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从大城到小镇:老挝琅勃拉邦古城华人旅游小企业主的文化适应及其机制管理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11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9111610390919446
  • 日期:2019-10-31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第一章  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一带一路”战略及昆曼铁路的建设
作为地理位置相近、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与老挝,两国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均十分相近。自 1961 年 4 月 25 日建交以来,中老两国关系经历了七八十年代的“下滑”、九十年代的“转折”和 21 世纪的稳定时期。进入 21 世纪,中老两国关系发展尤为迅速,尤其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的高度契合,两国已然成为关系密切的友好邦邻。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从中国云南出发、横跨中南半岛、抵达新加坡的长达 30000 公里泛亚铁路中线项目的一部分——中国-老挝铁路,于 2016 年年底正式启动建设,预计将于 2021 年底完工。正如老挝投资计划部部长助理兼中老合作委员会副主席维吉·信达翁所说:“中国人说,要想富先修路;老挝人说,要想富先修铁路。”中老铁路成为连接中老贸易合作的大动脉,有助于打破老挝交通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带动铁路沿线的产业开发,为打造中老经济走廊创造了有利条件。“高铁时代”的到来,极大地缩短了中老旅游行程“在路上”的距离,其强大的经济辐射效应,不仅促进高铁沿线资源的整合,而且带动相关产业链及周围区域经济的联动增长,将大大推动老挝旅游业的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东南亚旅游劳工移民的热潮
在中国早期移民史上,东南亚便是中国海外移民最主要的目的地。17 世纪初,中国人开启了大规模移民东南亚的历史,在 20 世级上半叶进入了极盛时期,此间经历了三次移民高潮。21 世纪初,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及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合作的飞速发展,华人再次迎来移民东南亚的热潮,此次移民以缅甸北部、柬埔寨、老挝和泰国北部等东南亚内陆地区为主。东南亚与中国相邻,经贸合作历史悠久、政治关系友好,加上移民费用低廉、入境和居留管理较宽松、当地民众态度友好,东南亚各地华人社区纷纷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双方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东南亚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高度不平衡,对人才和劳动力需求旺盛,中国新移民面临更多就业机会和选择。老挝一直是东南亚国家中华人最少的国家之一,目前老挝华人约 30 万,占老挝总人口的 4.4%。老移民约 2-3 万,以广东移民为主;新移民多位于老挝北部,早期以云南的边民为主,集中于香蕉、橡胶行业,随后慢慢向万象移居。随着上世纪末老挝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国新移民再次将目光集中于老挝,华人大量进入老挝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主要集中在零售、维修、餐馆业和酒店业。近年来,东南亚地区受益于中国出境游的热潮,旅游市场火爆,“新马泰”一时成为旅行经典路线。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旅游现象的运行,导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经济和文化两类关系和现象的出现。经济关系和现象首先发生在微观范围内,在旅游产业链的中下游产生了一大批直接面向游客、分布广泛的旅游小企业,成为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旅游活动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行为则直接引发出现文化关系和现象,这种关系和现象在人际之间和人物之间两个范围内运行[1]。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起,西方学者就尝试从后福特主义的弹性生产关系论证了旅游小企业蓬勃发展的转变。随着旅游小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企业大小与其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呈正比的旅游学理论遭到质疑,迫使国外的旅游研究学者们开始重新对旅游小企业进行审视。进入 90 年代以后,伴随着旅游小企业数量的迅速增加以及对目的地发展的促进作用的日益突出,旅游小企业研究也进入相对发展阶段。
一、旅游小企业主
对旅游小企业主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国外学者多从管理学和经济学角度对旅游小企业主的创业动机、经营行为、从业特征、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基于此,国内学者做出了旅游小企业主的经济影响、社区参与及传统文化的保护、地方感与幸福感、地方认同等社会文化影响等方面的新探索。
(一)旅游小企业主的创业动机
Bredvold 等人研究发现,很多企业主将创业动机表述为“想自己当老板、想独立自由、想进行创新、想从事一个有趣的工作”等,这些也是各行业企业主创业的最重要原因[2]。依据创业动机,旅游小企业主主要分为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主和利益导向型旅游小企业主两类。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主较少关注企业成长和利益,更侧重追求理想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对他们来说,对某一个地方的喜爱很重要,因此生活方式导向的小企业主在乡村地区更为常见。据此,学者提出衡量其经营成功的标准应该是他们保持追求喜爱的生活方式的可持续能力[3]。相对地,他们认为利益导向型旅游小企业主的创业动机由经济利益主导[4],且受到性别因素的影响,其中女性的独立和解放在其从业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如 Donald Getza 和 Tage Petersen 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小企业主,其创业动机具有明显的区别,女性小企业主倾向于生活方式的追求,男性则更注重经济利益的追求[5]。cf. Caballé研究发现瑞典农场女性旅游小企业主开展事业的动机主要是经济动机、社会和个人动机如想要变得独立或想从家务中解脱出来[6]。此外,不同创业动机的旅游小企业主也会选择进入不同的行业。例如,在加拿大和丹麦,对于租住店铺开展生意的小企业主而言,他们呈现出明显的成长和利益导向特征,尤其是在食宿业或旅馆业;而餐饮、艺术、手工业小企业主则更倾向于自主性导向的生活方式[6]。
.............................

第二章  琅勃拉邦古城华人旅游小企业主文化适应研究的基础性分析

第一节  研究地概况
琅勃拉邦,因 1560 年高棉国王赠送的“勃拉邦”佛像而得名,是老挝著名的佛教发源地和古都,一直以来被老挝人们视为老挝历史文化的象征。自 1995年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吸引了无数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旅游。这里生活着一群淳朴、真实、虔诚的佛教子民,保存着历尽沧桑的古老建筑物,成为游客心目中的“香格里拉”和“世外桃源”,多次入选知名旅游杂志的度假胜地榜单。琅勃拉邦省是老挝北部的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地,尤其是琅勃拉邦市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最具代表性和最吸引游客的很多景点,生态环境保护较好,以自然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主。近年来,琅勃拉邦旅游业发展迅速,政府十分重视琅勃拉邦历史古迹及文物的保护,积极制定了促进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不断完善旅游组织机构,公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旅游发展意识也逐渐增强。在“同一个目的地——东盟”口号的呼吁下,琅勃拉邦积极谋求与东盟成员国在旅游发展计划、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宣传等方面的合作与帮助,不断提高旅游发展能力,同时促进“旅游扶贫”的积极实行,使旅游业的发展真正成为惠民利民的综合性产业。
琅勃拉邦经济的发展十分依赖旅游业,仍然面临着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较差、人民生活水平低等困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琅勃拉邦旅游业的发展,给旅游者带来了诸多不便。所以在东南亚旅游城市中,琅勃拉邦的游客量并不算多,且淡旺季明显。但这并不影响琅勃拉邦古城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勃拉邦古城,总面积不到 10 平方公里,虽面积不大但却集中分布着享誉全球的景点,如香通寺、皇宫博物馆、普西山等,清晨的布施、早市和夜市热闹纷繁,成为旅游者体验当地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的理想之地。老挝在文化上深受泰国、中国、柬埔寨、越南及法国等国的影响,很多来自这些国家的人们选择来此居住或工作,多民族、多文化的影响也形成了老挝包容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在这里,来自中国和泰国的商人在老挝有着很长时间的创业历史,其中来自湖南邵东为主的中国商人己经成为老挝商界的重要力量。一直以来,欧美国家的游客将老挝视为东南亚最后一块处女地,对琅勃拉邦的喜爱只增不减。近年来,生态自然和探险成为旅游者追求的新时尚,加之出境游的高涨,琅勃拉邦吸引了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等距离老挝较近的国家的游客。很多来自中国的背包客和自驾游爱好者将琅勃拉邦作为通往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家的中转站;同时源于热门综艺节目对老挝的宣传,老挝以及琅勃拉邦也成为韩国游客热衷的境外游目的地之一。琅勃拉邦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从业者,尤其是近年来在老挝及琅勃拉邦吸引了众多华人创业者对旅游业的关注,中国人在老挝开办的面向游客的饭店、酒店、旅馆和商铺等逐渐增多。#p#分页标题#e#
..........................

第二节  文化适应理论的内涵及应用
文化适应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对不同群体文化交流的观点,柏拉图在《理想国》的著作中指出对多元文化的了解,既要摒弃外来文化的糟粕,又要避免过于封闭造成的文化隔离。1883 年美国民族事务局 J.W.Powell首次采用“acculturation”一词定义外来文化学习者在新文化的冲击下产生的心理变化。而真正开始将文化适应引用到心理学领域的是 Hall(1903)。1918 年,Thomas 和  Znaniecki 率先提出文化适应心理学的理论体系,随后文化适应理论在心理学界、人类学及社会科学领域逐渐展开,至 19 世纪末“文化适应”一词才真正使用于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外来群体面对新文化环境产生的心理变化的表述。目前在西方得到普遍认同的则是 RedField 在 1936 年提出的经典定义:“由个体构成的不同文化群体间,由于持续而直接的文化接触,从而导致个体或群体在文化适应模式上变化的现象。”此定义指出文化适应是一种文化要求,是对异文化群体对新文化模式的一种适应性要求,异文化群体在此过程中会产生元文化和新文化的双向变动,除此之外,拉尔夫林顿(RalfLinton)和梅尔维尔赫斯科维茨(MelvilleHerskovites)[49]对移民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推动了文化适应的研究。然而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或个人在发达文化的冲击下产生的变化,研究者普遍认为,在异地的旅居者往往会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的变化和冲击[50],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和不适[51],甚至产生疾病[52]。而后,文化适应的理论定位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学家从集体层面上较早进行了文化适应方面研究;心理学家强调跨文化交际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影响;管理学家则关注跨文化交际对个体绩效等能力影响。
.............................
第三章  从大城到小镇:琅勃拉邦古城华人旅游小企业主文化适应的现状分析 ......................... 25
第一节  老挝华人社会进程 .................................... 25
第二节  琅勃拉邦古城华人旅游从业概况 ................................ 26
第四章  琅勃拉邦古城华人旅游小企业主文化适应的感知测量 ......... 47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 47
一、研究假设与设计 ............................................ 47
二、研究实施 ........................................... 49
第五章  琅勃拉邦古城华人旅游小企业主的文化适应机制 ................. 63
第一节  基于旅游场域理论的文化适应逻辑分析 ............................................ 63
第二节  琅勃拉邦华人旅游小企业主文化适应的过程机制 ............................ 65

第五章  琅勃拉邦古城华人旅游小企业主的文化适应机制

第一节  基于旅游场域理论的文化适应逻辑分析
从国内到国外,从经济发达的城镇到贫穷落后的乡镇,从四通八达的华夏大地到老挝琅勃拉邦古城,华人旅游小企业主开辟了一条以社会关系为基础,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从业模式和生活方式。虽然琅勃拉邦旅游业发展面临着营销和宣传方式单一落后、市场规范性差等一系列问题,但旅游就业及工作压力小、旅游发展潜力大、旅游商业用地租金低等条件,依然为华人旅游小企业主提供了充满诱惑的谋利空间。在琅勃拉邦古城,华人旅游小企业主主要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网络信息媒介及商会宣传等渠道来到琅勃拉邦古城,在琅勃拉邦古城具有较好的社会关系基础。“资金投入和社会关系”成为进入琅勃拉邦古城旅游行业门槛的黄金法则。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的基础,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率先成为掌握旅游资源的利益得主。华人旅游小企业主作为外来者,则凭借其经营的社会资本和丰厚的经济资本加入了竞争的行列。所以,在旅游场域中,
华人旅游小企业主与当地居民、地方政府的关系,是建立在旅游行业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及权利资本争夺的基础上的。旅游场域中对游客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文化资本,并不能直接被旅游者购买,而是以一定的形态融入到旅游产品和服务中去。对此,旅游场域中不同行动者各司其职,将自身拥有的自然、文化、抑或是经济资本等转换为能够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消费,目的是营造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体验。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