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制度视角下企业R&D投入效率概述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54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503241156466399
  • 日期:2015-03-24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国际市场中参与国际性的商业竞争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根据可比价格折算,我国 2012 年 GDP 总值相对于 2000 年增长幅度超过 300%。在高速增长的背后,中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全球一体化不仅为中国带来广阔的消费市场,更重要是使资本、技术和人才可以自由地流动,为我国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然而,全球化不仅意味着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进入 20 世纪后,全球化进程增速,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在金融危机以后,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关于我国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实施产业升级的课题成为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企业的技术创新,是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当今世界,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科技作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世界各国都把科技创新放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2006 年 2 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我国要在 15 年内成为创新型国家。根据 2013 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创新指数研究报告表明,我国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投入力度持续加大:2011 年中国创新投入指数为 140.7,相比 2005 年的创新投入指数 100,年均增长 5.9%。根据 OECD 报告,2008 年中国的 R&D 投入全球排名第二,R&D 费用支出为1360 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我国在 R&D 投入的数量上有巨大的进步,但是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R&D 投入真的能满足产业升级的需求吗?R&D投入强度是用于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Research & Development)的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国际公认的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2011 年我国 R&D 强度为 1.84%,而早在 2008 年,OECD 国家的平均 R&D强度就达到 2.33%,美国、德国和日本分别为 2.89%、2.64%和 3.42%,对比得出,我国的 R&D 投入与创新型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有待进一步提升。
……….


1.2 研究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在信息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对国家综合实力影响巨大。对企业而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就需要进行 R&D 活动,提供高附加值的新技术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熊彼特指出,创新能为企业带来发展的动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中的资源观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源于的 R&D 活动,最终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在我国日益重视 R&D 活动,和转轨经济此特殊背景下,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 R&D 投入与公司绩效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如果相关,是什么样的关系,是正相关、负相关还是其他形式的相关?二者间的相关性是否存在滞后效应?相关性是否显著?是否存在其他调节因素影响二者的相关性?以上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也影响企业机构进行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对企业的 R&D 投入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大意义,具体表现在下文两个方面。
………


第 2 章 文献综述与评析


2.1 R&D 活动与绩效直接相关文献综述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资本存量和人口增长这三种因素密切相关。美国经济学家索洛首创了经济增长源泉理论(1956),并提出国民收入的增长源泉可归类为三种:劳动投入增加、资本投入增加以及技术进步引发的这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的提高。Kenneth J.Arrow(1962)最早研究企业 R&D 与绩效相关性,并提出“干中学”模型,该模型把技术进步作为内生变量,提出知识存量增加来源于实践积累。PaulM.Romer(1990)在阿罗的研究基础上,引入 R&D 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认为经济增长还来源于创新、知识溢出和人力资本水平这三种因素。总之,关于R&D 活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企业进行 R&D 活动,可以使新的知识和新的思想加速产生,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技术创新,区域得以实现经济增长(Romer1986;Lucas1988;Grossman & Helpman1991)。早期对 R&D 研究集中在宏观层面,随着对该课题的研究日益深入,许多学者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 R&D 与企业绩效的微观层面上来,对 R&D 活动与企业绩效进行实证研究,而且得到不同的结论。Grabowski & Mueller(1978)以1959—1966 年的 86 家公司的版面数据为样本,以根据无形资产调整的会计收益率作为回报率,发现 R&D 密集程度高的企业税后回报率高达 15%-20%,远高于其他低研发密度的企业。Griliches(1981)基于 157 家美国制造类行业公司的样本,用托宾 q 度量企业绩效,研究专利数量与公司绩效关系,结果表明 R&D支出和专利个数与公司绩效正相关,R&D 支出能显著提升企业价值。Griliches(1986)选择 1957—1977 年超过 1000 家美国大型制造业企业为样本,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模型,研究 R&D 投入对生产力的影响,发现 R&D投入对生产率的增长贡献十分显著,而且基础 R&D 投入比一般 R&D 活动对于生产力提高的贡献更大,还发现企业采取自身资金进行 R&D 活动比政府资助的R&D活动具有更高的效率。Morbey ( 1989) 以1976-1985 年800家每年 R&D支出超过一百万美元的美国公司为样本,以人均费用、平均 R&D 费用和 R&D强度为解释变量,以边际利润和资产回报率为因变量做相关分析,发现 R&D强度与企业利润正相关,但资产收益率与 R&D 能力无关。Sougiannis(1994)采用财务计量方法研究发现 R&D 支出对公司盈余和市场价值积极相关,并且计算得出公司 R&D 支出每增加 1 元,未来七年公司会增加两元的盈余及 5 元的股票价值。
………


2.2 引入调节变量文献综述
“权变理论”表明,每个组织面临的外在环境和拥有内部资源各不相同,没有一种适用于任何情况或者原则性的办法用于管理活动,因此管理实践者需要根据组织的外部和内部因素进行随机应变的调整。R&D 活动作为一项管理活动,同样受到企业各种条件的影响。许多学者也开始探究 R&D 投入与企业绩效的调节变量问题。一些学者认为,企业规模对 R&D 投入与企业绩效起调节作用。而规模对R&D 投入与企业业绩到底是正向调节还是反省调节,至今尚未有定论。一种观点认为大企业相对小企业会产生更高的 R&D 绩效,原因在于大企业拥有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协同效应,而且通过知识溢出和产品组合可以充分分散 R&D的风险。Griffin 和 Hauser(199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企业 R&D 活动容易与其市场营销活动进行互补,可以提高成功的概率和新产品的经济效益。另一种观点认为规模存在消极调节作用,这种观点的依据是大企业的层级管理导致其效率低于中小企业,而小企业拥有快速反应和灵活多变的管理优势,容易集中力量快速推出新成果,从而快速占领市场提高公司业绩。Connolly and Hirschey(2005)分析规模对 R&D 支出与企业绩效关系有何种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大企业的 R&D 支出比小企业具有更大的价值效应。刘德胜,张玉明(2010)通过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表明 R&D 支出与企业绩效间呈倒 U 型关系,并通过分层回归分析表明,企业规模调节了 R&D 支出与中小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郭斌(2006)通过对我国软件产业的实证分析则发现企业规模对于企业的产出率存在的正向影响,但企业规模对于利润率却无显著相关性。目前多数研究 R&D 的文献把规模当做一个控制变量引入模型中,或者通过不同的子样
……….


第 3 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16
3.1 企业 R&D 投入与企业绩效 .........16
3.1.1 竞争优势理论 .......16
3.1.2 创新理论....16
3.1.3 企业价值理论 .......17
3.1.4 信号传递理论 .......18
3.1.5 企业成长理论.......18
3.2 企业外部法律环境对 R&D 绩效影响 ........19
第 4 章实证分析....21
4.1 研究设计..........21
4.1.1 样本选择 ....21
4.1.2 变量选择与定义 .....21
4.1.3 模型建立 ....23
4.2 实证结果及分析....24
4.2.1 描述性统计 .........24
4.2.2 相关性检验 .........25
4.2.3 回归分析 ....26
第 5 章 结论、讨论与政策建议.....33
5.1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 R&D 强度对企业.........33
5.2 企业 R&D 投入在一定时间内通使公司价值得到提升........33
5.3 R&D 活动对企业的成长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34
5.4 R&D 活动对企业绩效都有不同程度的滞后性影响....34
5.5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不能提高....35


第 4 章实证分析


4.1 研究设计
本文选取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其中高新企业的定义为要求公司被国家或省级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此外,剔除以下样本:(1)考虑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某些行业本身对技术创新有特殊影响,如农林牧渔、公用事业和物流商贸等,因此剔除此类特殊行业的公司。(2)剔除连续三年经营现金流为负的上市公司,是因为此类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不能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以保证企业的持续生产和经营,所以从本质上讲这类上市公司并不具有进行 R&D 活动的能力。(3)剔除数据缺失的样本。(5)剔除上市不足一年的公司观测值,以保证公司内部环境不会受到刚上市的影响。剔除最终本文的有效样本由 230 家 2009-2012 年创业板上市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组成,并得到 370 个观测值。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网站——巨潮资讯网,其他信息来自 CSMAR。自 2007 年起,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应当在年度财务报告的“董事会报告”章节中,详细披露公司在报告期内的技术创新情况和 R&D 投入费用。因此,本文中的 R&D 支出数据都来自于年报中的“董事会报告”的披露。#p#分页标题#e#

……..


结论


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高的地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 R&D 强度与企业绩效的回归系数显著低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低的地区,这说明强知识产权并不能带来企业绩效水平的提高。中小型企业自身规模小、资金和人力资源缺乏,企业创新能力比较弱,承受风险能力差,因此中小型高科技企业选择模仿创新以减少投资风险、提高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面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选择模仿创新而不是自主创新的事实,本文认为不能单纯通过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提升中小企业 R&D 绩效,而是充分考虑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的权衡,建立适应现实的知识产权制度的安排。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不一样,自主创新是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进行研究和探索,取得技术的全新的突破,特别依靠自身的能力获得核心技术的突破。但是模仿创新并不一定能产生自主知识产权。而事实上,历史也证明,模仿性创新是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比如技术追赶型的国家(如韩国、日本等国家)在经济腾飞之前都采取模仿创新策略,而且当今世界,很多国家和大公司仍然大量采用技术模仿创新。而事实上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科技发展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环境,模仿创新是有利于快速提高企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事实上,技术的模仿型创新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中小企业了解与掌握已经存在的创新成果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而且,作为推动科技进步的方式,模仿创新被世界上的科技后进国赶超先进国普遍所采用,从而拥有后发优势。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