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自 20 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现代化工商业在美国渐渐成熟发展起来,多元化逐渐成为众多企业争相选择的经营战略。回顾全球经济史,美国前后已出现过五次并购浪潮;在每一次的浪潮中,美国企业的多元化程度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掀起的第三次并购热潮中,跨行业混合并购行为获得企业的青睐,多元化的覆盖率到达空前规模,并一度成为公司成功的标准。据统计,1949 年,世界五百强企业中,主导业务公司或专营公司就占有七成的比例,而截至 1974 年该比例下降到 37%(Rumelt, 1982)[1]。在当时的外部市场环境下,由于多元化战略确有诸多的好处,比如可以产生税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协同效应,充分利用剩余现金流,还可以扩大企业规模,降低企业破产风险等,因此多元化成为当时风靡全球的产业组织形式。然而,在不断变化着的外部资本市场的影响下,多元化企业在各协调机制的内部磨合过程中逐渐显现出与生俱来的缺陷,多元化经营战略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不断 演变发展的外部市场环境。La Porta 等(1997)研究了1968-1974 年间十一家美国混合联合公司的数据,发现这表现最积极的十一家公司的混合兼并行为并没有给公司带来良好效益,反而造成公司股价平均降低了 66.9%(La Porta, et al,1997)[2]。从国内企业发展历史来看,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企业,其生产和经营方式都是由政府来制定的,而非市场来决定,企业通常都没有自己的经营战略。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大量国外资本流入,对经营模式逐步僵化的国有企业产生巨大冲击,加之一大批民营企业迅速崛起,日渐复杂的外部环境使得竞争愈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尝试通过多元化经营,期望能在激烈竞争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从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多元化经营并未获得预期的效果。到 20 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盲目的多元化扩张已经导致一些大型企业走向衰败:曾经一度发展迅猛的太阳神集团,为了拓展市场采用多元化战略,集团涉足汽车、石油、化妆品等十几个行业,最后的结果是太阳神轰然倒下;又如巨人集团,在电脑、科技、房地产、医药、保健等多个领域均有涉及,导致企业核心业务竞争力的降低,最后让自己走上了绝路;此外还有格林柯尔、飞龙、爱多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绪论。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和内容,提出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文献回顾。整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作出对现有研究的评述。第三章: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明确制度环境、管理者权力与企业多元化经营三者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并分析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现状。基于代理理论和管理者权力理论等,探讨了管理者权力如何影响企业多元化程度,并且制度环境对管理者权力与企业多元化程度的关系起到了怎样的影响作用,最后结合前人研究提出研究假设。第四章:实证研究设计。主要进行样本数据的选取、实证模型的构建以及变量的选取与定义。第五章: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构建一个管理者权力与多元化经营的线性回归模型,并在模型中加入管理者权力与制度环境的交乘项,通过 OLS 回归检验管理者权力与企业多元化程度的关系,从而验证管理者权力越大的企业是否多元化程度越高,同时通过考察交乘项的系数方向和显著性水平,来检验制度环境是否起到了对管理者利用权力过度多元化经营的约束作用;进一步地,本文还将分企业最终控制人性质、制度环境的差异,来对全样本进行分组,以考察国有与非国有企业、不同的制度环境下的企业,管理者权力对多元化经营的影响是否有显著差异;最后,为了检验实证结论可靠性,本文还将设计一些稳健性检验,主要通过改变关键变量的测度以及扩充样本覆盖年份来展开。第六章: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 2 章 文献回顾
2.1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自 1957 年战略管理学家安索夫(Ansoff)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刊发《多元化战略》一文以来,国内外学者在企业多元化经营领域进行了相当多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并就企业多元化扩张动机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经济理性理论。该理论认为多元化战略决策的制定是为了股东价值最大化,多元化经营带来的税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协同效应,可以为企业增创更大的价值,因此也被称为价值最大化假说。市场势力理论则是经济理性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分支,它认为获取市场势力是公司多元化的主要动机。爱德华兹(Edwards)的研究曾发现,产品种类多且市场覆盖面广的多元化企业不会孤立对待每个产品市场,因此公司在制定决策时通常不会在各种产品上均寻求利润的最大化,这与传统单一种类产品的企业是有差异的,多元化公司在某个特定市场的势力一方面取决于它的相对地位,另一方面与该企业本身的生产范围和其在其他产品市场的地位也是分不开的(Edwards, 1955)[7]。希尔(Hill)也指出能够获取“垄断势力”是多元化经营企业蒸蒸日上的主要原因(Hill, 1985)[8]。赛斯(Seth,1990)对“垄断势力”作出了解释,也即多元化公司通过控制产品的性质、数量和价格,间接提高行业进入壁垒从而巩固企业自身的市场地位,进而获取超额收益[9]。第二,个人理性理论。该理论是基于多元化经济后果分析形成的,也称为非价值最大化假说。虽然上述价值最大化假说对多元化动机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事实上,很多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且大量学者关于企业多元化的研究得出的结论都是多元化会造成企业价值的贬损,这促使学者们跳出经济理性理论中所描述的价值最大化范畴来寻找企业多元化折价的根源。而个人理性理论正是其中一个主要方面,该理论建立在委托代理理论之上,它能很好地对企业多元化折价现象做出解释。Muller 在 1969 年研究指出,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管理者会利用多元化投资来攫取私人收益,使企业偏离最优投资规模,导致企业价值受损[10]。另一方面,管理者出于职业安全考虑会更青睐多元化,因为多元化在某种程度上能降低企业破产风险,这能避免让管理者遭遇因企业破产所面临的职业风险。根据委托代理理论,管理者选择多元化更多的是为了自身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而往往忽视多元化投资对企业价值是否会造成损害。
..........
2.2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从上述研究来看,随着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程度的加深,公司管理者的权力逐渐增强,而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管理者掌控着公司实际控制权,公司所有者对管理者很难有行之有效的监督,从而滋生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内部人控制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方面,管理者会利用信息优势及自身的权力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当管理者发现自己与企业所有者目标相左时,由于管理者自利主义的存在,他更愿意做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事,即便该事项对企业利益会带来损害。基于此,国内外诸多学者在管理者权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上已有所研究,但直接考察管理者权力与企业多元化程度的文献研究相对较少,且很少会结合制度环境相关因素来分析。而实际上,管理者制定多元化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一国的制度和市场结构相关因素的影响。在第二代公司治理研究文献中,外部制度环境得到了重点关注。已经有无数的跨国研究表明,一国的制度环境是影响投资者保护、公司价值、内部治理机制的有效性乃至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Denis and Mc Connell,2003)[52]。而中国兼具新兴和转轨双重特征,其外部制度环境的重要性更加不容忽视。因此,本文基于我国转轨市场经济的制度背景,从委托代理理论和管理者权力理论的视角,并结合制度环境因素,研究管理者权力对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影响。
.........
第 3 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11
3.1 制度环境相关理论......11
3.2 管理者权力相关理论.........12
3.2.1 管理者权力的概念界定........12
3.2.2 委托代理理论....12
3.2.3 寻租理论..... 13
3.3 多元化相关理论..........14
3.4 研究假设.........16
3.4.1 管理者权力影响企业多元化程度的假设.......16
3.4.2 制度环境影响管理者权力与企业多元化关系的假设.......16
第 4 章 制度环境、管理者权力与企业多元化实证研究设计..........18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18
4.2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18#p#分页标题#e#
4.2.1 变量定义..... 18
4.2.2 模型构建..... 23
第 5 章 实证结果分析....... 24
5.1 描述性统计.....24
5.2 相关性检验.....24
5.3 单变量分析.....26
5.4 回归分析.........27
5.4.1 全样本回归........27
5.4.2 模型分组回归....29
5.5 稳健性检验.....30
第 5 章 实证结果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表 5-1 报告了本文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出,多元化程度衡量指标 HHI的均值为 0.2072,而最大值达到了 0.8555,这说明研究期间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程度整体上并不高,但是不同公司之间差异较大。经过推算后的制度环境衡量指标 Mkt 的最小值仅有-1.1036,而最大值达到了 15.2412,且标准差也达到了 2.6887,这表明中国各个省份的市场化程度有很大的不同,制度环境表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在控制变量方面来看,资产负债率 Lev 的均值为 46.46%,最大值达到了 96.37%,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比例并不低,总资产中大约有一半以上的债务比重,说明债务融资依然是我国重要的融资方式。独董比例 Pond 最大值达到了 71.43%,均值为 37.22%,超过了三分之一,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自 2001 年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基本推行了独立董事制度。最终控制人 State 均值为 49%,接近 50%,这说明从数量上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不相上下,这与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分布的现状基本一致。上市时间 Age的均值达到了 10.3337,中位数为 11,表明样本中大多数公司的上市年龄普遍较大,有着相对稳定的公司发展和业绩状况,有利于我们的多年大样本的统计分析。
..........
结论
企业的多元化动机一直是多元化研究领域的主要议题。有的学者认为多元化经营可以分散经营风险,产生协同效应,降低企业收益的波动幅度,但是更多学者的实证研究发现,多元化往往会带来企业价值贬损的现象。尤其是在我国转轨经济特殊时期的背景下,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得企业多元化经营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管理者权力就是众多影响因素中尤为重要的因素。不完善的企业内部机制会导致股东对管理者的监督不足,管理者权力应运而生,基于自利主义动机,管理者往往会利用自身权力进行寻租以获取个人私利,而多元化正是寻租的有效方式。基于前文的研究主线,本文构建了“制度环境—管理者权力—企业多元化”的研究思路,研究管理者权力的强弱是否影响企业多元化战略的选择,同时探究制度环境是否对二者的关系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为此,本文以 2010-2014 年国内 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下列研究结论:
(1)管理者权力越强的企业越倾向于实施多元化。回归结果显示管理者权力指标与企业多元化显著正相关,即随着管理者权力的增强,企业多元化程度将越高;
(2)制度环境对管理者权力影响多元化关系有制约作用。模型采用制度环境与管理者权力的交乘项来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制度环境对管理者利用自身权力进行多元化扩张以攫取私利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即企业所在地区的制度环境越完善,管理者权力受到的制约越多,企业的多元化程度越低;
(3)最终控制人为政府的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多元化程度更高。可能的原因是国有企业在获得政府资金支持上更有优势,当上市公司获得较多的政府补贴、承受较低的银行贷款成本、税负负担较轻时,它们的行业多元化程度显然越高。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