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股权性质、会计内部控制与在职消费的相关关系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56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709191949128282
  • 日期:2017-09-01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第 1 章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2012 年 12 月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会议,讨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及部署 2013 年经济工作重点”。会议通过了关于领导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随着政策出台,中央部委及国家新闻媒体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党员同志化及领导干部制止铺张浪费、提倡节俭。 根据网上的数据显示,在实施“八项规定”的四年时间里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 14.6万起,处理 19.7 万人,查处的违规问题主要集中在违规公款旅游、吃喝,公务车违规使用、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违规收送礼等。可见政策的出台,使得一系列不正之风都有所收敛,肃清了很多毒瘤。而且违反“八项规定”的很多现象都是出自政企之间的利益输送。很多企业的高管为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和更轻易地获得政府把控的资源,与政府官员之间不断进行利益往来,造成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不足。 近些年来,不断有某某领导某某老总出入高档消费场所享受高价服务的事件被曝光。比如光中石化一家公司的媒体报道就有很多,董事长、分公司经理都因为过度在职消费而落马。民营企业如国美电器的董事长黄光裕,也曾花天价请领导吃饭等等。这些事件都变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对象,引起了各方面的反思。 在职消费是各个企业都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因为我国企业股权性质的多样性,而且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政府的干预比较强,企业高管与政府间的利益往来,萌生了很多腐败现象,激化了社会矛盾。中国正不断努力建设一个现代化市场经济国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都肩负着很艰巨的任务。一方面,政府要不断放权,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另一方面,企业应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改变原有的经营模式,加强内部监管,由原先对政府的依赖,转变为对自身实力的依赖。这样一来,就会斩断一部分企业高管的在职消费的途径和降低在职消费的水平,也从企业内部对高管的在职消费提供有效的监督和约束。这条路很长,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的走下去。 为了能够对企业在职消费进行抑制,2012 年中央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等联合发布《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职务消费进行严格限制。不合理不适度的在职消费,不仅会影响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也会有损政府的公正形象,还会增加企业成本,使其业绩受损。限制在职消费不仅仅需要政策的导向和企业的外部监督,更重要的是通过企业自身进行把控,对各个环节监督和控制,从而抑制高管人员的在职消费,这就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第 2 章国内外文献综述 
 
通过上文的介绍,应该对本文的结构框架和研究范围及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本章试图从代理观和管制观相关理论入手,阐述在现有制度背景下在职消费产生的动因,同时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有关在职消费和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形成本文的理论基础,确定本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向。关于内部控制与在职消费两者共同的相关文献并不多,但对两者各自单独的研究有很多,涉足的范围也很广,关于两者的文献研究,具体有以下内容: 
 
2.1 相关理论借鉴 
微观经济学对企业的理解是基于企业个体所做出的解释,他们认为企业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投入产出函数,这种解释忽略了企业与外部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甚至是企业自身的一些内部结构和组织关系也被忽略了,这就使得很多企业行为在微观经济学中寻求不到解答。Bede 和 Means(1932)很早就把眼光放在了企业的内部组织问题上,并率先提出了两权分离的命题,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致使企业在内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权力关系。两权的分离导致职业经理人即使在不拥有企业股权的情况下,都能在企业中获得特殊的权力和地位。在两权分离理论提出之后的几十年中,很多经济学家对企业内部形成的复杂而又特殊的新型权力关系进行了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创立并发展了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化需求与专业化需求的必然结果。生产的社会化需求要求企业将更多资源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而生产的专业化需求则为社会化需求带来了有利条件。虽然现代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内涵范围较之以前更加广阔,不仅包括企业组织中上下级关系,还包括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就是企业的主要困扰。最早对委托——代理关系的认识应追溯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提到的:“在钱财的处理上,合股公司的董事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的合伙人则纯为自己打算。所以,要想合股公司的董事们监视钱财的用途,像私人合伙的合伙人那样用意周到,是很难做到的。疏忽和浪费,常为合股公司业务经营上难免的弊端”。经理人很难只为公司的股东的利益来考虑和解决问题,有时他们考虑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更倾向于对自身有利。 
.......
 
2.2 文献回顾 
在职消费在国内外的公司中普遍存在,因其具有隐蔽性的特点且伴有权力属性,所以被学术界广泛关注和研究,关于在职消费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在职消费的影响因素和其所造成的经济效果。对在职消费的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有代理观和效率观两个方面;而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国内新提出的管制观、企业分红、管理层薪酬、管理层持股和管理层权力等角度来进行。代理观的主要观点是股东与高管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导致了企业高管在职消费行为,是委托——代理关系的额外成本(Jensen 和 Meckling,1976)[2]。Hart(2001)在研究中指出,在职消费是经理人的一种谋私行为,这就造成了成本的增加,虽然经理人由此得到了效率的提升,但之前消耗的成本依然无法弥补[4]。Rajan 和 Wulf(2006)认为尽管在职消费是经理人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所进行的谋私行为,但这并非是必须的[5]。Chenli&Liang(2009)在研究中指出经理人通过在职消费所获得的激励,都不如薪酬激励所带来的激励效率高,因此这是对企业成本的额外增加,而且降低了企业效率[6]。Yermark(2006)通过事件研究法对在美本土的上市公司 CEO 因个人原因使用公司飞机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市场中的广大投资者对这种谋私行为表现出十分消极的反应,当该事件曝光那一刻,公司股价立马发生大跌[7]。Luo 等(2011)经过研究发现,国内外很多企业的在职消费水平远远超过正常水平[8]。Fama(1980)的研究表明如果公司在经理人的在职消费行为之后的薪资调整不能够弥补其行为所耗费的公司资源,这时才会额外增加公司的成本。Fama 认为在职消费是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9]。Ha Joo Hyung(2011)经过研究发现,当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充裕时,经理人会产生使用企业财务资源谋私的动机,经理人在这时对企业资源的使用大都是为了自利,与提升企业价值无关[10]。经理人的在职消费对企业自由现金流的占用,从而形成了自由现金流的代理成本(Jesen,1986)[11],Rajan 和 Wulf(2004)的研究也支持以上观点[12]。 
.........
 
第 3 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 14 
3.1 相关概念界定 .... 14
3.1.1 在职消费相关概念 ......... 14 
3.1.2 内部控制 ......... 14
3.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16 
    3.2.1 股权性质与内部控制 ..... 16 
3.2.2 内部控制与在职消费 ..... 16 
3.2.3 不同股权性质下内部控制与在职消费 ......... 17 
第 4 章实验设计 ...... 19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19 
4.2  变量定义 ........... 19 
4.3 模型选择 .... 21 
第 5 章实证分析 ...... 22 
5.1 描述性分析 ........ 22 
5.2 回归分析 .... 24 
5.2.1 股权性质与内部控制质量 ..... 24 
5.2.2 内部控制与在职消费 ..... 26 
5.2.3 股权性质、内部控制与在职消费 ......... 27 
5.3 稳健性检验 ........ 29 
5.4 拓展研究 .... 32 
 
第 5 章实证分析 
 
通过收集数据即研究设计,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相关数据的相互关系展开研究。首先对主要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 person 相关系数检验,然后根据前文的分析和建立的模型用 Stata 12 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并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最后进行稳健性检验。 
 
5.1 描述性分析 #p#分页标题#e#
表 5-1 是主要相关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表 5-1 的结果我们发现,在二元股权的设定下,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在管理层薪酬、盈利能力、财务杠杆、管理层持股比例、毛利率以及管理层权力上的均值差异十分显著。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均值要比非国有企业的管理层薪酬要高。通过资产收益率来衡量的盈利能力来看,非国有企业的平均盈利水平要明显高于国有企业,原因可能是国有企业担任更多的政治任务,对盈利的追求不如非国有企业强烈,而且有些项目并不像非国有企业那样在意成本效益,因此国有企业盈利水平才会低于非国有企业。在资本结构的比较中,国有企业的负债比例要明显超过非国有企业,因为国有企业的背后是政府,会比非国有企业更容易取得更多的债务额度和更久的偿还期限。此外,非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均值要明显高于国有企业,但两者的均值都不高,说明绝大部分的企业管理层的股份占有份额并不大,管理层对企业的决策方向影响不大。但国有企业虽然管理层持股比例更低,但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决策力度反而更大,因为很多高管都是政府直接任命,在企业中拥有更大权力。
..........
 
结论 
 
本文以 2010 年到 2014 年沪深 A 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管理层权力理论,研究了内部控制与公司特征等多因素对在职消费的抑制效果,并考察了股权性质的影响。经研究发现: 
(1)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要明显比非国有企业要好,很多研究表明好的内部控制能够为企业带来很多收益,比如审计成本的减少,经营业绩的提高、等等。本文也证明了内部控制对在职消费有抑制效果。因此非国有企业要借鉴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建设上的经验,从而进行提升自身。 
(2)从管理费用率这一相对衡量的在职消费水平来看,非国有企业的在职消费水平要高于国有企业,这是因为非国有企业庞大的寻租型在职消费所导致,隐藏在自利型在职消费之中,很难区分出来。 
(3)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因股权性质的差别,内部控制对在职消费的抑制效果也不相同,很多对在职消费的影响因素存在不一致的结果。为了提升内部控制的同时,对在职消费产生抑制作用,对国有企业来说,对高管进行薪酬激励是个不错的选择;而对非国有企业来说,股权激励的效果更为明显。同样,监事会的规模和持股对非国有企业来说更有效,而对国有企业来说并不适用。 
(4)一定程度的股权集中度对两类企业对内部控制的提升和对在职消费的抑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会与内部控制产生合力对在职消费进一步抑制。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