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基于数字足迹的河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管理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65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9090810260219281
  • 日期:2019-07-23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本文以入豫旅游者的数字足迹为基础,借助社会网络理论及分析方法,利用 UCINET,SPSS,NETDRAW 等软件,分别以河南省的 18 个城市和 49 个景区为旅游节点构建河南省旅游流网络,分析其整体网络特征和节点网络特征,从中观和微观尺度探讨旅游者在不同空间的流动轨迹和旅游节点在旅游流网络中所承担的角色,并从旅游地供给的角度进一步解析影响河南省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最后提出优化河南省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的建议。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互联网与旅游业的发展逐渐融合
随着互联网普及与大发展,旅游业与互联网结合逐渐紧密,专业旅游网站和旅游 APP 纷纷出现,在线旅游产品琳琅满目,而且通过互联网进行相关旅行服务的预订也更为快捷和方便,据统计,目前我国有 48.7%的用户选择在线旅行预订,2017 年全国网上旅行预订用户规模达到 37578 万。此外随着旅游 O2O 和智慧旅游发展日渐成熟,旅游景区也开始利用网络对景区容量进行监控,并通过大数据预测未来客流量,为景区合理的引流和导流做出贡献。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1.1.2   旅游数字足迹的应用价值凸显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游客在线获取旅游信息、购买旅游产品、分享旅游经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此网络上也留下了大量反映游客活动轨迹的“数字足迹”。这些“数字足迹”内容丰富,为旅游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者可直接提取旅游人数、旅行时间、旅游偏好等基础数据,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数据来源的局限性,节省了旅游研究前期数据搜集的成本。此外数字足迹中清晰展示了游客在不同目的地间转移的路线,这也为研究旅游流的互动性,以及呈现的网络化特征,提供了机遇。
1.1.3   旅游大数据的挖掘任重道远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曾明确提出“旅游要发展、统计要革命、数据要掌握”,由此引发了探索旅游大数据的热潮。“旅游大数据”指的是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数据,这些数据涉及全面,包括了旅游企业、旅游景区和旅游者等旅游过程中各个环节,来源真实,可从纵横两个不同角度展示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其中应用价值最大的就是游客数据。但由于旅游大数据庞杂无休,如何合理挖掘旅游大数据成为所有旅游从业者面对的难题。而旅游大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性的旅游现象,却激发了旅游学者们研究的兴趣。对旅游大数据的探索性挖掘逐渐深入,并成为目前旅游研究的热点。
1.1.4   全域旅游的蓬勃发展
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地之间互为目的地和客源地的特征愈加突出。各地纷纷进行全域旅游的实践探索,并开始从全域的角度整合旅游资源,拓展旅游空间,提出旅游规划。但目前全域旅游发展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从宏观供给角度进行旅游发展支持,而从游客角度出发,对游客旅游偏好的探索不足。研究因游客流动而形成的全域网络,可以更直观的展示全域内旅游的热、温、冷点,进而能够更好的指导全域旅游的发展方向。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旅游流空间结构研究是旅游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旅游目的地之间旅游流互动的频繁,旅游空间结构也越来越呈现出网络化特征。对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的探索,可提升社会网络理论在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中的应用价值。
1.2.2   实践意义
本文在信息化和全域旅游的背景下,通过旅游数字足迹的挖掘,以河南省为案例地,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分别从城市节点和景区节点两个递进层面去探讨河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这对明确河南省各个旅游节点的功能定位、促进旅游产品开发和线路设计都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20 世纪 60 年开始,国外学者开始从空间角度探讨旅游流的各种结构特征。但大多数都是基于客源地、目的地和媒介三个方面。Wolfe 等(1970)探讨了旅游流空间互动的形式和过程[7]。Mariot(1967)提出了联结居住地和旅游中心的三种路径。Compell(1984)等提出的休闲与度假模型解释了不同旅游流的运动形式[8]。Lundgren(1984)提出了单目的地旅游流空间模式以及 Mckercher 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内部游客流动的模式等[9]。Pearce(1987)在旅游流空间分层的基础上,提出旅游流双向运动模型[10]。Stewart(1997)提出了多目的地旅游流空间模式[11]。Oleksandr.Korol(2017)建立了地理空间中国际旅游流的形成和分布的概念模型[12]。
.............................

2   旅游流网络结构分析模型

2.1   旅游流网络的构建
客流在不同目的地之间的转移互动,使旅游地之间联系紧密,逐渐呈现网络化的发展态势。在社会网络理论的指导下,将抽象和点、线、关系具化到旅游流网络结构中,成为旅游流研究的重点。但其中的旅游节点如何选取、旅游流关系强度如何衡量等问题的解决成为构建合理旅游流网络的关键。故参照相关学者的研究,可将旅游流网络的构建思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见表 2.1。

........................

2.2   旅游流网络结构的评价指标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作为本文重要的研究方法包含大量的网络特性评价指标,根据研究所需选取适合旅游流网络结构的指标体系至关重要。参考以往研究者成果,根据本研究需要,主要选取节点网络指标和整体网络指标。其中,节点网络指标又分为中心性和结构洞指标,来衡量旅游节点的角色和功能;整 体网络指标主要用于测量整体旅游流网络结构的态势,包括整体旅游网络的密度、核心边缘、中心势和凝聚子群等指标。见图 2.1。

..............................
3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获取 ................................ 15
3.1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概况 ............................... 15
3.1.1   旅游业经济规模快速增长 .............................. 15
3.1.2   旅游精品体系逐步创建 .................................... 15
4   河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实证分析 .............................. 21
4.1   河南省旅游流网络空间可视化 ................................. 21
4.1.1   城市节点旅游流网络空间可视化 ................................. 21
4.1.2   景区节点旅游流网络空间可视化 .............................. 22
5   河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5.1   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 ........................ 51
5.1.1   旅游资源指标 .................................... 52
5.1.2   旅游服务接待指标 ............................. 52

6   河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优化建议

6.1   优化原理
由前文分析可知,入豫客流主要通过郑州、开封和洛阳进入,再流向其他城市。河南省区域旅游流也主要表现为聚点状或带状聚集,如主要聚集于热点城市的热点景区和温点景区等等。郑州、开封和洛阳是河南省旅游流的主要集聚地,边远城市,尤其是济源、濮阳等行政边缘地区旅游流流量偏小。这导致部分城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偏低,河南省整体旅游业发展水平提升受限。根据社会网络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确立河南省旅游流的节点、关系和圈层,构建“网络旅游”空间结构,在推进单体节点城市和节点景区旅游流引入的基础上,促进区域内旅游流空间流动的相对均衡,引导旅游流向边缘城市和温冷点旅游景区转移,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其中“网络旅游”空间结构模式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确定“节点”,指旅游流网络中的核心节点;二是由旅游流和旅游资源、信息、交通等相互影响形成了“通道”即“关系”[66];三是旅游流网络中凝聚力较强的小群体互动则形成旅游“圈层”。因此提出以下三方面的优化路径。
从区域城市建设的层面来说,在旅游业发展初期,注重培育核心旅游城市,以核心城市带动边缘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依托核心区域、完善核心节点建设的同时,也应加快边缘节点发展,提高核心节点对边缘节点的带动作用,以拓展旅游发展的纵深与腹地,使旅游流的流动在区域内逐渐均衡。在城市节点旅游流网络分析中,7 个核心城市间旅游流联系较为紧密达到 0.9,但 11 个边缘城市间的旅游流联系密度较低,且核心城市对边缘城市带动不足,核心城市与边缘城市间旅游流联系密度仅为 0.4。虽核心城市对边缘城市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力,即在长线游中入豫旅游者,在核心城市与边缘城市间进行了一定的转移,但入豫旅游者仍然只更多的集中在核心城市间游览,对边缘城市的游览有限。所以要继续巩固郑州、开封、洛阳等城市作为旅游集散极核中心的地位,完善其旅游产品和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并注重中介中心性较高核心城市的旅游形象的提升;焦作、新乡、安阳作为次核心城市应加强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充分发挥其旅游集散功能。而濮阳、鹤壁和济源等边缘节点城市在接受核心城市极化扩散影响下,也要主动承接来自核心城市旅游流转移,应充分利用诸如休闲农业、水乡风光、特色村落等资源,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提高自身旅游吸引力,形成与核心城市间的旅游互动效应,最终促进旅游流在空间上均衡流动。#p#分页标题#e#
........................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以河南省旅游者的数字足迹为基础,构建河南省城市间的旅游流网络和景区间的旅游流网络,从面状和点状两个层面,深层次揭示河南省旅游流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基于此提出河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优化建议。
(1)河南省旅游流节点网络结构特征
在以 18 个城市为主要旅游节点的河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中,每个城市所承担的旅游流集聚和扩散的能力差异较大。游客在河南省游览时,倾向于单一的城市旅行目的地游览,而多城市旅游目的地、跨区域的旅游流动较少,造成河南省 18 个城市旅游节点的内向程度中心性均高于外向程度中心性。此外每个城市在充当中介者的能力上差异较大,入豫游客在多个城市间的转移常常仅通过少数几个核心节点城市的中转建立联系。其中开封和郑州因其显著的结构洞优势,在河南省旅游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不需依附其他旅游节点城市,自身能够获得的较大旅游流量,而洛阳、安阳、新乡、焦作、南阳、驻马店相对于其他边缘城市具有一定的结构洞优势,在未来有可能发展成核心旅游城市节点。
在以 49 个高频景区为主要旅游节点的河南省旅游流网络中,二七纪念塔、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白马寺、清明上河园、河南博物院、大相国寺、洛阳民俗博物馆、开封府等 10 个景区内外向程度中心性均较高,是入豫游客经常游览的景区,在河南省景区旅游流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但每个景区在河南省旅游流网络中对外联系的便捷度差异性较大,其中二七纪念塔、云台山、少林寺、龙门石窟、清明上河园、河南博物院、万仙山、开封府、白马寺、洛阳博物馆等景区的内外接近中心性较大,这些景区与其他景区的连通性较好,独立性较强。而清明上河园景区的中介中心性最大,是河南省旅游流网络中起到桥梁的作用。一般市域范围内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点往往中介中心性水平也较高,它们既是省域旅游的通道又是城市旅游的通道上的关键景点。游客常常将其作为市域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并且以此为中转地前往其他城市的不同景区。此外在 49 个景区中有 16 个景区的结构洞水平较高,在整个旅游流网络具有非替代性的竞争优势,但也要警惕其由于非替代性而产生的旅游交通堵塞问题。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