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效果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219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605262127157474
  • 日期:2016-05-12
  • 来源:上海论文网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安然、世界通信等美国公司财务丑闻事件的曝光导致了投资者的信心下降,促使人们更加关注为报表预期使用者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美国国会和政府为重获投资者及其他公众的信任,避免类似财务丑闻事件再次发生,2002年出台了《萨班斯—奥克斯法案》(SOX-法案),其中404条款规定企业管理者必须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自我评价,不仅如此,还须聘请注册会计师审核并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SOX-法案不仅让企业内部控制信息透明化,还加大了对会计造假及管理者舞弊等行为的惩处力度,促使企业管理当局和治理层努力加强本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力求为报表使用者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可信及准确,重振投资者及其他社会公众对美国金融市场的信心。2004  年,COSO委员参照SOX-法案的具体内容,并借鉴以往有关内部控制学术报告的成果,发表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亦称COSO框架,COSO Framework),该报告的发表使COSO委员会在研究盈余管理的同时更倾向于关注风险管理,这标志着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和认识有了新的变化。各国政府部门及监管机构受到COSO框架的影响和启发,都逐渐认识到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对企业以及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此大背景下,各国政府开始逐步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纷纷出台新版本内部控制法规和制度,各国政府和相关部门依据自身具体国情设计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法国于2003年8月出台《金融安全法》,以应对市场机制信用危机;2007  年  1  月法国金融监管局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又发布了内部控制框架(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Reference Framework),其中包含了所有重要的控制要点。2006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了《金融商品交易法》,该法案参考美国萨班斯法案的有关规定,法案强调公司应对自身进行内部控制的全面、有效的评定,不仅如此,还需要聘请符合资质的审计师对上述报告的有效性进行鉴证,并公开其评定的意见,各国监管部门也逐渐认识到,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不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也是外部监督管理和社会公众的迫切要求。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Doyle  等(2007a)的实证数据表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好,应计项目盈余质量越高。Beneish 等(2008)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也就是说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就越高,审计师面临的风险也越低。Gong,Ke 和 Yu(2009)通过比较研究发现美国本土企业的盈余质量随着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而提高,而在跨国公司中,两者之间并未呈现上述关系;Jennifer  等(2010)以金融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数据发现:在金融企业中,有效的内部控制同样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应计项目盈余质量。张国清(2008)通过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和高质量盈余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王美英、张伟华(2010)对内部控制与应计盈余质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说明,应计盈余质量并不会随着内部控制质量的改善而提高,反而会有所恶化。杨德明和胡婷(2010)对内部控制质量和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实证数据说明:随着内部控制质量的改善,审计识别盈余管理的能力随之下降,而内部控制质量下降,审计师识别盈余管理的能力会显著提高,进一步的证据表明,以上研究结论的出现与中国审计市场竞争环境过于激烈有关。刘启亮等(2013)运用财务重述和盈余管理衡量财务信息质量,探讨了企业高管权力配置结构对内部控制和财务信息质量两者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越高,财务信息质量也相应的越高  ;(2)企业内部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力配置会限制内部控制对财务信息质量的正面促进作用。在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集权程度较高的情形下,内部控制的改善并不会伴随着财务信息质量的显著提高。 
..........
 
第 2 章 相关理论基础、制度背景与假设提出
 
本章首先深入地分析了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相关概念,然后结合我国近年发布的一系列内部控制规范和相关指引,学习和研究了我国内部控制发展进程,在进一步分析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有关理论之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 
 
2.1 内部控制概念界定
美国 COSO 委员会在 1992 年出台《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以整合多方面目标和需求的内涵五各要素的一个框架体系,并在 1994  年进一步完善为:“内部控制是一系列程序,其目的是为合理保证能够实现下述三个目标——公司经营的效率及效果、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遵守相关的法律规范,董事会、管理层和一些其他相关人员是影响内部控制的主要因素。”2004 年,美国COSO 委员会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提到,公司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由公司相关成员组织实施。风险管理用在战略拟定中并涵盖公司各个方面,目的是识别公司主体的潜在风险,为实现公司战略目标提供保障。 英国卡德伯瑞报告(1992)明确了内部控制的概念: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合理保证营运的效率及效果、内部财务控制以及遵守法律规范的目标的达成。 1995 年,加拿大 COCO 委员会在《控制指南》(Guidance  on  Control)中将内部控制的定义延伸为“控制”,提出“控制是一个企业中的元素集合体,包括实体资源、系统、过程、文化、结构及作业等,这些元素相结合可以促使企业的目标有效得到实现”。COCO 还同时界定了“控制”的三个目标,明确了内部控制应该获得的效果。  
........
 
2.2 盈余管理概念界定
目前来看,由于时代的不同以及研究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尚存在不同的描述,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各自的观点,主要有如下三类: Katherine Schipper(1989)基于“信息观”对盈余管理进行定义,指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指公司管理层为了给公司或个人谋取利益而在公开信息时,运用会计手段使公司的盈余达到预期水平的操控行为,有目的对财务报告进行干预,即“披露管理”。 美国会计学家 Scott 在他的著作《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中提出,盈余管理主要含义为:企业在 GAAP 规定的范围内,通过调整会计方法让公司获得最大的市场价值亦或最大化经营者个人收益的行为。这里所说的盈余管理为基于“经济收益观”的狭义的概念,它指的是对企业会计盈余的一种调整和粉饰。基于“经济收益观”的定义,“真实收益”指的是选择某种会计确认、计量的方法获得的那部分利益,“真实收益”和“报告收益”的差额即为被管理的盈余。 Paul M. Healy 和 James M. Wahlen(1999)提出:盈余管理通常来说是指管理层利用职权优势或者通过构造交易事项影响财务报告数字,旨在误导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让他们认为公司经营状况良好,业绩稳定。 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学者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从不同角度对盈余管理进行了阐述: 陆建桥(1999)认为盈余管理为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对会计政策做出规划,为实现公司业绩或者个人效用最大化作出的会计决策。 魏明海(2000)认为盈余管理即为企业管理人员为影响那些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契约的结果或者误导其余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掌握和研究,在对外披露会计信息和规划经济业务时做出会计选择的过程。 
...........
 
第 3 章  研究设计 ............ 17 
3.1  内部控制质量的衡量 ...... 17 
3.2  盈余管理的衡量 ..... 19 
3.2.1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衡量 ......... 19 
3.2.2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衡量 ......... 20 
3.3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21 
3.4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24 
3.4.1  样本选择 .......... 24 
3.4.2  数据来源 .......... 24 
第 4 章  实证分析 ............ 25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25 
4.1.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25 
4.1.2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分布的特征 ........... 28 
4.2   Pearson 相关性分析及多重共线性检验 .......... 29 
4.2.1 Pearson 相关性分析 ........... 29 
4.2.2  多重共线性检验 ....... 30 
4.3   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前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及其变化 ....... 30#p#分页标题#e#
4.4   规范实施前后内部控制质量影响盈余管理的对比分析 ........... 35
4.5   稳健性检验 ........... 39 
第 5 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41 
5.1  主要研究结论 ......... 41
5.2  政策建议与启示 ..... 42 
5.3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 42 
 
第 4 章  实证分析 
 
为了系统分析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效果,本章第一节重点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首先,按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前后时期分别对上市公司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次,根据计算出的盈余管理数据,分首批试点组和二批试点组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绘制折线图;第二节对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前后首批试点组及二批试点组的内部控制质量进行 Wilcoxon 秩和检验,以考察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是否客观上使得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提高;第三节对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前后两组公司的内部控制控制质量对应计及真实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程度进行模型检验。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将经整理的样本数据代入 Stata12.0 软件可得到描述性分析结果,表 4.1、4.2详细列出了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总量、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存货比例、总资产净利率、股权集中度、成长性、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量。  表  4.1、4.2  是分实施前后时期的描述性统计。表 4.1 为“首批试点组”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前后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实施前应计盈余管理程度(DA)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RM)均值分别是 0.0013 及-0.0170,而实施后为-0.0004 和 0.0113,这说明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之后,“首批试点组”的盈余管理程度(DA、RM)均有所降低,实施前后内部控制质量(IC)的中位数分别是 0.0000及 1.0000,均值由实施前的 0.0608 提高为实施后的 0.7039,提高了 0.6431,增长了 1058.06%,这直观的说明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使样本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明显的提高。企业规模的替代变量(SIZE)实施前后的中位数为 22.7973 和 23.3445,均值分别为 22.9661 和 23.4201,标准差为 1.5818 和 1.6159,这表明“首批试点组”公司的规模大体一致,实施前资产负债率(LEV)最小值是 5.0460,最大值为 95.6896,实施后最小值是 8.5742,最大值是 89.9756,也就是说“首批试点组”各样本公司财务杠杆水平波动幅度大。根据表 4.2 可知,“二批试点组”公司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前的应计盈余管理程度(DA)均值为-0.0052,实施之后为-0.0050,下降了 3.85%,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RM)实施前后分别为 0.0144 和 0.0113,下降了 21.53%,内部控制质量(IC)均值由实施前 0.0560 提高为实施后的 0.4505,提高了 704.46%,这说明内部控制规范实施之后,“二批试点组”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相对于实施之前有明显的提高。企业规模的替代变量(SIZE)的中位数为22.7973,均值为  22.9661,标准差为 1.5818,说明“二批试点组”公司样本的规模大体一致。资产负债率(LEV)实施前最小值是 0.7080,最大值是 99.5793,实施后最小值是 1.6418,最大值是 98.3234,也就是说“二批试点组”各上市公司财务杠杆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成长性(GROWTH)均值为 0.2205 和 0.0793,中位数为 0.1773 和  0.0526,标准差为 0.3176 和 0.2758,说明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前后“二批试点组”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长率相差较大,  AUDIT 的平均值接近  0,说明二批试点企业的审计单位绝大多数都是非  “四大”。
........
 
结论
 
本文以 2008-2013 年沪深两市 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修正的琼斯模型度量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借鉴 Roychowdhury(2006)中关于三类真实活动的盈余操控指标,计算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综合值。首先,根据计算出的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分别对“首批试点组”和“二批试点组”进行秩和检验,检验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前后内部控制质量是否有显著差异,然后,进一步以内部控制质量作为自变量,已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作为因变量,通过 Stata12.0 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检验执行内部控制规范前内部控制质量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有何变化,基于上文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本文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和盈余管理程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当年及以后年度,“首批试点组”和“二批试点组”的内部控制质量高于实施之前;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相对于实施之前均有明显的下降,并且在实施之后的年度出现了反转,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均值相比实施当年均有所增加。 
(2)本文对“首批试点组”和“二批试点组”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前后内部控制质量秩和检验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使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得到提高,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当年及以后年度的内部控制质量显著高于其实施前的内部控制质量。 
(3)对“首批试点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前后内部控制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变化的检验结果说明:在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当年及以后年度,内部控制质量与应计盈余管理的负相关关系相对于实施前有所增强,但并不显著。而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后,内部控制质量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负相关关系相对于实施前有所减弱,这可能是由于其实施阶段较早,内部控制各方面建设并不完善。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