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6年,我国乡村旅游人数已达 13.6 亿人次,旅游收入高达 4000 亿以上。2017 年作为实施“十三五”旅游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深化之年,我国乡村旅游关注度持续提升,乡村旅游实际完成投资额高达到约 5500 亿,乡村旅游人数已达 25 亿人次,增长了 45.6%。同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国家提出乡村旅游扶贫战略,并要求十三五期间实现 1 万个扶贫村达到 100 万年均旅游经营收益,贫困人口实现 1 万元年人均旅游经营收益。为此,全国各地开始规划布局乡村旅游扶贫战略,如贵州省旅游扶贫九项工程和“百区千村万户”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山西省出台旅游扶贫示范村工作方案、青海省建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体系等。2018 年以来,在强劲的市场需求和国家乡村旅游扶贫工程驱动下,我国乡村旅游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内容也从观光农业等相对单一产品向综合业态发展,休闲农庄、特色小镇、乡村民俗和精品酒店等发展业态快速增长。随着乡村旅游业社会综合效益的日益凸显,促进了人员、资本、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带来了旅游经济活动的新空间扩展[1]。乡村旅游产生的流动性特点支配了乡村旅游地经济的快速转变,从而成为乡村经济社会重构的原发性动力。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动乡村旅游地在流动空间中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进而提升乡村旅游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需要探讨的新课题.
1.1 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6年,我国乡村旅游人数已达 13.6 亿人次,旅游收入高达 4000 亿以上。2017 年作为实施“十三五”旅游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深化之年,我国乡村旅游关注度持续提升,乡村旅游实际完成投资额高达到约 5500 亿,乡村旅游人数已达 25 亿人次,增长了 45.6%。同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国家提出乡村旅游扶贫战略,并要求十三五期间实现 1 万个扶贫村达到 100 万年均旅游经营收益,贫困人口实现 1 万元年人均旅游经营收益。为此,全国各地开始规划布局乡村旅游扶贫战略,如贵州省旅游扶贫九项工程和“百区千村万户”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山西省出台旅游扶贫示范村工作方案、青海省建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体系等。2018 年以来,在强劲的市场需求和国家乡村旅游扶贫工程驱动下,我国乡村旅游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内容也从观光农业等相对单一产品向综合业态发展,休闲农庄、特色小镇、乡村民俗和精品酒店等发展业态快速增长。随着乡村旅游业社会综合效益的日益凸显,促进了人员、资本、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带来了旅游经济活动的新空间扩展[1]。乡村旅游产生的流动性特点支配了乡村旅游地经济的快速转变,从而成为乡村经济社会重构的原发性动力。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动乡村旅游地在流动空间中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进而提升乡村旅游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需要探讨的新课题.
..........................
第 3 章 韩杖子村旅游流动空间与旅游资源的现状 ................................ 13
1.2 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丰富乡村旅游流动空间要素内容。由于城市是信息、技术、人员、资本等资源的集聚中心,流动空间的要素研究基本集中在城市空间及城市间关系的视野中,很少提及乡村旅游流动空间要素的研究。本文以乡村旅游流动空间为视角,将流动性作为新的切入点,分析乡村旅游流动空间要素的内容,结合其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应用于乡村旅游市场开发过程。
(2)为韩杖子村旅游市场开发提供流动空间视角。实践中,乡村地区旅游发展普遍以资源为基础进行传统市场开发[2],模仿行为严重,缺乏创新意识,难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以旅游流动空间为视角,不仅可以继承传统旅游市场的诸多特性,还可以对乡村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利用区域资源的有机整合提高乡村旅游地市场开发的适应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1)丰富乡村旅游流动空间要素内容。由于城市是信息、技术、人员、资本等资源的集聚中心,流动空间的要素研究基本集中在城市空间及城市间关系的视野中,很少提及乡村旅游流动空间要素的研究。本文以乡村旅游流动空间为视角,将流动性作为新的切入点,分析乡村旅游流动空间要素的内容,结合其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应用于乡村旅游市场开发过程。
(2)为韩杖子村旅游市场开发提供流动空间视角。实践中,乡村地区旅游发展普遍以资源为基础进行传统市场开发[2],模仿行为严重,缺乏创新意识,难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以旅游流动空间为视角,不仅可以继承传统旅游市场的诸多特性,还可以对乡村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利用区域资源的有机整合提高乡村旅游地市场开发的适应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3)探索韩杖子村旅游市场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传统乡村旅游市场开发普遍存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程度低、缺乏独特性,以及旅游服务水平落后等问题。现有旅游市场开发模式也主要集中在提供旅游资源、土地、劳动力、人才和资金方面,这类传统的开发手段已经不能满足于现阶段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本文期望利用个体共治、利益共享、城乡共联的策略选择,实现韩杖子村乡村旅游市场发展的转型升级。
.......................
第 2 章 乡村旅游流动空间与市场开发的相关理论
2.1 乡村旅游流动空间概念
传统观点认为旅游空间的流动是旅游者在实体空间上的物理位移,旅游者的位移由旅游需求而决定。但旅游者的需求来源、旅游者因为空间位移所带来的信息流、资金流等对旅游地的影响并没有进入经营者视野,缺乏对乡村旅游市场的深度开发。按照卡斯特的理论,他把流动空间定义为通过流动而运作的共享时间之社会实践的物质组织,这种物质组织带来了通过远距离沟通实现共享实践的可能,从而对实体性空间带来结构性改变。乡村旅游也是如此,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乡村旅游者通过虚拟网络获取旅游地信息并进行快速的线上支付、线上预定、线上互动交流;旅游从业者在异地即可为旅游地引来资金流、旅游客流、旅游物流等。各方利益主体为赢得线上线下市场份额,创造了包括淘宝旅行平台、Airbnb、无二之旅,还有墨西哥坎昆的全包式度假村这种大型 IP,实现了坎昆由鱼村到国际旅游区的结构性转变。在旅游流动空间下,旅游参与者可以打破实体空间的壁垒,在线上和线下实现资源在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快速流动,摆脱资源在实体空间流动的滞后性和地域局限,让地域分离的旅游参与者可以在同一时间共享共同的实践成果,具有无边界线特点。
从几何学的观点来看,空间是由点、线、面在坐标轴上的集合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而成的[31]。流动空间属于空间概念的范畴,也应当具有几何学观点中的层次性和结构性,由节点要素、流要素、执行性要素通过立体的排列组合方式形成。
2.2.1 节点要素
从旅游经济学角度而言,旅游经济一直遵循着区域发展的“点-轴”渐进扩散规律[32],即通过将旅游资源及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为旅游中心点,其区域旅游经济是以该城市为中心成斑点状分布的。从空间角度来看,旅游中心点市场的扩大带来旅游中心区域范围的扩张,市场会随之根据交通线路、旅游资源等因素自然筛选出新的旅游节点,这些旅游节点为完成旅游活动而相互连接,从而形成新的旅游空间,并会因为新的空间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口、产业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产生新的旅游增长极。在流动空间领域,旅游节点除了具有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本质特征及与旅游中心节点的联结性外,还应当具有与旅游中心节点和客源地的虚拟联结性。因此,乡村旅游地可以以其区位条件和旅游资源等为基础作出策略性选择,通过借助执行性要素、流要素将闭塞的乡村旅游地与旅游中心节点相连接,进入旅游中心区域范围,形成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
2.2.2 流要素
对于区域空间而言,两点连成的线连接着空间中的各个节点。传统实体空间通常是由各类的交通线路充当线的作用。乡村旅游流动空间要素则涉及到线与网络,旅游者、旅游从业者、资金、服务,包括产品的推销、售后等想要实现节点间的流动,必然依靠公路、铁路、网络、通信、电网等流要素的支撑。而城市之所以能够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中心,正是因为各种资源和流要素在城市间的高度凝结。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的壁垒导致乡村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资源的长期流出,也阻碍了乡村流要素的发展。但随着近几年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政府开始积极推动乡村流要素的有序建立,通过铺设公路、建立网络、修建铁路、吸引人才等方式,极大地推动了资源在城乡间的流动,这一循环流动系统成为统筹城乡的有效连接器,为乡村建立“互联互通”的旅游流动空间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
.......................
第 2 章 乡村旅游流动空间与市场开发的相关理论
2.1 乡村旅游流动空间概念
传统观点认为旅游空间的流动是旅游者在实体空间上的物理位移,旅游者的位移由旅游需求而决定。但旅游者的需求来源、旅游者因为空间位移所带来的信息流、资金流等对旅游地的影响并没有进入经营者视野,缺乏对乡村旅游市场的深度开发。按照卡斯特的理论,他把流动空间定义为通过流动而运作的共享时间之社会实践的物质组织,这种物质组织带来了通过远距离沟通实现共享实践的可能,从而对实体性空间带来结构性改变。乡村旅游也是如此,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乡村旅游者通过虚拟网络获取旅游地信息并进行快速的线上支付、线上预定、线上互动交流;旅游从业者在异地即可为旅游地引来资金流、旅游客流、旅游物流等。各方利益主体为赢得线上线下市场份额,创造了包括淘宝旅行平台、Airbnb、无二之旅,还有墨西哥坎昆的全包式度假村这种大型 IP,实现了坎昆由鱼村到国际旅游区的结构性转变。在旅游流动空间下,旅游参与者可以打破实体空间的壁垒,在线上和线下实现资源在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快速流动,摆脱资源在实体空间流动的滞后性和地域局限,让地域分离的旅游参与者可以在同一时间共享共同的实践成果,具有无边界线特点。
旅游流动空间的无边界性,实现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交织融合,如图 2.2 所示,这个交织融合的空间即为旅游流动空间。在乡村旅游地,旅游参与者也可以通过利用周边流动性要素使人员、技能、资源在乡村与或大或小的区域之间进行快速流动,进而实现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场的建立。因此,本文将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定义为:乡村旅游地中以流动空间为场域的新空间形式,它表现为在网络信息社会中,乡村旅游地的产业、组织和社会功能在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共生的流动空间中进行快速的流动。
.........................
2.2 乡村旅游流动空间要素从几何学的观点来看,空间是由点、线、面在坐标轴上的集合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而成的[31]。流动空间属于空间概念的范畴,也应当具有几何学观点中的层次性和结构性,由节点要素、流要素、执行性要素通过立体的排列组合方式形成。
2.2.1 节点要素
从旅游经济学角度而言,旅游经济一直遵循着区域发展的“点-轴”渐进扩散规律[32],即通过将旅游资源及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为旅游中心点,其区域旅游经济是以该城市为中心成斑点状分布的。从空间角度来看,旅游中心点市场的扩大带来旅游中心区域范围的扩张,市场会随之根据交通线路、旅游资源等因素自然筛选出新的旅游节点,这些旅游节点为完成旅游活动而相互连接,从而形成新的旅游空间,并会因为新的空间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口、产业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产生新的旅游增长极。在流动空间领域,旅游节点除了具有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本质特征及与旅游中心节点的联结性外,还应当具有与旅游中心节点和客源地的虚拟联结性。因此,乡村旅游地可以以其区位条件和旅游资源等为基础作出策略性选择,通过借助执行性要素、流要素将闭塞的乡村旅游地与旅游中心节点相连接,进入旅游中心区域范围,形成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
2.2.2 流要素
对于区域空间而言,两点连成的线连接着空间中的各个节点。传统实体空间通常是由各类的交通线路充当线的作用。乡村旅游流动空间要素则涉及到线与网络,旅游者、旅游从业者、资金、服务,包括产品的推销、售后等想要实现节点间的流动,必然依靠公路、铁路、网络、通信、电网等流要素的支撑。而城市之所以能够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中心,正是因为各种资源和流要素在城市间的高度凝结。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的壁垒导致乡村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资源的长期流出,也阻碍了乡村流要素的发展。但随着近几年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政府开始积极推动乡村流要素的有序建立,通过铺设公路、建立网络、修建铁路、吸引人才等方式,极大地推动了资源在城乡间的流动,这一循环流动系统成为统筹城乡的有效连接器,为乡村建立“互联互通”的旅游流动空间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
3.1 韩杖子村基本情况 ............................ 13
3.2 韩杖子村旅游流动空间的要素分析 ........................... 13
第 4 章 韩杖子村流动空间旅游市场开发的制度设计 .................................... 21
4.1 韩杖子村旅游流动空间的动力运行机制 ........................... 21
4.1.1 节点要素的互动力 .......................... 21
4.1.2 流要素的中介力 ....................... 22
第 5 章 韩杖子村流动空间旅游市场开发的具体实践 .......................... 28
5.1 运营主体 ................................. 28
5.1.1 政府、企业、乡村旅游合作社的职能 ......................... 28
5.1.2 “政府+企业+乡村旅游合作社”的操作方式 ............... 29
第 5 章 韩杖子村流动空间旅游市场开发的具体实践
5.1 运营主体
在流动空间中韩杖子村“政府+企业+村民”旅游市场开发策略上,我们提出了共治理念。这里的个体共治包含了承德市、秦皇岛市的政府,城市区域内的旅游公司,以及韩杖子村本地村民的共同治理。村民作为弱势群体,依托个体的参与治理是不够的,引入乡村旅游合作社的概念,将村民与村委会联合起来,可以实现本地村民与政府、企业间真正的利益共享机制。因此,在韩杖子村流动空间旅游市场开发过程,由“政府+企业+乡村旅游合作社”建立韩杖子村全域旅游公司,由其作为旅游市场开发的运营主体,实现韩杖子村旅游可持续发展。#p#分页标题#e#
5.1.1 政府、企业、乡村旅游合作社的职能
5.1 运营主体
在流动空间中韩杖子村“政府+企业+村民”旅游市场开发策略上,我们提出了共治理念。这里的个体共治包含了承德市、秦皇岛市的政府,城市区域内的旅游公司,以及韩杖子村本地村民的共同治理。村民作为弱势群体,依托个体的参与治理是不够的,引入乡村旅游合作社的概念,将村民与村委会联合起来,可以实现本地村民与政府、企业间真正的利益共享机制。因此,在韩杖子村流动空间旅游市场开发过程,由“政府+企业+乡村旅游合作社”建立韩杖子村全域旅游公司,由其作为旅游市场开发的运营主体,实现韩杖子村旅游可持续发展。#p#分页标题#e#
5.1.1 政府、企业、乡村旅游合作社的职能
在“政府+企业+乡村旅游合作社”经营模式中,“乡村旅游合作社”由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村民组成,一户一名代表,由各户代表选举合作社负责人。在韩杖子村全域旅游公司中,合作社相当于董事会执行董事,可以为公司提供生产者与服务者,并参与决定有关乡村旅游开发的战略性部署,任命或者监督高层管理人员,享有报酬请求权等。在韩杖子村旅游市场开发初期,乡村旅游合作社应当具有以下职能:首先,负责参与制定公司章程,在章程中确定合作社享有监督高层管理人员的权力,并明确监督权的行使;其次,负责参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旅游产品的开发,确保韩杖子村自然资源不受破坏,文化资源不被扭曲;再次,负责确定与企业、政府间的利益分配原则,保障村民能够在合作社支撑下争取自身权益。最后,负责协调村民与韩杖子村全域旅游公司的关系,提高村民的参与性与归属感。
“企业”指承德市、秦皇岛参与投资经营的大型旅游企业,主要充当管理者的角色,接受董事的委托,负责经营管理、商业运作、市场开拓等。具体包括实施韩杖子村旅游市场开发计划、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市场营销,以及组织接待并分配旅游者、保障服务质量等。
.........................
第 6 章 结论
本文以流动空间为视角,对秦皇岛市韩杖子村的旅游市场进行开发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踏查与调研相结合、文字表述与图表示意相结合,分析了乡村旅游流动空间形态及其要素构成,阐述了乡村旅游市场开发的模式和韩杖子村旅游流动空间动力机制运行,探讨了韩杖子村流动空间与旅游市场开发的策略选择,并将理论赋予实践,提供了韩杖子旅游流动空间市场开发的具体实践。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是以流动空间为场域的新空间形式,表现为乡村旅游地的人员、技术、资本等日益以流动的方式被组织起来,是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共生体,体现为乡村旅游地的旅游参与者对旅游地进行动态构造的空间形式。
.........................
第 6 章 结论
本文以流动空间为视角,对秦皇岛市韩杖子村的旅游市场进行开发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踏查与调研相结合、文字表述与图表示意相结合,分析了乡村旅游流动空间形态及其要素构成,阐述了乡村旅游市场开发的模式和韩杖子村旅游流动空间动力机制运行,探讨了韩杖子村流动空间与旅游市场开发的策略选择,并将理论赋予实践,提供了韩杖子旅游流动空间市场开发的具体实践。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是以流动空间为场域的新空间形式,表现为乡村旅游地的人员、技术、资本等日益以流动的方式被组织起来,是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共生体,体现为乡村旅游地的旅游参与者对旅游地进行动态构造的空间形式。
第二,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由节点要素、流要素和执行性要素构成。研究表明,节点间的资源流动和创新能力决定了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节点的选择,节点在资源的流动和共享中被重新塑造,类型更加多元化;在流动空间的场域下,节点间的资本、人员、技术等是通过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等流要素实现城乡之间的快速流动,即流动空间表现为通过各种流要素使资源在节点间的流动而构建起来;流动空间的支配性要素起到空间内的主导作用,包括乡村旅游地的主要创新和生产区域的新功能空间和由旅游参与者所发动、构想、决定和执行的乡村地旅游流动空间。
第三,利用韩杖子村旅游流动空间的运行机制及“政府+企业+村民”的旅游市场开发模式,建立城市居民与本地村民共同治理,秦皇岛、承德市与韩杖子村利益共享,城乡间全区域共联的韩杖子村旅游市场开发策略,具体实践包括培育本地村民与跨区域城市居民的共同治理,实现流动空间中执行性要素在“政府+企业+村民”的具体应用;通过实现城市与乡村独立性节点的利益共享,实现韩杖子与承德市、秦皇岛的节点要素的相互联结;通过加深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全区域资源联结,实现韩杖子村旅游流动空间的快速流动。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