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社会责任(CSR)的相关问题逐渐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针对该问题展开的诸多研究和事实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的生存发展甚至对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同时,现今我国上市公司中的盈余管理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如四川金顶利用隐蔽的渠道获取资金并伪造借款担保的法律文书;云南绿大地频繁变更高管、事务所和业绩,涉嫌虚增资产、收入和利润;长城股份通过“洗大澡”的盈余管理手段操纵利润以避免退市……盈余操纵导致报表失真,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导致市场资源的逆向配置,不仅损害了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也损害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近几年来爆发的一系列盈余管理等会计丑闻被认为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和崩溃,这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了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不同的假设对于上述问题持有的观点并不相同:近视避免假设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水平更高的企业,其盈余管理水平更低;多重目标假设则认为社会责任水平更高的企业,其盈余管理水平更高;预测盈余假设认为社会责任水平更高的企业进行平滑盈余的可能性更大;而制度假设则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之间并无关系。基于我国公司治理制度仍不完善的环境背景,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仍需进一步验证。 从成本收益的观点看,企业付出成本履行社会责任的目的是获得诸如公众信任和企业形象等形式的利益回馈,但是这种回馈是以社会公众能够接收到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为前提的,当接收不到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时,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表现不同的企业的响应行为就不会出现差异。媒体的报道和评价是企业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企业社会责任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它成为了连接企业和社会公众的桥梁。因此,企业想要达到通过相关的社会责任行为影响盈余管理的目的,前提是媒体能够将这一信号及时传递给利益相关者,也就是说媒体关注是企业社会责任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过程中的重要媒介。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目前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意愿对盈余管理影响的问题进行的直接研究较少。其中,一部分学者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看作是具有着较高道德水平的表现,但是对于其是否能够抑制盈余管理,学者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如 Fukui(1998)研究发现具有较高社会责任感的公司,为了使投资人能够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更容易地预测公司的未来财务绩 效,可 能会 进行盈 余管 理, 通过 平滑收 益来降 低收 益的波 动[1]。而Shleifer(2004)却认为,管理者的利润操纵行为在道德层面上是令人厌恶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企业很少从事利润操纵行为[2]。 此外,还有一部分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积极作用提出了质疑。如Owen,Swift 和 Humphrey 等(2000)认为企业的管理层通过策略性的控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的过程,目的是为了改善公司形象,而不是真正的负责任和提高透明度[3]。Hemingway 和 Maclagan(2004)指出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是为了降低不端行为的影响[4]33。Mc Williams,Siegel 和 Wright(2006)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识别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但是他们同时也认为这些信息是有偏的,经过了管理层的过滤[5]。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直接研究,Yip,Van Staden 和Cahan(2011)选取美国政治成本不同的行业作为样本,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与盈余质量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两者的关系在不同行业中并不相同,在低政治成本的行业中,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而在高政治成本的行业中则正相反[6]。Scholtens 和 Kang(2013)在亚洲国家中选取样本,并将盈余管理变量设定为盈余激进和盈余平滑,研究结果发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越强越不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7]。
.........
第 2 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虽然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就已经被提出,但是由于其包含内容的广泛性以及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明确的、能够被广泛认可的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甚至在一些关键的部分产生严重的分歧。原因之一可能是不同学者之间对自由经济的本质及发展的看法不同,因此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也就存在着差异。Oliver Sheldon(1924)在《管理的哲学》一书中首次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概念提出,他认为道德层面的影响因子是企业社会责任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不仅仅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应该把企业社会责任与管理者满足社会大众各种相关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70]。到 20 世纪 50 年代,有“企业社会责任之父”之称的Bowen(1953)在《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明确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定义,他从企业运营的目的和目标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阐述,将其定义为商人的社会责任,并指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制定的规划和发展策略,应该以社会对该行业赋予的期望和要求作为经商准则,并以此作为目标,在充分考虑社会价值观的情况下通过努力和企业活动来满足社会的某种需求,企业的效益与社会目标被执行的程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社会目标被执行的越到位、越彻底,那么企业从商业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的经济利益和间接的社会效益就越多[71]。
..........
2.2 相关理论基础
大多数学者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最相关和不可或缺的理论,该理论从人们对“股东至上”理论的质疑中产生,并在打破这种观点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利益相关者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对其相对准确的定义由斯坦福大学的一个课题小组在 1963 年首次提出:“利益相关者即那些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企业组织就无法存在下去的群体”[92]。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学者们对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美国的经济学家弗里曼提出了经过拓展之后的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利益相关者是对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能够施加影响或者被其影响的个人和群体”[93]。这一定义的提出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具体化,为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从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可以看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一个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政府机构、供应商、消费者、员工、社会组织、媒体和生态环境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在内的广阔的范畴。本文中所指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政府、员工、社会公众。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由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的联结体,提供不同生产要素的利益主体通过契约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企业的每一个参与者的目标和利益都各不相同,其中一方参与者的获利有可能对其他方的利益造成损害,因此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合作又相互博弈的关系。企业的经营发展不仅需要股东投入的股本和实收资本等资源,还需要雇佣管理者和员工的人力资本、向债权人借入长短期借款的债务资本、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环境资本以及为了维系供应商和客户付出的市场资本等各种其他形式的资源。因此,企业的目标不应单单局限于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企业的利益也并不只是股东这一小部分群体的利益,更涉及到股东之外的众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就要求企业平等对待各方利益相关者,将所获得的利润在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以及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公平的分配。
..........
第 3 章 企业社会责任、盈余管理和媒体关注度现状分析.......... 28
3.1 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分析 ..... 28
3.1.1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意愿分析...... 28
3.1.2 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水平分析..... 29
3.2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分析.... 31
3.3 我国上市公司媒体关注度现状分析 ......... 34
3.4 本章小结....... 37
第 4 章 媒体关注度中介下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意........ 39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9
4.2 配对样本选择和检验 ..... 41
4.2.1 配对样本的选择...... 41
4.2.2 配对样本的检验...... 41
4.3 模型设计与变量描述 ..... 42
4.4 实证分析过程........ 45
4.5 本章小结....... 52
第 5 章 媒体关注度中介下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水平.......... 53 #p#分页标题#e#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3
5.2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54
5.3 模型设计与变量描述 ..... 54
5.4 实证分析过程........ 56
5.5 本章小结....... 62
第 6 章 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建议
虽然大部分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中性的,适度的盈余管理并不违背会计准则,它是以公司的发展为出发点而进行的对财务报告的粉饰行为,但是这种行为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造成了不利影响,而过度的盈余管理影响更为恶劣,其对会计数据的隐瞒和修饰,会误导相关的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本文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意愿和履行水平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媒体关注度在上述影响关系中发挥的中介作用,根据得到的实证研究结果,以下从企业社会责任和媒体关注度两个角度对如何规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提出一些建议。
6.1 从企业社会责任角度规范盈余管理的建议
根据前文的实证分析可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水平能够对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抑制作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披露意愿却对盈余管理产生正向的影响作用,这说明目前我国企业自愿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行为并未真正体现企业的道德观和责任感,反而成为了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遮羞布”,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和履行仍然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从前文对我国目前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现状的分析可知,虽然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水平逐年上升,但是企业对不同利益相关者承担的责任并不均衡,尤其是对数量最多的社会公众,由于其对企业不存在直接的合同和法律约束,企业对其承担的社会责任水平远远低于其他利益相关者。为了提高企业对社会公众的责任承担,增加公众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对企业行为的关注及监督程度,政府应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企业社会责任激励制度,比如对于公益性捐赠表现较好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通过政府干预的方式来平衡和提高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履行水平和意识。
........
结 论
本文以我国 2012-2014 年自愿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 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等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媒体关注度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假设,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假设进行了检验,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描述了我国上市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对其披露意愿和履行水平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和媒体关注度现状,分析了不同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意愿、不同行业、不同公司性质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媒体关注度情况的差异。
(2)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意愿与盈余管理指标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和中介作用检验模型,验证了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意愿对盈余管理的正向影响关系,以及媒体关注度在二者影响关系中的部分中介作用,说明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成为了企业盈余管理的“遮羞布”,而该披露行为引起的媒体关注能部分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3)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水平与盈余管理指标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和中介作用检验模型,验证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水平对盈余管理的负向影响关系,以及媒体关注度在二者影响关系中发挥的部分中介作用,说明履行高水平社会责任能够发挥公司治理作用,抑制盈余管理行为,而这种抑制作用部分是通过引起媒体关注实现的。
(4)从企业社会责任和媒体关注度两个角度对抑制盈余管理提出建议。如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激励制度、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信息含量,以及提高媒体关注度的独立性、真实性、深度、广度并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信息的宣传等,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