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的挑战
摘要:衍生金融工具是从传统金融工具派生出来的创新的金融工具。近年来,衍生金融工具发展极为迅速,种类越来越多,其形式也日趋复杂。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所带来的高风险如何在财务报告中进行披露和列报,以及所引起的计量、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确认问题已经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成为21世纪会计理论与实务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计量;
风险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使传统会计面临极大的挑战。本文分析了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并提出了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改进措施。
一、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1•对财务会计要素的影响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要素的影响着重体现在资产、负债两个项目上。传统会计理论定义的资产、负债,均立足于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而且在未来期间又必定有经济利益或资源的流入和流出。衍生金融工具则不能完全符合上述定义,因为其立足点不在于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而在于未来期间合同的履行情况。衍生金融工具以小博大的杠杆作用,使其所能导致的未来经济利益或经济资源的流入与流出在时间和金额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表面的资金流动与潜在的资金盈亏可能大相径庭。
2•对会计确认标准的影响传统会计的确认标准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之上,并要求所确定的收入必须是已实现的。以过去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基础,对未来发生的交易与事项不予确认。而衍生金融工具作为风险转移协定,以将来可能发生的或有事项为基础。同时由于财务报表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一个项目符合某个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标准时(如资产),就会自动要求确认另一个要素(如负债或收益)。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假如将其确认为资产或负债,那么就会存在上述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会要求对其产生的收益加以确认,然而这非常困难。因为衍生金融工具在形式上都是远期经济合同,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交割,把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加以确认。反映在收益表中显然不符合传统会计确认标准。
3•对会计计量基础的影响传统会计计量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使会计计量出现了新问题。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大多只是一种合同,只产生特定的权利和义务,而交易的事项尚未发生,自然无历史成本可言。另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从合同签订到交割完成,体现的是一个过程,不再像传统交易那样只需一次,经历一个时间即可完成,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其交易市价随时随地都在变动,此时,衍生金融工具对参与者来说可能是盈利也可能一钱不值甚至是巨额亏损。如果从反映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出发,就应该分阶段真实地反映企业所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会计确认可能要经过初始确认、后续确认、终止确认三个阶段。这样势必打破传统财务会计只确认交易价格,并使交易价格在账面上保持不变的传统,代之以金融工具市场价值计量。#p#分页标题#e#
4•对财务报告披露的影响财务会计确认、计量、记录的目的就是向外提供合理、真实的财务报告,揭示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有用的全部经济信息。传统的会计理论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排除在资产负债表外,把它们可能带来的报酬(收益)和风险(损失)排除在收益表外,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作为表外业务处理,财务信息不能真实、有效、全面反映,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需求。传统的财务报表体系无法容纳衍生金融工具这一事实至少暴露了两个问题:一是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的要求,因而一直被认为是“表外项目”;二是目前的通用财务报表揭示信息方面确实具有一些局限性,如被纳入报表体系的只能是货币化的数量信息,而非货币化或非数量化的信息则无法反映,且报表格式固定僵硬,有待改进。
二、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改进改进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首先要明确衍生金融工具到底是否符合资产、负债的定义。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中,提出了衍生金融工具代表的权利、义务符合资产、负债的定义的主张。其理由是作为衍生金融工具,其结算不外乎两种结果,有利或不利,即表示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导致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认同衍生金融工具蕴含的权利和义务符合资产负债的定义。由此,既然衍生金融工具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那么若使衍生金融工具在财务报表中充分披露,必须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以及财务报告格式和内容进行改进。
1•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改进
(1)多种会计计量属性并存。会计计量的关键在于计量属性的选择。20世纪7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会计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单一计量模式受到挑战,发展成为历史成本、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等多种计量属性并用。对于不同属性的资产应根据其特点选择不同的计量基础。美国FASB在FAS133中明确表示:公允价值是计量金融工具而言,公允价值是惟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在当今世界,规则最完善、竞争最充分、交易最活跃的市场莫过于金融市场,许多金融工具,如股票、期权、期货等具有可靠的市场报价,其它的金融工具亦可以借助通用的估价模型来进行估价,因此,衍生金融工具完全有条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对于那些市场价变动不明显的资产项目仍继续保持历史成本的计量基础。笔者认为:由于可靠性等原因,历史成本不可能完全从财务会计中消失,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会计计量必然是多种计量属性并存。
(2)制定新的确认基础。资产定义表明资产的价值体现在未来获利能力上,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只有能够反映未来变化的会计信息才能有利于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所以选择确认基础时一定要考虑其是否能体现“未来”。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确认标准只强调了权力标准的发生,恰恰忽视了资产最重要的本质———可带来未来经济利益。IASC在IAS39《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中提出:“当企业,也只有当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条款的一方时,它应该在资产负债表内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根据这一规定,企业应将衍生工具中的所有合同权利或义务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为资产或负债。其目的是要把衍生金融工具代表的权利、义务纳入资产负债表,以避免把因合同标的物的金融市场上的价格变动而导致的风险和报酬只能在表外反映。笔者认为:一个合理的确认基础应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应能够反映资产或负债现在和未来的现金流入或流出。其次,它要适用于多种计量属性。会计确认和计量是紧密相连的,而未来会计体系中不可能只存在单一的计量属性,多种计量属性共存已成为必然趋势。#p#分页标题#e#
2•财务报告的改建
(1)充分披露风险信息。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改进,必定使资产负债表各项目为多种计量基础并存,在原资产负债表基础上增加部分项目,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资产负债表内加以确认。尽管衍生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在表内进行反映,但对于许多衍生金融工具来说,由于杠杆作用的存在,在它们身上所产生的潜在损失有可能大大超过其在报表编制日的名义价值或公允价值,这种风险可能产生的后果,是任何投资者进行决策时都不能不考虑的重要信息。为了增加对表内信息的理解,在财务报表外充分披露风险信息是十分必要的,建议应该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对衍生金融市场工具进行敏感性分析,对市场波动情况下公允价值的可能变化进行披露,运用风险价值(VAB)模型披露市场风险,这是更有效的方法。此外还应披露有关合同条款、条件和会计政策,不仅包括特定类别资产或负债采用的计量基础(历史成本,公允价值或某些其它计量基础),还应说明运用这些基础的方法。
(2)财务业绩报告应反映全面收益。全面收益除了包括现行利润表中已实现并确认的损益(即传统的净收益)外,还包括已确认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等等。采用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在会计界已经达成共识,但如何确认和报告因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至今没有定论。因为按照传统的实现原则,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无法在传统的收益表中反映。从世界发达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财务业绩报告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财务业绩报告应反映全面收益,这也是解决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难题的需要之一。全面收益报告把绕过利润表而在资产负债表中直接确认的未实现收益项目集中起来,并通过适当分类,可以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全面、更及时、更有用的全部业绩信息,进一步体现公允与充分披露的原则。此外,还可以有效遏制企业操纵利润而粉饰业绩,使会计信息更为真实。但如何报告全面收益,英美各国及IASC观点却各不相同,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双报表法:即在不改变传统收益表的前提下,通过增加与之同等重要的“第二业绩报表”报告全面收益。第二,单一报表法:即扩展的收益表,在损益表的净收益下,将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归为“其他全面收益”并列示在同一张的表内。笔者认为,就目前而言,彻底推翻传统的收益表在实务方面不大现实,切实可行的方法则是采用双报表法,即在传统收益表基础上增加“第二业绩报告”———全面收益表,既包容了现行公认会计原则,保留传统收益表,避免对现行会计实务引起太大的冲击,同时也兼顾了会计未来发展的需要。在将来,随着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推广使用,已确认的利得或损失项目将进一步扩展。目前,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还处在建立和发展的初级阶段,规模较小,现有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基本上回避了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中国加入WTO意味着将使我国直面全球化挑战,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种类和数量将迅速增加,因此,我们应结合中国国情,加强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研究,尽快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使市场经济得到健康发展。#p#分页标题#e#
参考文献:
1•刘广洋《论金融工具创新对税收的冲击》•《财经研究》2003.3
2•于瑞泽、冯淑健《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及其控制》•《经济师》2003.1
3•楼小飞、袁孝伦《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争议》
我国资产证券化突破口的选择
概要: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的融资工具,在我国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而资产证券化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是争论较多的问题,本文试从几种证券化模式出发,得出了目前基础设施离岸证券化是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突破口。关键词:资产证券化;突破口;基础设施离岸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近三十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快的金融创新,资产证券化在20世纪70年代,首先在美国居民住宅抵押市场上出现,其先后相继推出了抵押支持债券(MBS)和资产支付债券(ABS),经过多年发展,证券化市场已经突破了1万亿美元,已成为仅次于联邦政府债券市场的第二大证券市场,而欧洲证券化论坛(ESF)2004年3月份最新报告称,2003年欧洲资产证券化发行量达到2172亿欧元,比2002年的1577亿欧元增长了37%,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证券化广泛地推广起来,世界范围内的资产证券化方式的融资约占国际融资的80%。
一、资产证券化的内涵资产证券化是对那些流动性较差,但具有稳定的现金流和良好的预期收益的资产进行组合和设计,并将其转化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因此,适合于资产证券化的资产是能够带来稳定未来的现金收入,而且要达到一定信用质量标准的资产,不是所有的资产都能将其证券化的,一般而言,资产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收益性:基础资产能够在未来产生可预测的稳定的现金流,并且该现金比较均匀地分摊于资产的存续之间,而且历史记录资料必须比较完备,从而能够很容易地找出现金流的规律,以用于评估基础资产的信用质量和潜在风险,以此来确定资产支持证券价格,这是基础资产可被证券化的条件。
2•相对独立性:基础资产未来的现金源应该与发起人其它资产未来的现金流能够相互区分,可以独自地用于为投资者提供本息。
3•可剥离性:基础资产能剥离于发起人的其它资产而转让给SPV,并且这种资产剥离不致于影响其正常的经营。
4•规模性和分散性:资产必须有一定的存量规模,在借款的层次上有区别,以便构造资产池来分散资产的风险。一般认为资产池中资产数量较少,而金额最大的资产所占比重过高,资产收益属于本金到期一次偿还,付款时间不确定以及资产债务人有修改合同条款的权利等这几类资产都不宜进行证券化。
二、我国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的意义我国对资产证券化的深入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广泛展开,资产证券化具有融资和分散风险的双重功能,其目的是增强资产流动性和扩大融资渠道。因此,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具有重要意义。#p#分页标题#e#
1•资产证券化为我国深层次利用外资提供了新的途径,传统的利用外资方式主要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借款,而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和信用增级特点,可以以低成本融资。
2•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资产证券化使银行金融资产通过资本市场扩张,分流储蓄基础中传统的资金,壮大资本市场规模,同时又可提高资本金充足率。
3•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改善企业财务状况,资产证券化不会改变股东结构,能有效地保护国有资产,降低融资成本,增加企业效益,改善企业负债结构。
4•丰富投资品种
三、我国进行资产证券化突破口模式分析
(一)住房抵押贷款目前还不能成为资产证券化的突破口尽管各国在推行资产证券化的时候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住房抵押、贷款作为突破口,我国也正在进行有积极意义的探索,住房抵押贷款能产生稳定的均匀的违约率低现金流,是符合资产证券化的要求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条件,这些了限制条件还需要一定时间,但是就目前来说还需要一定时间。1•我国近几年房地产发展迅猛,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2003年底,我国住房贷款余额已达12000多亿元,个人住房贷款占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比重已由1997年的0.39%,上升到9.37%,而2004年1~4月,我国完成房地产投资2686.2亿元,同比增长34.6%,但是根据国外推广住房证券化的经验来看,个人住房贷款比例占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占18~20%,商业银行的整体流动性和中长期贷款比例的约束才会成为非常突出的难题,而我国现在还差的远。2•商业银行进行住房抵押证券化的要求并不迫切。①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的不良率小于0.5%,相比去年30%的总体不良资产是属于优良资产,这样稳定的现金流收入和极低的违约率,能给商业银行创造效益,优化结构,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的要求不迫切。②即使商业银行以转为合适的价格给SPV,商业银行拿到了流动性资金,还有什么更好的信贷对象,若把这部分钱再贷给资信不良企业,银行还面临着再次坏帐,增加不良贷款的风险。③我国银行储蓄每年都在增长6000到7000亿元,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并不缺乏,缺乏的只是合适的信贷对象和投资选择。拥有大量住房抵押贷款的商业银行,出售住房抵押证券化动力不足,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与商业银行的流通性紧迫程度存在差距,只能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推广,而我国目前是先试点,尽管2004年3月,浦发行的资产证券化报告获得证监会通过,但住房抵押证券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二)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证券化不适宜作为突破口1•不良贷款证券化,是将银行的不资产通过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进行债务重组,超额担保等发行与未来收益的证券,但是,不良资产并不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华尔街有一种说法“只要一项资产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投资银行家就可以把它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是未来收入的现金流稳定,不良贷款的基础资产不好把握,我国大量的不良资产要么到期一次还本付息,要么偿付率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都不具备资产证券化的特征。2•不良资产证券化难形成市场欣然接受的有效需求,尽管我国大量不良贷款仍有一部分能产生收益,但绝大部分则因国有企业效益连续下降而没什么价值,投资者因为风险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是不会对不良资产形成有效需求的。3•从国际资本市场处理不良债权的经验来看,不良资产更多的是向二级市场上打折出售(债务现金互换)或债券互换,而不是资产证券化形式,资产证券化不是处理不良贷款的主流方式。4•不良资产证券化愿望是好的,但不具有现实性,资产证券化的功能,只是增强资产的流动性,而无法化解质量低劣的资产,同时资产证券化本身也不能消除不良资产的内在风险,若轻率地进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可能造成金融风险加剧。#p#分页标题#e#
(三)基础资产离岸证券化作为我国目前资产证券化的突破口是比较适宜的
1•我国目前的情况,基础资产适合于证券化。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量相当大,而基础设施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世界银行的研究资料表明,经济增长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存在相关性,人均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则基础设施总需量要增加一个百分点,而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是建设周期长、资产投资量大、回收期长、风险较低、回报稳定等特点。其资产符合资产证券化条件,而原来基础设施多通过政府投资和银行信贷来筹资,资产证券化有利于缓解基础设施项目资金短缺的和长期以来我国进行外资的主要形式是股权融资,外资来源受到限制,另一方面采取“国民待遇”政策,即增加筹资成本,又破坏公平竞争,近年来采用BOTC(Build-oper-ate-transfer)方式来融资,但BOT操作复杂,牵扯范围广,实施难度大,同时,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家通过增发国债来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刺激内需,拉动经济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并没有带动全社会的投资热情,用资产证券化来融资,可以弥补资金缺陷,充分发挥资产证券化的融资功能,改善政府的融资渠道。资产证券化操作简单化,又降低了融资成本,同时,又不会改变股东结构,有效保持所有者权益。
2•离岸证券化是以国内资产所产生的预期稳定的现金流为支持,利用设在国外的特殊目的载体SPV,在国际资本上发行资产支持债券来筹集现金的过程,其大部分业务都在国外完成,适用于资产支持债券发行国的法律,可以规避在国内开展的许多障碍和不确定性风险。
3•目前我国有关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法规,市场发展状况,会计等制度几乎是一片空白,推行资产证券化有很大的障碍。只有先探索试点,逐步建立有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推动资产证券化顺利进行,离岸证券化可以规避推行中的障碍,同时又有可能成为继开放B股市场,海外上市,海外发行债券之外又一吸引外资的新路,而且可以解决国内市场需求者缺位的问题,获得更高的信用评级,以较低的成本融资。从金融工程学的角度分析,一项金融创新之所以会被参与方迅速而广泛地接受,根本原因在于能给市场参与各方带来好处,综上所述,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因为银行的动力问题和不良资产证券化,因为需求者缺位等问题,目前不适合于成为资产证券化的突破口,而基础设施离岸证券化能把基础资产证券化和离证券化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规避了我国目前法律问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开发,有着深远的意义,珠海市1996年8月以交通工具注册费和高速公路过路费为支持发行两批共2亿美元的债务,为我国基础资产离岸证券化成功开创了先河。2004年2月1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对资产证券化给予肯定,因此,我国应以基础资产离岸证券化作为突破口,推动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p#分页标题#e#
参考文献:
1•贝政新代写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投资银行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何小峰等《投资银行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3•吴蓬生《不良债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