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创业板上市,成为无法在主板市场获得融资机会的,有潜力的创业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和高科技产业企业等募集资金的主要选择。然而,因为上市资源相当稀缺或者为了满足企业自身利益,在 IPO 的过程中,企业会通过变更会计估计、关联方交易等方式调节盈余,达到上市目的或者获得理想的发行价格而造成了发行溢价,导致在 IPO 后普遍存在的 IPO 效应。因为制度的不完善,投资者只有通过企业披露的相关信息,进而掌握企业的发展潜力和盈余构成等情况,这些行为不仅关乎到投资者的切实利益,也关系到我国的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和秩序。近年来,很多股市的重要丑闻案件中,挖掘其中根本,尽是利润操纵和盈余管理,使得投资者对于企业的财务数据产生严重的质疑。因此这盈余管理的行为和后果也引起了社会和学者的普遍关注。在创业板推出后,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不断完善,更多的风险投资企业偏爱投资创业板企业上市,也促使风险投资快速发展,数量显著增加。风险投资在企业上市中扮演多重角色,不仅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还监督董事会运行和企业治理,帮助企业制定完善的商业计划和发展规划。在 IPO 的过程中,风险投资到底发挥是认证监督作用,还是为了实现自身的高收益做出促进盈余管理的行为?在探究风险投资对 IPO 盈余管理的作用方面,在国外健全的资本市场的数据已经有了大量的实证,还提出了几种假说,如监督假说、认证假说、逆向选择假说等。但是在我国,创业板推行时间不长,风险投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风险投资对盈余管理的监督、认证水平还有待检验。加上在我国这样制度不完善,监管不严格的市场中,国外的这些观点未必适应,而且和国外相比盈余管理程度也不同。而现在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只是保持在总结外国的研究层面,不仅没有提出适合我国资本市场的方法和模型,在研究成果也留有大片空白。
.........
1.2 主要内容和结构及研究方法
1.2.1 主要内容和结构
本文正文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本研究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框架、研究方法、主要贡献和不足之处。第二章:文献综述。主要阐述国内外文献综述,包括盈余管理概念、企业 IPO 过程是否存在盈余管理、风险投资和 IPO 关系,包括认证假说、监督假说、逐名效应假说。将各方面文献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并对相关的文献加以总结和评述。第三章:风险投资与盈余管理基础理论。介绍了风险投资的概念、发展、本质和特征以及盈余管理的概念、动因等相关经济学理论。第四章:实证研究。先提出本文假设,选取本文所需样本数据,阐述本文的实证研究思路,然后建立实证模型,通过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最后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第五章:结论及政策建议。对于本论文进行总结和归纳,结合实证得出的结论,对规范盈余管理行为和风险投资未来的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总是各国学者关注的焦点,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多。近年来的理论研究表明,国外的学者的观点是盈余管理不单单只是单纯的会计处理,更多的反映出的是一个企业的治理层复杂的外部披露的问题。更深层的说,盈余管理其实是企业通过对会计领域中相关理论方法的选择,从而达到企业某种目的的一项特殊的管理行为。到现在,国外的学者们研究盈余管理的问题的方式都是从财务方面作为切入点来研究。综合看来,对盈余管理涵义观点归纳如下:在《会计商业语言》中,作者 Davison Stickney and Wei(1987)[1]把盈余管理做了个想象的比喻,比喻为魔术,而且对盈余管理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盈余管理是企业在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允许范围内,通过合理合规的会计手段使得企业的盈余水平达到利益相关者的满意程度水平的方式。享誉盛名的美国会计学家 Schipper(1989)[2]在《盈余管理的评论》中对盈余管理的涵义提出了权威的定义,他首先将经济利益相关人做决策的依据认定为企业盈余管理的前提,要达到股东的自身利益,企业在对外披露财务状况的时候会粉饰财务信息来达到经济利益相关人的需要。Scott 在 1997 年设定经济利益相关人以盈余管理作为衡量决策的依据,为了谋求股东的利益,企业肯定会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会计政策,就是一点意义上的盈余管理。Paul M.Healy(1999)[3]在《盈余管理研究回顾及对会计准则建设的启示》对盈余管理的涵义做了进一步的细化,他指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的经营者编造不真实的交易信息,运用职业判修改财务信息和虚增不真实的交易信息达到更改财务报告的目的。虚构盈利,达到粉饰报表的目的,影响那些以企业的财务报告为基础进行相应的决策和利益相关者们的决策能力,影响股东对企业盈利的认知,或者误导那些单单是以财务报告的结果作为基础的契约关系。
..........
2.2 国内文献综述
我国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大概起始于上世纪 90 年代左右。大量上市企业如同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促进了国内学者们对上市企业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热情,许多学者纷纷撰写了与企业盈余管理问题相关的论文,这些论文在理论上主要是以国外现有理论为基础,并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对盈余管理进行阐述,将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观点阐述如下:陆建桥、王跃堂(1999)[21]提出盈余管理并不是会计准则不允许,只是在会计管制的弹性范围内编制财务数据,使用一定的会计手段得到了最有力的效果。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魏明海在 2000 年发表的《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一文中提出,定义经济利益相关人以盈余管理作为衡量决策的依据,为了谋求股东的利益,企业肯定会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会计政策,就是一点意义上的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管理层通过职业判断变更会计政策,作为这些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获得企业相关经营业绩和变更契约关系的信息来源。吴江涛(2003)[22],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发表的《盈余管理的原因及其抑制剖析》一文中,他表示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依赖的财务信息,企业管理层可以运用多种调节企业盈余的方法,来误导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而这个盈余管理的程度,是由会计对象、系统还有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等综合原因决定。这种情况下的盈余管理,是需要相关机构和部门抑制的。陈致平在 2001 年发表的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和股东集团的利益的最大化,在会计准则可以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自身职业判断选择能达到企业最大化的会计政策,使得财务数据更加满足期望标准。顾兆峰(2000)[23],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发表的《论盈余管理》一文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经理层通过会计领域中相关方法的选择,而达到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这样一种特殊目的的行为。盈余管理的产生不仅是企业内部管理者的需要,还有其存在的外部条件。盈余管理很大降低了企业的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性。但是如果要完全抑制盈余管理的行为,是它完全减少到零是没有办法实现也完全没有必要的。但是因为这些盈余管理的行为对我国投资者和证券市场的长期良性发展是有很多危害的,我们要采取措施将这些不良影响尽量降低。宁亚平(2004)认为盈余操不仅仅简单体现在盈余管理,严重点可以称作为盈余作假,这两者是对立的关系,盈余作假是违法的,是在会计法以外的范围操控企业财务数据,有明显的作假嫌疑,损害企业的利益。而盈余管理是被允许的,企业管理者合理运用会计准则的弹性,通过关联方交易和资产、债务重组的方式并没有明显的损害企业利益。
........
第三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10
3.1 风险投资.........10
3.1.1 风险投资的概念和特征.....10
3.1.2 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10
3.1.3 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11
3.1.4 制约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主要因素.........12
3.2 盈余管理.........13
第四章 实证研究...........19
4.1 研究假设、实证思路和数据来源.........19
4.2 变量选择和模型构建.....20
4.2.1 变量选择.....20
4.2.2 模型构建.....24
4.3 样本描述性统计.....24
4.4 盈余管理模型相关性分析及回归检验.........30
4.5 风险投资对盈余管理影响实证分析.....32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37
5.1 研究结论.........37
5.2 政策建议.........37#p#分页标题#e#
第四章 实证研究
4.1 研究假设、实证思路和数据来源
4.1.1 研究假设
国内外有大量研究表明,企业为了获得上市的资格会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进行一定程度的盈余管理行为。我国证券法规定拟申请上市的企业需要向证券监管部门提供上市前三年财务报告。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财务报表是为了在发行询价过程中取得较高的发行价格,吸引更多投资者申购股票,这就是企业对上市前的盈余管理和经营业绩进行美化的动机。假设 1:创新型中小企业为了获得在创业板首次公开募股资格,存在盈余管理行为。风险投资以市场为导向并推测未来经济社会趋势,是一种与创业相联系的资本经营过程,不仅基于技术创新而创立企业还基于工艺市场营销模式或企业组织管理制度创新。风险投资通过创建并参与资本经营从而促进一类或几类产业在某个地区内形成和成长,是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科技企业的助推器。企业 IPO 的定价取决于发起人、承销商、风险投资等各方掌握的信息进行的市场博弈,发起人希望获得更高的发行价格和更多的发行量,承销商为了发行的一举成功,通过一次上市的优秀成果在市场中建立声誉,也希望获的高的发行价格。而风险投资在创业板上市的过程中发挥认证和监督作用,尤其在中小型的一些企业,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企业的真实价值难以得到准确体现,所以风险投资用自己的声誉“认证”企业的价值。而且风险投资给企业提供的增值服务,如参与企业治理、协助招聘高层、开拓融资渠道、提供政府公共关系,介绍承销商等中介,有利于企业长期的业绩表现。国外大量研究表明,风险投资对被投资公司在 IPO 过程中一系列行为可以起到第三方认证作用,在其参与上市的过程会,对其参股企业的 IPO 财务报告真实性和公允性起到更高的保证作用。风险资本在企业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参与被投资公司的管理运作,发挥了监督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起到抑制作用,使得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公允。
..........
结论
本文选取 2009-2014 年间在创业板上市的 383 家企业作为,按照本文的解释变量有没有风险投资的参与,分成两组,并将两组的相关财务指标和比率进行描述性分析后做对照比较,分析有风险投资背景和无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在 IPO 当年和 IPO 上一年的财务指标差异,结果可以表示风险投资对创业板上市的各项企业盈利性、成长性、营运能力指标的影响。然后运用修正的 Jones 模型计算 IPO 当年和上一年的的盈余管理水平,最后运用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这些样本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使用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风险投资参与对 IPO 盈余管理程度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1)在通过修正的 Jones 模型计算发现,创业板上市企业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显著异于 0,说明创业板普遍存在盈余调整的现象。
(2)有风投背景的创业板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和无风投背景的创业板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没有显著差别,风险投资与盈余管理程度相关性很小。
(3)企业在 IPO 的当年和前一年的经营表现存在差异性,上市后多项业绩指标有所下跌,经营业绩较上年有明显下降,说明上市企业在上市前后经营表现有差别。但是有风投背景的创业板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相比较没有风险投资的并没有发现显著降低,说明风险投资并没有在企业这方面发挥很大的认证监督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找原因:一是我国的风险投资体系还不够完善,大部分风险投资企业资质尚浅,不如国外风险投资的丰富经验和国际视野,退出机制有待改善。二是由于我国风险投资的成立年限较短,大部分仅仅作为股权投资,能够参与到企业的日常企业内部管理和市场经营的机会较少,给企业带来增值服务有限,所以发挥的认证、监督和风险控制的效果有限。三是由于创业板体系和运行机制还需要长时间的探索,而且投资者大部分持观望态度,没有足够信心,市场风险大,也影响风险投资功效的充分全面发挥。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