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分析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81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605302312187475
  • 日期:2016-05-12
  • 来源:上海论文网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至2013年底我国境内上市公司已经有了2489家,股票总发行股本为 40569.08 亿股,同比增加了 5.66%,股票总市值是 239077.19亿元,同比增加了 0.27%①。由于盈余的多少取决于上市公司的收益,披露的盈余信息更是决定了股价的高低以及股利分红的多少,因此,企业的各类利益相关者越来越重视盈余信息。与此同时,国内外却普遍存在上市公司操纵盈余信息的现象,这不仅会误导给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还对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上市公司各种财务丑闻接踵而至,美国华尔街爆发的安然公司、世通公司、施乐公司等一系列财务丑闻,对世界股票市场打击甚大;2001 的“银广夏事件”、2011 年绿大地和 2012 年万福生科相继被爆虚增利润,这一系列事件给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让广大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失去了信心,使我国学者对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越发重视。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高层管理当局在公认会计准则等相关法规的基础上,利用会计政策的变更、会计选择等手段,调整或者修改披露的盈余信息,其目的是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影响盈余管理的因素很多,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有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企业内部环境包括企业资源、能力以及文化等。因此,如果想要杜绝盈余管理的发生,就必须营造健康有序的外部环境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从短时间内的可行性来看,完善有序的外部环境的建立需要各个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公共作用才能形成,这是一条曲折而长远的道路,但是完善的内部治理环境是企业可以通过完善内部控制达到的,时间的跨度是比较短的。所以要想要杜绝盈余管理,要先从内部治理入手。由于股权结构是企业内部治理的基础,所以,只有股权结构合理,才能塑造有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就可能有效地抑制盈余管理行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有其显著的特点,即国有股比例过高和股权相对集中。国有控股的控制主体是国家,其委托的政府部门及其官员由于其薪资并不与公司的绩效挂钩,所以他们其实并不关心企业的发展,经常玩忽职守或者大肆搜刮企业的利益,这就会形成“股东缺位”和“内部人控制”现象。虽然我国的国有股所占比重已经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很重要的地位。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国外已有关于盈余管理和股权结构的不少研究,但是我国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且大多是盈余管理的存在性、盈余管理的手段和动机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尽可能将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研究透彻。 首先,对国内外有关股权结构和盈余管理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与评论。再对股权机构和盈余管理的基础理论进行整理和分析。其次,计算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并将可操纵性利润的绝对值作为盈余管理程度的替代变量。再次,基于公司治理视角,利用上述有关数据和建立的模型研究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最后,进行稳健性检验。进行稳健性检验是为了保证实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替换股权集中度的变量指标,再次对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然后与研究结论进行比较,检查回归分析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第一,文献研究法。国外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研究盈余管理,我国的研究相对来说起步较晚,但是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文献研究法就是通过大量阅读前人的文献,再对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在了解目前的研究状况、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文献的评述。 第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文献分析、理论基础的阐述以及相关假设的提出都是使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来探讨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定量分析是指搜集数据、筛选数据、建立模型以及回归分析。第三,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互结合。规范分析法主要研究的是“应该怎么样”的问题,重在阐述道理和逻辑推理,并且在其中还加入了价值的判断。实证分析法主要研究“是什么”的问题,主要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重点在运用统计数据以及模型分析,并不加入自己的价值判断。本文在对股权结构和盈余管理的文献和理论进行规范研究之后,再借鉴国外各个学者的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成果,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 
............
 
2  文献综述
 
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大大降低了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使得利益相关者难以根据相关会计信息对公司的经营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容易做出有偏差甚至错误的投资筹资决策,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资本市场的崩溃。基于盈余管理对市场的严重破坏性,自 20 世纪 70 年代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在美国兴起后,就受到了学术界及实务界的关注。尤其是在美国证监会(SEC)主席 Arthur Levitt的评论——《数字游戏》发布之后,美国学术界又掀起了新一轮的盈余管理研究的热潮。自从华尔街的安然事件、世通事件爆发之后,西方学者开始认识到想要有效地抑制盈余管理,就必须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的文献很多。国外学者主要是从流通股、高管持股和机构投资者持股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由于我国股权结构的特殊性,我国学者主要从股权集中度、国有股持股比例等方面进行研究。由于样本的筛选、变量的选取和统计模型的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2.1 关于股权结构的研究
对于股权结构的研究最早要追溯到 20 世纪 30 年代。由于公司的所有权掌握在公司股东手上,所以股权结构又被称为所有权结构。目前国内外对于股权结构的研究主要是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和公司治理的作用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是有相关关系的。 Berle  &  Means(1932)第一个从定量的角度分析股权结构,他们认为股权集中度与企业价值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他们认为在股权集中度低时,因为企业的经营者没有绝对股权,为了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们就会借助自己对企业的掌握做出损害股东利益而增加自己利益的决策,因此会造成企业价值的损失。 真正意义上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做系统研究的是 Jensen &  Meckling(1976),他们区分了外部信息使用者和内部公司股东进行研究,得出公司的绩效与内部股东持股比例成正相关的结论,他们认为内部股东持有股比例越高,公司绩效就越好。
.........
 
2.2  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
自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盈余管理一直倍受国外学者的关注,但是国外学者对于它的定义一直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 Katherine 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层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而故意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的行为。 Healy & Wahlen(1999)认为盈余管理就是企业通过专业判断改变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目的就是为了误导使用会计信息的利益相关者,使他们做出错误的决策。 William K. Scott(2000)认为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在选择会计政策的时候做出的对自己最有利的一种经济行为。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在受西方国家公司治理的影响下,国内学者开始关注盈余管理问题。 陆建桥(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遵守我国会计准则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公司或者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政策和计量的选择。魏明海(2000)却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在编制相关财务报告时做出会计选择和编造虚假交易的行为,目的是通过改变披露的盈余数据从而掩盖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从而诱使利益相关者做出有偏差或者错误的决策。张祥建等(2004)认为,盈余管理企业管理者在不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运用会计或者非会计手段,对披露的盈余信息进行管理,目的是为了误导利益相关者,使他们对企业的经营情况有错误的认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以前各国学者一直在研究什么是盈余管理,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盈余信息在利益相关者制定决策过程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他们开始转换方向,把重点放在盈余管理的根源和动机方面。关于盈余管理的动机,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和其他动机。 
...........
 
3  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基础理论 .... 14 
3.1  相关概念界定 ....... 14 #p#分页标题#e#
3.1.1  股权结构 .... 14 
3.1.2  盈余管理 .... 14 
3.2  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 15 
3.2.1  股权结构的理论基础 ........... 15 
3.2.2  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 16 
3.3  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作用机理 ........... 18
3.3.1  股权集中度、控制权与盈余管理 ......... 18 
3.3.2  股权制衡度、监管制约与盈余管理 ..... 19 
3.3.3  国有股、内部人控制与盈余管理 ......... 19 
4 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21 
4.1 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 ............ 21
4.2  关于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假设 ............ 23
5  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 25 
5.1  盈余管理的研究方法和模型设计 ........... 25
5.2  样本选择 ...... 27 
5.3  研究变量和模型设计 .... 27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29 
 
5  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5.1  盈余管理的研究方法和模型设计
国内外主要有三种方法计量盈余管理,分别是应计利润分离法、特定应计项目法和分布检测法。公司盈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企业已经实现了的现金流入,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第二部分是公司没有实现的现金流入,即总体应计利润(TA)。总体应计利润又可以再分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DA)和非可操纵性应计利润(NDA)。其中,作为盈余管理程度的替代指标是可操纵性应计利润(DA),这是因为非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是由公司所处的外部市场、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公司年度的生产经营状况决定的,公司并不能控制非可操纵性应计利润(NDA)。但是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却是公司可以控制的,大部分公司采用改变折旧摊销、调整坏账准备等方式来操纵利润。因此采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DA)的数值来反映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大小。应计利润分离法可以反映出各种应计操纵的行为,可以全面综合地反映盈余管理的程度,而且它还有计量方法相对简单、逻辑清晰等优点,所以在国内外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特定应计项目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针对具体的应计项目或者特定的行业进行研究的方法。如 Mcnicholas(1988)对坏账准备的研究及 Beaver(1998)对保险行业的研究。这种方法很直观,它的结果准确性很高,针对性强,但是它要求研究者对该行业或者该项目、制度经济背景有深刻的认识,所以这种方法适用性很窄。 
..........
 
结论
 
通过以上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公司盈余管理的根源在于我国市场有效性较弱、公司制企业经营管理权分离导致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因此,想要完全杜绝盈余管理是不可能或者不经济的。 第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相对集中,“一股独大”的现象依然显著,控股股东会利用手中独一无二的权利控制公司的经营和财务报告。 第三,本文在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论为: 首先,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与 La Porta(1998)、Liu(2003)、李常青(2004)所持观点相同,即公司股权集中度越高,大股东剥夺上市公司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动机和能力就越强烈,进行盈余管理就是他们获利的方式之一。因此,股权集中度越高会导致公司盈余信息越差。 其次,股权制衡度与盈余管理呈显著负相关。相对于一般小股东,其他控股股东更加关注也更有能力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因此,他们就会对第一大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起到制衡的作用。这与 Kin  Lo(2008)、张瑾(2009)的研究结果相同。于云腾(2010)认为其他控股股东共同持股比例与第一大股东差距越小,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就会越低,这是因为相对于其他中小股东,其他控股股东与公司利益的相关性更强,因此他们更有动机去抗衡第一大股东。根据激励原理,给予表现好的管理者一定的股份可以使得管理者与公司及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就可以诱使管理者注重公司的发展,从而有利于解决委托代理问题。从本文的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也可以看出,管理者持股与盈余管理是呈显著负相关的。这与Jensen&Meckling(1976)的观点一致。李常青(2004)认为高管所持股份在股票市场的流通受到管制,因此高管持股在股票市场的获利动机不强,所以增加管理层持股比例可以降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机构投资者持股可以通过监督作用防止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高公司盈余质量。从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平均值已经达到了 7.6%,这说明我国机构投资者已经在上市公司治理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从回归分析可以看出,机构持有者持股的升高可以减少盈余管理,使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更加可靠。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