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中级职称论文范文哪里有?本文为大家列举了3篇建筑中级评职称论文范文,大家在写职称论文时可以参考,希望你能够评审职称成功。
建筑职称论文
建筑职称论文范文一:基于社区营造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
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优化”的阶段,北京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面对时代更迭,城市中老旧小区的数量日益增多,公共空间范围广泛,“自上而下”的提升难以一蹴而就。运用社区营造的理念以渐进式和参与式的更新方式有利于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的空间品质、促进居民的公共交往与交流活动,激发公共空间的活力。本文通过资料收集、数据统计、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详细分析北京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建设与改造情况,基于社区营造理念,探索提升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景观更新的策略和途径。文章的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社会背景、发展现状和关注聚焦;其次,对社区营造、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和景观微更新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接着阐明了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更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继而确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第二部分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案例借鉴。第三章论说了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发展历史,分析了老旧小区广场空间、绿地空间、停车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重要构成要素,并按照不同类型对公共空间分类和特征总结。文章第四部分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统计对北京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现状进行记录、分类和分析。第五部分,文章基于调研情况对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现状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和总结,并根据评价体系提出具有更新潜力的公共空间。文章的第六部分针对现状问题和案例分析,基于社区营造的理念,从风景园林学角度总结了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更新原则与目标、更新设计机制和更新策略。文章第七部分基于更新策略结合北京市朝阳区常营乡北辰福第小区公共空间绿地微更新实践项目深入挖掘参与式更新途径的可能性。本文期翼通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促进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整体品质提升,为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更新提供借鉴与参考。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发展现状
1.1.3 关注聚焦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
1.2.2 社区营造
1.2.3 景观微更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范围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归纳演绎法
1.5.3 案例分析法
1.5.4 实践调研法
1.6 研究框架
1.7 研究创新性
1.7.1 研究理念
1.7.2 实践例证
1.8 本章小结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案例借鉴
2.1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2.1.1 社区营造、“参与式”国际社区更新运动
2.1.2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相关理论研究
2.1.3 景观微更新相关理论及研究
2.2 相关案例借鉴
2.2.1 历史文脉激活与社区营造
2.2.2 景观空间营造与社会价值
2.2.3 小微绿地介入与景观价值
2.2.4 艺术激活空间与美学提升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与类型特征——以北京市为例
3.1 北京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发展历史
3.2 北京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
3.2.1 公共活动空间
3.2.2 绿地空间
3.2.3 停车空间
3.2.4 公共服务设施
3.3 北京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类型及特征
3.3.1 形态空间类型及特征
3.3.2 环境空间类型及特征
3.3.3 使用空间类型及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现状调研——以北京市为例
4.1 主要活动与功能空间
4.1.1 必要性活动与公共活动功能空间
4.1.2 自发性活动与自发公共使用空间
4.1.3 社会性活动与复合活动功能空间
4.2 北京市老旧小区空间权属、管理维护现状与更新组织模式
4.2.1 空间权属与管理维护现状
4.2.2 空间更新组织模式
4.3 北京市老旧小区示范区与试点区公共空间现状
4.3.1 示范区公共空间现状——劲松二区示范区
4.3.2 试点区公共空间现状——苹果社区“井点”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和更新评价要素——以北京市为例
5.1 北京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现状问题
5.1.1 空间现状与环境品质需求的矛盾
5.1.2 空间现状与居住人口结构的矛盾
5.1.3 空间现状与居民生活原真性的矛盾
5.1.4 空间现状与社区历史文化的矛盾
5.2 北京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更新评价要素
5.2.1 空间更新评价要素
5.2.2 具有更新潜力的公共空间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原则、目标与策略
6.1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更新的原则与目标
6.1.1 更新原则
6.1.2 更新目标
6.2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机制策略
6.2.1 搭建多元共治平台
6.2.2 社区观察与MAPPING
6.2.3 参与式设计与营造工作坊
6.2.4 参与式共建和可持续维护机制
6.3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策略与途径
6.3.1 重塑全局构想,织补空间功能
6.3.2 保留社区文脉,挖掘生活原真性
6.3.3 引导设计介入,激发景观触媒
6.3.4 种植可食地景,打造共享景观
6.3.5 延伸实体空间,创造弹性空间
6.3.6 应用模块化方法,营建模式化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社区营造下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实践探索
7.1 设计选址与基地现状问题
7.1.1 设计选址
7.1.2 基地现状及问题
7.2 小微绿地景观微更新设计机制策略
7.2.1 搭建多元共治平台
7.2.2 营建参与式设计工作坊
7.2.3 参与式共建与维护机制
7.3 小微绿地景观微更新策略与途径
7.3.1 挖掘社区空间居民原真性
7.3.2 开放空间边界与道路设计
7.3.3 资源整合与空间功能织补
7.3.4 营造可持续性的景观空间
7.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1]共享视角下的老旧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研究[J].陈铭,袁野,石新宇.建筑与文化.2020(10)
[2]―后疫情时代风景园林聚焦公共健康的热点议题探讨[J].李惊,杨璐.风景园林.2020(09)
[3]重构居民社会联系新加坡组屋户外空间发展与邻里更新计划的实践[J].王翔,范悦.时代建筑.2020(01)
[4]―上海社区花园参与式空间微更新微治理策略探索[J].刘悦来,寇怀云﹒中国园林.2019(12)
[5]空间更新与社区营造融合的实践——上海市多元主体参与社区花园建设实验J].刘悦来,魏闽,范浩阳,许俊丽,尹科
娈.社会治理.2019(10)
[6]城市社区微更新的发展与实践[J].梁艳.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9(07)
[7]社区规划:一种新的规划范式[J].刘佳燕.城乡建设.2019(12)
[8]协作与包容——新加坡锦簇社区计划解析[J].张天洁,岳阳.风景园林.2019(06)
[9]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以社区花园为例[J].刘悦来,许俊丽,尹科娈.风景园林.2019(06)
[10]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探讨[J].侯晓蕾.风景园林.2019(06)
建筑职称论文范文二:中东铁路滨绥线历史文化资源研学旅游开发研究
近年来,我国旅游发展空前繁荣,大众旅游的新时代已经来临。自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首次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国家各部委密集地出台了许多政策性文件来促进研学旅游的发展。研学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方式,已经成为旅游产业新的增长点以及今后重点的发展方向。中东铁路是一条百年铁路,沿线有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且极具研学旅游价值。做好中东铁路历史文化资源研学旅游的开发工作,将为黑龙江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研学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本文以中东铁路滨绥线历史文化资源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学旅游开发研究。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查阅大量国内外研学旅游和中东铁路的研究资料,对相关资料进行梳理与总结,界定研学旅游、中东铁路滨绥线、中东铁路滨绥线历史文化资源的概念,构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其次,查阅中东铁路滨绥线的史料,对从1898年开始修筑到1952年回归祖国的这段历史进行梳理,再通过实地调研,以《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7国家标准为指导,构建中东铁路滨绥线研学旅游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体系。再次,结合理论指导及实地调研,揭示目前中东铁路滨绥线历史文化资源研学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问题背后存在着:开发思路战略不清晰、深度和导向性不够、地方重视程度不足、研学旅游人才不足、宣传不到位等深层次的原因。最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开发策略:第一,在研学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坚持市场化的系统化的开发,保证全线“一盘棋”,统筹开发,深入推进;第二,加强研学旅游开发导向性,包括历史教育、文化科普、爱国主义教育等导向;第三,地方政府也应建立配套的政策,给予部门协调、区域合作等方面的扶持;第四,建立研学旅游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合格的研学旅游人才;第五,加强中东铁路滨绥线研学旅游的宣传力度,增强其影响力。以上策略体系的基础上,开发设计四条切实可行的中东铁路滨绥线历史文化研学旅游路线,供相关部门和企业参考借鉴。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旅游整体发展形势
二、旅游的文化与教育意义
三、研学旅游的价值受到重视
四、中东铁路滨绥线具有极高的研学旅游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研学旅游研究现状
二、中东铁路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学旅游
二、中东铁路滨绥线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大思政”育人理念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三、体验理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学旅游视角下中东铁路滨绥线历史文化资源梳理
第一节 中东铁路滨绥线修建历史
一、沙俄统治时期(1898-1917 年)
二、国际共管、中苏暂管时期(1918-1924 年)
三、中苏共管时期(1924-1935 年)
四、伪满统治时期(1935-1945 年)
五、中长铁路时期(1945-1952 年)
第二节 中东铁路滨绥线历史文化研学旅游资源体系
一、中东铁路滨绥线历史文化资源
二、中东铁路滨绥线历史文化研学旅游资源分类
三、中东铁路滨绥线历史文化研学旅游资源调查梳理
四、中东铁路滨绥线历史文化研学旅游资源体系构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东铁路滨绥线历史文化研学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开发现状与问题
一、研学旅游开发程度严重不足
二、研学旅游形式比较单一
三、没有形成完整的研学旅游开发模式
四、研学旅游相关人才严重缺乏
五、研学旅游形象较为模糊
第二节 问题原因分析
一、研学旅游开发思路和战略不清晰
二、研学旅游开发深度不够且导向性不强
三、地方政府部门对研学旅游重视程度较低
四、研学旅游人才培养研究不足
五、研学旅游的宣传推广不到位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东铁路滨绥线历史文化研学旅游开发策略与路线设计
第一节 开发策略
一、坚持研学旅游品牌化、系统化开发
二、加强研学旅游开发的深度和导向性
三、地方政府部门加强对研学旅游的重视与管理
四、注重研学旅游人才培养
五、加强研学旅游宣传和推广工作
第二节 路线设计
一、哈尔滨中央大街及附近区域中东铁路研学旅游路线
二、哈尔滨大直街中东铁路研学旅游路线
三、横道河子中东铁路研学旅游路线
四、绥芬河中东铁路研学旅游路线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1基于网络游记的研学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分析——以厦门集美学村为例[J].卢德君.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0(04)
[2]活化再生——扎兰屯市中东铁路历史街区城市设计实践[J].赵志庆,张博程;江雪梅,陈玉珠,王作为.世界建筑.2020(07)
[3]研学旅游市场的挑战与发展问题研究[J].湛春玲.经济问题.2020(06)
[4]“地方性"视角的中东路事件——基于地方史料的研究[J].宋铁勇.俄罗斯研究.2019(06)
[5]南京市研学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黎萍.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06)
[6]经济增长背景下研学旅游产品的发展[J].朱雪晶.中国商论.2019(21)
[7]基于政策规约的研学旅行课程实施重建[J].吴紫娟,程雯,谢翌﹒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06)
[8]暗流涌动:中苏解决中东铁路问题的交涉(1917-1931)[J].袁文科.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
[9]研学旅游的价值与意义及研学基地建设实践研究[J].马静,张河清,王蕾蕾.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4)
[10]中东铁路工业文化景观体系保护规划研究[J].江畔,邵龙.城市发展研究.2019(05)
建筑职称论文范文三: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研究
革命传统建筑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精神与文化传承发扬的重要物质载体。相比文字记载,革命传统建筑更能生动形象的反映中国老一辈革命家艰苦的战斗环境与坚强的革命意志,为广大人民群众还原历史人物与事件、感受中国革命精神与文化提供了切实的基础。金寨县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大别山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革命根据地组件发展的活跃地带,是我国第二大“将军县”,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建筑遗产,对于当下爱国主义教育与宣传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革命传统建筑的周边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迹活动密集地区的革命传统建筑多数得到了相应的保护与利用,偏远山区村落的革命传统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又缺乏系统的保护修缮,很多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传统建筑遭到“冷落”趋于破败。经调查发现,金寨县内现有的革命传统建筑许多都得到了相应的保护,但是保护模式的趋同与非针对性仍然明显。这些革命传统建筑作为重要的革命文化资源,国家与地方文物部门的重视逐年增加,相关政策与法规也陆续出台。为了加强指导和规范革命建筑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认识到与其他类型文物相比,革命建筑保护的特殊性,开展对于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的调查与现有保护模式的分析研究,呈现金寨县传统建筑特征,并制定出适合、具有针对性的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策略,对于接下来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以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为研究对象,首先,在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对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的背景概况进行挖掘梳理,涉及自然历史背景、革命史背景、革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然后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制定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现状调查表,更加详细的了解金寨县革传统建筑的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的特征。通过现有保护理论与模式的案例研究,总结现有保护模式的特点,研究和探讨其中的问题。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总结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的保护原则,制定保护策略,并将其运用到六安六区十四乡苏府旧址(汪家祖宅)的实际保护工程案例中去,探讨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模式。
摘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与研究背景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
1.3.1 研究内容
1.3.2 相关概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背景研究与现状调查分析
2.1 金寨县自然历史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环境
2.1.3 人文历史
2.2 金寨县革命史概况
2.2.1 历史背景
2.2.2 革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
2.2.3 对中国革命史的影响
2.3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现状调查概况
2.3.1 调查范围与数量
2.3.2 调查目的与内容
2.3.3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现状调查表示例
2.4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特征分析
2.4.1 建筑使用类型特征
2.4.2 建筑分布特征
2.4.3 建筑空间布局特征
2.4.4 建筑细部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现状及问题剖析
3.1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整体保护现状
3.2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现状案例分析
3.2.1 主题街区集群式的保护
3.2.2 采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保护
3.2.3 博物馆式的保护
3.2.4 异地重现式的保护
3.3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问题剖析
3.3.1 建筑本体保护中的问题
3.3.2 建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3.3.3 建筑人文保护中的问题
3.3.4 建筑环境保护中的问题
3.3.5 问题原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策略的制定与实践研究
4.1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原则
4.1.1 原真性原则
4.1.2 可替代性原则
4.1.3 整体性原则
4.1.4 可持续发展原则
4.1.5 保护与更新协调原则
4.2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策略
4.2.1 基于不同现状的革命传统建筑的保护策略
4.2.2 基于人文和环境的保护策略
4.2.3 基于不同建筑类型的保护策略
4.2.4 基于建筑构成的保护策略
4.2.5 管理与政策的建议
4.3 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旧址(汪家祖宅)保护实践研究
4.3.1 项目概况
4.3.2 建筑信息
4.3.3 汪家祖宅的价值内容
4.3.4 汪家祖宅的修缮设计
4.3.5 汪家祖宅针对性保护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思考
5.1 成果综述
5.2 成果思考
5.3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1]地域文化视角下城市广场设计初探——以金寨县红军文化广场设计为例[J].王彬.中外建筑.2014(06)
中级职称论文
以上是建筑中级评职称论文范文,如果想了解职称论文的写作或者职称论文发表相关问题,可以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