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费用粘性的影响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26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605162003567452
  • 日期:2016-05-06
  • 来源:上海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日趋进步,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以及价格优势的企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更大,一方面需要在技术上有所创新、管理上有所改进;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对成本费用控制问题上的重视。成本费用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一项重要的投入,有效的进行成本费用管理是企业增强盈利能力、提高行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因此,成本费用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层以及相关利益群体的关注,而对成本性态的研究有助于企业的经营决策,为管理者提供良好的决策建议。传统的成本理论将成本划分为伴随业务量线性变化的变动成本和不伴随业务量线性变化的固定成本,成本的变化与管理层的决策、公司预期的未来业务量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均无关。Anderson et al.(2003)研究美国在 20多年间七千多家公司的财务数据发现业务量增减变动程度不与销管费用呈同比例变动,首次充分证明了成本费用粘性的存在性。由此现代成本理论研究认为费用的变动并不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呈线性变化,这一现象被称为成本费用“粘性”。而费用在公司财务中比成本更容易控制,费用粘性理论的研究是一种对传统会计理论的挑战,打破了固有的基本面分析思维,重塑了企业对于费用控制和成本管理的理念,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成本费用控制和决策效率。大量研究发现,代理问题是费用粘性产生的重要原因,合理的股权结构可以缓解股东与管理层的委托代理问题,目前学术界对股权结构影响费用粘性的程度来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因此股权结构如何影响费用粘性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 为了给具有较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型新兴企业提供筹资融资渠道从而有效的进行资本运作,2009 年中国创业板正式上市。创业板市场与深沪主板市场相比,具备高收益、高投资成本、高风险等明显不同的特征。创业板市场的兴起不仅改善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难题,为颇具自主创新和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开通了融资渠道,而且是主板市场的有力补充,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大多数是家族式的企业,股权结构相比其他上市公司有所不同。在上市后外部股权的进入导致股权结构开始有所分散,公司两权分离。
...........
 
二、研究意义
当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使得变化复杂的经济环境对企业管理的要求更高。通过研究企业的费用行为,企业可以了解经营决策、资源的使用和成本方面控制的情况。费用粘性不仅为企业的成本风险提供一个参考标准,还为管理层评判企业的长期绩效提供依据。但是当前国内外对费用粘性的研究重点并没有放在影响费用粘性的深层次因素上,本文将创业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从公司治理中的股权结构角度对费用粘性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兼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讲,费用粘性的提出在弥补传统成本会计理论缺陷的同时,也丰富完善了成本管理会计的框架。传统成本性态理论将成本与业务量之间定义成一种线性关系,但是在具体现实中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情况下,这种严格的线性关系解释往往过于单一,缺乏对实际的指导意义。费用粘性考虑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包括一些影响成本管理决策的因素,可以更加客观的了解和认识成本性态。同时当前关于费用粘性成因孙铮、刘浩(2004)所归纳的三种观点中,最为盛行的“机会主义观”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验证。然而前人研究发现股权结构的不同会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产生影响,从而与费用粘性之间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进一步验证了“机会主义观”。 股权结构的不同安排,会影响到股东监督经理层的能力和动机,进而影响管理者的决策,并最终影响费用粘性的程度。我国建立创业板市场的时间较晚,在理论研究方面尚不完善,而股权结构不仅是公司治理的基础,还是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基础。因此本文探讨我国创业板市场的股权结构影响费用粘性行为的程度,从理论层次上为优化创业板股权结构以及公司治理结构提供有力依据,对企业的经营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利于我国学术研究者探索出更加促进创业板上市公司发展的股权结构理论,进一步推动公司治理理论的完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19 世纪 80 年代到 20 世纪初,在管理会计中发展出来的传统成本形态理论,将成本分别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使得人们对企业成本中的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有了深刻了解。而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新凯恩斯主义在原凯恩斯主义“刚性”理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补充,详细解释了工资粘性理论和价格粘性理论,而“粘性”概念和“粘性”理论也从经济学引入到会计学科。国外首次明确提出“费用粘性”的概念的是 Anderson①等(2003),他们根据美国上市公司 20 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 SG&A 费用(销售、管理和一般费用)在业务量的不同变化方向上其边际变化率具有不对称性。国内学术界最早提及“费用粘性”一词的是孙铮、刘浩(2004)②,其中对“费用粘性”的定义是成本中的费用(无法建立与具体某一产品或劳务的直接联系,而进行期间配比记入当期损益的一类特殊的成本)在业务量上升时其增加率大于业务量下降起其减少率,并将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作为费用粘性的研究对象。费用粘性理论不仅引入了调整成本和经理人谨慎决策的概念,还认为费用的变化取决了业务量变化的方向和幅度。费用粘性概念的提出打破了传统成本性态理论的框架,解释了费用变化过程中的异常变化,延伸了成本理论,开启了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发展的新领域。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委托代理关系普遍存在于经济社会中,其实质就是控制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上世纪 30 年代,Berle 和 Means(1932)在发现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为一人对企业信息的利用和决策效率的提高不利后,提出了所有权与控制权两者分离的理论,倡导剩余索取权由企业所有者拥有,经营权交给经理人。Jensen and Meckling (1976)提出了代理理论,该理论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委托人在这种契约关系中授予代理人一定的决策权来对企业的日常活动进行经营管理,企业所有者不再行使管理的职权,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取决于经理人,经理人从企业领取报酬并为企业工作。而代理成本是企业在解决代理问题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激励、监督、约束代理人等的支出和履行契约时成本大于利益而产生的损失。当所有者与经理人因为利益上的不一致而发生冲突时,信息的不对称使得经理人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原则来进行决策,造成了所有者利益上的损害。 张维迎(1995)认为委托代理问题实际上就是委托人不得不承担起代理人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行为后果,契约签订后,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契约的不完备性和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经理人通过机会主义行为或者降低自身努力程度来最大的实现自身利益。信息不对称也使得委托人难以直接获取了解信息,即使从其他渠道获得,成本也较昂贵;而代理人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可能去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委托人却不能单从经营产出来评价代理人的决策水平和工作态度。委托代理问题应运而生。 
..........
 
第三章   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状分析 .......... 16 
第一节   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征 ....... 16 
第二节   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和制衡度现状分析 ............ 17 
第三节   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征 ......... 20 
第四章   实证研究 .......... 23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23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26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26 
二、变量解释 ........ 27 
三、模型构建 ........ 28 
第三节   描述性统计 ......... 30 
一、营业收入和费用增长率的统计分析 ......... 30 
二、股权结构各变量的统计分析 ............ 30 
三、自由现金流量的统计分析 ....... 31 
第四节   回归结果分析 ..... 32 
一、费用粘性存在性检验 ...... 32 
二、股权结构对费用粘性的影响检验 .... 33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 35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37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37 #p#分页标题#e#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38 
第三节   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 40 
 
第四章   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受到市场环境、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其成本管理活动也同时受到了影响。从不完全契约理论角度来看,不可预测和外部环境以及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企业签订了不完全的契约。当企业的业务量出现下降时,企业如果不能有效合理的控制成本费用,则成本费用下降的幅度就不能达到当业务量增加时成本费用随之上升的幅度。从交易成本理论角度,契约的调整一定程度上会使企业产生一些额外的支出。当业务量有所下降时,企业考虑到此因素会选择继续履行原合约,费用也就不能随业务量的增加变化而同比例变化。从委托代理理论考虑,在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由于利益不一致而产生代理问题,当业务量增加时,管理者可能会大量购入资源并要求增加个人薪资,而业务量一旦面临减少时,管理者可能不愿减少可控制资源,成本费用仍然保持在原水平。所以,企业应该存在费用粘性特征。而大量学者研究也验证了费用粘性的存在,国外有 Anderson(2003)、Chandra Subramaniam 和 Marcia L.Weidenmier(2003)等,国内有孙铮、刘浩(2004)、刘武(2006 )、万寿义、王明虎、席彦群(2011 )、王红军(2011 )等学者,他们也验证了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的存在。 
.......
 
结论
 
本文以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 2011-2014 年这四年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收入、费用以及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从费用粘性的代理问题观点出发对创业板公司的股权结构和费用粘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由于创业板在我国的上市时间相对较短,对创业板公司股权结构和费用粘性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探索性的进行了研究,对其关系有了初步了解。对于股权结构,本文将其分为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制衡度、管理层持股比例、国有股持股比例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来进行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六个研究假设,通过实证研究来进行检验分析。 在实证检验之前,本文对所收集的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系统的描述了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收入费用的增长情况、股权结构各变量的概况。研究发现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收入费用整体都呈上升趋势,且费用的上升幅度要大于收入。费用与营业收入的增长不呈同比例变化,暗示费用粘性可能存在于样本数据之中。从股权结构来看,当前我国创业板的股权呈现出较集中的态势,股权的制衡力度不强,分布不均衡。国有股持股比例总体偏低,管理层持股和机构投资者持股相比主板市场要高很多,可以达到 20%左右。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对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创业板公司普遍存在费用粘性特征。通过对样本公司的营业收入和费用的边际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销售上升 1%时,费用随之增加 0.417%;而当销售下降 1%时,费用随之减少 0.249%,表明了费用随营业收入的变化而不呈同比例变化,在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存在显著的费用粘性。 第二,股权集中度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股权集中度对费用粘性没有明显影响。当股权集中度较低时,股东监督管理层的能力和动力都较弱,使得管理层拥有较强的自主决策能力,能够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而去损害股东的利益,此时费用粘性的存在主要是由于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问题;而当股权集中度过高时,大股东由于掌握着企业的控制权,就会采取利已的方式,对中小股东进行利益上的挤占,加剧了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冲突,同时大股东可能会为了侵害中小股东权益而与管理层合谋,管理层会选择逃避其他股东的监督,管理层激励实效,股东间权利的失衡不能形成对管理者有效的监督制约,代理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缓解,不能有效的减轻费用粘性。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