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着改革的深入开展,“审计风暴”揭露出来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的大量问题,以及国际组织与发达国家的示范作用,使得我国政府开始关注政府会计改革问题,政府会计改革被提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为了充分借鉴国外经验,财政部多次派出考察团对有关国家的政府会计改革情况进行专题考察,又从国外请来专家、学者和政府有关部门官员、国内学者举办高层次的会议、论坛与研讨会。为了推进国内的政府会计理论研究,财政部还相继组织了诸如“政府预算和会计权责发生制”、“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政府财务报告”、“政府会计的概念框架”等一系列课题。对政府会计研究的创.新却停滞不前。在这个时期,重新思考前进的方向比继续往前走显得更为重要。本文研究试图淡化政府会计的会计技术内容,而强化其环境,融入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从综合学科的视角来看待政府会计改革。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加入到政府会计的研究力量中来。政府会计改革已伴随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中国作为国际政治与经济舞台上的重要角色,更加应当关注这种趋势。政府会计改革重在“改革”而非“政府会计”,“政府会计”只能是技术支持。既然是改革,其推动者自然是政府管理者。而大多数政府管理者都不具有会计专业背景,在这种情况下,理论研究越深入可能就越偏离他们的视野。只有将技术性因素融于环境性因素,才能引起政府的兴趣以及得到认可。也只有这样,理论研究才能发挥其效用,指导并推动中国的政府会计改革,从建立科学的公共财务管理体系,到形成完善的公共管理,最终走向善治和政治民主化。
…………
1.2文献综述
国外对政府会计改革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对改革的描述及经验总结,例如June Fallot对于新西兰改革经验的持续观察与研究;第二,分析改革过程,集中体现在CIGAR会议的论文集之中;第三,关于改革效果的实证研究。国外经验类文献通常由研究政府会计的权威学者或是直接参与到政府会计改革中的人所写,强调“参与式研究”(Engagement Research),因此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参考价值。此类文献大多从介绍公共行政文化或者是公共行政改革开始,然后过渡到作为工具的政府会计改革。可见其对政府会计改革定位较为合理,既重视其技术属性,又不遗漏其政治属性,这对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有较高的警示作用。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已故教授JunePallot (2001)对新西兰资源会计与预算改革十年的经验进行了回顾,并强调指出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硬证据”很难获得,因为改革目标具有长期性,并且与其他改革成果也很难分开。但官员们给出了一些“软证据”,例如他们认为目标更加清晰,支出更有针对性,透明度提周寺寺。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联邦政府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成员James L. Chan对于美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进行了长期的思考与批判,1985年撰文讨论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产生的过程、原因及前景,1994年使用权变模型解释美国政府两项会计与财务管理方面的重要改革——《首席财务官法案》的通过以及美国联邦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FASAB)的成立。陈立齐(2009)介绍了美国政府会计发展中的四次浪潮及改革沉淀后的现行实践,并总结了一个世纪以来的主要变化:(1)从基金到整个政府层面;(2)从短期负债到长期偿债能力和生存能力;(3)计量财务绩效从现金制转向应计制;(4)从遵从预算到批评预算。
…………
第2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 1政治与政治系统
本章主要界定本文研究涉及的两个核心概念——“政治系统论”和“政府会计”,并对相关范畴如政治与行政、预算与预算会计等加以辨析和说明。在此基础上,对国外不同行政类型国家的政府会计改革进行一个简单的政治系统分析,为下文的分析提供一个参照。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观点史不绝书,尤其是先秦“百家争鸣”时代,“政治” 一词遍布于《尚书》、《周礼》、《论语》、《孟子》、《荀子》等经典著述之中,其中儒家思想对于政治的解读渐成主流。在儒家思想对政治的解读中最为经典的当属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说法,“政者,正也”(《论语.颜渊》),孔子认为,政治是统治者在自己的良好影响下对人民的教导、指正。这一思想被崇尚“官本位”和“皇权主义”的封建统治者所青睐及推崇。20世纪初,由于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受到挑战。中国的民主先驱们纷纷提出了新的政治观念,最有代表性的是孙中山的解释。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孙中山以“管理”取代了“统治”,体现了思想的进步,也提高了政治的正面力量。
………
2.2政治、行政与政府会计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政治与行政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明显的界限。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民主的发展和国家职能的复杂化,才有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政治与行政的关系问题。其中伍德罗.威尔逊与弗兰克.古德诺是两位有着突出贡献的学者,他们之间关于政治与行政关系的学术大讨论影响了行政学科的发展,这场辩论也因此被视为经典。威尔逊和古德诺的贡献在于他们分别研究了政治与行政的分离以及二者的协调。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幵始发展起来,当代已进入到公共行政学研究阶段。最早区分政治与行政这两个概念的是美国政治学家伍德罗?威尔逊,他认为行政管理的问题应该置身于政治之外,“政治是政府在重大而且带着普遍性事项方面的国家活动,而行政是政府在个别、细致而且带技术方面的国家活动,是合法的、明细而且系统的执行活动”,“行政管理的任务是由政治加以确定的,但政治却无需自找麻烦的去直接指挥行政管理系统”。他在1887的经典论文《行政学研究》一文中指出行政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首先,政府能够恰当和成功的做些什么;其次,政府如何以最高的效率和最低的成本来完成它们” 。威尔逊这样表述是因为他认为“由于政府机构和功能的日益庞大与繁杂,急需一种理论给予指导和调整,因此需要开创一门独立于政治学之外的行政学”。
………
第3章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必要性......... 27
3.1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现状和待解决的问题........ 27
3.1.1现状分析 ........27
3.1.2亟需进行的改革........ 30
3.2其他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共性与启示 ........33
3.2.1不同行政类型的国外政府会计改革综述........33
3.2.2各行政类型国家改革的共性与启示........ 37
第4章推进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对策 ........40
4.1我国政治系统环境对政府会计的影响........ 40
4.2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 ........45
4.2.1基于政治系统环境的政府会计改革目标........ 46
4.2.2基于系统环境和会计本质的政府会计目标........ 47
4.2.3政府环境与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 51
4.3推进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对策建议........ 52
第5章结语 ........67
第4章推进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对策
4.1我国政治系统环境对政府会计的影响
1978年以前中国的财政体制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统收统支。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财政体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先行一步。1980年,“分灶吃饭”取代了传统的“统收统支”财政体制,明确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收支范围,并按此确定各地的包干基数、分成比例,五年不变,地方在保证预算平衡的前提下可以自行安排预算,多收多支,少收少支。这次改革扩大了地方的财权。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1988年实行"大包干”财政体制,将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和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等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关的税收划分为地方固定收入,解决了地区一些经济发展快上解太多从而影响积极性的问题。经过这次调整,“地方财政初步成为责、权、利相结合的分配主体”。
……………
结论
从纵向来看,国内研究政府会计的文章数量虽然保持一种稳定微增的态势,但其内容已经大大丰富了,从早期旳改革预算会计系统到改革政府财务报告模式,再到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以及政府会计改革路径的设计等,研究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然而,国内政府会计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对于环境的分析只是作为政府会计改革的背景,讨论其必要性与紧迫性,没有深入的分析其对政府会计改革具体的影响。例如,上文提到的国外改革的成功经验、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蔓延、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公共受托责任意识的强化等,都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提供了动力或者是压力,大量文献对于这些背景因素做了介绍,并提出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启示或是借鉴意义,但较少有文献深入的讨论环境的变迁对于政府会计改革具体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第二,对于政府会计的研究过度集中于会计技术的钻研,却很少考虑政府会计对环境的作用。例如政府会计系统釆用双轨制还是三轨制,政府会计目标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政府会计对象是当期财务资源、总财务资源还是经济资源,政府会计基础是收付实现制还是权责发生制,政府资产负债表到底是三要素还是五要素,等等。虽然,这些技术问题的探讨也很重要,但在当前我国对于政府会计改革仍未有明晰认识的时期,环境与会计之间的关系更加值得考虑。会计环境,尤其是政治环境怎样影响政府会计改革,是推动还是阻碍?反过来,政府会计改革又怎样反作用于政治环境,是低调还是高调?只有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性才能重新被认识。这两个问题正是本文研究的基础。#p#分页标题#e#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