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后果分析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397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10128133546904
  • 日期:2011-01-28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摘要:会计准则国际化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由此会计准则的制定往往导致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密切关注甚至积极地参与。然而,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中,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准则的制定却表现出异常的反应。代写会计论文界定了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后果,分析了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的有关理论,并重点对我国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反应及其原因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股权结构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ccounting Criteria in China
Abstract: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ccounting criteria has certain economic consequences.The formulation of accounting criteriaoften draws great attention and results in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different people concerned.But in the process of the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ccounting criteria in China,enterprises show different reaction to the formulation of accounting criteria.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ccounting criteria,this paper analyzes somerelated theories of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ccounting criteria,the /huijilunwen/huijilunwenfabiao/reaction of the people whosebenefit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listed companies of our country and the reasons.
Key words:accounting criterion;internationalization;economic consequence;stock right structure
一、什么是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后果会计准则国际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指要制定和实施全球统一的会计准则来取代各国的会计准则,即会计准则的标准化;二是指要求各国会计准则通过不断的协调以求同存异,增进共同的内涵,逐步缩小不同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提高不同国家会计准则的可比性,即会计准则的协调化。目前我国的会计理论界比较偏向于第二种解释,普遍认为会计准则国际化作为会计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不断向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过程。在这个趋同过程中,各国势必要涉及新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原有会计准则的修订。会计准则作为会计信息生产和提供的规范,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制度,这一点早已由西方实证经济学派证明。美国著名会计学家斯蒂芬?泽夫(Stephen Zeff)1978年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中指出,“经济后果”是指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这些个人或团体行为的后果被认为可能影响其他团体的利益。会计准则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条件下企业对外财务报告的规则,不同的会计准则势必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决定企业利益关系集团的利益分配格局,使一些方面受益而另一些方面受损。因此,会计准则的实施会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影响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从而具有“经济后果”。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必然导致会计准则国际化具有经济后果。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后果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准则国际化具有影响国与国之间利益分配的经济后果,即“宏观经济后果”,如冯淑萍认为,会计标准国际化的实质是世界各国的利益之争,中国应当在会计标准国际化进程中尽可能以较少的成本获取较多的利益,并维护自己的利益[1]。二是会计准则国际化具有影响国内会计利益相关者利益分配的经济后果,即“微观经济后果”。本文重点研究后一种经济后果。#p#分页标题#e#
二、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的理论分析会计准则的利益相关者(即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有股东,企业高层管理者、企业中低层员工、债权人、政府、供销商企业和竞争对手等。下文以股东、企业高层管理者、债权人和企业本76大连民族学院学报第6卷身为例来说明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后果。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股东的利益包括股利和股票市价的上升。会计准则国际化直接影响公司的净利润,进而影响股东的利益分配。以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为例。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规定,所有研究开发费用均应予以费用化。而《国际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将无形资产的形成过程分为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研究阶段的所有支出均应予以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在开发阶段,在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下,可确认为无形资产;确认为无形资产以后继续发生的开发费用应予以资本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这项差异将导致依此编制的两份财务报告之间的研究开发费用以及无形资产产生差异,从而导致净利润的差异,进而影响股东的利益分配。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存在着股东和管理者的利益冲突。为了对管理者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股东与管理者一般签有与业绩挂钩的业绩报酬合同,管理者的酬金是由企业经营业绩来决定的,而衡量经营绩效的基本指标主要借助于财务报表或会计数据。如,多数企业对主管人员的奖酬计划都明确列明需完成的一些主要财务指标,以作为管理者红利或其他福利的计算依据。显然,为达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管理者具有选择较有弹性的会计政策的内在动因。根据“奖酬计划假说”,管理者通常倾向于选择可增加报告盈利的会计方法程序,如倾向于选用固定资产折旧的直线法而不是加速折旧法,存货计价的先进先出法而不是后进先出法等,其目的是通过报告高收益确保管理者的报酬。在现代企业中,还存在着债权人与股东和管理者的利益冲突,为此债权人通过和管理者签订的“债务契约”对借款企业提出一些约束条件,如限制企业的股利支付、股票回购或举借新的债务等活动。这些限制性条件通常是依据会计数据(如净资产总额、特定的盈利水平)或相关的财务比率(如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加以监控的。显然,会计准则的规定,决定这些监控指标的计算和评估,从而对评判既定债务契约的履行与否有着直接的影响。“债务契约假说”认为,企业管理者具有选择可降低违约可能性的会计政策的动因。比如,负债率高的企业管理者倾向于选择可能增加本期盈利报告的会计方法,或是可增加资产或减少负债的报告方式,以降低因违约而导致的债权代理成本的增加,避免债权人要求提前清偿债务或迫使企业破产清算的行动。西方管理学理论认为,企业可能因政治程序而加大经营成本。在特定社会里,政治家或立法者可能为提高自身利益(如争取选票、增加政绩),通过行政与立法手段干预企业行为,从而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如政府增加税赋或进行行业管制会导致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一般来说,财务报告以及有关会计数据的理解在这一政治化过程中有着一定的作用。如,当某些行业或企业报告较高的盈利时,可能会引发其他社会团体或公众的不满,或产生利用社会资源而赚取暴利之嫌,从而将促使政治家或立法者运用行政与立法手段限制企业的产品定价。根据“政治成本假说”,对政治程序较敏感的企业将倾向于选择可能减少报告盈利的会计方法,以降低其承受的政治风险或政治成本。#p#分页标题#e#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后果——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反应分析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影响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所以其制定过程必然引起相关利益者的关注和参与,尤其是那些可能会承担会计准则不利经济后果的利益相关者,必然会试图对准则的制定(或修订)施加影响,以迫使准则制定机构改变可能对其不利的准则制定。在这方面,发达资本市场上的准则制定过程最为典型。然而,在资本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我国,情况是否也如此呢?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企业已经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基本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在我国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必然使企业利益相关者产生对会计信息和财务报告的现实需求。而会计准则是对会计信息和财务报告的规范,这样的规范就一定会引起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关系的确立。同理,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中,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新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原有会计准则的修订必然会引起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关系的调整。曲晓辉指出:“任何第6期朱荣: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后果研究一项会计法规的出台,总是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有关方面的利益。会计法规比较重大的变动会导致利益关系集团各有关方面利益的重新分配,并会产生相应的社会影响。”[2]然而,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綦好东、杨志强认为,利益相关者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参与热情并不算高[3]。分类来看,差异较大,政府会计管理部门负责人最高。上市公司的CFO、控股股东CFO、信贷部门负责人以及代表中小投资者的高校会计教师参与准则制定的热情并不高。尤其是被调查的上市公司的CFO竟无一人提交过修改意见。杜兴强认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对会计准则制定普遍保持有一份“理智的冷漠”的态度,几乎不参与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3]綦好东、杨志强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
(1)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搭便车”心理,自己不想为影响准则的制定付出代价;
(2)从现阶段我国整个的社会环境看,民主参与的意识还较淡薄;
(3)转轨过程中较为普遍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策略,表现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上的机会主义倾向[4]。对各利益主体中的个体而言,这一策略可能比亲自游说制定人员来影响会计准则制定更为经济和有效益。由于我国目前已颁布的会计准则主要是在上市公司中执行的,所以,笔者认为,我国会计准则利益相关者对会计准则的这种关注程度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债务结构和治理结构中管理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密切相关。#p#分页标题#e#
1.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呈现出以下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股权向国有股高度集中,“一股独大”;二是股权流动性差,非流通股的比例过高。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决定了我国目前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对会计信息需求的特殊性,从而导致了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上市公司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准则的关注程度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明显差距。
(1)股权集中度的分析1992~2001年间,国家股1993年最高达49.06%,1997年最低也达31.52%,平均水平是39.42%。由于境内法人股中大部分是国有法人股,粗略地将国家股与境内法人股合并,计算结果计作国有股(严格地说,国有股包括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可得出国有股的平均水平是62.86%,国有股在上市公司中处于绝对控制地位。由于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所以上市公司控制权一般不会发生转移。目前,国有股持股主体主要有政府机关、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集团公司。作为国有股持股主体的政府机关,由于又是社会的管理者,所以在实施对公司经营者的监督中难免带有行政色彩,导致对企业的过多干预;同时,作为具体监督者的政府机关官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权,但不享有剩余索取权,因此,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利益动因驱使其对经营者实施有效的监督,有时还可能为了自己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与经营者合谋,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此外,绝大多数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集团公司是“翻牌公司”,政企不分,自身机制不健全,也很难尽到股东的责任,真正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负责。由此可见,我国目前上市公司存在着严重的国有股权人格化代表的缺位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都会对会计信息产生影响。国有股权人格化代表的缺位问题会导致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有效需求无法产生,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则有可能使会计信息的提供掺入较多的人为因素,并不是真正的市场行为,按照一般市场机制要求设计的会计准则难以达到其预期目标。
(2)股权构成的分析1992~2001年,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非流通股的比例平均水平是66.35%,接近总股本的2/3,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这部分非流通股股东由于无需根据财务报告信息作出投资决策,因此对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信息的关注程度并不高。相对而言,1992~2001年,流通股比例较低,平均水平仅为33.65%。而流通股又主要分散于众多的中小股东手中,对股权分散的社会公众股股东而言,存在一个“搭便车”问题,其投资决策很少依赖于科学的财务报表分析,因此对会计信息的有效需求明显不足,自然也不关注会计准则的制定。#p#分页标题#e#
2.我国上市公司债务结构的影响从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结构上看,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是由原来的国有企业改组改制而成的,其债权人主要是国有银行。从理论上分析,债权对企业经营者及其投资项目的事前监督和筛选机78大连民族学院学报第6卷制、债权对企业经营者行为的约束机制、债权的相机控制机制和债权的破产机制都会对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的优化发挥重要的作用。而这些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又是主要借助于债权人从企业所获得的相关会计信息来实现的。债权人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主要是关注负债公司能否履行债务契约,以保证到期还本付息。然而,在我国,由于传统的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具有产权上的同质性,两者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因此它们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并非建立在信贷市场充分竞争、银行与企业双向选择的基础之上,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不存在债权的强制约束力,债权的约束机制也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国有银行向国有企业贷款不是主要考虑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偿还能力,也不是主要考虑资产的安全性,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经济政策目标和政府官员的主观意愿。目前,国有银行还是受到政府的直接或间接干预,有时地方政府甚至强迫银行对已经陷入经营困难或出现财务危机的企业提供借款支持。由此导致了作为我国上市公司债权人的国有银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明显不足,因而也不太关注会计准则的制定。
3.管理者激励约束机制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公司,其管理当局往往并不是从人力资本市场或经理市场中选拔来的,而往往是依靠母公司指派或行政任命上任的。他们的报酬并不是根据企业的经营业绩而定,而是过多依赖于行政规定。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总经理的年度报酬与每股收益的相关系数仅为0.045,而总经理的年度报酬与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仅为0.009,同时,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数量与企业绩效不存在“区间效应”。那么,管理当局自然就不关心反映其经营业绩的会计信息,对约束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会计准则的制定也就漠不关心了。此外,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总体货币收入状况较低,管理当局往往寻求从非货币收益中得到补偿,因而,也就不关心反映其经营业绩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冯淑萍.关于中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化问题[J].会计研究,2001,(10).
[2]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曲晓辉.试论具体会计准则及其社会影响[J].财政研究,1997,(2).
[3]杜兴强.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对会计准则制定的态度及对策探讨[J].会计研究,2003,(7).#p#分页标题#e#
[4]綦好东,杨志强.中国会计准则制定:利益相关者的态度[J].会计研究,2003,(9).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