受成为其旅游体验中的重要内容。实际上,游客对景观环境的感官体验不仅仅局限在视觉这一个维度,游客会在旅游过程中,获取到周身的声音符号、视觉符号以及嗅觉符号等感官符号,将这些符号联结在一起,就形成全方位、多感官参与的综合感官体验。乡村环境中有自然山水声、鸡鸣狗吠声、农忙耕种声、方言交流声等等,这些声音会成为游客旅游体验的重要内容来源。声景与其他景观之间的和谐统一、互衬互托,能使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在现实中,静谧的乡村景区因旅游的火爆和不合理建设等导致自然之声不复存在,商铺叫卖声、导游喇叭声不绝于耳,游客的旅游体验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乡村旅游景区中的声景问题需要引起学者和相关管理者的重视。
...............................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1.2.1 研究目的
通过分析声景偏好、声景感知、旅游体验、体验质量之间的关系,寻找影响游客旅游体验的声景元素和感知维度。选取广西龙脊梯田景区作为具体研究案例地,调查其声景现状,通过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分析其声景营造问题,为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增强游客旅游体验,提高游客体验质量提出解决路径。
1.2.2 研究内容
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背景和旅游体验中存在的声景问题,阐述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后明确文章的研究目的及内容;最后确定文章的研究框架与方法,安排全文的内容结构。
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主要对乡村旅游、旅游体验和声景等四个方面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并对环境心理学的“刺激(Stimulus)-机体(Organism)-反应(Response)”模型理论进行整理形成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通过逻辑思辨及相关文献梳理分析,构建出概念模型,提出声景感知与旅游体验、旅游体验与体验质量、满意度与忠诚度等变量间关系的研究假设。
第四章,研究设计。将具体介绍声景感知、旅游体验和体验质量各变量的测试量表的选取和来源。阐述预调研情况,进行量表修正,编制正式问卷,说明正式调查数据的收集情况。
第五章,数据分析。主要通过 Spss 和 Amos 软件分析问卷调查获取的有效数据,对前文提出的假设进行判断,检验概念模型。
第六章,结论与总结。主要总结前文的研究结果,明确声景偏好、声景感知、旅游体验和体验质量之间的关系。同时,总结本研究的创新点,指出研究存在局限性,展望未来的乡村旅游体验和声景感知相关研究的研究方向。
.........................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1.2.1 研究目的
通过分析声景偏好、声景感知、旅游体验、体验质量之间的关系,寻找影响游客旅游体验的声景元素和感知维度。选取广西龙脊梯田景区作为具体研究案例地,调查其声景现状,通过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分析其声景营造问题,为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增强游客旅游体验,提高游客体验质量提出解决路径。
1.2.2 研究内容
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背景和旅游体验中存在的声景问题,阐述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后明确文章的研究目的及内容;最后确定文章的研究框架与方法,安排全文的内容结构。
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主要对乡村旅游、旅游体验和声景等四个方面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并对环境心理学的“刺激(Stimulus)-机体(Organism)-反应(Response)”模型理论进行整理形成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通过逻辑思辨及相关文献梳理分析,构建出概念模型,提出声景感知与旅游体验、旅游体验与体验质量、满意度与忠诚度等变量间关系的研究假设。
第四章,研究设计。将具体介绍声景感知、旅游体验和体验质量各变量的测试量表的选取和来源。阐述预调研情况,进行量表修正,编制正式问卷,说明正式调查数据的收集情况。
第五章,数据分析。主要通过 Spss 和 Amos 软件分析问卷调查获取的有效数据,对前文提出的假设进行判断,检验概念模型。
第六章,结论与总结。主要总结前文的研究结果,明确声景偏好、声景感知、旅游体验和体验质量之间的关系。同时,总结本研究的创新点,指出研究存在局限性,展望未来的乡村旅游体验和声景感知相关研究的研究方向。
.........................
2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乡村旅游研究
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从 19 世纪就开始了,1990 年,Gilbert&Tung(1990)[1]对乡村旅游的概念进行解释,他们认为乡村旅游是农户满足游客饮食、住宿等要求的一种旅游形式,游客可以在典型的乡村环境比如农园、牧园等进行多种多样休闲娱乐活动。1994 年,欧盟提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发布权威定义,将乡村旅游定义为“游客在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的活动”。之后,学者们分别从游客动机、乡村生态环境、乡村吸引物等多方面展开乡村旅游的研究。Kneafsey(2007)[2]、Mackay(2008)[3]等的研究中认为,乡村旅游的动机主要是追求生活方式、自身地位、逃离城市和寻找满足感等。Sharpley(2002)[4]认为乡村游客选择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考虑因素包括享受乡村祥和、宁静的氛围和欣赏自然风光和美景。Murphy(1999)[5]在研究中强调,乡村旅游要有特点,而他的卖点就是“乡村性”。这个“卖点”是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乡村的环境、文化等都会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乡村旅游研究
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从 19 世纪就开始了,1990 年,Gilbert&Tung(1990)[1]对乡村旅游的概念进行解释,他们认为乡村旅游是农户满足游客饮食、住宿等要求的一种旅游形式,游客可以在典型的乡村环境比如农园、牧园等进行多种多样休闲娱乐活动。1994 年,欧盟提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发布权威定义,将乡村旅游定义为“游客在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的活动”。之后,学者们分别从游客动机、乡村生态环境、乡村吸引物等多方面展开乡村旅游的研究。Kneafsey(2007)[2]、Mackay(2008)[3]等的研究中认为,乡村旅游的动机主要是追求生活方式、自身地位、逃离城市和寻找满足感等。Sharpley(2002)[4]认为乡村游客选择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考虑因素包括享受乡村祥和、宁静的氛围和欣赏自然风光和美景。Murphy(1999)[5]在研究中强调,乡村旅游要有特点,而他的卖点就是“乡村性”。这个“卖点”是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乡村的环境、文化等都会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国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才开始,王兵(1999)[6]认为,乡村旅游这种旅游方式,其吸引物是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其目标市场群体是都市居民,其目的是满足游客的休闲娱乐、求知放松和回归自然等方面的需求。学者们在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环境以及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研究成果丰富。李爱兰(2016)[7]、王爱忠,娄兴彬(2010)[8]、霍佳颖(2016)[9]等对乡村的旅游资源进行仔细分析,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赵科峰(2014)[10]、黄艳萍(2008)[11]提出:乡村旅游的开发应该重视保护乡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做到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毛峰(2016)[12]的研究认为,目前国内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形态原始,通过“互联网+”或许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何格,胡艳梅(2012)[13]、张岩(2008)[14]等则提出人才培养、政府引导和产品结构等方面的完善可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
............................
2.2 理论依据
SOR 理论被提出之后,在网络社交、网络购物、在线预订、品牌消费等众多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受到乡村声环境的刺激,游客在此环境下将刺激处理成有意义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他们做出下一步的决定,改变其个人行为。因此,SOR 理论为本文的概念模型打下了理论基础。
SOR 理论被提出之后,在网络社交、网络购物、在线预订、品牌消费等众多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受到乡村声环境的刺激,游客在此环境下将刺激处理成有意义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他们做出下一步的决定,改变其个人行为。因此,SOR 理论为本文的概念模型打下了理论基础。
从 SOR 模型角度解读,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对于周围声环境的刺激进行解读,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形成自我认知,做出相对的决定。乡村声景内容丰富,涵盖自然之声、居民之声、农耕之声等种种声音,游客进入旅游目的地之后,首先感受声音的音量、音调和音色的刺激,对这些刺激进行过滤和整理生成抽象的感性认识,形成对声景的情感偏好。当感知活动更加深入时,产生理解的思维活动,也就形成了文化性认知。
.............................
与声景感知的过程一样,游客的旅游体验先是在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感官刺激下产生感官体验,然后感官体验内容进行自我过滤和整合,形成情感体验,最后将感官体验和情感体验进行深化吸收,形成精神体验。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和精神体验共同构成了游客的整体旅游体验。
在声景刺激和旅游体验之后,游客会做出相应的反馈,其中就包括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满意度可以体现游客对整个旅游活动的情绪状态,忠诚度则是游客对旅游活动产生的行为反应,满意度和忠诚度代表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
因此,基于 SOR 模型,声景感知作为刺激,包括三个维度:物理属性感知、情感偏好感知和文化积淀感知;旅游体验作为机体;体验质量作为反应,包括满意度和忠诚度两个维度。建立声景感知-旅游体验-体验质量概念模型(如图 3-1)验证声景感知、旅游体验和体验质量以及变量维度之间的关系。
因此,基于 SOR 模型,声景感知作为刺激,包括三个维度:物理属性感知、情感偏好感知和文化积淀感知;旅游体验作为机体;体验质量作为反应,包括满意度和忠诚度两个维度。建立声景感知-旅游体验-体验质量概念模型(如图 3-1)验证声景感知、旅游体验和体验质量以及变量维度之间的关系。
.............................
3.1 概念模型.................................. 15
3.2 研究假设......................................... 16
4 研究设计.................................... 19
4.1 初始量表设计....................................... 19
4.1.1 变量概念定义...........................19
4.1.2 变量的初始量表设计..................19
5 数据分析............................................ 29
5.1 样本的基本特征.................................. 29
5.2 声景偏好分析................................... 30
5 数据分析
5.1 样本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人口学特征信息分析,在性别方面,男性共 163 人,占总样本的 47.4%;女性共 181 人,占 52.6%,女性样本略多于男性,但总体差距不大。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 16-24 岁,25-44 岁两个阶段,分别占 23.5%和 61%,15 岁以下和 45-59 岁分别占 8.1%和 6.7%,60 岁以上也有 2 个样本。教育程度方面,拥有本科学历的游客共 149 人,是占比最多的学历群体,占总样本的 43.3%,其次是大专学历,占 19.2%,高中或中专学历占 16%,硕士及以上学历占 12.8%,初中及以下学历占 8.7%。说明去龙脊梯田景区游玩的游客学历较高,能够较好理解问卷意思。职业分布上学生最多,91 人,占 26.5%,其次为企事业管理人员,占 20.3%,再次是自由职业者,占 13.1%,专业人员/文教科人员,占 11.9%,其他职业 10.8%,服务销售人员占 8.7%,公务员占 5.8%,工人、农民和军人总共只占了 3%。说明去龙脊梯田景区游玩的游客各行各业都有分布,但工、农、军较少,与乡村旅游消费群体相符。月收入分布方面,2000 元以下排第一,共 98人,占 28.5%;其次为 5000-6499 元和 8000 元及以上,分别占 18%和 16.9%;3500-4999 元、2001-3499 元和 6500-7999 元占比相似,分别为 12.8%、12.2%和11.6%,月收入分布与职业分布吻合。总的来说,各个群体在有效样本中均有覆盖,数据具有代表性。#p#分页标题#e#
..........................
(3)声景偏好与声景感知、旅游体验和体验质量是正相关关系。乡村声景是游客乡村旅游体验的重要一部分,游客对乡村声景的态度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和体验质量。游客越喜欢乡村声景,越容易在乡村旅游过程中获得更深的声景感知,更好的旅游体验以及更高的体验质量。
(4)声景感知对旅游体验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从具体维度来看,声景情感偏好感知和文化积淀感知对旅游体验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而声景物理属性感知的正向影响作用没有被证明。因此,本研究证实了在乡村旅游景区环境下,游客的声景感知对旅游体验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
参考文献(略)
6 结论与总结
6.1 研究结论与讨论
经过国内外文献的回顾分析,研究理论的推导和相关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在乡村旅游中,游客对自然类声景和居民生活类声景偏好程度高,对景区运营类声景偏好程度最低。通过声景调研,确定了案例地 14 种常见声音,分析发现游客评价最高的声景是瀑布/河流的声音、鸟叫声和山歌/壮话/瑶话;评价最差的声景是商铺叫卖声、景区广播声和导游说话/讲解声。游客选择乡村旅游,一方面,远离城市喧嚣,释放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亲近自然,体验乡村风情。因此,在声景偏好方面,对体现乡村自然风情和民族风情的声景评价更高,对与乡村氛围格格不入的景区运营声评价偏低。
(2)不同年龄、学历、职业和月收入在声景偏好和声景感知方面都存在差异。经过方差分析,发现除了家禽家畜声没有显著差异之外,其他各维度的数据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年龄分布在 24-44 岁的人群更喜欢乡村中的居民生活声和自然声; 大专、本科和硕士学历人群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群在声景文化积淀感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月收入 8000 元以上的人群对景区运营声的偏好较低,月收入在 6500-7999 元的人群在声景文化积淀感知更明显。6.1 研究结论与讨论
经过国内外文献的回顾分析,研究理论的推导和相关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在乡村旅游中,游客对自然类声景和居民生活类声景偏好程度高,对景区运营类声景偏好程度最低。通过声景调研,确定了案例地 14 种常见声音,分析发现游客评价最高的声景是瀑布/河流的声音、鸟叫声和山歌/壮话/瑶话;评价最差的声景是商铺叫卖声、景区广播声和导游说话/讲解声。游客选择乡村旅游,一方面,远离城市喧嚣,释放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亲近自然,体验乡村风情。因此,在声景偏好方面,对体现乡村自然风情和民族风情的声景评价更高,对与乡村氛围格格不入的景区运营声评价偏低。
(3)声景偏好与声景感知、旅游体验和体验质量是正相关关系。乡村声景是游客乡村旅游体验的重要一部分,游客对乡村声景的态度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和体验质量。游客越喜欢乡村声景,越容易在乡村旅游过程中获得更深的声景感知,更好的旅游体验以及更高的体验质量。
(4)声景感知对旅游体验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从具体维度来看,声景情感偏好感知和文化积淀感知对旅游体验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而声景物理属性感知的正向影响作用没有被证明。因此,本研究证实了在乡村旅游景区环境下,游客的声景感知对旅游体验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